绿林网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是一本由鲁迅 著 / 陈漱渝 编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精选点评:

●鲁迅的文字像一把枪,犀利无比。

●比看鲁迅的小说有意思

●淼淼~~~~~

●本书作为备用挺好,相比去翻大部头,这本引用起来方便多了

●充满睿智,富于哲理的鲁迅名言。

●尽心尽力,认真生活。

●革命的摇旗人,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文集总是那么一针见血。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是总如野兽一样,受了伤,就回头钻入草莽,舔掉血迹,至少也不过呻吟几声的。只是现在却因为年纪渐大,精力就衰,世故就愈深,所以渐在回避了。 第一,便是生活。人必须生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 这是真的,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很喜欢的一本书吖,推荐给大家啦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读后感(一):鲁迅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著 陈漱渝——编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对于鲁迅,我是叹服的。 所以读他的文字非常享受。 这本书的内容虽然有点杂,但还算丰富,很多值得摘录的文字都被我圈出来了。 不愧是思想家和文学家,语言和思想一针见血,而且还有种幽默的讽刺。 这本书的封设也不错,非常简洁又文艺,颜值很高,色调也舒服。 正如书的标题。这是选取的鲁迅著作精华而成的集子,里面分了六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每个主题下有若干文。 所以,无论是资深研究者还是初学者,这本书对于展示鲁迅还算是比较恰当的,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文字魅力和生活经历,把他的一生进行了解。 而且文中排版还有鲁迅可爱头像画作为分辑,有视觉享受。 好多内容虽然之前也听说过,但自己读来还是挺有感触,仿佛呼吸着伟人的空气就可以像伟人一样有思想性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读后感(二):鲁迅的力量

在今天的年轻人看来,鲁迅显得有些过时,有些陌生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他们看来,多少是有一些晦涩难懂的,人们往往难以把握先生到底在表达什么意思,看似平平常常的文字,从先生的笔中流出,则带出了一股别样的意味,不下一番功夫是如何也理解不了的。这是不是真的就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先生已经过时了呢?在我看来,此言大谬,先生的文字就是他的武器,可以深深的刺入社会的阴暗面,于无声处听惊雷,总会带给人无限的启迪与力量,这种冲击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愈显得历久弥新,火力十足。然而先生的文字,何止千万,对普通人来说,通读一遍,就已经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了,何况精读研究呢。因此,在这个时候,选择一个比较适宜的鲁迅先生的版本,则是至关重要的,我认为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从来如此,便对吗》就是这样一部老少咸宜的好本子了。 《从来如此,便对吗》,别名鲁迅锦言录。按照编者的话来说,锦言是精品中的精粹,经典中的精华,他比语录完整,比文章简明,是可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以一目尽传精神的目的的。这从本书的编排上便可以得见的了。全书分为了五个部分,分别是先生论中国人、论旧中国、论文化、论人物、谈人生等,每一部分都精选了先生于此项最为精炼的文字,今日读来,仍然会有振聋发聩的感受,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先生笔下所蕴含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编排方式不论是对于初次接触鲁迅的新人,还是对鲁迅早已有研究的人来说,本书都可以起到一种提纲挈领的作用。 当我读到本书第一卷中的《中国国民性的病根》一节时,便忍不住为先生的先詹性与预见性所赞叹不已了。虽然已经是七八十年前写就的文章,但是在今天看来,我们仍然会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原来先生几十年发现的问题依然在我们的身上根深蒂固的存在着,蔓延着,甚至颇有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味道,但是这种超越多少让我们有些汗颜,有些难堪。先生说,中国人的官瘾实在是深,一个人的魂灵就是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这话不禁让我想到前一段时间中国某些大学里学生会官老爷气十足的丑恶嘴脸来了。在本应好好学习的年纪,却实实在在的摆出了一幅官老爷的姿态,发布一个文件,官气十足;讲上两句无关痛痒的废话,官气十足;甚至于还要苦口婆心的告诫手下的那些小兵们一定要对这些官老爷们给予十足的尊重,莫要说名字,连学长也是唤不得的,一定要是某某部长,某某主席才是。我想如若先生,活至今日,一定又要怒发冲冠,叹息这些年轻人的无知与丑恶了! 嬉笑怒骂皆为文章,用在先生身上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在读先生的文章的时候,你总会为先生笔下的那种悲天悯人与忧国忧民的情怀而感动。先生虽然只是一介文人,但是他却将自己笔下的文字化作一只只利箭,狠狠的插入当时那个内忧外患的国家的方方面面,让这个在黑暗边缘徘徊的国度终于得以焕发出一点点的光亮,而这一点光亮恰恰就像是中国人的不屈的脊梁一般,笔直且坚挺! 先生离我们远去,已经八十多年了,但是先生文章里散发出的那种精神鼓舞的力量却依然还在激励着我们前进。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读后感(三):读鲁迅言,感人世理

