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1000字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1000字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是一本由[英]卡丽·吉布森(Carrie Gibson)著作,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精选点评:

●吹爆,谢谢Gibson的作品在ddl逼近前救我狗命,加勒比史太好磕了

●本书关注的重点并不是空泛的历史中的加勒比地区,或者大航海以降的大国在加勒比地区的博弈,而是原住民、逃亡黑奴、土生的混血者的命运,以及整个加勒比地区在当代历史中不可避免的被边缘化、被他者化、被置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道德和政治处境,即V. S. 奈保尔所谓的“新型的奴隶制”——一种经过加工的旅游胜地——真实的海地拉巴第村反而成了镜像,成了豪华酒店阴影下的“帐篷城市”,成了失语者,成了被禁足的土著,除非主动地迎合某种“原住民”的角色,因为可以改善温饱...这类现象在近几十年的“第三世界—外域”屡见不鲜,而操控演出的并非左翼人士在几十年前批判的极权国家,但它们确实与“革命的迪士尼乐园”同谋,至于游客,已不再是作家、知识分子、社会活动家、民主自由人士,而是普罗大众,他们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那个人”。

●居然没标。

●太散了,简直是流水账,作为科普作却又没有趣味性

●甲骨文出品,未必精品,史料堆砌,没有重点,看了前边忘后边;些许线索着实惊喜,如黑奴贸易,蔗糖贸易,联合果品公司,海地革命...... 优秀扫盲读物

●读罢,五百年来的纷争苦难,从欧洲的加工厂到白人的游乐园,个中的滋味恐怕非我们这些生长在和平社会的人所能体会的,喜欢最后一章的论述

●作者收集的史料够丰富,但是似乎过于看重加勒比的地位了

●拖拖拉拉看了很久,是加勒比地区比较详尽的通史材料类书,对“十字路口”本身的讲述也有趣。夸一下装帧,阅读体验加一星。

●内容比较丰富,料很多。属于严肃写作,趣味性不强,不像甲骨文陆大鹏那些书好读。如果不是对这段历史特别感兴趣,还是慎买吧。

●为数不多的加勒比史佳作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一):五百年加勒比史,精彩的人类近代史电影剪辑

五百年加勒比史,历史在如此短暂的时间段内硬是给塞入了殖民与海盗,奴隶与苦力,大宗产品贸易战,种族歧视,独立与自觉,独裁与民主,还有大国夹缝中的主义之争等等如此多的元素。相较非洲,西印度克里奥尔人,他们距离欧洲文化远远近于非洲诸邦,同时又深受崛起的美国的影响。随着西班牙的势弱,整个西印度在十九世纪初就早早的刮起了独立的旋风。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新老帝国主义交替的时期,失去母国庇护的新生独立国家却无一能够真正的独立自决。最早独立的海地如今是世界上最贫穷和混乱的国家,反倒是巴巴多斯和荷兰殖民地,因为始终寻求母国庇护而成立了成熟的共和政体和稳定的中产阶级。时至今日,西印度依旧处于大国的家夹缝之中,美国视之为禁脔,中国也不求回报的撒出大量真金白银一方面削弱台湾,一方面给美国人下眼药。仔细想来,加勒比的两个群岛名字起群岛树欲静而风不止,作为四战之地,加勒比诸国想迎头赶上塑造自己的繁荣,实为不易。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二):“加勒比地区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加勒比地区什么时候曾经是这个世界的中心?

十字路口?也许。帝国的十字路口?也许。但从来未曾是真正的世界的中心。作者为了突出自己的著作(或者研究成果),在书的末尾用词稍微有些不讲究。

不过,基于加勒比地区是美国的后花园(至少美国人应该是这么想的),如果牵扯到美国,这一地区会吸引美国的注意力乃至世界的注意力,倒确实是一事实:从《门罗宣言》,到古巴革命及猪湾入侵,再到冷战的一大高潮——古巴导弹危机(这个时刻,古巴倒也称的上是世界的聚焦点)。

即使加勒比从来算不上是世界的中心,但不可否认本书是了解加勒比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的入门书。作者从哥伦布的航海时代讲述到当今时代的加勒比,从奴隶交易到帝国争霸,从蔗糖到咖啡,从雷鬼音乐到旅游业,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企图将加勒比地区的宏观到微观一网打尽。好处是读者能得到的信息很多(特别对于远隔万里对加勒比地区不甚了了的中国读者而言,如果有兴趣去加勒比旅行的话,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缺点是主题散乱胡子眉毛一把抓,更不用说,加勒比地区的岛屿、群岛如此多,差异如此大,何况作者还搭上了环加勒比地区的几个国家如委内瑞拉、苏里南。要涵盖的内容是如此丰富、广泛。

