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之枭雄》读后感精选

《国之枭雄》读后感精选

《国之枭雄》是一本由[澳]张磊夫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之枭雄》精选点评:

●史料的整理和选择很审慎。非常客观,但或许又过于客观了,没有感情,也就没有了观点,似乎更像是一本史料著作,而不是传记。

●史料辨析,史实重构。有发人思索处。

●读完后最大的收获,是大致搞清楚了三国群英(以曹魏方为主)的人际关系。翻译很渣,检对很马虎。

●曹操是乱世之中,国家秩序的恢复者和北方中国秩序的重建者。

●期待

●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推出的最新力著。这本关于曹操的传记,不只以流畅的笔法,充满叙事技巧地讲述曹操的主要生平,还从社会文化史和制度史的视角,讲述曹操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贡献,以及曹操时代的社会政治生态。在不影响叙事流畅性的前提下,作者对关于曹操的各类史料文献,展开详细而具有说服力的考证与辨析,同时又专门开辟一章,讲述曹操形象与历史地位判断的演化与传播史。这样一本兼具叙事生动、考证严谨、视角独特、方法多元的优秀论著,的确堪称海外曹操和三国研究的巅峰之作,非常难以超越。五星推荐。

●扯七扯八的,翻译的也不好……

●外国学者笔下的曹操,去掉了传奇性和偏见,关注真实的历史情形,特别是对重大战争事件的实际情况,如各方兵士的数量等的描写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对曹操统一北方、发展屯田和政府的组织也都写到了,讲曹操的注兵法和好诗情倒是和国内传统评价没什么差别,算是曹操普及本,值得一看。

●海外远观魏武,天然带着「祛魅」的效果,不但什么儒法、寒世之争的理论皆冰消瓦解,对重大历史事件带有浪漫色彩的叙述也烟消云散,因此全书是平实的,甚至显得波澜不惊,而平实正是为了努力还原曹操及其所处时代「本来」面目,刺激的小说家言被讨论后舍弃,溢美之词经辨析后褪去妆容,最终留下的是动荡的时代,文武兼修、诡诈多智而体任自然、杀伐果决而宏远有容这样充满魅力的英雄,以及试图以个人努力掌控个人、国家命运的壮士。然而阅读本书并无惊艳之感,也许我在期待揭示更深刻的历史规律?抑或是如普鲁塔克那般直透传主灵魂的肖像描绘?这也令我深思,人物传记究竟应当如何书写?或者说我究竟期待通过传记了解什么以及建构什么?

●平庸之作

《国之枭雄》读后感(一):有关曹操传的一点感想

《国之枭雄:曹操传》是澳大利亚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获儒莲奖的作品,这本书最显著的优点是在于每一章之前有一个时间事件表,大致写出了在这一阶段围绕曹操发生的重要事件,是一本扎扎实实的历史人物传记,冷静而又客观,不作惊人之语,也没有翻案之意,读过几遍《三国志》的人不会觉得有什么过于溢美之辞。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注释丰富,有时候收获反而比正文更多,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反倒是喜欢关注注释了。 其实每个人每天或都处于正在形成的历史之中而不自知,只不过大多数人的小历史没有大手笔来叙述而已。 历史记录又基本上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对于具体的史实记载往往过多灌输了胜利者的主观意识形态,所以想从历史书里看到更全面的史实,肯定不能只看一本书的。如果有可能,最好从胜者、败者以及旁观者三个方面记录的文献来了解整个史实。

《国之枭雄》读后感(二):屠龙少年终成龙

我本想一月份看完,不过还是磨蹭到了2月3日,看完一本传记,仿佛经历了别人的一生,总有种沧海桑田的感觉,弹指间世间已千年。 三国应该是国人最熟悉的年代,而曹操大概是其中最富争议的人物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政治环境有不同的评价,而人生的不同阶段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一句话评价曹操,我还是觉得没有比“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更恰当的风评了。当他意气风发成为洛阳北部尉,杖毙当权者叔父时;当他身为济南相严刑峻法差点引来家祸时;当他独自追击董卓败于荥阳时,那时的他无非是想做一郡守,一征西将军足矣,哪里会有取汉代之的想法? 后来,曹操从东阳太守做起,“奉天子以令不臣”,终其大半生恢复了大半国家的经济与秩序,恢复了政府的权威,但自己已成了最气焰的权臣和最强势的军阀,成为了汉王朝最大的绊脚石,如同那句庸俗的话“屠龙少年终成了龙。”但如果曹操没有踏进权力的陷阱,没有手握利器,又怎么能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汉王朝中央权威崩溃,行政体系破坏,这才是原罪啊。