鲁迅是举世公认的伟大文学家,但他的作品是因其深邃思想而熠熠生辉。我相信,说到鲁迅,大家肯定对他特别熟悉,因为在教材里我们见到过他无数次,阅读过无数次他的文章。鲁迅先生是一个有着自己鲜明特色的人物,他的作品表达出他的思想,他的性格,他的不屈。有时候当我们去看他的文字时,我们会发现,他活得很坦然。对于生活中他所遇见的种种社会现象,他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不屈服于那些不公平不好的现状,他要去批判,他是时代的一个尖利的锐刀,他要去刺破这不好的东西。

我总觉得鲁迅的文字是特别具有杀伤力的,对于那个黑暗的时代,对于那些愚昧的国民。文字成了他对抗整个时代的武器。这本书主要是向我们展示鲁迅的语言。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去看一看,鲁迅先生到底写了一些作品。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这个时代的批判。

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就是鲁迅先生对于中国人、旧中国、文化、人物、人生,他自己的一些观点。在谈中国人的时候,鲁迅主要是想指出中国国民的病根。鲁迅为什么要揭发出中国国民性的病根呢?因为揭发缺点,意在复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爱国情怀的战士。在《说“面子”》中,鲁迅通过对于面子这一现象进行举例说明,让我们明白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现状,并不是讲面子的时候。鲁迅先生的文字很朴素,但是它所表达出来的道理却是那样的深刻。

在看文章的后面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鲁迅先生其实和我们一样,他有着常人的情绪。他在书和文字里面向我们诉说,他写文章的过程,也和大多数人写东西的时候是一样的状态。后面部分的文字,我觉得他主要是在讲一些他平凡的生活,让我们觉得他不是处于云端的圣人。

在这本书的最后安排的是,鲁迅关于爱情的一些语句。“人必须生活着,爱才会有所附丽。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者而开的活路;我也还未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我很喜欢这一句话,我觉得这句话给我的动力就是人生没有绝境,只有困境。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挫折。当我们在面临这些挫折的时候,我们一味的逃避,那么我们还有出路吗?

在这本书里面,鲁迅的语句有很简短,也有很长的。这些语句所用的语言都是很平实的,但是背后所要传达出来的道理却是深刻的。你不要认为鲁迅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一样,鲁迅所明白的道理对我们就没有任何用了。不以为然,时代不同,但是所面临的经历还是相同的。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读后感(四):所以,你读懂鲁迅了吗

小学时候学鲁迅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散文和杂文和小说,后来还接触到了鲁迅所写的诗歌。那时的感觉,就是这个人真是了不起,会得真多。那会儿还有一个疑问,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叫他“鲁迅”,而人物介绍里却说,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当然,后来过了很久,也才知道,周村人其实也不是鲁迅最开始的名字,“周樟寿”才是;他的字最开始也不是豫才,而应该是“豫山”!“豫才”或者“豫山”,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的不同;而“周树人”却肯定比“周樟寿”要高大上得多,后者浑然一幅土里土气的样子。

语文教材中的散文,比如《从百草园到天三味书屋》《藤野先生》,前者印象最深的就是“不必说……也不必说……”那一段文字,不仅是因为那是要求背诵的,而且读起来确实也顺口;从后者中,学会了“且美其名曰”这个词,感觉这一句真的是颇具鲁迅的语言特点——但到底为什么这样想,却说不出个所以然,纯粹出自于一种感觉。

语文教材里的杂文,记忆最深的是《拿来主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及《“友邦惊诧”论》这几篇。《拿来主义》自不必说,直到今天其实也依然可以成为如何才是正确对待“好”与“不好”的最好办法;从《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则明白了一个道理,多数时候的确是应该且必须“痛打落水狗”的,譬如毛泽东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便是;从《“友邦惊诧”论》中,却是学到了一些有用的历史知识。

语文教材里的小说最多,也最有趣。在《故乡》里,认识了少年闰土;在《孔乙己》里,知道了“回”字居然有四样写法,也熟悉了那句“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戏谑的时候经常会拿来用一用;于《祝福》中,认识了祥林嫂;于《社戏》中,却极为羡慕那一种类似“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的意味和韵味。

再后来,才知道了鲁迅的诗虽然写得不是最好,却自有一种深沉。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也成为了“鲁迅精神”的某种概括和指称。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鲁迅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认为鲁迅“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认为鲁迅的品格“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而“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有这几句,真的不需要再给出其他的判断了!

鲁迅当然不是神,他首先是一个人。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自己的位置,也许可以称之为一座高山,足以够得上《诗经·小雅· 车舝》中所谓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八个字;但即使是他自己,恐怕也不认为自己是“完人”。他的一些话,是只可以放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内涵,却不必成为今天一些人攻击他的把柄——所谓“中医都是有意无意的骗子”,或者所谓“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所以,即使看了很多鲁迅的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杂文,你会觉得自己真的读懂鲁迅先生了吗?!所以,面对这本《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这本由著名学者、资深鲁迅研究专家陈漱渝选编完成的鲁迅著作精华,即使读过了一遍又一遍,却似乎还不能放言说,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鲁迅!

