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锦集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锦集

《法兰西组曲》是一本由[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5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一):真的太棒了!

写得太好了,真的太好了!

《六月风暴》全面而真实展现了各种因战争而逃亡的人,每个人独立分散又各自联系(一直到第二章),这一章充满了人性,而且人性的光辉与黑暗总是交替,甚至一节里三次的起伏,非常的有音乐的节奏感(尽管作者想以动物性这种共同的潜在意识去归纳人,尽管我觉得在佩里冈神父死去的那一节对小孩的刻画有些问题)。

在《柔板》里又刻画了一个非常真实的德国军官形象,礼貌,体贴,向往和平生活,有艺术家气质但又对军令完全的服从,没有多余的仇恨和个人感情,非常冷静的描写(也许和她本身是俄国裔有关)。然而,最令我叹为观止的是第十四、十五节,前者以小女孩的视角描写的军官与露西尔的尴尬而暧昧的对话,充满天真而且又巧妙以孩童的方式将两人的对话模糊化(小孩注意力总不集中,充满好奇,所以总是只能听到一半)为下一节转折埋下伏笔,接着是下一节是从安吉利耶夫人半梦半醒(实际她是清醒的)由自言自语的美丽的幻想和梦呓到发现与美梦渐渐偏离(这个偏离的过程非常好)而呈现出的绝望的现实,非常非常的巧妙揭示了夫人的个性和潜意识里的态度而且充满戏剧性。《柔板》的这两章非常紧密,过程一直是隐隐约约,直到最后才豁然开朗。真的太棒了!

一想到这是未完成的作品,又觉得无比惋惜。写的越好,我越难过。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

第一部分写了在战争之下的众生相,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他们慌乱无措并且疲惫,每一小节都很适合单独拿出来看,最让人伤心的就是被愚蠢孩童杀死的神父,他是无辜的,死后会回到上帝的怀抱。就像依莱娜手稿上写的一样,确实大部分角色都是有钱有权的人,或者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贫穷的人大部分只是陪衬,即使在逃难路上也被富人所嫌弃,而他们只能靠偷窃富人的物资存活,这算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缺点吧。第二部分的柔板写得非常细腻,这些士兵不仅仅是敌人,抛开国籍和立场,他们也是普通人,是别人的丈夫,别人的儿子,别人的父亲,战争让他们双方心存芥蒂,人性却使他们互相被吸引,最后要开拔的时候真切感受到每个人的不舍,“为了这一点亮光,收藏这幅画”布鲁诺就是照亮露希尔的那点光。非常喜欢描绘小女孩躺在草丛中时的感受那一段,美好安宁,大人的烦恼与我无关,我也听不懂。在看的时候一直会想到作者的遭遇,她是在什么境地下写出来的,她忍不住抒发的情感是多么炙热,她的经历让这本书更加富有感染力,非常可惜只写了两章。

作者说“我只是听写现实”

在最后看了作者以及其丈夫的各种信件,感觉到了丈夫在得不到妻子消息那一个月的恐惧,以及法西斯可怕的强权,就算有权有势的人再怎么为其奔走,也无法拯救她们,还好两个孩子安然无恙。非常非常可惜看不到后面三部分,很期待露希尔和让的恋爱,虽然最后是悲剧 看到译后记发现居然是袁筱一教授翻译的

《法兰西组曲》读后感(三):未完的史诗

为了举起如此沉重的负荷,西西弗斯,我需要你的勇气。我并不缺少完成这项工程之心,但是目标长远,时间却如此短暂。

写得非常棒,一部带有影视剧色彩的宏大的史诗。可惜是未完之作。写战争,没有写血腥暴力; 写平常人眼中的历史和战争,没有写某一类人眼中的历史和战争......笔触很克制、理性,又充满温柔、细腻的女性柔情。真的好爱女性文字工作者,不论他们的视角有多置身事外,作品有多理性、客观,他们的文字里总是充满着那种女性特有的柔软,柔软又坚韧——好爱这样的女性力量。

法兰西组曲

9.4

[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 2018 / 人民文学出版社

当读完第一部《六月风暴》时,书读了一大半,却大部分都是逃难中的人物、环境描写——我以为评分太高了,德不配位。接着看完第二部《柔板》,我觉得《柔板》可以完全弥补《风暴》的不足,虽然此时对我来说《风暴》的篇幅还是太大了。后来看附录内米的手稿注释才发现这是未完之作——难怪《风暴》中介绍的人物后面好多没有出场。这本书应该有五部,除了已经完成的那两部,还有未完成的《囚禁》跟其他两部。这么看来,《风暴》中大量的人物描写也就不足为奇了——拉开了这场史诗的序幕。

《风暴》中缺失的部分被《柔板》完美的呈现了——某些真实、诙谐、狡猾、愤懑、爱与爱而不得的故事,以及人们在历史、战争的沉浮中的无力感、痛苦地挣扎,个人命运与集体命运的关联——集体中个人的爱恨,个人的身不由己,个人的忧郁与凄美......

《柔板》中一开始德国人与露西尔之间相互吸引又刻意避嫌;到后来的情不自禁、隐晦的来往与暗示,随着他们之间感情线的发展,其中夹杂着美好而青涩的感情,又有对于这段精神出轨的怨愤,对德国人妻子的同情,很难不把她当作这段感情的受害者,即使他也是受害者。也希望他们之间仅限于暧昧,结局不会走向恋情——毕竟这段关系在传统世界中缺乏道德感。就像译后记里说的,露西尔怎么做都是错的,都是可以被指责的。

《柔板》的最后,在德国人深陷其中,想要让这段关系有进一步实质性发展的时候,露西尔想起了自己的“使命”,她撤离了,留德国人在原地发呆。这段感情不疾而终。分别时的他们或许已经释怀,分别时他们的爱已坦荡荡——这是恋人之间的爱,是朋友之间的爱,是敌人之间的爱,也是母子之间的爱——是母亲对上战场的儿子的叮嘱,是女性的柔情......

分别时他们都还想保护对方。

法国人之间、法国人与德国人之间或猜测,或互相插浑打科,耍着百无一害的小心思,像“同类”一样相处。彼此抱怨但是又已习惯,故事的最后,德国人离开而去奔赴另一个战场的场景就像非洲草原上的角马们的迁徙,离开之处尽是飞扬的黄土,所到之处迎接的或许会是死亡,充满苍凉的史诗感。“所有人都想看德国人离开。在这最后的时刻,有一种忧伤,一种人道的柔情将他们彼此相连......” 仿佛眼前齐声唱歌的德国人正在离开他们的家人,眼前的小伙子正在嘱咐着姑娘要等自己回来......

明明是写的是战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