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摘抄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摘抄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是一本由郑婉瑜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202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一):郑婉瑜:从来没有对孩子动过怒,却永远有方法搞定孩子

这是一本温暖的书,封面上是大片的白色底色,特别明朗;左边是爸爸和孩子,右边是妈妈和孩子,和谐温馨;粉红色和天蓝色作为主色调,搭配透出一种温馨、美丽、 理智,温柔又不失热情,温暖如春天的感觉。 一如作者郑婉瑜,这个年轻的英国英语学院校长,她从来都是那么温婉,从教20年来,面对孩子捣蛋、闹脾气等行为,永远有方法突破孩子心防,轻松搞定。她说最骄傲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对学龄前的孩子动过怒!” 家有宝贝的人都知道,学龄前的孩子正是让人伤脑筋的年纪,懵懵懂懂,容易出状况。可她却能够做到20年不发脾气,她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她的全部经验,里边的每一招都可谓是高招,妥妥地“教育心法”。 教育拆分出来就是“教”和“育”,拿什么教?如何育?这是一个古老不变的话题。 身教 身教,用郑婉瑜的话说就是“当个优雅的大人”。 这话说着容易,做到可难了。 网络上流传着一句特别形象生动的话: 不谈作业,母慈子孝,一谈作业,鸡飞狗跳。 不仅作业如此,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都是母慈子孝开头,鸡飞狗跳结束,往往一个没忍住,家庭战争就自动爆发。 苦口婆心地催,耐着性子的解释,屡教不改的坚持,重复千万遍的叮咛,都抵不过一个没忍住,发了脾气,怒吼...... 郑婉瑜总结了三大招4小招,特别有用。 举个例子: 孩子因不准他玩玩具而发脾气时怎么做? 明确告知,口气必须是冷静平和的; 要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痛苦”; 帮他把不开心讲出来。 你可以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过。 妈妈没收你的玩具,你很伤心。 你现在乖乖去吃饭,吃完再玩20分钟。 孩子是聪明的,当他知道哭闹没用的时候,他是不会纠缠太久。当 他知道你明白他的难过,他的情绪就得到安抚,你所提的建议他才听得进去。 网络上有一个很热播的外国视频:一个萌娃,妈妈走到哪,他就倒在她面前哭,哭得特别伤心,眼泪鼻涕一起流。妈妈不理,继续做着自己的事,孩子不放弃,继续上演这出戏,直到自己觉得没意思了才乖乖停止。这时,妈妈才搭理他,对他进行教育。 很多人会在孩子的哭闹中失去耐心,失去理智,当然也就失去了优雅。 可是如果我们常常很暴躁地对待孩子,又怎能要求他们有耐心地面对我们呢?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他成长,让他知道错在哪,该怎么改正。 所以还要一次次引导:下次你还可以怎么做,不开心的事就不会发生。 郑婉瑜就是这么优雅地面对孩童20年。用言传身教帮助家长走出情绪的恶循环,帮助孩子认识是非,培养自信,懂得感恩。 孩子的逻辑 如果用一句话来说说她的秘密武器,那就是: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 如果你不懂得这些孩子的逻辑,那真的很糟糕,你气得要命,她可能还听不懂呢。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的语言,你得学会去听,比如—— 他爱生闷气,其实只是情绪卡关找不到出口; 他不专心,是因为他不知道怎么专心; 孩子不想开口叫人,他只是想换个方式打招呼 ……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记得那是一次下课后,一个女生怯怯地跟我说她偷钱了。 “你能来找老师,证明你很勇敢。勇敢的女孩,说吧!” “我拿了同学的钱……” “多少?” “10元。” “你怎么拿得到?” “它掉地上,我捡的。” “哦,等一下体育课你可以慢点下来,悄悄地把钱还回去。” “可以吗?” “可以的。只是你要告诉我,你明知是同学的,为什么还要捡了不还呢?你知道同学为什么带钱来吗?” “我知道。他爸爸妈妈不在,中午去外面吃。” “那等她要吃饭的时候发现钱没了,会怎么样?” 她若有所思。 “听过‘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故事吗?你知道错了还去做,那是在纵容自己,也是在挑战老师,如果没有改正,以后挑战的就是警察和法律了。” 孩子的概念里“捡”、“拿”和“偷”是搞不清楚的,让她意识到这种情况下的不是什么都可以捡;明白这是个小错,大错会多么严重;想象同学没有吃饭的时候会多着急…… 用孩子的逻辑跟她对话,让她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对,教给她改正的方法,在第一次发现的时候,就在心里立下警惕,这样的教育才有效果。 另外,有时跟孩子说话时,换种说法,真的可以避免好多的矛盾。 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案例: “姐姐最乖,弟弟为什么不学学他呢?” “为什么要我学她?她哪里乖?” 看吧!每个人都会有抵触情绪,尤其是对比,小孩子最讨厌对比。 换种说法—— 姐姐在安静地看书,弟弟的电视看了一个小时了,请关掉电视选择看书或听音乐吧。 直接叙述事实,不做评价,并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的事情。 这样是不是更有效果呢? 这就是郑婉瑜的教育心法,这是一个用心在教育上的工作者的经验总结、心得,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字字珠玑,句句真知灼见了。 如果你渴望成为不吼不叫,轻松教养孩子的家长;如果你是刚走进幼教事业的新手,那你绝对不可以错过这本轻松教养的实用书。 孩子的个性养成取决于我们对他们的态度,那就从不动怒的教育开始吧!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二):孩子不听话?换个说法,让孩子信服,你也舒服

