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曹操》读后感精选

《曹操》读后感精选

《曹操》是一本由(日)堀敏一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操》精选点评:

●日本学者这种短小精悍的书真可爱!

●流畅,关怀瞩目

●历史材料原文引用较多,提出了很多实用主义的观点,有别于易中天的全新视角

●从结构和行文都非常喜欢,明显感觉作者有意控制了笔触,分寸感极强。所以整本书不枝不蔓,读起来赏心悦目。叙事重逻辑、重梗概、少铺排,没废话,对于作者自己的观点都言明在先,且在我看来都言之有物,绝对值得一读。靠后有一章,详写了曹操麾下重要人才的出身及社会关系,论及了当年的人才构成以及曹操用人方略的实施情况,这些东西以前在我脑中是散乱的知识点,但此一章使我能更好地消化,实在是开心极了。

●短小精悍的曹操评传

●一本很平庸的通俗读物。不知为何被吹捧得这么高大上。

●简洁、精炼的语言在不到10万字的篇幅里高度浓缩了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之一生的几个主要面向,是厚积薄发的学术大家在通俗层面上所做的纲领性的小传,囿于篇幅没有充分展开,人物也是因繁就简,结论并无惊人之语,包括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也多只是寥寥几笔带过,作为入门,粗读即可。

●从最初这本书找译者时就开始关注,终于出了,陈苏镇校订。堀敏一的思考简明扼要,他的这部曹操的传记主要基于东汉相关传世史料之间的互证,尤其是利用《后汉书》的名士分类列传当中的指导精神与曹操的个人经历对比论证,恰到好处的把握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时代价值,为如何写好人物小传提供了一个有建设性的角度。

●在作者笔下,演绎的归演义,曹操的归曹操,因为“他的努力是为适应当时现实而进行的”。除了对史实梳理,对人物的客观叙述外,这本书另一个亮点,便是作者时不时会在史实之间宕开一笔,让自己的观点像彩蛋一样出现,克制又不乏幽默。

●2019年第九本书!日本学者堀敏一先生旧作的中文版,写的是19年2月出版,然而1月16号当当就打了五折,17号收到,今日去桂林路程漫长,在飞机上看完。本书结合了一定考古资料,但遗憾作者未能有机会看到曹操墓的新资料和研究成果;本书主要还是以《三国志》及裴注为主要史料,未能有多少创见,史事分析也比较浅显,只适合初学者和对三国史的业余爱好者。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本书立论公允,无偏见,无溢美,较为平实,但也有部分分析值得商榷,比如作者从《蒿里行》看出了曹操对创建新秩序的积极和信心,难以苟同。

《曹操》读后感(一):有史实性错误

☆今天刚开始读。冲着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看看有没有新的角度。看了40多页,居然出现史实性错误:39页上居然称曹操的四个儿子中有曹熊(或称曹豹),曹豹是徐州太守陶谦(后为刘备)的部将吧?官号下邳相。翻了三国志萧怀王传(曹熊),就两个字:早薨。同页说曹操临终托付幼子曹豹(!)与曹丕,实则是把曹干做了混同!这是严谨的日本学者作品?有点水!

《曹操》读后感(二):差强人意的一部作品

由于从小到大,读过很多关于曹操的传记,因此一般的曹操传记我已经不屑于花时间去看。

这次读这本书,还是充满期待的,毕竟是引进的日本学者的著作,感觉应该会有所不同,起码会有深刻的见地。

不过,略微还是有些失望。这本书一共就一百七十多页,要展现曹操波澜壮阔的一生,确实不容易。因此很多描写只是很简略,连基本事实都是一笔带过。

不过,我希望的是能独到一些独到的见解,本书在讨论曹操的屯田制,曹操与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之时,讨论得比较有深度,这是本书的学术价值所在。但对于其他许多历史问题,无论是叙述还是评论,都缺乏新颖和深度,乏善可陈,泛泛而谈。

