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库1806读后感锦集

读库1806读后感锦集

《读库1806》是一本由张立宪 主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1806》精选点评:

●对贾平凹有了新的认识!赞

●人工智能那篇非常棒

●很不喜欢《贫困生》那篇,如今当一些人写出“小众”的状态时,人们都像聚群的蜜蜂一样争先恐后滥撒同情,就好像不表态就不是时代的“先锋”一样,而任何质疑和反对的声音都被观念“正派”又“先锋”的人们所唾弃,这是一个只容得反传统发声的时代,任何保守的观念都会在“先锋”的压力下不敢作声。我从不反对精英主义,那些把上大学当成进身手段的人,他们究竟能给社会带来多少进步,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梦想,他们才是最大的自私者,我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一点博爱的情怀,而只有投身于物欲社会的义无反顾,和讲述中的沾沾自喜。

●喜欢《贫困生》和《牧民的账本》两篇。尤其艾苓的文章关注了此前极少有人注意的贫困生本人,也是我很感兴趣的二本学校群体,真实故事往往比小说更动人。其余文章都一般,对贾平凹没兴趣,狮子林一篇浏览了一下,汪洁那篇看不太懂。2019年1月20日

●曾经的贫困生看贫困生,生活不易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牧民的生活,文中一言以蔽之,赚一天的钱花一年,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看看别人是怎么生活的,很奇妙;狮林,迷人的中式园林建筑;人工智能会觉醒吗?作者告诉我们不可能,亦赞成本文观点,把人类变成AI是个靠谱可行的想法。

●卖之

●《贫困生》:世界上大抵有各种各样的人,过着不同的人生,仿佛照着的不是同样的阳光一般。 《牧民的账本》:虽然生在内蒙古,吃手把肉,喝奶茶,听草原歌曲,但距离真正的草原生活甚远,也不认识放牧的蒙古人。身边的蒙族同学都是汉化得比较彻底的,很多并不会读写蒙语。所以这篇文章让我知道哦,原来草原上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 《狮子林》:我喜欢苏州的园林,平时读到的也总是赞誉,别出心裁,方寸洞天之类。原来也有人提出,太过雕琢,繁复堆叠的意见。有些道理,但世上之物,哪有被所有人喜欢的。 《人工智能会觉醒吗?》:里面提到在头部贴电极,检测脑电波的试验。我恰好在中科院心理所体验过,那都是五年前的事情了吧。去年我也买了一本读库,有一篇类似的文章,竟是同一个作者所写,随机买的两本杂志,竟然呼应上了,也是有趣。

●喜欢狮子林和智能篇

●这期一篇文章提到1406,在家翻找一遍,竟然没有……下单买了一本……一直认为自己的读库是全的…… 本期给我触动最大的是「牧民的帐本」,当年毕业实习的时候我研究的就是一个养鸡场的投入和产出,对这方面一直感兴趣。“围网轮牧”政策出台的时候,我就感觉这是个很理想化的做法,设计很完美,但自然不会按照你划的界线长草养畜。现在看来,非均质的自然资源分配果然打破了人类一厢情愿的设计。还有良种与土种之争,生物多样化永远都是育种的基础,推广良种如果不与本土基因进行融合,结局大多是双输。而被忽视的品种慢慢淘汰,想要改良的时候无米作炊,现在本土基因保存的形势很严峻了。

●“创作永远都是自己做。别人给你的经验、给你的东西,只是受到一种启发,具体还得你自己来,就像往上上台阶一样。你站在第一层台阶的时候,根本不了解第三、第四台阶会发生什么东西,你只能站在第二台阶才能体会到第三台阶,站在第三台阶才能体会到第四台阶。你还在第一台阶上,别人给你说第五台阶的事情,你根本不知道,你也不关心这个事情。我经常举例子,在瀑布下面用碗接水的时候,永远接不上水,只有在溪流里面,水龙头下面,你可能接一碗水。强大的思想,当你还没有达到同步的时候,就无法进入那个东西。” 以及,《牧民的账本》这篇真是开眼界了,这是从未曾了解到的问题和世界。《人工智能》一文看得人很幻灭,科学进步到有点骇人的地步了,我们都要进化成硅基生物了,每天都还在为七情六欲、为生活、为生存所扰?(并不真正懂的人的瞎感慨……

