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100字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100字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由【德】施寒微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页数:69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一):以德式视角跨越千年,窥见中国文学史上的关键细节

英国学者汤因比在其著作《历史研究》中曾写下一段话令人深思:以往历史研究的一大缺陷,就是把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一般范围,这大大限制了历史学家的眼界。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立地说明自身的历史问题。应该把历史现象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加以比较和考察。

可见以他人的视角会发现许多自身隐藏的问题,研究历史如此,研究文学亦如此。文学的形成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想研究我国文学史的起源、发展等等,就要抛开自身固有的观念,以他人的视角解析中国的文学史发展脉络。

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施寒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以德国学者的视角挖掘极易被中国人忽略的那些文学史上的细微之处,在其著作《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一书中,他曾提到:对中国人来说,中国文学从某种程度上是他们建立自我认知的基础,对这个世界丑陋一面或者成功人生的思考渗透其中。

但不可否认的是,纵然中国人非常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轨迹,仍旧会遗漏下许多不为人知、未被发掘或未公开的历史画面。作者在书中用了七大章节的内容阐述中国文学史的渊源,从最早的散文,到魏晋时期的大型“数据库”,从唐代不被重视的陶渊明,到戏剧的源头“变文”,从明清唤醒女性意识的“弹词”,到遗忘在历史记忆中的卜辞、类书、鼓词······作者以严谨的态度、通俗的语言以及对中国文学孜孜不倦的探索,为我们呈现出流淌于历史长河中被掩盖的精神食粮。

在中国文学历史中,诗歌一直以来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们的出现、发展为我国文学带来了难以比拟的巅峰时代,只不过我们不曾知道的是,那些被视为一代风流才子的文人圣贤们也会遇到生不逢时的境遇。

被视为“田园诗”开山鼻祖的陶渊明就是其中一位,我们都知道宋代对于文人的包容度非常大,中国封建王朝官僚制度的不断强化,让宋代文人越来越向往田园生活,这也使得当初在唐代并不受重视的陶渊明却在宋代时期备受推崇。由此可见,随着制度的发展,中国文人的思想也会由不重视变为接受,而这也恰恰体现出中国文人思想的流变史。

通读此书你会发现,我们看过的所有文学史中那些不曾出现的细节与知识都将被作者一一挖掘并展现,这是不同视角下我们所不能发现的关键细节。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述:文学史也会有转折、摒弃或者新发现,这个过程历经各个朝代、不同世纪,从来不会终结。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二):真理不止一个,文学史不止一种

这本书的文学史观,从大框架上来看基本上还是五四时期构建出来的中国文学史阶段性陈述。但是在整个文学史的论述篇章来看,(第一部分:诗歌、神话、历史学家的规划和记录;第二部分:官方与典雅的风格;第三部分:多彩的自然和内心的旅行;第四部分:诗歌的黄金时代与传奇小说;第五部分:正统与自由之间:文官的文本;第六部分:儒家的环境和民间的娱乐;第七部分:变革与告别旧的道路。)施寒微尽可能在打破这样一种长久影响我们多年的中国文学史观,至少他没有持有一种文学进步论的描述方式。

书名既然叫做《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没有取名汉学家写的中国文学史,自然想要引导的阅读情绪是想让读者体验到德式严谨下的文学史写作方法。所以虽然没有其他文学史写作上的一气呵成或者行文流畅的气质,但这样一种尽量脱离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写作,其实带来了一种查阅式的满足感和丰富感。

在我们熟悉的文学大家领域里,比如苏轼,李白,四大名著等,施寒微给与的篇幅并没有更多。在他的研究范畴和书写节奏里,几乎通通给与“公平对待”。这种节奏给与了“冷门”领域一些“出头”的机会,比如宋代的诗话和笔记,“宋朝时,随着新的公共领域的出现,随笔作为单独的题材而形成。”这样看下来,很有常看常新的感觉。

当然这本文学史有着一些新的视角,除了腰封上抓住你的几个要点:陶渊明的诗文直到宋朝才被重视;唐代除了唐诗,还有戏剧的源头;明清除了古滇小说,还有唤醒女性意识的“弹词”。这些新的视角客观上来讲,并不新,在历史的时空性上,他们一直存在。但对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讲,新在打破了以往学习到的阶段性历史观,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在熟悉领域里的王维、李白也有一些海外视角的阅读拓宽理解。讲到王维时,“恐怕没有任何一位唐朝诗人像王维那样拥有如此之多的外语译本”,讲到李白时,“在西方,人们熟悉的是李太白这个名字。比起杜甫的严肃,欧洲人显然对李白的狂放不羁与嗜酒更感兴趣。”