闺蜜冯静是个雷厉风行的职业女强人,在公司里是一个部门经理,手下管着30来号人,整个部门的人被她管得服服帖帖的,但是最近却被家里的孩子折腾的束手无策。

冯静说,我给孩子制定了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列出了每天的任务表,每天给他将培养好习惯的方法,但是他一个都不听,根本听不进去我说的话,给我气的血压都高了。

冯静实在想不通,她平时在公司的那一套管理方法很成功,怎么在孩子身上一点效果都没有呢?而且作为父母,她可是真心实意为孩子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就是不听。

我相信,冯静的烦恼,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因为此事而痛苦不堪,很多妈妈都有相同的感受。那么用公司的那一套理论来管理孩子真的对吗?如何才能让孩子听话呢?当我在看郑婉瑜所写的《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一书时,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切实可行的方法: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而我们大多数父母,面对孩子的坏情绪,会用讲道理或跟孩子做朋友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方式本身没有错,只是与孩子讲道理、分析对错的时候,用长篇大论,就会让孩子形成“反正训完话就没事了”的心态,不但如此,严重的,孩子在大人的道理中养成了说话早熟和爱顶嘴的习惯。

由此可见,不懂孩子的逻辑,就无法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为何作者郑婉瑜能提出这个明智的方法呢,这就不得不说一下她的工作经验,她是英国英语学院校长、南阿拉巴马大学幼儿/儿童英语教育系双硕士,拥有20年幼教经验,最骄傲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对学龄前的孩子动过怒!”

在本书中,作者郑婉瑜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列举了大量案例,是她20年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情况,通过与孩子的实战对话,言传身教帮助父母学会轻松应对各种教养难题,找到面对孩子时保持理智、不动怒的方法,从而提高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力。

“以身作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尤为重要。

长篇大论地给孩子上2个小时的思想教育课,不但不能让孩子信服接纳,反而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觉得反正每次都是长篇大论,你说你的,我该怎么做还怎么做的心理。

例如冯静家的孩子,尽管她每天给孩子讲无数遍规矩,如果她自己本身就很“双标”,孩子怎么会信服呢?比如,她要求孩子吃饭的时候,要专心,不要边看电视边吃饭,但是自己却边吃饭边用手机看视频。孩子每天看着她的行为,内心根本不会听信他说的规矩,因为她自己都没有遵守规矩。

相反,如果在教育不要边吃饭边看电视的时候,父母首先保证,吃饭不看手机,那么立规矩就会事半功倍。

这就是典型的言传不如身教,以身作则,才会让孩子信服,从而遵守规矩。

我常常听到有些父母在训斥哭闹的孩子时会说:你怎么这么笨,这都不会?你为什么要打别人?你为什么总是哭?为什么你还不敢独立睡觉?为什么你总是不专心?为什么你总是那么腼腆,不敢向别人打招呼?等等。

从父母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们不理解一些在他们的认知里很简单或者很理所应当的事,孩子却做不到。可是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你和你的孩子敞开心扉交流过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会那么粘人吗?你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敢社交吗?

