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锦集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锦集

《大地的成长》是一本由[挪威] 克努特·汉姆生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一):种地养成故事?诺奖作品没那么简单

“从荒野的沼泽里穿过一条崎岖的大道,绵延至很远的地方,可以抵达森林。这条路最先是由谁先走出来的呢?是人,是一开始到这里来的人。”

一个人只带着干粮和几样简单的工具,来到一片荒蛮之地,开荒种地,搭建房屋,驯养动物。慢慢的,一间屋子变成一片农场,一家人变成十多户人家,一片荒凉变成了丰沃繁荣之地。

生长于繁华的现代化城市的我们,大概只能通过养成类游戏中“爆肝”种地喂鸡感受到一二,我们甚至完全无法想象那种没有网络、没有现代化、没有高科技,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想象和双手去创造的开拓年代。

克努特·汉姆生就描绘了这样一种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主人公艾萨克便是那个只身一人来到自然中,耕地播种,踏实劳动,创建农场,组建家庭的农耕人,作者用最平实的语句描述数十载风雨世事变迁,实在让人着迷。

艾萨克来这片土地上开拓不久,就迎来了他的同伴英格尔,他们互相帮衬,一起努力,组建起幸福的家庭,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孩子。直到英格尔生下了一个和自己一样天生兔唇的女儿,她怕极了,她想到了自己悲惨的经历,狠心掐死了这个婴孩。

纸终究包不住火,英格尔被审判并送去服刑,几年的时光改变了英格尔。她学会了写字、缝纫,她变得优雅大方,医生还帮助她修复了兔唇。再回到农耕生活后,作者对她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描写得真实到仿佛亲历其中一般。

艾萨克的大儿子艾勒苏在小时候捡到矿场工程师掉落的一截铅笔,他展现出绝妙的绘画能力,如果不是那位工程师曾那么夸奖他,并且带他去城市“好好培养”,或许他会和弟弟赛维特一样,成长为一个踏实靠谱的农民,从父亲手中接过管理农场的重任。

可是一旦见识过更好的生活,他便不再甘于只当一个农民,无论是去城市里找工作还是管理父亲帮他买下的商店,他都糟的一塌糊涂,他挥霍了家里的钱财最终也一事无成。

他善于书画,却没有远大的目标和深刻的抱负,也许是命运一直在和他开玩笑,或者是他的内心一直在被什么东西腐蚀着,他总是渴求着一些他抓不住的东西。可是你很难去评价这样一个年轻人,甚至无法说出他到底坏到什么程度。

在《大地的成长》中,大地成长出丰硕的果实,人们也成长出宝贵的品德。这部作品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作者几乎没有携带任何私心和感情地讲述这个过程,但我们却随着生活的进展和人物一同起起伏伏。细究起来每个人物都有标签,但他们又都鲜活复杂。他们赤诚忠厚,也会自私狭隘,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肆意挥洒汗水,让自己的内心生根发芽,最终也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

一部带有年代和地域差别的作品,还能在今天让我从其中获得感悟,已是实属难得了。好的作品,必然是会经得起年代的考验的,就如同它这样。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二):一个人具有多大的力量,读完这本书你就会明白

人类或许是地球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物种,尽管人类没有强壮的身体、敏捷的身手,但是人们早早的便明白了集体的力量,通过集体的力量去创造奇迹。

那么作为一个个体时,人类又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呢?或许这本挪威作家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会告诉。

一个强壮的男人艾萨克走进了森林深处,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他挥舞着工具,创造了房子、农田和羊圈,饲养了山羊和绵羊。艾萨克的强壮让人吃惊,而他做事情的决心更是令人敬佩,很难想象会有一个人会单纯而义无反顾的去做一件事情。