至于曹操如何讨平汉末的各个军阀,和昭烈皇帝、孙权之间的斗争的叙述,就写得非常简略。

不过,从这本书本身的定位而言,还是可以理解的。这本书出版于20世纪九十年代的日本,而且面向的读者是日本人,他们对曹操的了解,能达到这种程度就差不多了。

但是如果作为中国人,想要了解曹操,这本书还是远远不够的。

张亚新先生的《曹操大传》(再版之时改名《一世之雄:曹操》),无论从史实的叙述,还是历史分析,都非常具有可读性,而且作者也不会因为曹操是传主,就对昭烈、孙权等人可以贬低。张作耀的《曹操传》明显是对曹操有偏爱,于是昭烈等人在他眼中都成了庸碌之辈。

《国之枭雄:曹操传》,是海外著名汉学家张磊夫(Rafe de Crespigny)所作。他生于1936年,先后就读于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现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代及三国历史。 这部作品从深度和广度,都比本书要好很多,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于大陆学者的学术观点,很值得一读。相比而言,这一部《曹操》就逊色很多了。

原本打算买一本,不过在图书馆读完之后,就庆幸自己没有买,毕竟价值还不是很大。

《曹操》读后感(三):曹操隐居了几年都做了什么?

看堀敏一的《曹操》,想到了这个问题。 自中平元年(184)曹操为骑都尉,后迁济南相,之后 “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豪强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从此,曹操隐居了几年,直到成为西园新军的指挥者。 这段时间史料记载曹操的活动不多,仅有的事情比如说: 1.生了曹丕,那么可以推断肯定花了些时间和卞氏培养感情。 2.王芬等人邀曹操入伙,曹操一眼就看出没前途,果断拒绝…… 3.有可能写了书,因为闲,但是也可能没写,毕竟才二十多岁,社会阅历军事经验还不太足…… 没人知道曹操这段时间做了什么,我觉得这段历史空白可供小说家、编剧好好发挥。这段时间的归隐,让一个“治世之能臣”按下暂停键,转而再一登场,开始书写“乱世之奸雄”。 但我觉得这段时间曹操确实不忙,除了和卞氏培养感情之外,我觉得还有可能花在亲子关系上。 他有可能很好的陪伴了曹昂的成长关键期。 毕竟这段时间,他没有其他儿子,也没工作,精力和时间上很是充沛。从后面曹操去世时候的自己的遗憾,以及养母丁氏得知曹昂死去的反应,可以看出他们俩真的是很喜欢大儿子。 大儿子曹昂也没有辜负曹操的培养。曹昂举孝廉,是经过ISO认证的,又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个大孝子,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给了父亲,这里面不仅孝,还有勇。 曹昂197年亡,一般认为死时二十岁左右,曹操归隐的185年,曹昂七八岁的样子,正好是现在小孩入学的年龄,也是少儿认知技能飞速发展的时候。曹操想必在那段赋闲的日子,手把手教了曹昂很多,无论武勇还是诗书,二人亲子关系一定是很好的。 后来曹丕自己也说“家兄孝廉,自其分也”,要是大哥还在,帝王之业也没我什么事儿了,可见其没有底气,另外也对这个大哥是服气的。曹操一直很喜欢这个大儿子,后来也一直当做自己的继承者培养。直到临终时,曹操还懊悔: 我前后行事,于心未曾有所亏欠。但是如果死后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关于父子关系的三国故事,还有袁绍因为小儿子得病不想去搞偷袭,气得田丰以杖击地。 很多人都分析史家黑袁绍,搞了个“妇人之仁”的理由。或者有人也梳理时间线,认为袁绍并非没有动作,他派兵去打于禁了,只不过进展不大。 但我想,以一个父亲的角度,如果心爱的儿子确实病重有丧命的危险,无心于政事也是可以理解的吧?虽然田丰等臣下不能理解,但毕竟也不是他们的骨肉啊,每个人的立场不一样而已。 翻译一下就是:家里孩子病重,哪有心思和精力好好工作? 如果史家说的是事实,袁绍是一个爱子如命的父亲,从现在来看也并非如此不堪吧。

《曹操》读后感(四):真实的乱世奸雄

关于曹操的书也读过不少,大多数不是主观意识强烈,就是无限放大情节。相对来说,本书虽然略微单薄,内容较为客观,在史料的运用上也恰到好处,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也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真相,这是难能可贵的。