再比如熟悉的元曲领域,“戏剧在中国的开端几乎完全不明。戏剧很可能与影戏和偶戏一样,都是到唐代才出现的,所有这些戏剧形式都源自印度的范式。”并提出一个观点“在中国从未有过渎神的戏剧”这句话细细想来,很有意思。

这本书并没有仅仅止于文学史时间与空间的脉络梳理,施寒微当然有着自己主观构建的文学史论。文本分析他并没有抛弃,在分析的程度上,更多是介绍内容为主,这对外国读者帮助很大,有一个框架覆盖面的理解。

所有民族的文学史都会在更新中不断扩大,随着不同文学类别的成员加入,一个民族的文学史保持的新鲜涌动的脉搏。施寒微在文末对中国文学史有着自己的评价,“尽管有大量新的潮流以及对其他文学的吸收,但是中国文学直到20世纪末依然有很多方面保持着过去几百年间的传统。这一点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意象和题材上,也体现在作家与社会及国家的关系中。”

真理不止一个,文学史不止一种。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主观构建的文学史角度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但正如施寒微提到,“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中国文学都始终在帮助中国人认识自我,同时也为旁观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精神提供途径。”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三):《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寒璧清辉,大旨发微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寒璧清辉,大旨发微

德国人的严谨和认真这世界上出了名的,这样的性格仿佛是流淌在他们血脉中的,很多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也可以看出他们这种严谨的态度,更不要说在针对学术上的认真了,刚看到这本《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时,就想到他们一定会用他们那种穷究至理的劲儿,摸清楚任何事物的源头,以及不会轻易放过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细枝末节。前读到过的中国文学史,创作者们基本上都是直接从先秦时代那些流传下来的作品想开来的。而这本书很明显,它想从更早的时代入手。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的、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语言又是文字为工具,被记录下来的。在这本中国文学史中,作者就先从中国的文字说起。 很显然对于外国读者来说,能够了解汉语书写系统的基本元素和特征,及对汉字和汉语根本性质的基础掌握,是准确理解和真正欣赏中国文学的最坚实的基础。 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其实现在依然没有确切的时间判定,关于汉字和汉语是流传太多的民间神话和传说。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过在此之前,文字应该就已经有了一段比较长的历史。甲骨文并非最原始的文字,在山东大纹口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就有了简单的文字符号,其年代要比甲骨文还要早一、二千年。但那种文字符号还处在雏形阶段,并且不能表达连贯的意义(不能组句)、所以至今难于识别。 最早的文学,大约就是那种人民在社会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的表达,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歌谣。流传至今而确实可信的歌谣,以《诗经》中作品为最早。《诗经》中作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的黄河流域(仅有小部分产生于汉水流域)。其中既有宫廷、官府的创作,也有经官方音乐机构收集整理的民间创作。总的说来,这些作品显著地反映出黄河流域文化,尤其是周文化的特点,注重理智,幻想成分少,感情比较克制,而道德色彩、政治色彩比较浓厚。

而发祥于长江中游的楚国的楚辞,则可以称之为南方的歌谣,在初次中我们能够看到音乐与诗歌之间的紧密联系,初次研究专家霍克斯将主持分为了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歌体”,它还是兴起于汉代晚期五体诗的雏形,另一种可称之为“骚体”或称“怨体”,这种形式,更像是有韵律的说唱,被认为是“赋”的前身。

先秦是中国文学从萌芽状态到初步发展的阶段。诗歌以外的著作,就其本来性质而言,均非文学作品。但这个时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观念,没有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意识,这个时代,文学同许多东西混杂在一起,哲学论文、历史著作, 也都可以包容在先秦文学史中。同时它们有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早期文学的另一重要领域是神话。神话的思维那些丰富的联想与创造,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同时,很多神话也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矛盾冲突,成为真正的“神话文学”。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庄子》等几部不同类型的著作中。 之后,就是中国恩怨愈加成熟和丰富的时代来临了,从汉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文、民歌和小说,直到最最辉煌荣耀的华唐盛世的诗歌,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的成熟。这些我们约略的耳熟能详,不过在书中作者给我们剖析的更加详细分明,脉络清晰。 好的文学史不应该单纯是文学的,它更应该是一种文明的发展史,有的文学史更像一本笼统文学选集,这本《德国人讲的中国文学史》,有许多超越的部分,并且他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更容易看到一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角落。总之这是一本用功扎实,概括全面,理析清透的一本文学史。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四):以德式严谨写就的中国文学史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标题就指出了这本文学史最大的不一般之处——这本近700页的大部头,是由一位德国学者撰写的。或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外国人撰写的文学史,能行吗?但当你开始阅读这本书,这样的疑问便会自然而然地烟消云散了。