《读库1806》读后感(一):别人的故事

《贫困生》 每个故事都平静地娓娓道来。有曲折有苦难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出了困境,有几个不弃不离的爱情故事特别感人,爱情治愈了两个人,婚姻缓解了他们的人生困境。似乎与最近网上热传的梁永安的爱情课里的观点相悖。 一位小学教育专业03届专科生毕业后因为书法很强成为中学教师。她的故事名《你脸上的斑点》,结尾写道:每个人都在意自己脸上的斑点,其实你脸上的斑点只有你在乎,别人没时间盯着你看。贫穷也一样,很多贫困生盯着自己脸上的斑点,各种自卑,别人都不看,我们何必太在乎呢? 看了看时间,感觉这些故事主角的境遇,跟地域有很大关系。 《贾平凹和他的商州》 52年出生于陕西农村的贾平凹,13、4岁时因为父亲从教师到被打成特务,并开除公职,经历了从小康之家到社会最底层的人生变故。当兵、做工人、民办教师……所有的出路都对他关闭。在水库参加劳动时办简报,看书,把身边的人和事写进日记,有时念给大家听。第一年推荐工农兵学员时,他得以去西安读大学,命运由此改变。 晚年时他谈到写作的使命感,“受命于神的周密安排而沉着”,是回望一生的总结吗?

《读库1806》读后感(二):良莠不齐的故事

发现读库系列书的一个特点,几篇文章中总会有一篇是写到很精彩的,有一篇会是写到很烂的,其他的都是写到很一般。 《贫困生》这一篇占了全书很大篇幅,表面上写的是贫困生当年的生活不易,实际上却是一篇骗人的心灵鸡汤,大多故事都套用的是一种固定模板(父母生病+孩子勤奋+朋友和社会帮助=成功),塑造一种“我曾经过的很苦,但是我现在过得很快乐”的模式。这些贫困生故事大多千篇一律,完全没有代表性。作者美化他人的倾向明显,善用少数人的成功来代替大多数人的平庸,忽视真正定义“贫困生”这个群体的人生,以此来掩盖贫困生在生活中真正遇到的困境。它已经脱离了写作者写贫困生的初衷,或者说,作者并没有真正了解贫困生。 《@吞噬》这一篇(图片?)表面上是一种创新,实质上却是一种敷衍,在大多数人都知道网络评论低俗无聊无意义的情况下,用一种复制粘贴图片的创新来糊弄读者,以期达到一种标新立异的目的——这样做还不如老老实实写篇文章,分析点有用的东西出来。花里胡哨的。 但其中也不乏写的好的,比如中间的《牧民的账本》这篇文章,它给读者展现了当代蒙古牧民真实的一面(特别是经济方面),结合李娟的《冬牧场》和《阿勒泰的角落》一书,能更好地了解当代牧民的生活和生存状况,看看那个距离我们遥远的地方所发生的故事。

《读库1806》读后感(三):2019#阅读记#25《读库1806》

摘要: 我认为自然选择的进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现在正在发生, 将来也一定会继续发生。 只要更适合在这个宇宙生存, 那么进化也一定就必然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在我看来, “变形金刚”这样的金属生命, 显然更适合在宇宙中生存, 因为他们不需要水, 不需要空气, 可以在真空中活着。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如果将时间拉长到几万年来看的话, 人类朝着“变形金刚”的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 很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 当人类第一次与真正的外星文明接触时, 从飞船走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个一个的“变形金刚”。 如果用时髦一点、科学一点的话来说, 可以将他们看成是硅基生命, 而我们是碳基生命。 这些硅基生命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宇宙中普遍发生的古老故事, 那就是, 在几万年前他们也曾跟我们一样是碳基生命, 进过万年进化后, 终于摆脱母星, 自由翱翔在太空。 …… 我的个人浅见是: AI化生存是人类演化的必然, 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 ——《人工智能会觉醒吗?》 这一期读库的六篇文章里, 只有一篇是我喜欢的, 即这篇《人工智能会觉醒吗?》 因为作者汪诘的设想和我的想法真是高度一致。 So,人们最终所真正能够理解和欣赏的事物, 只不过是一些在本质上, 和他自身相同的事物罢了。 《奇石洞天幻狮林》也不错, 因为文章中的典故和内容看过好多次, 遂不觉得如何吸引。 其他几篇, 都不想看。 个人喜好, 无法~ 推荐阅读指数:⭐⭐⭐

