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曹操读后感锦集

曹操读后感锦集

《曹操》是一本由[日] 陈舜臣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操》读后感(一):说不尽的三国人物

三国里的人物和故事,不仅在国内世人皆知。对于邻国日本而言,也是耳熟能详的典故,学术研究、文学创作、甚至是动漫和游戏里,有关三国题材的内容可以说是层出不穷。

当然受限于文化的差异,对于三国这段历史的解读和理解,还是会有稍许的差异。但这种本土文化传播后,又重新反馈的内容,反而会带来一种异域的新意。而祖籍中国的日本作家陈舜臣笔下的《曹操》,就带来了迥异于中国民间通过《三国演义》了解的曹操。

由于受《三国演义》尊刘抑曹观点的影响,在中国民间语境中,曹操是一个反派角色。在《三国演义》里许邵评价曹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能臣的一面常常会被忽视,更多是“奸”的一面会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因为疑心杀吕伯奢一家;排除异己杀董承、董皇后;默许许褚杀死有功的许攸;杀死粮官以安军心;梦中杀死自己的侍卫;还有逼死荀攸……,以及留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名句。曹操更多被塑造成为一个负面人物。

但是陈舜臣,侧重以《三国志》等史实为塑造曹操人物角色的底本,打破了原有的刻板印象。展现了曹操治世能臣的一面。此外还对曹操的家庭着墨很多。不论是小说里虚构的人物,还是曾经存在的历史人物,作者都给出了他自己的角度。这种对原有人物的重新解读,确实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少了中国传统小说当中的脸谱化,让曹操这个人物多了内心的挣扎,周遭琐事的羁绊。因此也显得更加立体生动。

《曹操》这本书,可以算是作者陈舜臣的代表作。行文中具有鲜明私人特点的叙事风格。首先是有大量的史料作为支撑,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过去的那个历史时代进行推理和想象。正如有位作家对他的评价。“有意识地把历史题材与推理手法结合起来,即是历史小说,又是推理小说,具有两种可读性,恐怕日本小说界无有出其右者。”

正所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陈舜成对于曹操也有着他自己私人化的理解。虽然不能说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曹操。但通过他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打开思路,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还有另一个被忽视的侧面。

历史小说有趣的一点就在这里,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正因为如果,这些故事也在不断的演义流传下来。让喜欢的读者,不断的阅读下去。

《曹操》读后感(二):《曹操》:还原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你还记得第一次认识曹操是在什么样的场景吗?也许是高中课本上的观沧海语文老师为你简短的介绍了一下诗歌的创作背景;也许是在《三国演义》中,认识了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也不让天人负我”的枭雄。

随着阅历的增加,看了更多的书,了解了曹操更多的故事,才知道误会了曹操,他是一个和初印象不太相同的人物。陈舜臣的《曹操》就是基于历史史料,结合小说的写法,重新还原曹操形象的历史文学类作品。

陈舜臣非常擅长写历史推理类小说,他所偏爱的写作方式正好适合曹操。我们都知道曹操在属于他的时代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英雄,但是心中也有着一段不愿意被提及的身份,那就是宦官的孙子。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那时的宦官有着极大的权力,御前能够时常谏言,还和后宫外戚勾连在一起。而曹腾更是颇具名望,他虽是宦官,却服侍了四代君王,曹腾为曹家父子打下了很好的政治基础。

年轻时候的曹操也不是心思深沉之人,他也有过热血张狂的时候,他像所有调皮的少年一样,也喜欢和好友聚在一起玩耍打闹。可惜生在如此的家庭中注定不能平凡的长大。

曹操的一生可谓是精彩纷呈,他自幼熟读兵书,在军事上很有建树,讨伐董卓,帮助袁绍打败刘备,逐鹿中原。他无限接近权力的至高点,可惜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因为这一点点的差距,他的历史就不再真实,他的形象注定就是一个残忍多疑的人。

作者运用小说的形式讲述曹操的一生,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从不同的角度还原历史上的曹操。不得不说,陈舜臣真的很适合写这种历史类的小说,能够把枯燥的历史变成有趣的故事,又不可以扭曲其真实性。

