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读后感100字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读后感100字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是一本由张亮著作,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读后感(一):《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股神巴菲特传奇背后的故事

提起巴菲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股神,他是目前全球唯一一个,单单凭借玩股票,成为前世界首富的人。他把共进晚餐的机会拍卖出去,赢得人们争相竞争。 在中国,曾与他共进晚餐的大佬有段永平、黄铮。他们二人经过巴菲特点拨,纷纷在各自行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一个让步步高成为神话,一个是创造出电商奇迹,敢与某宝、某东争夺天下的某多多。 张磊在国内投资圈是出了名的,创建的高领资本,成功投资京东、蓝月亮等众多品牌,并且都实现了盈利,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巴菲特“。 巴菲特不仅对商界大佬拥有非凡的影响力,对于普通人的影响力,更是远超乎想象。 不管是从事投资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人们纷纷学习他的投资理念,想从中一探他事业能取得如此成就的秘密。 为了帮助更多人更好地学习,巴菲特投资生涯的核心法则,知名财经作者张亮撰写了《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一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巴菲特从出生到后来叱咤商界,成为人生赢家的经历,还着重介绍了他成功的投资理念。 本书作者张亮,长期从事于人物传记、励志类、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创作,对当代中外企业家尤为感兴趣,这本书是他长期从事于深度调研和大量采访的结果。 要想了解巴菲特,我们还需要从他鲜为人知的童年开始。 有人曾经说过,要想了解一个人,就需要从了解他的童年开始。有不少名家用无数事例证明,童年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听到的最具有震撼力的话则是: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则用一生治愈童年。 对于巴菲特来说,他的父亲、姑姑、以及祖父,对他的影响最大。 父亲霍华德从事于证券投资工作,后来创建了自己的证券公司,巴菲特从小耳濡目染,对股票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有一年,父亲问孩子们要什么礼物,巴菲特的姐妹们要了毛绒玩具,唯独他想要股票行情机的纸袋。这玩意对于不炒股的人来说毫无意义,没想到巴菲特却很感兴趣,这让霍华德很是意外。 相比较霍华德的影响,姑姑爱丽丝对于巴菲特影响,更多则是知识传承和情感交流。爱丽丝是一个经济学教师,她很疼爱巴菲特,把自己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传授给了他。 巴菲特读书的习惯,也是从那个时候养成,他从8岁开始大量阅读股票类的书籍,此后又开始阅读不少经济学类书籍。 他甚至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和理念运用出来。在10岁时,他通过对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市场调研分析,得出买后者的人们更多些,于是他只销售百事。 祖父带给巴菲特的影响,就是人生的历练了,让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思考,如何去赚钱。祖父开了家杂货铺,足有两层车库那么大,巴菲特就在杂货铺里开始了打工生活。 祖母没有因为他是孙子身份,就格外照顾巴菲特,和所有员工一样,干着同样的工作,工作时间也一样,薪水也一样。 在这个过程中,巴菲特开始了解商业思维。后来他一空就去社区四处收集废报纸、杂志,然后在姑姑帮助下,去废品收购站变卖。 在思考如何赚更多钱时,巴菲特从一本书中了解到:丰富你的产品线,能增加总收益。于是巴菲特在送报的同时,开始向用户推荐杂志。靠着这一举措,在中学时,巴菲特的收入已经超过他的老师。 试想一下,当我们还处在童年时,在做什么呢?大概整天想的是玩耍吧?这毕竟符合孩子的天性,而巴菲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思考如何赚更多的钱。 成年人迫于生活压力,会考虑这样的问题,这两年兴起的“副业刚需“,其实本质上就是丰富产品线,也就是增加多渠道收入。 巴菲特拥有这种远超常人的思维,离不开他的家族环境,我们总是听到一句话:天才的成长需要土壤。也听过:人是环境的产物,什么的环境塑造了什么样的人。 巴菲特这样的天才,和篮球巨星科比一样,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明确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从那时起,他们就一直不断学习、实践,不断超越自我。这大概就是长期主义吧! 对于大部分后知后觉的人来说,总是要经历一段迷茫期,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在不断试错中确立人生目标。 阅读名人传记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或验证过去所思所想,或给予思想启迪。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巴菲特的故事,这本书不容错过。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读后感(二):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永葆对金钱的恐惧

如果你家里十岁左右的孩子语出惊人:“我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如果实现不了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建筑上跳下去。”

你会不会受到惊吓并立刻教育孩子一顿?

说出这句话的孩子,就是巴菲特,当时他的这番言论吓到了父亲的朋友。可谁能想到:多年后,这个flag成真了呢!