曹操这位历史人物,在《世说新语》《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当中,他的形象更深入人心,白脸的窃国奸贼,也几乎成了对他评价的“标配”。与《三国演义》广为流传相对的,作为正史,《三国志》在人们之间的影响力则弱了很多。当学者们试图通过结合史料客观公正地分析曹操这一历史人物,力图证明他不仅是一个奸诈之徒,他对于历史发展也有进步意义时,往往总会加上“翻案”的头衔。但是,他对于国家统一的努力,他的用人制度、屯田制度,甚至在文学上的成就,都是不容忽视的。

记得某次面试时,考官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曹操杀了那么多人,你觉得他是坏人吗?”我到时回答:“乱世求生存,非常时期要采用非常的手段,虽然他杀了很多人,但乱世中很难判断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老师满意,但我还是顺利通过测试。考官的问题也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曹操杀人如麻,手上沾满鲜血,所以他是奸贼。这样的论调对于一位即将完成统一、促进社会生产的政治家、军事家来说,未免有些偏激了吧。

在本书当中,作者使用了很多史料,讲述了曹操一生的传奇经历,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介绍。其中夹杂着一些重要的举措,比如论证屯田的必要性,但同时毫不客气地也指出了屯田制度中的一些缺失。本书最后两章是曹操用人的不拘一格与文学上的独树一帜。先说用人,作者把曹操与其他诸侯做了比较,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不分德行,比如郭嘉;对于一些有文才而没有实际行动的狷狂之徒则嗤之以鼻,如孔融、祢衡。但是一旦人才与自己的目标出现偏差甚至分离,曹操也会严惩打击这些人,如荀彧、崔琰。所以,曹操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北方霸者。但是曹操仍然会受到来自地方豪强与世家大族的威胁,这也为文帝创设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士族的兴起奠定基础。

文学上他和他的儿子们开启建安文学之门,他改变浮华无实的汉乐府,创造出很多描绘现实战乱场景的诗文,这种新的形式对后世的诗文发展也起到巨大影响。

当然本书的篇幅有限,只有不到200页,对于曹操一生的传奇经历着墨不多,往往一笔带过。读者想详细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的过程,恐怕要失望了。还有一点则是日本书籍的通病,翻译上有些语句读起来很别扭,甚至拗口。

在用人方面,曾经提到刘晔的归附是在赤壁以后,对此观点我略有怀疑,不知哪位大神可以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曹操》读后感(五):操,历史欠你公正的评价

历史的绘笔握在胜利者手中,往往是对获胜方的刻意粉饰和对失利方的有意诋毁。但历史终将交给时间与后人评述,当权力、战争、浮华历经尘世烟消云散后,后世终究会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许劭对曹操的评价成为这位历史名人最富盛名的标签。《三国演义》则把他的“奸”无限扩大无限升华。

然而《演义》是小说,并非正史,只不过将主视角设定为蜀国,把刘备、诸葛亮和五虎上将当作正面形象而已。假如主角换成魏国或吴国,草船借箭、空城计的主人公恐怕就是司马懿、周瑜,诸葛亮则会是诡计多端的大反派。要知道正史中赤壁之战曹军败于疫情,而非中了东吴苦肉计后的火攻。

曹操善用人,他唯才是举,不看出身背景道德水准只挑实干有才之人。刘备帐中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曹操麾下无论文臣武将皆数倍于之。

曹操善谋略。审时度势收编青巾军为创始班底,挟天子以令诸侯,平定诸侯一统江山。

曹操善教育。曹氏一门多杰,各个文韬武略。与曹丕横槊赋诗古来父子有几人。

曹操善文才。上马攻城夺天下,下马妙手做文章,开创建安文学多有佳作流芳百世。

治国平天下者,何人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诸侯混战、尔虞我诈、生死存亡,不过都是成王败寇。权力的游戏中七国混战,又有谁是绝对正义的化身,又有谁不是残暴斩杀内敌外患浴血而生。权力的斗争从来不是脉脉柔情,简单用道德标准评价治国安邦之领袖,毫无意义。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头号男星诸葛孔明,1米92,相貌俊朗,智慧出众,称得上首席男模。不知是否是琅琊榜中梅长苏的灵感原型,也许罗贯中也是外貌协会的颜控吧。

堀敏一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他将曹操与织田信长相提并论。日本战国史我没有研究,今后补完课后再做对比。

书旁的印章是多年前偶然购入的信长家徽,冥冥之中也有天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