艾萨克是一个男人,即便他再强壮,他也不能够去砍树的时候兼顾家中的羊群,也不能完美的缝补破旧的工装。更重要的是,他感觉很孤独,即便是上帝尚且会创造出夏娃陪伴亚当。于是,一个兔唇女人英格尔走进了他的生活,正如同她在那天突兀的走进了他的视线内跟他讨水喝一样。

一个沉默而强壮的男人,一个勤劳而勇敢的女人,荒无人烟的深山之中有了人味,也有了新的希望。他们不断的创造奇迹,似乎只要他们活着,每一天都在改变自己的生活,增加自己的财富。渐渐的他们有了牛,也有了马车,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两个孩子。

原本这样的平静生活,被第三个孩子的到来突然打破。兔唇女人英格尔生下了同样兔唇的女儿,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她情绪失控,杀死了自己的女儿。英格尔被判入狱八年,在此期间,艾萨克孤独而顽强的守护着农场和两个孩子,等待着英格尔的归来。

然而归来后的英格尔已经无法容忍这个深山中沉默的家,同时山中发现金矿的消息吸引来了无数的狂热淘金者,艾萨克努力创造的世界似乎正在被这些改变所影响,逐渐走向混乱的局面。

艾萨克像是原始森林中笔直挺立的松树,他沉默而高大,在他的心中除了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别无他物。而英格尔如同他身上的啄木鸟,虽然他们不怎么沟通,但是正如同啄木鸟了解松树一样,两者互相理解。在他们的世界里,生活变得简单起来,最平凡的事情变得庄重严肃起来,这种纯粹的生活态度,正是人类最初的状态。

并不是说纯粹的生活态度有什么独到的优点,人类一直处于进步之中,曾经纯粹的生活态度已经被很多事情所改变。但是能在嘈杂的世界中选择最纯粹的生活,心无旁骛的度过人生的漫漫长路,这是属于艾萨克的伟大冒险,也是一个人强大的体现。

《大地的成长》读后感(三):一个男人的史诗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写下了那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随后的时间里,这句诗一直代表着无数人向往的追求,人们向往这种闲适而又简单的生活,向往这种隐逸之乐。

到了现代社会,全世界被联通,隐逸大概已经成了一种奢望,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我们已经找不到那片“无邪的东篱”了。

即便如此,身虽不能至,心犹向往之。

挪威作家汉姆生的《大地的成长》直白地描绘出了我们心中的信仰。简单地说,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史诗,一个英雄的史诗。

故事其实很简单,农夫艾萨克去往了瑞典北部的一片荒凉的森林,从此在那里扎根,做一个开荒者,将自己的一切献给大地,只留给繁华世界一个决然的背影。

这不正是我们许多人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吗?从现代文明的繁华中抽身,走进自由而孤寂的荒野,不需要和人打交道,世界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世界。

如此看来,《大地的成长》仿佛是一个童话故事。但这样的童话真的美好吗?在城市中无法喘息的我们,真的可以在荒野中得到自由吗? 艾萨克用他的一生来回答我们。

故事发生在瑞典北部的一片荒凉之地,农夫艾萨克在森林里扎根,他自己盖房子,自己种地,过着一种简单知足的生活。

不过和我们想象的隐逸生活有所不同,艾萨克虽然远离村子和城镇,但并未和世界完全隔绝,他时不时还会下山去和村子里的人交换一些生活物品。

艾萨克的妻子英格尔正是借着这个契机走进了艾萨克的生活。

英格尔原本住在山下的村子,她天生是个兔唇,因为这个缺陷,英格尔始终没能结婚,于是她选择上山和艾萨克住到一起,二人结婚了。

艾萨克也确实需要一个女人来帮他照顾家里,艾萨克出去砍树、盖房子,英格尔则在家里养牲畜,二人的生活甚至比村子里的人还自在。

随后英格尔给艾萨克生下了两个孩子赛维特和艾勒苏,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但变故也随之而来。