巴菲特的股神之名我们都如雷贯耳,他的成功之路相信很多人都了如指掌:

从一个有经商天赋的童工开始做起,他用100美元发家,不到17岁就自食其力买下了一座价值4000美元的农场;并在17岁高中毕业那一年,决定创业,但被父亲阻拦了。否则,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是商人巴菲特,而不是投资家巴菲特。

那,除了巴菲特的投资理财能力,他还有哪些观念是适用于我们每个人的呢?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本巴菲特的人生哲学。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巴菲特,但我们都可以学习他优秀的财富理念和人生智慧。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一书是财经作者张亮所著,他致力于人物传记和经管类图书的创作,多年来大量的采访和深度调研,为他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大多数介绍巴菲特的书籍,都会更着眼于巴菲特本人的投资理念和精彩“战绩”;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对巴菲特幼年的家庭和求学经历、生活经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

小小年纪就产生对金钱的执念,不止是由于天赋,还包括幼年因金钱的缺失而带来的匮乏感,让小巴菲特认识到金钱的重要性,埋下了渴望赚钱的种子。

过度急于赚钱,当然未免走了“快路”,比如他曾在高中毕业后准备辍学创业,这个时候,一个有着人生经验和足够权威的父亲,引导他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除了投资理念,教育和巴菲特多年积累下来的人生哲学,更值得每个人学习。

下面我来说两个巴菲特一以贯之的生活准则:

第一条就是,学会恐惧金钱。

巴菲特与金钱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他痴迷金钱,但也对财富的增长充满恐惧;他一生资产不断翻倍,却是个“吝啬鬼”。

这是因为:巴菲特比任何人都了解金钱的力量:它本无善恶之分,全看把握在谁的手中:它可以带领人们改变世界,但也可以反噬人的内心摧毁这个世界。

所以巴菲特一边把追逐金钱视为人生成就感的重要获得渠道,另一方面也会担忧财富的积累会不会埋下一颗“定时炸弹”。

所以这里就来到了他的第二条原则:不把钱当钱。

当一个人把目标定为赚钱时,往往会求而不得,因为金钱产生的诱惑会影响他的判断。

巴菲特的成功,在于他从不把钱当钱,他只是在用科学的方法去增加一串数字,所以他才能始终保持理性状态。

这从他的“吝啬”也可以窥见。

巴菲特是一个不懂得享受成功的人,他似乎从来不知道用赚来的钱来补充他的物质生活。

每一个见到巴菲特的人,几乎都不敢相信站在自己眼前的人是巴菲特,他不修边幅,头发乱糟糟,衣衫满是褶皱;除非衣服破到无法穿的地步,否则他绝不会添置新衣。

在他眼中,金钱似乎是神圣不可亵渎的,任何消费都是一种罪孽,甚至连节食也是在节约金钱。

有一次他拿出1万美元支票与女儿打赌,如果自己体重增加了就把支票给她;但他实在心疼那1万美元,他开始节食,甚至不进麦当劳吃自己最喜欢的高热量食物。

这一切都是源于他对金钱的恐惧,他排斥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为了避免自己沦落,他一直保持着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

坚持一生的他,终于做到了只把金钱的增长看做数字的增长,他只关心如何让财富增长而不是消耗财富。

当一个人开始对金钱产生恐惧时,才是真正认识了财富的奥妙。

看每个传奇人物的传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看他的成功如何复制;而是吸取他的人生哲学。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巴菲特,在儿童时期看到那本《赚到1000美元的1000个方法》时,也未曾预料到自己如今的成就。

人生不设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可以走得更高,看得更远。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读后感(三):无论是投资还是人生皆有自己的内在价值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认为念大学是在浪费时间,想靠积攒的6000美元准备创业。而巴菲特的父亲坚决反对,最终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可是不承想在这所极具盛名的商学院,两年后巴菲特下定决心离开沃顿商学院。是什么让这位后来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投资大师的巴菲特一定要离开呢?

这需要从巴菲特的成长经历和性格特征说起。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实现财富自由,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但是在我们幼年的时候考虑的是游戏和玩乐,享受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很少去考虑财富的意义和来源。

但是巴菲特却不同。财富对小小年纪的巴菲特便有极大的诱惑力。长江出版社出版的《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从巴菲特的成长故事入手,全力讲述巴菲特的商业传奇,解读巴菲特的核心投资理念,并通过对股市和人性进行深度剖析,带我们一起了解一个有血有肉的巴菲特。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作者是著名的财经作者张亮。张亮擅长通过大量的采访和深度调研,剖析人物传记中的深刻内涵,呈现给读者独树一帜的人物形象。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一起了解巴菲特的投资哲学,从他积累原始资本开始,寻找他的财富自由之路。