所以,很难想象,语文教材中一度想要把鲁迅的文章抽去很多,只是因为有人觉得鲁迅的作品过于艰深,或者不合时宜,或者半文半白!他们,说得就是对的吗?!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这个时代,尤其是在今天,最缺最需要的依然是更多的“鲁迅”和“鲁迅精神”,而不是那些偷逃税款、吸毒嫖娼、不男不女、装腔作势的家伙们!

最难的,就是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鲁迅和他的作品,感觉一个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真实的“鲁迅先生”!

《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锦言录》读后感(五):细嚼黄连不皱眉 以笔为矛刺顽疾

在一个满大街都是匆匆而过的身影,住在一栋楼里见面都不认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的当今社会,有一个几十年前的作家名字却是家喻户晓,这个人就是鲁迅。因为不论是我们这一代,还是我们的父辈,亦或是父辈的父辈,在学校里都是读过鲁迅的作品的。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乃至高中大学,鲁迅的作品一定是有的。从小到大对鲁迅作品里经久不灭的一些形象记忆幽深,像闰土、豆腐西施、祥林嫂、范进、孔乙己等等。小学阅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学时的《范进中举》《啊Q正传》等,后来阅读过的《呐喊》《狂人日记》等等,无不给我以震撼。

鲁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生都在战斗,以文字为战斗武器,揭开旧中国上千年来封建制度存在的弊端。他日夜不停的战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用他的笔不停的耕耘。

可以这样说,鲁迅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作家,他的文字在旧中国就像一颗颗燃烧的火油弹,照亮黑暗的夜空,让人们能够看清黑暗笼罩下的魑魅魍魉。在面对代表旧时代、封建思想的各路文人、作家,他毫不畏惧,凭借一人一笔和他们战斗,唇枪舌剑,毫不退缩。

近几日阅读了《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本书,更是由衷的佩服鲁迅。我不止一次的跟我的同事说,鲁迅真是了不起,他在几十年前的很多话语,现在来看,依然具有深意,依然值得中国人警醒。

我读到“面子”这一章时,恰好单位里在做好书推荐活动,当时有个同事推荐了易中天的《话说中国》里也说到面子一词。我个人觉得这个典故应该来自鲁迅的书里吧!因为中国人“面子”这个问题鲁迅早在几十年前就谈论过。中国人都好面子,而且面子是分场合、分阶层、分身份的。在他的无数作品里都会有”面子“这样的影射存在,列如《啊Q正传》里的孔乙己,即使穷困潦倒到那时,依然迂腐的穿着他的长马褂,因为那个时候穿长马褂的是老爷。

至今看来,这个问题依然是中国人特有的。所以才会有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说法。

还有书里关于”无赖精神“一说。那时候的无赖主要体现在苦力活,就是青皮无赖。说的是搬运行李要两元,你说东西小,还是两元,你说不要他搬了,也还是两元。但是我却认为那时的无赖文明多了,如果鲁迅能够看到现在的”碰瓷党“,估计都会认为那时的无赖精神和现在的有些人比,那是太文明了。现在的”碰瓷“真是不要脸到家了,不需要任何理由和借口,只要往你车子前面一躺,不管你开没开车,就是要你给钱。连基本的遮羞布都免了。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对中国的”国骂“一说,真的是相当精准传神。即使到现在,这个词也依然当之无愧,那就是”的“这个词。当然现在也有变异了的,他xxx的、他xxxx的等等,只要是亲属间的女性称谓都可以被骂。这大概连鲁迅也没想到,“国骂”也能产生新花样。

再有书中的关于中国人的善于改变一说更是让人叫绝。每一个新的事物进来,起初虽然排斥,但看到有些可靠,就会自然改变。不过并非将自己改变得合于新事物,乃是将新事物改变的合于自己而已。

因为我想起了元朝、清朝,本是入侵,本是遭到抵抗的,但是抵抗不了,那就接受吧,最后果然全盘接受,因为全部汉化了。

这本书算是对鲁迅一生的一锦一言一录的收集整理吧。涉及了鲁迅对各方面的所思所想所看,有关于中国人的,有关于外国人的,也有关于历史的、哲学的,还有关于人生的。

鲁迅对人生的态度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细嚼黄连不皱眉“。在第六卷里有一段话叫:“人生现在是在苦痛,但我们总要战取光明,即使自己遇不到,也可以留给后来的。我们这样的活下去吧!”是的,他的一生都在为光明的未来战斗,用他的文做矛、做枪,去抨击那些不合理的、、腐朽的、阻碍社会进程的东西,去挑开那些蒙蔽国人眼睛的东西。

鲁迅的文字总能一针见血,但确实是国人之顽疾。但是就如鲁迅所说,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这样。所以他的批判只是针对应该针对的人,应该针对的事情。这就是鲁迅的伟大之处,爱曾分明,毫不妥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