曹操的性格可能真的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他也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曹操留下了很多经典的诗篇,我们总说一个人的文字透露着一个人的品性,从曹操的诗篇中能够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他的理想抱负,和他的豁达胸襟。

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失败者的历史永远是成功者帮助撰写的,可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失真。曹操他固然不完美,但是生于那样的乱世,他有实力逐鹿中原,无限接近顶峰,他一定是被历史选中的人,他的出现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段传奇。

陈舜臣的《曹操》也有着一定程度的想象,关于曹操身上的很多迷题也未必就是标准答案,也许历史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此,你想要找到真相,就必须在那些错误的故事中找到线索,抽丝剥茧还原一个你心中最想要了解的样子。

《曹操》读后感(三):换个角度看曹操

大多数人对曹操的印象,都停留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的奸雄——奸诈狡猾,杀人如麻,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口号,使得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曹操的评价都不高。《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塑造成一个负面的典型,尤其是相对于忠厚老实的刘备来说。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是,他又是如何形成这样的个性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性格养成,与其家庭教育和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在历史小说《曹操》里,华裔日籍作家陈舜臣结合历史上的大事件,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历史的手法还原了一个与传统认知不同的曹操。在这里,曹操不仅仅是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不仅仅是历史的配角,而是一个主角。整部小说都以曹操为中心来展开故事,从曹操的青年时代写起,将他的军事、政治、财富的积累全盘托出,将他的亲情、友情、爱情娓娓道来,将他如何成为一方枭雄、如何建立魏帝国一一道来,可以说,小说完完整整地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多角度的曹操。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是《后汉书》中记载的相面先生许劭对曹操的评价。相面先生之词,不一定可信,但至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曹操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

其实,是“奸雄”还是“英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书写者。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进行书写的,人总是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去记录历史,记录过去。作为历史的当事人,恐怕不会也不能过多地去关注自己身后的名声和别人的评价,与其这样,不如努力过好当下,坦坦荡荡地做自己,岂不逍遥快活?

陈舜臣笔下的曹操也是这样一个人,想成大事就去努力谋划、实施,一步一个脚印,爱一个人就直白地表达,敢想敢做敢当,才是真男儿。

曹氏家族的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曹操一人努力的结果,而是几代人长期积累的结果,曹操只是刚好结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获得成功。从夏侯惇训练部曲,到宦官祖父通过受贿、西域贸易积累的巨额财富,再到曹操网罗一群文臣武将为其出谋划策、征战沙场,加上曹操的知人善用和文韬武略,最终建立了魏帝国。

这个道理延伸到我们普通人身上也是如此,我们总会觉得别人的成功好像轻而易举,理所应当,但是我们却很少去考虑别人成功背后的逻辑。也许别人的知识储备、财富积累、人脉积累比我们深远得多。所以,曹操的成功逻辑,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探究。

《曹操》读后感(四):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在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曹操可能是很多人心目中当仁不让的反派人物,残虐,暴掠,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反派”,他的强大有目共睹,但《三国演义》只是演义,《三国志》缺乏正史的规范,曹操的生平经历到底是如何的呢?

被称为乱世奸雄的曹操似乎带有一定的暗影光环,就像是战国时期的反派秦王一样,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精髓,只不过在传统的古典名著小说《三国演义》以及相应的剧集、电影、小人书或者是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获得了曹操的第一印象,其实史实中的曹操的人物形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华裔日本作家陈舜臣著作的《曹操》以史实为依托,从客观的角度呈现出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曹操形象。

本书从曹操20多岁时讲起,介绍了他的父亲、他的祖父的来历,还有他的小名阿瞒,他的仕途起点。他是一个非常细致的人,并且多疑,他只信任自家人,并且很有自己的主意和打算。

宦官乱政,成为动乱的开端,曹操早就预料到天下即将打乱,他回乡的目的就是想亲眼看看夏侯惇训练的数千部曲(兵马)。他从小与袁绍相识,未来又成为对手,他参与大大小小六十余战,死里逃生十多次,最著名的就是三笑引来赵子龙、张翼德、关云长三路追兵,但他命不该绝,上帝注定。