比如孩子在吵着说“我不要,我不要,我就是不要”的时候,你要知道孩子说这句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冯静的孩子一次晚上11点了就是不肯睡觉,无论冯静怎么劝说,他都不听,冯静强压着怒火,询问孩子,到底是为什么不睡觉,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冯静了解到原来是她们今天本来答应孩子要去商场的游乐园玩,但是因为她有事耽误了没去,而孩子还一直惦记着此事,无论冯静怎么说商场已经关门了,孩子就是不肯放弃,坚持不睡觉。

而当冯静带着孩子到了商场,孩子亲眼看到商场大门已经紧锁,并且冯静答应他,明天一定带他去,他才回家安静睡觉。在孩子的逻辑里,他要亲眼看见才能信服,并不会像大人一样理解11点了商场已经关门了,而就此放弃。

父母常常用自己的成年人视角和逻辑,来要求孩子,而孩子在每个发展阶段是有其独特的特点的,父母只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站在那个特定年龄段的视角和心理,用孩子的逻辑,才能化解孩子的情绪。

冯静因为职业习惯,喜欢用强压式方法来管控别人,因此在家里教育孩子,也常常用不用质疑的严厉来方法,然而孩子却常常出现抵触情绪。

其实每个父母都是一片好心,只是常常用错了方法,说错了话。大家都知道“语言表达”是一门艺术,一句好话,暖人心扉,一句恶语,让人心生厌烦,何况是孩子呢?谁不喜欢听好听的话呢?

我的孩子有时候吃饭的时候,常常捣乱,本来会自己独立吃饭,却吵着要妈妈喂饭。如果我一味地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需要自己吃饭了”,我讲再多道理,甚至威胁他,不吃打屁股,他也并不会听,还会一直重复着“妈妈喂吧”,不断的念叨。

而如果我换一个说法,用他最喜欢的绘本里动物园的故事来劝他,说你自己吃一口饭,妈妈看看你能不能变成大老虎,他就会立马捧起碗吃一大口,然后我就夸赞他真厉害,那我们自己吃一口,看能不能变成大象,他又会继续自己吃饭。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换个说法,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学会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的压制,恐吓。

在这本《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书中,郑婉瑜坚信面对孩子捣蛋、闹脾气等行为,永远有方法突破孩子心防,只要学会用孩子的逻辑来化解孩子的情绪,就可以轻松搞定育儿难题,进而培养出自信、有责任感、懂得感恩的孩子。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三):不吼不叫,让孩子乖乖听话,你也可以成为优雅的家长

我一直很好奇什么样的人可以整日面对不懂事的孩子,不管他们怎么哭闹,不管他们的情绪失控,都能够始终保持理智,不生气不动怒,而且还能够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化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乖乖地听父母的话。

从我自身和身边的例子来看,简直有些像天方夜谭,可以说绝大多数的父母或者老师都很难做到不对孩子吼叫,特别是在遇到孩子的坏情绪时,更需要父母的好脾气和好方法。

郑婉瑜老师满足了我所有的好奇。她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来年,每天要面对几十个2~6岁的孩子,工作时间都会超过5个小时以上,但是她却从来没有因为孩子的事情而失去理智,对孩子恶言相向或者是愤怒指责,相反她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和积累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的方法。

作为一个资深的幼教工作者,她把在20多年和孩子的沟通经历以及怎样处理孩子的坏情绪的方法都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这本书,书中有很多非常实用的教导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了解孩子,还可以让我们能够在跟孩子的交流之中变得更加的优雅,而不是动不动就是指责孩子,或者是批评孩子。

出乎我意料的是郑婉瑜原来不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她学习儿童教育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这位老师非常的有耐心,自己有6个孩子,4个自己生的,又领养了两个,每次老师在跟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论孩子惹出了什么麻烦,不管她多么的生气,总是能够平和而坚定地和他们说话,从来不乱发脾气,而最终的结果是孩子们都在这种很温和方式下乖乖听话了。

这位老师教给郑婉瑜训练耐心的方法,就是让心平定下来,在和学生的相处之中也用了这样的方法,用孩子们能够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去改正错误。

