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100字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100字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是一本由[美]约翰·戈特曼 / [韩]崔成爱、赵碧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3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精选点评:

●实例很多,也比较具体

●还是比较有实用性的,就是这个作者不是博士吧,明显是韩国人啊,理论其实很简单,但是操作的熟练和技巧因人而异,总之,学习到了不少

●如果你认为孩子对父母的爱不领情,那不妨换一种方式来爱孩子。五阶段:解读孩子的情绪;把情绪性的瞬间当作好机会;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表达情绪;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可与PET、正面管教配合阅读。

●工具性书,信息密度不大。

●一本《情商》、一本《高情商孩子》衍生了太多碰瓷的人!名字换成孩子,就又是一本“著作”。本书美其名曰用的戈特曼理论,就冠名戈特曼著,内容只是韩国所谓大量事实,只能用恶心形容此类书了

●这是我觉得看了这么多本育儿书最好的一本,肯定翻译占据了很大的功劳,别的不说,但是好多都和中国实际脱钩,这一本真心很不错,尤其对于我这样情绪管理很不到位的妈妈要反复学习。

●解读孩子的情绪 把情绪性瞬间当做好机会 感受并倾听孩子的情绪(用 怎么了 代替 为什么)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为情绪贴姓名标签等) 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先情绪共享,再为行为划定界限;确定孩子想要的目标;寻找解决方案;检验解决方案;帮助孩子自己选择解决方案)

●开篇是约翰戈特曼儿童情绪管理的理论,指出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后面案例是韩国的,和中国国情比较接近,强迫孩子上辅导班学习之类,对家长的帮助比较大,我闺女四岁感觉说出了很多之前让我很困惑的问题,譬如抢小朋友东西怎么办,因为着急帮她穿了下衣服她就发火等等原因。这本书感觉可以用到青春期。

●非常幸运能读到这本书,让我能在孩子行为表现下发掘情绪动机,似乎养育的过程中,受益的更多是我自己。

●帮助孩子体验丰富多样的情绪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一):解读情绪,划定行为界限

首先,感觉翻译的比较通顺,有些外籍人士写的书翻译过来很拗口,语言不顺畅,就无从理解作者的意思,这本书翻译的很不错,读起来不费劲。

其次,我觉得写的很实用。看好多评价说和某些书重复,叠加了写内容,我没看过其他的书,单看这一本还是很实用的,里面的实例很多,很有参考价值。但是学会了还是要实践,熟能生巧。

就像书里说的,如果能感同身受,解读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各种情绪,那么孩子就会慢慢平静下来,从家长的语言和行动中能够学会如何处理情绪,平复了情绪,孩子就能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明确即使不能做的事情。每当孩子有情绪时,试着跳出家长的角色,把它当做一个任务去解决,要看到行为背后隐藏的情绪,不要被孩子过激的行为惹怒、爆发,这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也是教育孩子的过程。

最近在学校看到一个一年级的孩子因为一点事生气了,就拎起身边的垃圾桶追着同学打,突然让我觉得很可怕,也很可悲,这么小的孩子不会表达情绪,只能放任自己用过激的行为释放情绪,扪心自问,以后我遇到这样的学生,能不能用爱,用包容去化解?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二):告诉孩子 “你的情绪我在乎”

本书作者是约翰戈特曼( John Gottman),一位研究亲密关系的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有着近40年对婚姻关系、父母教养、儿童社会化发展的研究经验。这本书是将作者多年对3000多个家庭育儿问题,总结出亲子双方“情绪”的底层逻辑理解、变成经典案例分析、指导父母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工具书。

全书分为5个章节+1篇训练实例,前部分的理论翻译条理稍微杂乱,看起来会有一些吃力不连贯,但后半部分的案例和方法比较实用值得借鉴。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三):育儿的过程中也疗愈自己

这本书读完了,强烈推荐❤️

看下前言会了解情绪管理有多么重要。事实上,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随着孩子看似头痛的“逆反”情绪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情绪的重要性。

书中从大脑结构讲起,让我们更直观和理性了解。

这本书也用了很多案例来说明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和孩子正确的沟通。在这些案例中,我时时看到自己的影子,不仅是对孩子情绪的处理方式,还有的是自己小时侯有情绪时,大人们对待我的情绪处理的方式。

比如:心爱的宠物死了,很伤心。这时爸妈是怎样对待你的情绪的呢?大多数可能说的是:“哭什么哭,这有什么可哭的,再买一只就是了”

在学校被老师误会,回来告诉父母。爸妈又是怎么回应的呢?多数可能会说:“老师怎么不说别人,肯定你做错什么了。”

这些回应,是不是很熟悉?我们小时侯多半会得到这样的回应,导致自己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也许是从未意识到情绪会对一个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待到我们成为父母时,也用了相同的方式对待了自己的孩子。