客观地讲,虽然主题散落,但作者文字方面的收敛功力还是不错的,不会让读者有特别的越读越乱的感觉。特别是如果对一些历史背景略知一二的话,有些主题还是容易引起注意或者共鸣的。比如海地的“革命”和独立——拿破仑法国为了镇压海地的奴隶起义,派了六万军队,还把路易斯安那卖给了美国,结果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本书对这一事件有了另一个角度的描绘。个人的疑问是,拿破仑这样的战略家怎么会为了海地这样的蕞尔小岛(实际上还是小岛的三分之一强)牺牲了美洲大陆上的那么一块要地?

另外一个阅读感受是,“革命”或“起义”并不天然带来更好的世界和更好的生活。依然是海地这个例子。1800年左右已经成立了共和国,可是奴隶出身的“领导者”犹如上了树的猴子露出了红屁股,竟然想到是称帝称王,而非和自己的同胞分享权力(权利)和利益,即使到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竟然还有杜瓦利埃家族这样的独裁敛财家族。难怪海地直到现在还是这个星球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共和国的称谓,并不必然带来好的民主制度,更不会必然带来民主的智慧。

至于美帝国主义(包括之前的欧洲帝国主义)在自己后院干的那些龌龊事,就不用一一列举了。

读完本书,一个更加强烈的想法是:啥时候有钱有时间去吹吹哈瓦那的海风,抽抽古巴雪茄,然后去看看巴哈马的粉红沙滩?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三):书摘丨西印度群岛、朗姆酒、天堂与世界的十字路口

1962 年,V. S. 奈保尔在他的加勒比地区游记《中途航线》(The Middle Passage )中提出了那个有名的让人们极为反感的观点,即“历史的中心是成就和创造,而西印度群岛什么也没有创造出来”。不过,不管他的原意如何——可能是反讽,也可能是认真的——人们对他的这句话认了真,认为这是对他们的冒犯。

在旅游业背景下,也许他是对的。维尔京海滩是一个保持着“原始美”的天堂。人们很容易认为西印度群岛是一个没有任何历史的群岛。有了这种想法,你就不会去认真思考为什么那里有贫穷和不平等,而只去憧憬永远在微风中摇曳的棕榈树,随时会有人给你的酒杯里续上朗姆潘趣酒(rum punch)。

然而,在我们的后殖民时代、后现代社会里,这种想法早已过时。历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被剖析鉴别了50 年。在这期间,有关西印度群岛历史的研究已经初具规模,研究范围正在从有关最早期居民的考古学延伸到21 世纪“舞厅音乐(dancehall)”的音乐学。实际上,这看起来与奈保尔的看法正好相反:西印度群岛创造了一切。今天的欧洲,它的经济基础来自于数千英里之外的奴隶辛苦劳动创造的蔗糖利润和相关工厂。欧洲倡导的真正的平等理念来自1794 年的法属圣多明各。甚至在“全球化”这个词语出现的数百年前,随着来来往往的船只将人和货物载向四面八方,这里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全球化和人口大迁徙。这一切都可以包含在加勒比地区。“这是安的列斯群岛体验的基础,这些遇难船的碎片、这些回声、这些丰富的部落词汇的碎片、这些残存于人们记忆中的风俗,不但没有腐败,反而更为坚实,”德里克·沃尔科特写道,“它们经历了中途航线、真主胜利号,后者就是将第一批签订了劳役契约的印度劳工从马德拉斯港运到费利西蒂(Felicity)的甘蔗地,将戴着镣铐的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犯人和被西班牙王室迫害的犹太人、开小商铺的中国人、骑着自行车卖布料样品的黎巴嫩人运到加勒比地区的那艘船。”

即使是天堂,前方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所有岛屿都面临着大量有关未来走向的棘手问题:生态、移民、贫困和政治动荡等。当然,这些责任不应该都由加勒比地区承担。在写作本书之际,很多的欧洲经济体正在发生危机,美国则处于衰退中,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问题。不管是强国还是弱国,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哪个国家是这个世界上的“超级大国”——美国还是中国?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比如印度或巴西的发展前景如何?很难确切知道,接下来哪个国家将充当这个世界的领袖,哪个国家将控制全球资源或发动战争。不管力量的轴心在可预测的未来向谁倾斜,加勒比地区仍将是这个世界的中心,处于连接世界各地的十字路口,一如过去的500 多年。

