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生两世》的读后感大全

《一生两世》的读后感大全

《一生两世》是一本由蔡登山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3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两世》精选点评:

●或者叫《汉奸文人志》

●我买这书干嘛?其实对他们也不感兴趣!

●原以为是他个人入台前后的两世,没料到是那么多文人才子在家变国难中选择导致的两世,叹,一念之差,功过评价迥异

●中国近代历史经历的事件特别多,当时的人物也必须在那个时代里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抉择,象日本入侵这样的事情对于国人就是最大的考验,有些人由于民族观念的淡薄或是贪生怕死就选择了和日本人合作,结果就成为人所不齿的汉奸。本书所写的就是这样一群文化人,他们在各自的领域还都是卓有成就的,却因附逆而为后人所不齿,他们的文化贡献和人生经历自然被选择性地遗忘了。随着时代前行,这段被掩埋的历史记忆也被有心人挖掘还原出来!书中描写了22个文化人:郑孝胥、江亢虎、梁鸿志、朱朴、金雄白、钱稻孙、沈启无、柳存仁、黄濬、管翼贤、陈彬龢、张资平、何海鸣、周黎庵、纪果庵、周越然、龙沐勋、赵叔雍、冒效鲁、陶亢德、穆时英及樊仲云,经由作品、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以及文献报刊的梳理,重新揭示了一群被遗忘的文人,一段被遮蔽的历史

●学校图书馆真好!我爱了!/只看了几篇,可能还是民国历史and文学不太戳我的嗨点哈哈哈哈哈我可能是受洋文化影响太大了哈哈!

●要配合陈巨来的安持人物札记来读才好,一股子万象遗风。落水文人排座次,知堂竟登不上这榜。

●造化弄人,无可奈何。

●钩沉那些失踪的大学者,揭示民国那些落水文人的境遇。

●大段抄人家回忆录,串成一本书,有失厚道。

●在那个时代,大部分人身如飘萍,或或裹挟与历史洪流中随波逐流,出于生计,出于自身判断,出于朋友情义,做出了这样那样的选择,估计是不大可能考虑家国大义这种事的

《一生两世》读后感(一):孰是孰非,读完后自有评判

看民国的历史曾经很是为其中的一对夫妻的经历感慨。一位曾是翩翩美男,书画双绝、更是刺杀清廷摄政王载沣的热血革命青年,结果却在抗战时期甘做日本侵略者的傀儡,沦为汉奸遭人唾骂。另一位出身于南洋富商之家,随其貌不扬,却也是爱国青年一位,因革命志同道合而与丈夫结合,谁料后来也跟着叛国投敌被称作是头号女汉奸。倘若当年这位丈夫因刺杀失败而慷慨赴死,妻子殉情相随,或许能够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人生的经历就是这样让人难以预料。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一看上面的那段话就能够马上猜出这对夫妇是谁。曾经的革命者、文化人却因变节附逆而被后人唾弃的并不止这一对夫妇。在民国时期,还有其他的一些如同这对夫妇一样的知名文化人,他们本来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却因一念之差而名节尽损。曾经做出的成就与贡献被人们淡忘,能被人记住的只有那些为人不齿的经历。

不过看待历史人物不能够只单纯的去看待一个方面,应该更加全面的了解分析。一个人一生的功过是非也不能单以一段经历来定论。无论是对于事还是人,都应该理性的去分析,看到其中的两面性甚至是多面性。随着时光的流逝或许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知晓那些人曾经的故事,但是这并不表示有些事情不曾发生过。总会有一些人从故纸堆中找寻出一些历史人物的陈年往事,细致整理之后放在你的眼前。功过是非,自有人来评判论道。蔡登山所著的这本《一生两世》便是这样的一本书。他将二十余位人生经历颇为复杂的民国文化人物的经历整理来给你读,将那些曾经被遗忘的故事又讲述了出来。

用“一生两世”这几个字来为此书命名倒是贴切的很,读这本书,总是会不由的产生对于文章开头那对夫妇一般的感叹。一个人的一生却因一次选择而产生了两断截然不同的经历,世事真的是难以预料。不过那对夫妇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这本书中,或许他们的文化成就贡献实在是不值一提,也或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为人所不齿,亦或是他们的经历对于民国历史爱好者来说实在是太过熟悉,而作者一向著书的风格则是内容选取不流于俗套。总之这二十余位的人生经历也足够读者长吁感叹一番的了。原来在民国还有这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故事。