英格尔生下的第三个孩子是个女儿,也是个兔唇,这个缺陷让英格尔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她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英格尔因此入狱,艾萨克在烦人的奥琳的帮助下,照顾自己的两个孩子,同时经营自家的农场,以及,等英格尔回来。

八年后,英格尔终于出狱,回到了森林。但见识过外面的繁华之后,森林的寂寞生活变得分外压抑,英格尔躁动的心难以抑制,险些让这个家庭再度破碎。

发生变化的不单单是英格尔,原本荒凉的森林被艾萨克开拓得井井有条,吸引来了外面的人,人们甚至在这里发现了金矿,更多的人涌向了这里,人们来了又走,将艾萨克一家的生活搅得不得安宁……

艾萨克是本书绝对的主角。汉姆生笔下的艾萨克平凡但不平庸,他勇敢果断,勤劳认真,最重要的是,艾萨克耐得住寂寞,他的心中只有对大地的信仰。因此身边的人来了又走,带来了热闹与繁华,但艾萨克从来不会为此动心。

世界一直在变,哪怕是这片荒凉的森林也不会一直平静下去,但艾萨克却以一种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姿态,将自己真正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他身上展现出了最纯粹的样子,他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大地,奉献给了这种纯粹的生活,将自己活成了平凡生活中的英雄。

我们常说没人可以抵挡住时代的洪流,我们都将被时代裹挟着走。然而艾萨克却活成了一个例外,他在森林里寂寞而又自由地活了一辈子,身边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但丝毫没有影响到他。

作者汉姆生想推崇的也正是这种始终践行自己理想的英雄形象,艾萨克成功了,汉姆生同样也成功了。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认为,《大地的成长》讲述的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闲适生活,书里面不仅有田园牧歌,同样还有鸡毛蒜皮。

艾萨克没能彻底和世界隔绝,这成了他麻烦的来源。艾萨克是个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但同时也是个人生活中的失败者。

他的婚姻遭遇过危机,他的大儿子最终离他而去,他在婚姻和家庭中双双遭遇失败,这和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没什么两样。

正因如此,《大地的成长》虽然描写的是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但反而会打破一些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

我们想象中的田园生活是闲适而又宁静的,但艾萨克的生活似乎和这两个词并不沾边,他自给自足,因此整天都在忙忙碌碌。

同时他还需要应付家庭的一切琐事,应付外来者的打扰。艾萨克最终成功了,其他人来来去去,但只有他始终留在原地。

但有多少人能像艾萨克那么知足而又坚定呢?

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世界,田园生活一直是我们永恒的向往。越是在城市中深感压抑的人,越是向往田园。

但正如开头那个问题,在城市中无法喘息的我们,真的可以在荒野中得到自由吗?

《大地的成长》似乎打破了我们的这种美梦,在现代文明中长大的我们,几乎不可能适应小说中的那种简单却又贫瘠的生活。

是的,简单,但是贫瘠;纯粹,但是狭隘。这正是艾萨克的生活。艾萨克适应了这种生活,甚至在享受这种生活,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根本不是享受,而是忍受。 所以艾萨克的妻子英格尔才会屡屡打破平静的生活,在生活之外寻找刺激;艾萨克的儿子艾勒苏则不愿意留在森林中,而是一直向往城市,最终远赴美国,再也没有回来。

就像是狄金森的那句诗,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如果一直生活在贫瘠当中,人或许会适应这种生活,乃至于最后享受这种生活。

可一旦见识过繁华,原本的享受就会变成一种忍受,失去一样东西,并不意味着会回到原本没有这样东西的时候。

英格尔和艾勒苏都是见识过城市繁华的人,即便他们后来又重新回到了森林,但繁华的烙印会始终骚动着他们的内心。

艾勒苏因此选择了逃离,去往美国,最后不知所终。

而我们生于现代文明,生于城市繁华的人们,更难以与现代文明分割。

我们之所以向往田园,或许正是因为它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一旦这个梦变成了现实,我们的向往会得偿所愿吗?还是彻底落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