我当然也不否认曹操称王加九锡称万年有僭越想当皇帝,但是权力这玩意一方面真让人上瘾,另一方面你也不能想扔就扔,扔了也许就是全家性命不保。这就叫黄袍加身是演戏,不当皇帝也没太好的退路是真的。可到底,曹操还是做到了蹭蹭不进去,做了汉臣崩的。这句“天命若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也算是油腻版的“出走半生归来仍为少年”。

就如本书中的一句话:曹操拥有着大权却从未篡位,拥有着刘备所宣称的一切忠诚。

《国之枭雄》读后感(三):这波炸了,三国全面战争竟然有这位大神参与制作

操作流工作室 2018-06-07 15:58

要问今年战略游戏最期待的是什么,我想大部分玩家都会说是三国全面战争吧。确实作为战略游戏老大哥的全面战争系列,这次把制作的题材选在了中国历史最著名的三国时期,可以说让不少中国玩家以及三国迷老外兴奋不已。不过要给各位泼上一瓢冷水了,因为三国全面战争跳票到2019也就是明年了。那么这次的三国全面战争会不会是一款雷作呢,应该不会,因为有这名大神也参与了制作。

首先具体情况还要等e3展,但现在可以公布的情况是开始游戏的时候会有两种模式供玩家选择,一种是默认,在这种游戏模式下玩家的武将就会变得十分强悍,参见战锤全面战争里面的将军,一个人轻松在人海里无双啥的还是没问题,这样决定战争成败方面就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将领的个人武技以及战略加成了。除了默认模式外还有一种经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就和以往的全面战争一样,将领只是普通人,有将领护卫队,胜利方式主要靠玩家排兵布阵和兵种优劣来获胜。

同样默认模式玩家较为自由,游戏中的事件会很大程度取决于玩家自己的决定。然而经典模式中就比较写实,主要是按照历史剧情走的。那么在这里肯定会有不少玩家发出疑问,一群外国人能做好中国历史丰富的游戏?那么接下来就是揭晓这位大神的时候了。三国全面战争的总监Gaspar表示他们为了确保历史和文化两方面的准确性,和多位顾问达成了合作,著名学者雷弗·德克雷斯皮尼也为这款游戏的设计提供了协助,以期确保游戏对历史达到尽可能准确的还原。

这不还是外国人吗,不不不,人家雷弗·德克雷斯皮尼先生汉名叫张磊夫,是汉学界的大神级人物,剑桥中国史秦汉部分就是他负责编纂,也是汉学界少见专门研究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今年已经八十二岁了,他的学术水准完爆你在大学里能找到的历史学讲师,放在中国就是一线顶尖学者的水准,甚至靠自己的学术成就反哺中国学术界。所以相信有这位大神的加盟,三国全面战争也会非常正宗。

《国之枭雄》读后感(四):白手起家,曹操让那些C位出道的“尖子生”相机跌落马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蔡震)

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白手起家,成就一番功业,让中国北方地区从政治和社会混乱中走出,重建秩序。曹操的争议,其实就在于如何将之定位。《三国演义》的风行,主要是因为在那之前,古代中国民间和官方长期以来都将曹操定义为乱臣贼子,所以使得那部“三分假”的历史小说迎合了人们对于曹氏奸诈之徒的心理认知。

西方世界唯一曹操传、“汉学界诺贝尔奖”儒莲奖获奖作品《国之枭雄:曹操传》,近期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作者试图通过此书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最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

《国之枭雄:曹操传》

[澳]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

译者:方笑天

江苏人民出版社

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

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史上最奸诈者的面目示人。另一方面,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优秀的诗人,还引领了中国早期文学史上最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才华、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如此受关注的更是凤毛麟角。