作者写此书的目的并非是想要为其中的哪一位翻案,历史是能够改变也不容改变的。作者所想做的,只是将曾经真实发生的故事讲述给读者,而孰是孰非看完书后还是自己评判吧。

《一生两世》读后感(二):曾经的失足者,永远的文化人

《一生两世》这本书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一群文化人附逆的故事。这是一本很真实的书,它以全新的视角让我们去认识那些文化名人的完整人生,让我们可以正确评判一个人,让我们学会辨证地思维。

对于文化名人,我们总会认为他们是十分完美的人。其实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所以,没有谁会不犯错,尽管,他是著名的文化名人,他也会犯错误的,他的错误有可能会带来无法计算的后果。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了解全方面的名人。

在这本书里面,我才知道了,虽然,周作人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他甚至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例如,他是中国民俗学的开拓人,他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谁可曾想到过,这样一个伟大的大人物,他的一生中还是有着一个污点的。

周作人的一生,在平常人的眼里看来,这是一个一生辉煌的人物。可是,在其他书籍的记载里面,我们会看到,周作人的另一面,他在政治上的失误。多年政治教育之下的我们,我坚信,我们很多人都会有着坚定的政治的立场,我们都会拥护自己的选择。可是,我们在书里面的《被周作人逐出师门的沈启无》中,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周作人的一个错误点。

他违背了自己的政治选择,在我们现在看来,我们会觉得,他的做法,无疑是一种背叛,是一种对于自己信仰的背叛。也许,我们没有活在那个时代,我们没办法知觉他的这个错误对当时的政治带来的影响,这些真的是我们没有办法想象的。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要想一个人正面自己的错误,真的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有时候,尊严这个东西会影响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的选择。对于历史的认识态度,我们应该学会辩证地去看待。历史,离我们有着很大的距离,我们有时候,对于真相没有办法做到绝对正确的认知。只有通过不断地阅读其他史料的记载,来对于一个人物进行正确的认知。

这本书存在的意义在于,我们可以通过这本书,对于许许多多的文化名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历史,我们学会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辩证地看待任何一个人物。不会因为他辉煌的成就而就忽略他的错误,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错误。

《一生两世》读后感(三):“附逆文人”的梳理°

“附逆文人”的梳理°

——评《一生两世》

文/蓦烟如雪

我对封面上的一句话印象很深刻“曾经的失足者,永远的文化人”,失足,在百度上解释是因不慎而堕落、失节或误入歧途。然这本《一生两世》就是写失足的文化人,也是“附逆文人”的另一种文化解读。

这本《一生两世》出自蔡登山之手,他是著名的文史作家,他们对历史人物善于挖掘,尤其民国人物。在这本书中或许有的人物很陌生,有的略微熟悉,但他们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头”——汉奸。故而,写这本书的书评,就不能太剑走偏锋,他们确实有才,但他们的价值观是扭曲的,可以肯定他们的学识才华,但不能认同于他们的价值观,只能说,这是一群有文化的“汉奸”,并不是一群爱国人士,

诚如作者所言,在抗日战争中,国内有一群文化人,他们或为诗人、文人、报人、小说家、政论家、翻译家、编辑家等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有所成就,可他们都附逆了,大节一亏,遂半生成就付之东流。典型要属周作人,甚至他曾经的徒弟沈启无。

其实在这本书中,除了郑孝胥、梁鸿志、黄秋岳、钱韬孙比较熟悉外,其他略微模糊,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被遮蔽,再者是自己阅读量也不算多。

每每谈及汉奸,大家都是口诛笔伐,恨不得除之而后快,如典型的汪精卫。

而在这本书中的汉奸,最后下场也没几个好,比如被钱韬孙就被抄家殴打,迫害致死;比如沈启无被“革命师生”揪出劳动、批斗,最后心力衰竭而死;比如感叹“一本书,为我换了一个死刑”的管翼贤最后也是枪毙……