生气是我们的本能,遇到不顺心或者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而然的生气,但是生气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如何有效的沟通才是更好的方式。正是在和孩子沟通中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锻炼了郑老师的耐心,也提升了郑老师和孩子沟通问题的能力,所以她成为了特别会和孩子沟通的老师。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一书中,详细记录了什么情况下孩子会让我们生气,会很容易让我们愤怒?一、大哭大闹,二、不听话,三、做错事情,同时也提供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来看一看,在我们遇到孩子大哭大闹的情况,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帮助孩子正确地调整他的情绪,而不是让他陷入到这种情绪之中,同时把我们也带入不好的情绪。

不要把孩子哭闹当作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特别是年龄很小的孩子,哭闹是孩子表达不开心最直接的方式,因为他有时候没有办法把情绪表达出来,当小孩子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时,那么只要不开心或者遇到事情不顺利,他就会用哭闹的方式直接表达,如身体的不舒服,如想买玩具、想要去出去玩,家长没有同意,孩子都有可能会哭闹。

那么我们在碰到这样的情形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除了身体的不舒服之外,如果孩子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进行哭闹,那么父母就不应该只是严厉的呵斥他,你不要哭了,你不要闹了啊,或者是大声的吼叫他,指责他,因为你指责他,吼叫他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根据郑婉瑜老师在自己工作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她认为我们应该采取这样三招,才可以更加有效地和孩子沟通,而且可以做到不用发火,孩子也可以越来越乖。

01、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语气必须是平静平和的。

如果遇到孩子生气,大吼大叫,甚至哭闹,父母要先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平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

很多家长在遇到孩子哭闹的时候,往往采用最直接的方式,用非常凶狠或者大声的语气喝止孩子,更严厉的家长在大吼大叫没有发生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上升到肢体冲突,狠狠地拍打几下孩子,让孩子产生畏惧而停止哭泣,但是这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迫于父母的威力,孩子也许会停止哭泣,但这样做并没有处理孩子的情绪,相反还带给孩子更大的伤害。

父母越优雅,孩子才会越乖巧,当我们遇到孩子情绪不好,哭闹的时候,缓解孩子情绪的第一步就是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觉得自己要发脾气时,可以选择深呼吸,离开现场,避免自己的情绪失控。

02、要让孩子知道“你们懂得他痛苦的原因”

吃饭时间到了,当你叫孩子去吃饭时,孩子不肯还是要继续玩,于是大发脾气哭了起来。这时候,你可以蹲下来,看着他的眼睛说: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现在乖乖去吃饭,等下就可以再玩20分钟。

当孩子知道你明白他心里的想法,他的不安情绪会渐渐地平静下来,只有当孩子平静下来之后,大人跟孩子的沟通才会是有效的。

03、要让孩子把不开心地点说出来。

需要注意的时候,面对孩子的崩溃大哭,家长一定要有心理的准备,只有父母的情绪越稳定,才能够帮助孩子摆脱不安,如果父母也跟着孩子掉进情绪的陷阱,孩子大哭父母大叫哦,那这个状况就非常糟糕了。

当孩子情绪平稳下来,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聊天,让孩子说出哭泣的原因,同时还可以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样的事可以怎么做。

总的来说,《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一书更像是专门为各位宝爸宝妈准备的工具书,书中不光有非常实用的教导方法,还有很多有趣的案例,比如孩子不争不抢是不是就很好?动不动就哭的胆小姑娘该怎么办?书中没有什么太多的大道理,都是些轻松的小妙招。读完这本书,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优雅的家长。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四):孩子遇事总是一哭二闹三耍混?此时比安抚更重要的是懂他

前几日,网络上一则由江苏爸爸发出的视频引发热议。家中堂堂985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妈妈竟然在辅导4年级女儿作业时候被逼哭了,直呼:“我都不想做了!我这脾气我也不想骂她!”转脸再看看女儿,同样也是眼睛红红的,伤心至极。

其实,这种场景在绝大部分有孩子的家庭中都不陌生。很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做事拖拉墨迹,遇事哭闹耍性子、甚至叛逆顶嘴现象。每当此时,家长生气,孩子怄气,本应和谐的亲子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

古语有云:“养而不教,父母之祸;教而无方,父母之过。”很多时候,细细想来,孩子并非都是“无药可救”的混,他们只是想表达和释放记得情绪,只奈何身为家长的成年人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郑婉瑜院长认为:跟孩子沟通,首先要让孩子卸下心防,如此他才有可能接受教导。父母说话的高度、眼神、动作和场合,都影响他听进去的意愿。

作为英国英语学院校长的郑婉瑜(T.Grace),毕业于南阿拉巴马大学幼儿/儿童英语教育系,双硕士学位。自从事幼教工作以来,她20多年来有着一件十分骄傲的事情,那就是:“从来没有对学龄前的孩子动过怒!”