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白手起家,成就一番功业,让中国北方地区从政治和社会混乱中走出,重建秩序。曹操推广了屯田制,让饥荒得以大大减少,改善了民众生活。他本人也是优秀的文学家,像建立政治秩序那样,建立起一个颇具宽松的文学秩序。可以说,曹操的文治武功并不亚于历史上其他帝王,或者名臣。

三国英雄人物中,曹操、刘备、孙氏父子的起家境况,其实远远不如袁氏兄弟、公孙瓒,某种程度上连董卓、马腾马超也赶不上。

但那些C位出道的“尖子生”,都在竞赛比拼中相继跌落马下。

曹操的争议,在于如何将之定位。

《三国演义》的风行,主要是因为在那之前,古代中国民间和官方长期以来都将曹操定义为乱臣贼子,所以使得那部“三分假”的历史小说迎合了人们对于曹氏奸诈之徒的心理认知。

《国之枭雄:曹操传》详细调阅了历代史学家有关曹操、曹魏王朝的记述,对照相关的考古记录,尽可能得出公允、准确的史实叙述。

比如,曹操那句著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相关的故事。

《三国志》中关于这一事件的相关记载是:“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

《魏书》里,则这样记载:“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而到了《三国演义》第四回中,却变成了曹操疑心,杀了这一家人。

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三国志》《魏书》等文献的记载中,并不是曹操误会别人要杀他而杀人,而是别人真的要杀他,曹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到了《三国演义》中,这个事件被演绎成了情节非常生动的故事,通过增添若干情节,曹操在其中成了一个疑心甚重又心狠手辣的角色。

本书也挑战了对于“官渡之战”的描述定论。

人们说起官渡之战,都会认为袁绍势力相比曹操,有着压倒性优势。但作者首先援引了裴松之的看法,指出袁曹阵营的力量对比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悬殊。袁曹阵营的人口都分别是 500 多万。官渡之战的强弱战定论,很大程度上是这场战争中胜利一方即曹操编造出来的,旨在宣扬个人军事指挥的卓越水平以及曹家阵营的团结一心。

《国之枭雄:曹操传》书中详致探讨了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的军事结构及其演变。作者指出,曹操之所以在远征乌桓以后的历次战争中没有取得过太多的胜绩,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统御的部队规模变得太大,以至于无法做到像过去那样灵活行动。

此外,书中还收录了曹操210年所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全文,指出这是中国最早的自传之一。借助该文,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曹操本人直率坦诚,文中多数内容都是符合实际、合乎情理的。曹操强调自己要重建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愿望,而对于权力和地位,既表明了一番当仁不让,同时又有着足够的谦逊,但他的继承者就没有这项优点了。

《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张磊夫生于 1936 年,先后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是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的汉代和三国研究专家,国际汉学研究领域最高奖项——儒莲奖获得者。

《国之枭雄》读后感(五):虚张声势:曹操八十万大军,究竟多少能打仗?

本文节选自《国之枭雄——曹操传》,作者:[澳]张磊夫,译者:方笑天,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对现代历史学家来说,评估历史文献中给出的数字的准确性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即使是现在的信息——比如示威者的规模——在组织者和警方之间仍存在争论,并且对其的判断会因想要夸张或降低事件的意义而受到影响。更何况那些早先时候的、二手的或经历了更多手的、时常会根据某种动机进行夸张的记录呢?

这方面的著名例子包括192年归降曹操的青州黄巾——无论他们有百万或仅有几十万——也包括在官渡之战中曹军和袁绍军队在规模上的对比。在罗马历史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军团的数量以及官方的兵力来对军队的规模做出公正的评估,而对于中国汉代来说,在正史的百官志中存在一些数据,也有一些更具普遍意义的人口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元2年和140年代早期的两次。就像我们曾注意到的,东汉的边境军队,除了很多非中国的辅助军之外,还有大致3或4万人,而西汉和王莽时,则投放了更多的人到战场上。