直到孩子有了力量,把多年累积的情绪倾泻而出时,自己才有了反思。

在读这本书时,我经常会想,如果早一点再早一点让我遇见它该有多好。那些和书中案例那么雷同的处理方式,我也曾用在自己孩子身上。而我还一次次的怪他们不懂事,不明白道理。其实真正有问题的是我自己。如果我能再早一点遇到它,能懂得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能明白孩子情绪背后的动机,能引导孩子认识和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该有多好,那么所有的伤害也许会小一些更小一些。

情绪管理越早开始越好,希望能看到我这条圈的家长朋友一定要入手这本书,多学习多成长自己,才能更好的懂孩子❤️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四):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

最近刚刚读完这本《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受益匪浅,值得在培养宝宝道路上摸爬滚打的八零后、九零后新手爸妈们拜读。

书中很多理论是美国的“情绪管理训练”创始人——约翰.戈特曼提出的,结合了韩国教授崔成爱和赵碧举出的一些实例,为读者娓娓道来很多关于孩子的情绪和心理问题,并用非常生动的对话来诠释相应的观点。

拿起这本书就没有放下去,因为书中前言的一句话:“众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父母离婚之所以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是因为夫妻中的一方,经常把孩子当成报复对方的棋子来加以利用,以此来折磨对方。”

这让人想起前不久看到的新闻:一对夫妻闹离婚,丈夫将四岁的儿子在河里暴打,并拍成视频,以此报复妻子。可怜这个四岁的无辜孩子,被亲亲的父亲当做撒气的工具来泄恨,那么稚嫩的小身板,去承受那样一个愤世嫉俗的成年人怒火冲冠的殴打。

这个星期,又看到一个新闻:妈妈把两岁的儿子锁在家里,自己出去打麻将,待丈夫回来,发现儿子已经从二楼的窗户爬下去,摔死了。当时,气急败坏的丈夫倒提着孩子,当众暴打妻子。围观的群众有的劝架,有的责备男人不该首先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应该不要乱动儿子,赶紧叫救护车,说不定还能抢救过来。他这样将儿子倒提着双脚,做为去打妻子的工具,万一儿子还有任何幸存的机会,都被他掐灭了。

为人父母,这项任务不需要岗前培训,无需考试,也没有任何相应资格证书的要求,因此被人称为门槛最低的工作,滋生了很多没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所谓“父母”。

因此,代价都是无辜小生命的消逝。

更令人揪心的是:这些残酷的现实几乎每天都有发生。

孩子是借父母的身体出生的,但,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生命。

在这样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在飞速进步的时代,对这些不谙世事的小生命的尊重和保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彰显社会进步、综合实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父母,做为未成年孩子的监护人,第一要务是抚养和保护好孩子,让他们健康平稳地长大成人,然后,尊重他们,放手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道路。

很多人为人父母后,身份变了,心态也变了。

一天天地见证宝宝的成长,看着他/她从一个刚出生时红红皱皱的小可怜,到后来每天爬来爬去的调皮小可爱,很多人的内心都会变得柔软温暖起来,怎么爱都爱不够。

于是,特别想要将他/她需要的、最好的,竭尽全力地都给他/她。

只是,自己的宝宝是宝,别人的宝宝的亦是宝。

那些被父母抛弃蹂躏的小孩子,他们也是无辜纯净的小生命,他们更该多被爱一些,被人视为宝。

爱孩子,除了给他们物质上的美好之外,也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需求,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正确引导帮助他们一点点地成长。就像书里说的:“内心的GPS能够从道德上引导孩子,让他们发挥自我才能、自身可塑性、创造力及潜能,协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父母没有资格过多的干涉他们,尤其是不该站在自己的立场强迫孩子,打着“我这是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更何况,一些为人父母的人,只是到了生理年龄的成熟,他们的心理年龄还很幼稚,甚至有些“心理智障”,他们对孩子成长的过多干涉,只能导致孩子身体和心灵同时遭受更多痛苦。

这本书写的很实用,尤其是一些日常的对话举例,能有效的教导父母正确与孩子沟通,协助他们茁壮成长。

以下文字摘自书中原文:

P.27 通常在幼儿期未能形成良好亲昵关系者,其后遗症可能会伴随一生;相反,从小接受良好的情绪管理训练,并获得情绪上的宁静时,其效果也会收益一生,二者同理。

P.30 随着孩子升入高年级,如果其自身不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家长再怎么努力,成绩都不可能有所提高。自主学习的核心是,首先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然后针对这个目标,让自己的情绪、思维和行为保持一致。