在这本书中,有不少文人,曾经都有宏图大志,比如恃才傲物、自命不凡的郑孝胥;比如建立第一个“中国社会党”的江亢虎;比如不安做一个诗客,一心想做政坛魁首的梁鸿志……

曾经自诩不凡,最后造化弄人,总归是自己走错路,站错队。

在书中,也看到钱韬孙的毕生愿望是完成《源氏物语》的翻译,可最后还是没译成,虽然他翻译了五贴引起了巨大反响,可因为个人原因,最后还是把这个翻译转给了丰子恺,这或许是一份感官读本的遗憾,毕竟每个人的词汇翻译的感觉是不同的。

而像黄秋岳这样有着“神童”美誉的人,因为一红颜而沦为卖国贼这也是一种遗憾,毕竟黄秋岳曾经才名远播,而这些人会如此,环境也是一部分原因,民国时期,国内政局混乱,意识形态不清,容易思想涣散,再者不少文人,趋于金钱的诱惑,选择通敌卖国,更甚是思想悲观者。

蔡登山总共选取了22个人,这些人大多都出自书香门第,也在一些文化领域上做过贡献,可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作者角度中立,不偏不倚,认同文化领域的成果,不认同他们个人的政治态度。

他们是曾经的失足者,但他们并不是一直埋没的文化人。

他们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这或许是作者想说的。

《一生两世》读后感(四):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

这时代空前喧阗,让人看不清自己,遑论前人。晚清至民国百余年往事,雨打风吹流散难考。市井里巷,通俗作家,所言所写多有不实,流于浮浅陋劣;更有甚者,颠倒黑白厚诬古人;亦有愚者,语焉不详轻重不分。有太多记载亟待「复盘」。

历史最动人之真相常隐匿于毫末。《左传》云「信而有征」,《论语》云「足,则吾能征之矣」,皆在教导历史的学习与研究,须真实不虚,须广搜材料,须小心求证。

在如此思想的指导下,台湾文史作家蔡登山历十余年功夫,写下《一生两世》这本人物传记。22篇文章的传主皆为抗战期间附逆的文人。除却郑孝胥、梁鸿志、黄秋岳等名汉奸,多为我们在两岸的文学史书本上偶见姓名却详情阙如的人:钱稻孙、沈启无、朱朴、周黎庵、柳存仁、穆时英……

多年来,正史只给了我们「他们是汉奸文人」的答案,却将丰富的细节全然隐藏,教人摸不清这结论是对是错。贸贸然随着正史的结论大谈爱国主义文人风骨,恐怕有些粗枝大叶敷衍了事。何谓附逆,何谓汉奸,是需要放到人物自身的历史空间里去考察的。这些人物或为稻粱谋,或为名利诱,或懵懂糊涂,或趋炎附势,种种原委,皆应如本书作者这样,在搜集足够史料的基础上还原历史,完成解码,把罪人还原成人,再进行其他讨论。

这些大诗人、大文人、大编辑、大学者、大小说家、大翻译家、大藏书家,经过作者的还原,其才情之高拔确乎使人感佩,而他们与日本侵略者以及汉奸伪政权或冷或热千丝万缕的联系,也确乎使人或惋惜、或愤慨、或苦笑、或嘲讽,心头百味杂陈。

在大时代的变局中,仕与隐、出与藏,皆是人生之艰难抉择,爱国与叛国,只在一念之间。当年放言「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如何能料到将来做了汉奸头目的惨淡收场;缔造白话散文至高峰的周作人,亦永被「落水」的耻辱萦绕,立下「意在速朽」的遗嘱。

而本书收录的22人,虽不如汪、周二人这般于大众间出名,然各具曲折,足使人窥见造化弄人之无端,守节自保之艰难。深受「人世为剧场,宜勉为正角」之思想浸染的江亢虎,被野心、虚荣、自负、狂热所支配,一生钻研旁门左道,从「弄潮儿」化为「落水者」,成了时代舞台上的丑角。柳雨生与柳存仁这两个名字,将一位文人的「一生」分作「两世」,一面是沦陷时期上海文坛的附逆分子,一面是躬耕学术享誉海外的道藏学者,至今在大陆被贬为罪人,而在海外被褒作宗师。倘这些人有幸没有附逆,或许后半生便不必如此不堪,而前半生的历史,也会令他们在中国的文化史上获得更恰如其分的位置。

与作者的笔触一起经历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沉沦过后,另一个问题也愈发明显:在暗潮汹涌的当下,我们这代的读书人,能不能因着这些前车之鉴的存在,而对文人风骨、国族之爱等概念有不流于字表的认知,能不能在与充斥着庸常之恶与结构化之恶的每日生活中,不灭那持久战斗的勇气?