新书一瞥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四):加勒比群岛500年来的发展历程

一提起加勒比,首先就会想起加勒比海盗。实际上,加勒比海盗只是加勒比群岛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已。如果熟悉地理,也许我们还会想到古巴,想到卡斯特罗。除此之外,我们所知了了,更遑论加勒比群岛的历史了。

加勒比群岛由一系列环绕加勒比海的岛屿组成,其中包括古巴、牙买加和波多黎各等。岛屿大多位于热带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集中地之一。风景秀丽,充满热带风情,是著名的观光和休养旅游的胜地。整个群岛位于中美洲,是连接北美与南美的中间通道和重要落脚点,也是连接欧亚非和南北美洲的中心枢纽。现在,加勒比群岛仍然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地区之一。

在欧洲人初次踏足这些岛屿时,有的岛屿已有原居民在上面繁衍生息,有的小岛尚无人涉足。之所以会发现加勒比群岛,主要是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使然。15世纪时,当时的陆上丝绸之路主要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垄断了西欧需要的香料贸易渠道。为了开辟另外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商贸通道,直接与中国和印度等东方国家建立贸易关系,葡萄牙和西班牙等西欧国家开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大海。最终,葡萄牙发现了经西非海岸,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一度到达澳门)的海上贸易通道。而西班牙则穿越大西洋,误打误撞地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从此,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

对于欧洲人而言,加勒比是连接亚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交通枢纽,也是欧洲殖民扩张的十字路口,北上可以进入墨西哥和佛罗里达等北美大陆,南下可以进入秘鲁和智利等南美地区。西班牙人皮萨罗就是穿越加勒比群岛的巴拿马地峡,南下进入秘鲁的,最终导致印加帝国灭亡,秘鲁和智利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从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登陆圣萨尔瓦多岛开始,加勒比群岛相继被发现和占领,相关的文字记录也开始出现,加勒比地区的整体面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作者从政府档案,以及船员、殖民者、种植园主和各种不同参与者的个人书信和日记等大量的历史碎片中梳理出加勒比地区500年来历史发展的脉络,介绍了加勒比群岛从发现、掠夺、殖民、种植蔗糖、实行奴隶制,奴隶制解体,社会动荡,到各个岛国相继独立或继续维持自治状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尤其重点说明了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和牙买加等岛屿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在一个伊斯帕尼奥拉岛上会出现海地和多米尼加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以及巴拿马从洪都拉斯中分离出来,最终开通巴拿马运河的过程。

在探索、发现和掠夺加勒比群岛的过程中,西班牙首先占得先机,建立定居点,搜刮和掠夺当地的黄金,开采银矿。后来,英国、法国、荷兰和丹麦等欧洲国家也不甘落后,相继加入加勒比地区的抢占与争夺行列,开启了掠夺、殖民美洲的扩张之路。

加勒比不仅与欧美有关,也与我们中国有点关系。奴隶制瓦解之后,岛上殖民当局又开始从印度、中国和印尼等亚洲国家引入大量的劳工,从事蔗糖种植与加工等超强体力的热带田园劳动。

本书的翻译质量总体上还是相当不错的,编辑也比较认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瑕疵,而且有的属于硬伤,写下来供参考。