巴菲特出生于美国的一个中产阶级,小小年纪的巴菲特,性格内敛、含蓄。童年的巴菲特即在爷爷的杂货店里帮忙,通过忙碌的杂活赚取少的可怜的薪水。生活的辛苦并没有影响巴菲特赚钱的乐趣,反而激发了他对赚钱的渴望。只要有空便四处收集废报纸杂志变卖。

巴菲特并不是一个仅仅沉迷于忙碌生活中的人,他还有一个灵活的脑袋。他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巴菲特喜欢赚钱,但并不仅仅只是喜欢赚钱,他更喜欢的是读书,尤其是喜欢阅读经济类的书籍。青少年时的巴菲特靠自己的劳动积累着自己的原始资本,也在靠脑袋思考如何赚取更多的财富。巴菲特从小便对数字十分敏感,喜欢做数字游戏,乐于追踪股票行情,研究股票走势。

大量的阅读和独立思考,让巴菲特避过股票市场中的一个又一个陷阱。本书的作者张亮认为巴菲特和芒格一样是行走的读书机器。在长期的阅读和思考中,他们掌握了多种思维模型,学会了如何更全面地分析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巴菲特不仅是一位投资家,也是一位哲学家。

这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他认为大学里讲授的是空洞的理论。决定从沃顿商学院退学的巴菲特遭到了父亲的极力反对,于是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他转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林肯商业管理学院,他在轻松完成学业的同时,继续靠辛勤的劳动和脑袋积累原始资本。

后来巴菲特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遇到了他的恩师格雷厄姆。本杰明·格雷厄姆是世界上公认的证券分析和投资理论奠基人。巴菲特在格雷厄姆的研究中不仅在丰富着实操经验,也在努力补充的理论知识。

离开格雷厄姆的巴菲特回到家乡后,组建了自己的投资团队,还遇到了查理·芒格。芒格是一个有强大洞察力和喜欢特立独行的人,两个人在投资市场上互相吸引,一起披荆斩棘,创造股票市场上的常胜将军。

从这里可以看出巴菲特的投资成长之道不仅在于他有一个敏锐的头脑,还有强大导师的历练,和一个强有力的合作伙伴。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点来源于格雷厄姆。股票市场是一个阴晴不定的人,在资本的逐利,人性的贪婪中处处布满陷阱,无论市场怎样震荡变化,股票最终会回归它真实的价值。

于是便有了安全边际之说。安全边际是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核心。那什么是安全边际呢?安全边际是指投资者通过估算公司内在价值与其股票价格的差异。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一只股票的价格小于其内在价值一定程度的情况下便值得投资。我们耳熟能详的巴菲特投资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也是来源于安全边际的原则。

因为股票市场的金融属性往往带有人性的贪婪。那么仅仅有安全边际还是不够的,还要会识别自己所投资公司的护城河。具有护城河性质的公司,一般具有4个属性:垄断、特许经营、品牌优势和用户忠诚度。

有了安全边际和护城河的加持,往往能更抗风险并且获得更高回报率。巴菲特研究股票,并不仅仅着眼于财务报表,他会研究公司的产品、内在价值和销售模式,并进行实地考察。他运用概率对公司进行估值,让他在股票投资市场很少看走眼。

在股票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巴菲特,生活依旧节俭。他不喜欢浪费,尤其是对公司的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的增加深恶痛绝。

无论是投资市场上的成功,还是个人的成功始终都有一个内在价值,正因为深谙价值之道、含蓄内敛的巴菲特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性投资。即使现在已有90岁的高龄,巴菲特依然思维敏锐,精力充沛,有极强的商业洞察力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通过巴菲特的成长故事,揭开巴菲特投资成功之道。无论是安全边际、护城河理论还是概率估值都离不开价值理论,离不开坚定的耐心等待。巴菲特可是以50年如一日的坚持研究可口可乐的股票,30年来一直在研究迪士尼公司。或许我们并不能成为巴菲特这样的人,但是从他的投资哲学来看。在投资故事里看到他坚韧的耐心,看到他一生为之努力的内在价值之路。

《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道》读后感(四):股神养成记|普通人如何从股神身上学到理财之道

在某一年的冬天,有一个小脸被冻得通红的小男孩在院子里吃力地铲雪。他从一个小雪球放在地方慢慢滚动,到雪球越滚越大.......这个玩雪球的小男孩你或许现在觉得他只是一个推雪人的小屁孩儿。

后来他从最初的100美元起步,到数十年坐拥数千亿的庞大资产。到这里即便是我不说你也能猜出他的名字:巴菲特。

他超乎常人的投资天赋和独特的财富理念让人折服,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超前且富含哲理,影响无数投资者。