这问题太难回答,毕竟「文如其人」多是人们的一厢情愿,天才的误入歧途,在这本书里有太充分的证明。「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恰如陈寅恪摹写黄秋岳的诗句,这历历的故纸堆,字字句句是前人的血色身世,昭示着正道直行的艰难与可贵。

本文首发于 选书师

《一生两世》读后感(五):缘何“一生”变“两世”

郑孝胥、梁鸿志、黄秋岳、钱稻孙、周作人、赵叔雍……这些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化人,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点呢?他们或为诗人、文人,或为小说家、翻译家,在各自的领域都曾经一时成就斐然,却因为个人对前途、命运的选择,在民族危亡之际变节附逆,给自己的人生增添了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污点。当然,这不是时代的悲剧,而是个人选择的悲剧——毕竟在那个时代,也有无数中国人奋然抗争,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对那个时代,历史已经作出了自己的评判。而今天的人们,需要做的,就是去看一看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读史可以明智,著名文史作家蔡登山用“一生两世”一词为他们定位,确实还是相当准确的。

《一生两世》书中一共写了22个文化人,有一些比较知名,有一些却仿佛已经永远地湮灭在了历史长河中再也寻不见踪迹。作为一段历史,作为一个个曾经鲜活的文化名流,他们的人生经历如果就这样被选择性地遗忘了,似乎也不是那么公平,也不利于警醒后人。在以往只是道听途说,而在蔡登山经由作品、档案、回忆录、口述历史以及文献报刊努力“发掘”下,一群被遗忘的文人、一段被遮蔽的历史得以重新揭示,确实也不容易。正如蔡登山在“后记”中所言,对于附逆这段不光彩的过去,不管传主本人或亲友大都讳莫如深——确实也有一些人至死都冥顽不化——但那终究就是历史事实,无论如何都抵赖不掉的!

作为“同光体”的开创者和代表诗人,郑孝胥无疑是成功者,而在1923年离开上海前往北京拜谒溥仪之前,郑孝胥的人生经历似乎也不须被过多指责。但此后,他的人生整个偏离了轨道,从此把自己的政治生命完全交给了日本人来操纵,直到“九·一八”之后完全成为一个政治上堕落投靠怀抱的反动政客、无耻文人和民族罪人,实在是咎由自取!而钱稻孙的人生悲剧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代表。钱稻孙的父亲是外交家,母亲是诗人,钱玄同是他的叔父,钱三强是他的亲侄……这样一个出身名门大家的人,却背叛了民族大义走上了附逆的人生之路,确实无比惋惜,作再多的辩解也是无济于事的。幸好,钱稻孙没有一条道走到黑,解放后他作为日本文学翻译也做出了值得肯定的贡献。

22个文化人的“一生两世”,每一个读来都觉得不胜嘘唏。文化上的成就再高,却在人生大义上失去了正确的选择,真是可悲可叹!当然,今天来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和种种选择,没必要避而不谈,也不是为他们翻案,而是要还原历史的真相,成为一种警示。

对于这些文化人,历史早已经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称谓——“汉奸”!早在1937年8月23日,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公布了《惩治汉奸条例》,作为战时惩处通敌行为的法律依据。其中对汉奸的定义则是:“什么叫做汉奸?凡是中国人,不论直接或间接给敌人做走狗,用种种方法来扰乱我们的军事、破坏我们的策略、漏洞我们的机密,惨(残)害我们的同胞的都是。”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今天,这样的人其实还有,各种行业、各种位置的也并不罕见,他们也同样是不折不扣的汉奸,也终将会被牢牢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一种警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