《读库1806》读后感(四):又读完一本~~

1、乾隆似乎患有一种罕见的密集狂热症状,哈哈哈,话说这幸运的家伙真的很知道享乐啊。没去过苏州狮子林,经此文章一说,我也没对狮子林有何兴趣,毕竟去了也看不懂。

2、艾苓的《贫困生》记录的是十几位绥化学院贫困生的曾经、现在和未来,他们是2008-2018届毕业生。

困难好像是消不尽的,不管是十五年前,或是近些年。2017届河南南阳毕业生、2017届云南楚雄毕业生、2015届黑龙江呼兰毕业生、2014届黑龙江南部某农村毕业生、2013届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毕业生……我知道,贫富有差距,但叙述者们讲述的很多细节还是打动了我,尤其是近几年的那些困难。

我们的土地是那么广袤,那么多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是热门话题,综艺大咖吸金无数,大房好车、出国旅游是常态……可是,这些是全部吗?我不知道,我不了解。反省自身,我也太关注自我,挣扎在自己的世界里。即使做不了什么,先知道吧。

3、《贾平凹和他的商州》。贾平凹的写作热情真的惊到我了,这样的人不成为作家,真没人可以了。写得多,他的思考也在增加,写作方式、内容也在改变,并且,他没有停止写作,笔耕不辍啊。在这个采访中,可见真诚。

最后,书轻一点真的很重要啊!

《读库1806》读后感(五):流水行云│事关《读库1806》

“从来没人指导我该如何生活,我只能到书里寻找答案。中学时看过书上一句话,印象深刻,大意是每个人都在意自己脸上的斑点,其实你脸上的斑点只有你在乎,别人没时间盯着你看。贫穷也一样,很多贫困生盯着自己脸上的斑点,各种自卑,别人都不看,我们何必太在乎呢?”

艾苓的《贫困生》,在贫寒子弟自卑与自强、自伤与自救的众多故事里,黑龙江省东部某中学教师的这段话,堪称点睛之笔。

此前,艾苓的《咱们学生》《毕业生》《非走不可的弯路》,先后发表于《读库1403》《读库1603》《读库1605》,并推出了单行本。她一直关注贫困生问题,曾做过网络微调查,梳理反馈后发现,贫困生问题很复杂,简单的问卷远远不够,只有面对面访谈和实地调查,才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因此,2017年1月26日,她在网上发布《贫困生调查说明》,随后在师友与学生协助下,利用业余时间投身此事。

在《贫困生调查说明》里,艾苓准备探讨的问题有如下几项: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家庭脱贫做过哪些努力,还有什么问题;在校期间是否获得资助,通过何种途径;在校期间是否勤工俭学,通过何种途径;你认为高校的贫困生应该如何认定,怎样更合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途径,家庭情况对此有无影响;家庭情况是否影响升职;家庭情况是否影响婚恋;家庭情况对个人心理有哪些影响;是否感觉到阶层固化问题,是否可以打破。

《贫困生》探因求果,去标签化与污名化,更多聚焦贫困生进入高校之前及步入社会之后的生活,可谓“咱们学生”的前传与后传,更为集中与深入。对照作者调查之初拟定的问题,有些在字里行间已有答案,有些却需要读者在文外结合各自阅历并思考后得出结论。

“这个群体需要发声,需要理解和尊重。不是我在写他们,是他们在书写自己。”艾苓说。起初,她应出版方之约,走出书斋,追踪底层各个角落的人物,记录草根的痛楚、抗争与艰难的成长,然而吊诡的是,“贫困生”当下已成敏感词,这部呈现富饶心灵的书稿,在各家出版商之间周游,至今仍无出口。

在美好的时代里,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贫困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