是她没有脾气吗?当然不是,是她坚信 “All Children Can Learn”(没有学不会的孩子),面对孩子捣蛋、闹脾气等行为,永远有方法突破孩子心防,轻松搞定。她也在自己出版的《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书中强调了这一点。全书作者根据自己从教20余年中所遇到的各种真实案例,结合与孩子们的对话实战,有针对性地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指明了如何修正紧张额的亲子/师生关系,教会大家如何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和发现问题,以情共情的化解孩子消极情绪,从而让孩子愉悦中与大人相处。

听过这样一句话:“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小时候,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也是唯一的依靠,这时候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等孩子长大了,独立了,教育就变得困难了。”深表赞同。

明星妈妈胡可曾经就在一档亲子育儿综艺中这样处理自己和儿子小鱼儿之间发生的问题。吃饭时,两人一起坐在餐桌上吃饭,可是一心惦记玩玩具的小鱼儿明显吃饭很不专心。胡可见到此情景,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情绪变化,相反看似很淡定从容。

面对这种情况,小鱼儿不甘心地选择了哭闹撒泼,试图用谈条件的方式让妈妈妥协同意。这如果换错其他家长,估计早就生气了,可是胡可没有。相反,她非但没有用强硬的态度命令儿子回到餐桌吃饭,还耐心地用“我知道”开头跟儿子做起了沟通和交流。整个过程,她优雅地表现着妈妈应有的柔情和原则,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的理解,不过理解之下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为人处世的原则同样重要。这才是聪明家长的正确做法。

人都有七情六欲,面对世间百态,别说孩子,大人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情绪宣泄方式。作为自控能力较弱的孩子们,事不如意时陷入到情绪爆发状态也属正常,此时,想要他们理智地去恢复常态真的不太现实,最好的方法就是放弃说教,用安抚的方式来稳定他们的情绪,等他们可以心平气和时,再适当的予以沟通和交流。

情绪,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代表一个人的修养、气质和内涵,千万不要用歇斯底里来换取一时的情绪宣泄,也不要让自己怒发冲冠的“野兽”之貌吓到深爱你的孩子。急也是爱,柔也是爱,那何不选择柔情灌溉孩子的成长呢?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写错了,前面说要注意情绪,这里又要释放情绪。但事实上,我还真没打错,这就是我想讲的第二部分。

在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什么最可贵?真我!可没有几人能做到,很多人白天故作坚强,夜晚独自崩溃,没有人敢真正在人前宣泄情绪,而孩子不同,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很天真,很直接,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这也是羡煞无数成年人的地方。

就像《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书中有这么一句话:“ 喜欢就笑,不喜欢就生气、哭闹,这是孩子最直接的表达方式,而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协助他们突破情绪的关卡。”

只可惜很多家长并不明白这点,他们总认为孩子哭闹是一种很烦人,很无能的行为。例如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到一个很想要的东西想买,家长觉得无用没有同意,此时孩子可能会心生委屈的不高兴甚至哭泣,劝说无果的家长通常都会以大声呵斥来制止孩子情绪的表达:“哭什么哭,像什么样子!”……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可看似被镇压下的情绪表面对孩子好像没什么影响,事实上已经从心理抑制了孩子自我疗愈的能力。

我们大人心情郁闷时,可以找朋友聊天舒缓,嗨皮释放,可是孩子们情绪波动时,也需要宣泄口,这不是矫情和任性,而是一种情绪的本能反应。哭闹耍赖对于孩子而言,是清空心中负面情绪,解脱心中枷锁,呈现朝气蓬勃的最好方法。

所以,家长朋友们,学会用孩子的逻辑思考孩子的情绪吧。给予他们情绪自由的权利,让他们可以在各种胜利和挫败,开心和悲伤中尽情地释放情绪。你们只需要做好聆听和陪伴,在孩子们一次次的情绪表达中展现出理解、关爱,重燃他们的信心、勇气和斗志,继而绘出多姿多彩的成长蓝图。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

9.4

郑婉瑜 / 2021 / 天地出版社

(本文完,图源于网络,侵删!)