陈舜臣的这部《曹操》并非小说,但书中却以小说以及对话的形式进行表述,以《三国志》为主要借鉴,借助于史实,相互融合,将曹操一生中最为主要的事迹叙述出来。

曹操刺杀董卓,斩杀吕布,赢了袁绍,大有夺取天下之意,但赤壁之战将他的狂妄击得粉碎,他善于谋略,但又盲目自大,他爱惜将才,却又杀伐果断。曹操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经常刷些小聪明,但在遇到大是大非的时候,却又无比的睿智,如果说三国时代的唯一主角,那必然是曹操无疑。

书中采用断章式的写法,每一个章节都设置一个主题,例如爱子夭折、观沧海、赤壁之战、东征西讨等等,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形式,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进行解构,并不拘泥于一般的小说和历史展现手法,而是以一种更加洒脱和便捷的方式进行表述,让读者看到一个真正的、有血有肉、立体真实的曹操形象。

《曹操》读后感(五):乱世之英雄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对于曹操是奸雄还是能臣,众说纷纭。但细想曹操一统中国北方,结束黄巾起义到董卓之乱之后的群雄割据战乱不断,让百姓得以修养生息,当无愧乱世之英雄。

在陈舜臣的这本小说《曹操》中,虽然陈舜臣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写历史人物,对曹操的一些暴行也毫不避讳,但终究还是能看到曹操在坚持最初的梦想,守护一方太平。最初可能只是一个郡,后来发展到北方的数个州。 陈舜臣的《曹操》中最初登场的曹操不过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不过已经是顿丘令了。通过《三国演义》了解曹操的人印象中曹操最早登场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较天下人负我”或是刺杀董卓或是诸侯伐董。对于曹操的早期经历及出身可能了解不多。 陈舜臣在本书中则将曹操的出身及家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也让人看到了东汉末年动乱的根源——宦官与外戚轮番掌权,相互倾轧。曹操本来应该是姓夏侯,谯县夏侯家和曹家历代联姻,曹操的父亲曹嵩被过继给曹腾当养子,曹腾是位宦官,爬到了宦官的最高位大长秋。 陈舜臣在书中写到那时候宦官作为近侍能够掌权,自然会招致那些文臣的嫉妒痛恨,宦官和文臣形成对立,被那些世家大族出身的文官瞧不起。话虽如此,掌权了自然能够生财,曹腾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让曹操的父亲曹嵩买到了三公之一的太尉的职位。 袁绍一直将自己出生高贵挂在嘴边,四世三公风光无限。倒没注意过曹操的父亲也位列三公,只是祖辈是个宦官,就让人瞧不起。花钱买官,倒是直接反映出了那个时候的汉室的荒唐,除了皇位,最高级别的官位都能花钱买到。上位者如此昏庸,反映到民间自然是民不聊生,也就有了黄巾之乱。 陈舜臣在书中开头写曹操溜岗回老家,目的是看看夏侯淳训练部曲的情况。那时虽未天下大乱,却已有大乱的趋势,谯郡倒是因为有曹家夏侯家的数千部曲,那些山贼流寇不敢来犯,保得太平。在之后的内容之中,陈舜臣又数次说到这事,可见,曹操也是希望天下太平的,只是这乱世终究无法避免。 陈舜臣在创作这本《曹操》时,史料是基于《三国志》,我们也就能够看到许多不同于演义传说的故事。那位天妒英才的“鬼才”郭嘉这一次没有出风头,反而成了曹操眼里的“问题青年”,虽然有才学,但行事作风让人诟病。纵使如此,曹操也没有弃之不用,这倒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出曹操的用人之才。 说来毕竟是小说,书中自然会有些杜撰的内容,比如说那位曹操的青梅竹马的堂妹红珠,因为血缘关系和儒家礼教,终究不能成为眷侣。陈舜臣塑造了这位在曹操面前毫无顾忌的女子,总能一语道破曹操心中所思,让曹操的生活不显得那么单调。而曹操与关羽竟然少时便已认识,更是衬托出关羽的忠义。 这本关于曹操的小说,内容上看起来有些简略,却让人更全面地认识了这位乱世英雄,他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成败,还有家族的长盛,还有每一位他所珍视的人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