作者施寒微出生于1948年,是欧洲的三大汉学家之一,其余二人为顾彬(1945年生于德国)、施舟人(1934年生于瑞典,祖籍荷兰,现已定居中国)。那个年代的汉学家们都有一个饱含“中国味”的名字,譬如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这个名字,就兼顾了德语名字的发音和中国文化的韵味。

打开这本厚厚的中国文学史,它以时间为线,将从前1400年到1850后3000多年的文学史细细梳理开来,且由于作者的“他者”视角,他将许多中国人在撰写文学史时会忽视或者省略的角角落落都细致无比地呈现在书中,令人耳目一新。书中言语平实易懂,没有学术论文通常都拗口难读,是一本了解中国文学史再好不过的作品。当然,这一点也要归功于译者顾牧和李春秋老师的呕心沥血,毕竟翻译这样一本如此宏大的文学史著作对于译者的汉语言文学功力和耐心也有很大的要求。

以讲述先秦时期的第一部分为例。作者不仅仅将这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细细爬梳,还对这一时期文字的产生、书法、书写材料的沿革等都进行了阐述。论及《诗经》《楚辞》时,还以其中篇目为例,分析了诗歌的韵律格式、所歌颂的题材等。越读越是吃惊,因为其中所涉及的名篇数量之繁多和引用以佐论述时仿佛拈之则来的熟练,让人不得不心生敬佩,对于“德式严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书中,我们不仅能读到中国文学史,还能读到中国文学史如何进入欧洲,并发生影响的过程。这就在时间的巨大横轴上又架起了一个中西的纵轴,使读者有更加丰富的历史视角,对本国文学的国际影响有更清晰的认知。如“《易经》与‘游士’”一节提到:“《易经》是一部描述‘变化’的书,德语国家的读者是通过卫礼贤(Richard Wilhelm)的译文而接触到这部著作的,他们更熟悉的是‘IGing’这个译名。”

虽是文学史,但并不仅仅是文学。书中所涉方方面面,如儒道哲学、书法绘画、百姓生活、朝堂政治等等,都给文学史增添了一笔又一笔浓墨重彩的历史背景,让复杂而庞大的文学之树显得越发鲜活而富有生机。

站在德国学者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瑰宝,还能让读者对长久以来早已习以为常的许多事物产生新的认识。比如,在“文字的统一及不同字体的发展”一节,作者谈到:“书写的普及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官方及民间私人教育的努力息息相关。在这种教育中,写字的能力始终占据主要地位。……书法成为人们相互沟通与自我表现的媒介。”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从小对各色书法艺术的学习,以及社会对于字体美观的要求,但看到这一节时我们才认识到,“见字如见人”这种将人字合一的观点似乎是我们独有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审美追求与精神表达。

《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五):德国人眼里的中国,你知道是什么样子吗?

你知道吗?其实外国人研究中国的历史长达400多年!早在明朝末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不远万里而来,为我们的先人带来了西方几何学以及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世界地图。还向西方详细介绍了中华历史与文化,他因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汉学家。

而在今天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国家之间的往来以及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那些我们曾经认为习以为常的中国文学,被外国人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出来,带给了我们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感受。而今天要推荐的这本书就是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的施寒微所著的《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

德国人眼里的中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等等,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专属的一个文化符号。所以我们能看到在本书的讲解中,作者施寒微讲解诗经时对“风雅颂,赋比兴”做了一个整体的时间性的规划诠释。他整合了不同时期的理解,不同人物对于六义的历史流传以及不同用法,让诗经的整体架构更加清晰直白的凸显出来。随后作者还将《诗经》《楚辞》两个作品做了一个比较,更着重阐述了两部巨著对于后世作品的一个传承及影响。

德国人眼里的中国,是具有文化自信的。作为一名德国人,作者在撰写这部巨著时保持了一个十分严谨的态度。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从诸多的史料中寻找证据,论证出了一些我们曾忽视的文化现象。比如,我们所熟悉的陶渊明其实再宋代以前并不受重视,因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官僚制度的盛行让官员十分受压制,这些政客内心都十分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因此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作者的字字句句都凸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除此之外,在这本书里我们还看到了王维,白居易,韩愈,李商隐等著名诗人。还被科普了一些民间小众的一些文体,比如弹词,比如变文等内容。综合来讲,阅读外国人写的中国文化史不仅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阅读审视我们的文化,还能打破我们再理解和传播上的一个思维局限,让我们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打破地域的限制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历史写尽了世道轮回,文化写出了百转千回,阅读《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化史》,看作者中商周的甲骨文讲到道唐诗宋词的朦胧细致,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朦胧细节。在这本书里,让你见证不一样的奇迹与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