我是@拾月屿,愿与您生活,聊共鸣,同成长,看人生。欢迎关注~

《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后感(五):孩子哭闹不讲理:读懂孩子的逻辑,才能化解孩子的情绪

平时在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长辈都是怎么安抚孩子的?

是置之不理还是好言相劝,亦或者是愤怒抓狂?但是有时候,明明已经很努力在和孩子沟通了,孩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不可自拔,什么方法都不管用,父母只能唉声叹气。

现在的孩子真的是越来越难沟通,越来越调皮了吗?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父母涂什么颜料,孩子的白纸就会布满什么色彩。

我们总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那是大人的逻辑。其实,孩子从出生到成长,都在用自己的逻辑提醒着父母,自己有情绪了,需要关注我,帮助我。

拥有20年幼教经验的儿童英语教育系双硕士郑婉瑜说到:“她最骄傲的事情是从来没有对学龄前的孩子动过怒。”

在她看来,每个学生出现不同情绪时,都有一个根本原因没有解决,而这个根本原因需要耐着性子和孩子沟通。

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她接触了很多不同的孩子,也化解了孩子不同的情绪,她将这些经验和案例都写进了《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读完本书,你会知道,面对孩子,需要用孩子的逻辑去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所在,而不是用大人的逻辑去思考。

闺蜜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从职场人士突然转变成了母亲,这期间,她经历了很多事。

从以前的事业型女性一下回归到家庭,她的改变真的是不可思议,完全像是变了一个人,她告诉了,在自己做了母亲之后,很多想法都改变了,特别是面对那个还不能说话但是有需求的人类幼崽。

从新手妈妈到逐渐熟练,每次见面她都告诉我,宝宝可好玩了,他们哭法不一样,需求就会不一样。有时候还要观察他们的动作,一些微小的动作也代表了不一样的需求。

人类幼崽都是人精,确定无疑了,当你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在孩子身上时,你会发现,孩子并非什么都不懂,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和情绪。

Grace的学生萱萱,平时就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在沟通上需要多顺着她的意愿和节奏慢慢来才行。

老师以为是刚开学还不适应,但是到了中班,妈妈却告诉老师萱萱越来越难相处了,整个暑假带她出去玩,有很多情绪,什么都说不要,还不告诉妈妈到底要什么。

一天,妈妈带萱萱上学,萱萱又在闹脾气,妈妈告诉Grace,因为最近吃了太多巧克力吐司,早餐就买的别的东西,没想到女儿不高兴,开始耍脾气。

到学校后的萱萱还在发脾气,闭着眼睛做事,Grace观察到了她生气的原因,试着和她沟通,是不是因为妈妈把她平时喜欢吃的巧克力吐司换掉了,她不高兴了,她点头。

经过一番交流,告诉她在生气的时候要说出来,大人才会知道不高兴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孩子很单纯,高兴就是高兴,不高兴就是不高兴,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但是碰到孩子生闷气的时候就很难沟通,大人一直在问原因,但是孩子就是不说。这个时候,可能是孩子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

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被卡住,如果不及时疏导,后面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打破孩子熟悉的规律时,要告诉孩子为什么,这个他们才能更容易接受,而不是闹脾气。

国庆回家的时候,去了亲戚家玩,亲戚家有两个孩子,平时活泼话也多,在学校里学点才艺,放学后也会表演给家里人看。

看到我们来了,长辈一个劲地夸孩子,让孩子表演节目给我们看,结果孩子扭扭捏捏,非常不愿意,还躲进了房间里。亲戚还跑到房间里去拖拽,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然后亲戚尴尬地说,这孩子平时都很外向的,今天不知怎么的,这么不礼貌。

其实不是孩子不礼貌,而是孩子不习惯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长辈却把这种情况归纳为孩子不礼貌,责骂孩子,让孩子产生了心理阴影。