他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如果现在我们手头有1块钱,一位将来有2块钱的时候,自己能比现在过得幸福,那我们可能错了。

我们不要以为赚10倍或20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将自己带到沟里去。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真心喜欢做的事情,投入的去做。”

而我们大部分的风险来自于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那么作为普通平凡的我们如何从股神身上学到规避风险的理财之道,降低风险提高收益,可以看一些张亮的这本《巴菲特一生的财富之路》,在这本书我们可以领略跟真实,更立体的巴菲特。

这本书的作者张亮是财经作者、广告策划人,长期致力于人物传记、励志类、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创作,对当代中外企业家尤为感兴趣,多年来的大量采访和深度调研,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认知。

他目前出版的作品有《库克:苹果的后乔布斯时代》《万达管理课》《华为基因:任正非的商业哲学与华为精神》《埃隆马斯克传:硅谷钢铁侠的跨界传奇》等。

这本书从巴菲特的成长故事入手,全面且立体地讲述巴菲特的商业传奇,并对巴菲特的核心投资理念、企业管理策略、领导力以及人生哲学进行了深度剖析。让我们能够全面领略更真实、更本质的巴菲特,并见证他异彩纷呈的一生。

巴菲特出生在1930年,美国正好处于股市崩盘的时期。巴菲特的父亲当时是股票推销员 , 在他1岁时爸爸失业了。他父亲当时没什么存款,却决定自己创办一家投资公司。时逢大萧条时期, 做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魄力和勇气。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人都离不开童年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巴菲特也不例外。 由于他从小对数字特别感兴趣,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兴趣也升级成为对经商的兴趣。

小时候的巴菲特,每周只有五分钱的零花钱,但他觉得不够。于是他很早就学着做生意,因为祖父开杂货店,9岁的巴菲特时常去街上推销饮料,口香糖,还卖过邮报等。

这一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他的家搬到了华盛顿。因为对新环境的排斥,他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读书上,而且最喜欢的就是经济类的图书。这些经历都为他以后的成功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后来他的高中就被同学戏谑为“农场主”,在他毕业的时候,老师给他的评语是:一双明亮的眼睛露出对商业的渴望,简朴的发型看起来温和和乖巧,未来将成为经济家。

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以及他出色的思考能力。那个年代他总是埋头研读学习与经济股票等有关的知识和信息,让他从一个做小生意的精明人,逐渐成长为操控经济杠杆的投资大师。

巴菲特不仅仅是做投资的人绕不开的经典,他的投资智慧和人生哲学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富国银行CEO John Stumpf说:“他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投资者。更重要的是,他是个好人。”

对冲基金公司ValueAct的创始人Jeff Ubben称:“巴菲特和其他伟大的管理者都容易过于信任人。这时常会给他们惹上麻烦,但很多需要人管理资金的客户都不够相信人,他们不用杠杆,不建立合作关系。因为巴菲特太信任别人,大家都希望和他做生意……”

在1956年的夏天,格雷厄姆的好朋友荷马·道奇来找巴菲特,当时巴菲特并不认识他。当时他将12万美元交给巴菲特,想跟巴菲特合伙开公司。要知道这时巴菲特的公司还仅仅是个小公司。

对于巴菲特来讲,道奇就是他发展遇到瓶颈时的强力外援,从此这样的外援逐渐增加。

尽管巴菲特的财富和声望同步增长,可他始终保持低调和谨慎。他总是不知疲倦地阅读海量的资料,他像一台永不倦怠的投资分析机。

这本书对企业管理策略、领导力进行了深度剖析,全面且立体地讲述了巴菲特的商业传奇,让读者领略到了一个更真实、更本质的巴菲特。

可以说巴菲特的个人史就是美国现代金融的发展史,他是比尔盖茨、乔布斯、任正非等优秀企业家敬佩的企业家。

这本书从巴菲特的成长故事写起,代入感非常强,让我们像是穿越一样,一步步亲眼见证股神巴菲特的成长之路。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怎么赚钱呢?或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下一个巴菲特,但我们都可以学习他优秀的财富理念和人生智慧。从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一个人生哲理:想要赚钱首先是学会做人,而赚钱的最高境界正是做人。

有时候我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会选择退缩,也有可能会因为一次失败,从此一蹶不振。巴菲特的传奇经历告诉我们,就算压力再大,也有减压的方式,我们不必太过在意压力本身,而是及时转换思维,当然要不断学习。

有个名词“终生学习”形容的就特别准确,我们都要力争成为终生学习的践行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