汉末战争不仅使常规的军事机构和命令结构分崩瓦解了,也使参加战斗的人数剧增,不管他们是成为了军人还是为了抢夺食物和争取安全而落草为寇。在两种情况中,他们的规模都会因为从属者的加入而膨胀:随军流动的平民、随男人流离的妇女和儿童。192年投降了曹操的青州黄巾可能并没有宣称的30万战士及70万家属那么多,但是其中的比例似乎是可靠的,而即使家属的数量与战士的数量相等,那也是双倍的增大了军队的规模。我们无法确定什么时候这种编外人员是被计算在文献中的数字中的。

在2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接近五千万人,所以大规模的军队是可能存在的,鉴于像曹操和袁绍一样的领袖能够在动乱中维持安全稳定这样的182事实,他们可能统帅有10万可投入战争的军队。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小心这一数据是否被夸张了,无论是为了使阵容变得更加壮观,还是在战争后为了赞美胜利者而强调其与对手的差距。我在上文已指出,袁绍可能在官渡占据地利,但曹操却拥有更多的军事资源。不管袁绍是如何向对手宣称的,他不可能拥有十倍于曹操的兵力。

其后,曹操在208年过荆州向南方进军,他宣称拥有80万武装部队。一些人相信了他,但是孙权和他的将军周瑜讨论了曹操可以投入战场的真正兵力。据记载这一对话是私下进行的,所以并没有被直接记录下来,但可能呈现了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评估:

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卿能183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孙权的战略我们将在第六章中详细讨论,但这段对话展现出了对战争双方军力的认真评估:曹操号称有80万大队,但是事实上只有20万左右,而孙权手头有3万人,但是计划着在未来可以再增加2万。

从上面的讨论中来看,文献中记载的数字可能可以作为计算军队规模的基础;且军队的兵力是通过万甚至十万来计数的。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对这些数字进行换算或校正,因为在哪一方都存在着夸张的可能——抬高或降低——并且我们也不总是能却确定这些人中有多少是前锋战士,有多少仅仅是随军的平民或从属者——这些人可能可以支援军队,但是也会成为调动的阻碍,以及撤退或溃逃时的混乱源头。

而军队的大规模正是其弱点所在,军队内部就已包含了毁灭的种子。大量的士兵可以组成骄人的阵队,但是这些人也会不听号令,自酿苦果,而大量的人员也面临着疾病的威胁、有着沉重的供给和运输需求、对他们的组织和控制也是重大问题。

按照汉代常规军队的配给标准,一万士兵每月需要三万石(60万公升)的184粮食和三百石的盐。运输这些物资需要差不多一千五百辆马车,而饲养一万匹马大概也需要相同的运输量。

我们可以就此考量一下袁绍在官渡的据说有十万步卒、一万骑兵的军队。我认为他的三大分队之一是运输部队,可能还大概有一万人马被分拨到侧翼以侦查敌军的进攻或防守。如果我们假设军队中可以直接对敌的士兵有7万人,那么单单是步兵每月就需要至少一万辆马车来运输食物,平均每天350多辆。并且,我们还省略了可能的损耗——这也许是非常高的——且运输的军队本身,包括拉车的牲畜在内也需要口粮,这些充足的供给可能被集中到像距离黄河160公里的黎阳那样的后方仓库中。雷班“惊异于令人吃惊的强加于后方的运输压力、以及人力和运输资源”,所以曹操对故市和乌巢泽的仓库发动的进攻不仅切断了袁绍的直接供给,摧毁了他数周的努力运输,而且造成了破坏和恐慌,最终带来了决定性的胜利。

官渡之战是一个特例,因为双方的供给都是通过在陆路上的马车进行的,黄河反而是对袁绍运粮的阻碍。而更为普遍的运粮手段则是水运:船可以比车装载的更多,也不需要太大的拉力。长江、汉水、淮河和它们的众多185支流提供了很多进入南方地区的通道;在西方的渭水和其他河流也是如此。此外,华北平原上有多条运河,特别是连通了南方和东方的鸿沟,而当运河不足时,人们常常会进行挖掘:就像曹操204年挺进冀州时,就利用黄河旧道建造了白沟作为运输通道;207年进攻东北时,也准备了2条大壕沟以保障供给。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