就比如Grace的学生瑞瑞,在上学时和老师和同学相处都很好,只是放学妈妈和奶奶来接他时,让他和老师说再见,他死活不说,还躲在大人的身后。

这时候姥姥对瑞瑞的评价就是:“他就是这样没礼貌”。

老师没有生气,而是采用了自己的方式,把开口大招呼换成了点头、握手和眨眼睛,最后成功地让瑞瑞在早上或者放学时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在Grace眼里,瑞瑞因为太多次被说不礼貌,造成了他相当排斥开口和大人打招呼这件事,就像如果平时遇见不知道怎么开口的时候,看见熟人都想偷偷溜走。

但是孩子正确习惯的养成需要父母的坚持,而不是妥协。比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礼貌大招呼等等。

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意就不让孩子做,这样的行为只会溺爱孩子,孩子长大后很难适应独自生活的环境。

现在的小孩相比以前的小孩,幸福很多。经常是一家老小围着孩子打转,不管孩子提出什么需求,都能尽全力去满足。虽然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吃过的苦,一定不能再让孩子吃苦了。

很多家长都抱着这样的想法,现在条件好了,能满足孩子的一定要满足孩子,让他们幸福快乐地长大。

但是,父母和孩子还是需要一定的界限,在满足孩子的要求前,一定要让孩子知道,长辈才是主导者,需要听长辈的话,而不是遇事无理取闹,直到满足自己为止。

如果不在小时候建立很好的权威,随着孩子越长越长,父母对孩子说话会慢慢失去话语权。

制定规则:

乔乔刚进学校的时候乖巧可爱,是老师们眼里的好学生。在一年级时,却性情大变,不想上学,每次上学都会激烈地反抗。

在和他一番谈话中,她发现这个孩子在暑假的时候迷上了一款游戏,现在仍旧沉迷于“过关”不可自拨。

为了让他顺利完成打怪任务,老师答应放他假,让他三天三夜不吃不喝不睡觉,在他拒绝后,老师提出了一个规则,制定了一个计划表,既能保证每天的游戏时间,又能保证学习进度。

最后双方都很愉快地接受了。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很是头疼,特别是当他们沉迷于电视、游戏、手机,父母如果强行让孩子远离这些,不仅不会得到孩子的理解,还会适得其反,引起激烈的反抗。而制定合适的规则,比如每天只能看半个小时电视,玩半个小时手机,让孩子明白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

参与劳动

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和妈妈一起来学校先适应学校的环境,母女两个相处就像朋友一样,孩子和妈妈无话不谈,可是很快,老师便发现了问题。

这位孩子玩完玩具后,对妈说:“你帮我收玩具。”上完厕所,又对妈妈说:“你帮我穿裤子,你帮我洗手。”

那种“你帮我”的语气很是理所当然,在小女孩看来,这些都是妈妈做的。

而在和妈妈聊天过程中,老师也了解到,在家里,虽然也会和女儿一起玩一起收拾,但是觉得女儿小,还会撒娇,最后都变成了妈妈自己收拾。

Grace老师说,遇到这种情绪,一定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当孩子不想收拾的时候,可以将这种任务变成一种游戏,设置一首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开始玩游戏,当音乐结束后,代表着要将物品归位。

态度强硬

孩子是父母的宝贝疙瘩,越来越多的父母面对孩子态度都强硬不起来,不是不想强硬,而是他们觉得孩子小,有些事需要等他们长大再说。

一旦对孩子放出“你说了不算,我说了才算”的信号,以后在面前就会失去主导权。

最常见的就是孩子到了玩具区,看上了自己喜欢的玩具,一定要买,不行就撒泼打滚。或者一旦父母没有满足自己的需求,也用耍赖的方式。

这时候父母需要换一种方式,但是态度一定要强硬。

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郑婉瑜在教育孩子方面非常有经验,在面对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时,她首先想到的先观察,然后用不拖到方法去帮助孩子化解他们的情绪。

因为她知道,当孩子有情绪,他们自己不知道应该怎么化解自己的情绪,会困在情绪里面出不来。只有花点时间和耐心,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再难的问题都能找到解决方案。

平时孩子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每个父母都希望能和孩子好好沟通,希望能和孩子成为朋友。

想要更好地和孩子打成一片,还需要更懂他们的逻辑,才能更好地化解他们的情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