P. 35 教育的最大核心应放在培养孩子心理免疫力方面。

P. 134 正面认识到自己的失误,并积极地改正,是一种可贵的生存能力。做错了事情肯认错,并懂得道歉,这是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

P.138 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只会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

P.182 即使孩子没有做出最佳的选择也没有关系,成长的路上,这样的失误都是必要的。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读后感(五):面对孩子们那些无处安放的情绪,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因为不想上学而哭闹;

孩子总是在妈妈上班出门前大哭大闹;

超市里,孩子想买玩具,因为妈妈不同意而在地上撒泼打滚;

在家里,兄弟两个因为争抢一个玩具而大打出手......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数不胜数。面对这样的窘境,面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作为父母的我们是如何处理的呢?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只有做出正确的情绪解读,找到深层的原因,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沟通,让孩子真正的感受到父母对他情绪的在乎、关注以及对孩子的爱,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情绪管理训练的方法。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情绪问题,以及针对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提供了大量的实例。为家长认识孩子的情绪提供了一些思路跟方法。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作者是美国约翰·戈特曼以及韩国崔成爱、赵碧。

约翰•戈特曼,美国华盛顿大学荣誉退休教授,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西雅图戈特曼研究所的创立者和领导者,“情绪管理训练(Emotion Coach)”的创始人,一直致力于亲密关系领域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他的研究成果成为这一领域过去30多年岁月中的一个典范。

崔成爱,亚洲唯一一位获得戈特曼公认医师资格的人,也是阿洛伊修斯康复中心的负责人,受聘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心理学科教授、芬兰大学和德成女子大学教授。

赵碧,被誉为“教教授的教授”,是教学法领域里著名的权威。现任东国大学客座教授,教育科学技术部政策咨询委员及国际少年之家教育长。

作为父母究竟应该如何正确的解读孩子的情绪,培养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孩子呢?

作者书中提到:想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并且包容这些情绪,家长就应先对自己的情绪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率直表达自我情绪的父母,也能更了解孩子的情绪。

结合作者在书中的观点,在我认为作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寻找内心所以拥有的“童心”,换位思考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下面这个故事:

一次一名记者采访一个小男孩时说:"如果你在飞机上,忽然飞机没有油了,你会怎么办?"

男孩回答:"我会通知飞机上的所有人,然后自己拿着降落伞跳下去."

众人都对他的回答感到愤怒,怎么可以置大家的利益不顾而自己一个人跳飞机活命呢?

听到众人的职责,男孩忽然热泪盈眶,记者问其为什么哭,他说:"我只是下去拿燃料的,等会还会回来的!"

是的,日常生活中确实存在太多的争执与困惑,大多是因为大家的出发点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大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开问题。其实,很多事情只需站在对方的角度、对方的位置,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作为父母也是这样,面对孩子的吵闹、不听话,不妨换个角度看看,也许就会豁然开朗。

正如作者在《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提到的那样:重归童心,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绪。戈特曼博士表示,无论是谁,内心都会有孩子的一面。所以,童心未泯,就能更深切地理解孩子的情绪。

2. 作为家长不要试图隐藏自己的情绪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最开始是从模仿开始学习的,模仿身边的人的动作、语言甚至包括消极情绪的处理等等。

作者在书中提到: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掩饰自己的情绪不愿意表露,那其子女相比其他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其情绪控制能力就会差许多。

很多父母是这样的,生气了也假装没有生气。伤心时,也是极力的掩饰。其实这并不是聪明之举,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越小对父母情绪的感知能力越强。

家长明明很生气,当孩子询问的时候,作为家长还故作镇静的说不生气。小孩子也会胡思乱想的,有的孩子会把家长的这种不高兴归结在自己身上。

其实家长坦然的跟孩子说明自己不高兴的原因,才是明智之举。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了解,父母也有自己的情绪,也需要处理自己的坏情绪。这本身就是孩子的一个学习的过程,学习大人如何处理不好的情绪。

3.父母共同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

作为父母,无论多忙,都请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过程。爸爸、妈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别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那样:爸爸在孩子情绪形成方面的作用非常大。相比妈妈陪伴孩子玩耍,在爸爸陪伴孩子时,孩子能感受到更丰富,更深沉的情绪。

的确,妈妈会更注重孩子的安全,会更细致。而爸爸则会让孩子体会到勇敢、抗挫等方面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作为父母无论如何请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每天拿出半小时跟孩子一起互动足矣。

最后我想说,读懂情绪比关注行为更重要。作为父母的我们都知道要接纳跟包容孩子,但是如果根本都读不懂孩子的情绪,何来正确的接纳跟包容。

所以相对于关注孩子的行为,父母更多的是应该关注行为背后的情绪。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在家长的引导下正确的对待和妥善的处理自己的情绪。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理解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