17页,“对于葡萄牙国王约翰一世与兰开斯特的菲利帕之间幸存的第三个儿子”,“之间”应删除。 69页,“西印度群岛包括在内”,这句话的表述有点偷懒。 93页,“坚苦跋涉……”,“坚苦”应改为“艰苦”。 95页,“袭击和抢劫生活在海边的公社”,“公社”?不清楚何意。 97页,“英格兰政府对他在英格兰的行为……”,第二个“英格兰”似应改为“巴拿马城”,存疑。 122页,“这时候……达成盟友关系”,动宾搭配不妥,“达成”应改为“结成”。 212页,“摄政政府召集组建于加的斯的国民议会召开集会”,“召集”与“召开集会”重复,“召开集会”应改为“开会”。 221页,“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这里是约翰·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而非老亚当斯。因此,“约翰·亚当斯”应改为“约翰·昆西·亚当斯”。 226页,“这也促使博耶统一和控制整座岛屿”,“统一”最好加一个“要”字。 226页,“在过程中”,感觉有点怪,最好改为“在这一过程中”。 230页,“古巴被流放墨西哥的……”,“被流放”改为“流放到”可能更好。 233页,“种植园主可以获得2000万英镑的补偿金”,“2000万”疑似有误,如果是所有种植园主总共可以获得2000万英镑的补偿金,还有可能。 238页,“洛佩斯在萨瓦纳(Savannah)被捕”,“萨瓦纳”应改为“萨凡纳”。 240页,“再乘船沿大西洋北上旧金山”,与地理不符,“大西洋”应改为“太平洋”。 246页,“英国与东印度公司已经与印度打起了贸易战”,第一个“与”应改为“和”字。 250页,“46800人抵达英属岛屿”,“英属岛屿”应改为“其他英属岛屿”。 252页,“当时对来自叙利亚的人,黎巴嫩基督徒,他们大批前往拉丁美洲港口,以及其他中东人的统称”,“他们大批前往拉丁美洲港口”修饰的是谁?黎巴嫩基督徒?还是也包括叙利亚人? 254页,“这一事件引起了……中间激烈的公开辩论”,“中间”应改为“之间”。 255页,“宽阔的林阴道……”,“林阴道”应改为“林荫道”。 298页,“西印度群岛的一种即性演唱歌曲”,“即性”应改为“即兴”。 303页,“欧洲在这场战争中遭受严重打击”,“遭受”后应加一个“了”字。 307页,“例如圣基茨和尼维斯和安圭拉工党”,两个“和”字应改为连字符“-”。 308页,“圣基茨和尼维斯和安圭拉”,同样,两个“和”字应改为连字符“-”。 308页,“殖民地和英国此前的黑人和白人关系日渐紧张”,整个句子表述不清,两个“和”字使用不当。 310页,“时任英国外交部部长的……”,“外交部部长”应改为“外交大臣”。 318页,“美国在尼加拉瓜招募和训练军队和警察”,最好把一个“和”改为“与”字。 373页,“贩毒集团和毒品大鳄……和他的支持者……”,“和他的”应改为“及其”。 391页,“海地还被称为美国最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这句话有问题,如果改为“海地还被美国称为最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或“海地还被称为加勒比地区最为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还说得过去。

《帝国的十字路口: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读后感(五):风起萍末:被低估的加勒比和世界史观的重构

文/宝木笑

15年前,一部叫做《加勒比海盗》的电影席卷全球,约翰尼•德普和“精灵王子”奥兰多•布鲁姆为观众不仅带来了传奇的故事和帅气潇洒的表演,更让世界对加勒比再次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对于我们而言,加勒比是个遥远和相对陌生的名字,也许除了传统的老兄弟古巴之外,就没有更多的印象了。这也是整个世界对于加勒比地区的观感,在世人眼中,加勒比更多的就是一处纯自然意义的桃源,明媚的阳光、湛蓝的海水、洁白的沙滩、绚丽的鲜花、与大海融为一体的假日酒店……如果一定要找寻人类的痕迹,也自然是海滨大大小小的酒吧,各色海鲜和纯正的朗姆酒,身材火辣、性格奔放的加勒比美女,如果肉身的享受意味着天堂,加勒比应该属于天堂的一角吧。

也就是说,加勒比对当今这个世界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一个天堂般的存在位于大西洋的一角,那里比邻墨西哥湾,处于中美洲广袤的大海,无数的岛屿,无尽的魅力。另一方面,人们又几乎对这片区域的认知极为有限,加勒比的历史仿佛也只是与哥伦布的冒险和奴隶贸易等挂钩,加勒比海盗的影子反而甚至要大过自身的这处背景。也正因此,关于加勒比的历史研究更多带着某种重建人们惯性认知的味道,就像卡丽•吉布森在《帝国的十字路口》中要特别解释关于加勒比海盗的问题。这些海盗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土著,而是欧洲冒险家和水手的别称,这背后是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博弈,马丁•路德掀起新教革命,西班牙、葡萄牙代表的天主教势力成为欧洲其他国家重点针对的对象。这场政治和宗教的分歧,在加勒比那片遥远的地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新教水手将悬挂西班牙旗帜的船只看作是合乎法理的攻击目标。

类似的情况,在整个加勒比的历史中屡见不鲜。对那片遥远而美丽的海域,人们的陌生总带着一种必然的低估,世人眼中“最熟悉的陌生人”其实在整个世界近现代史进程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它的背后是“帝国的十字路口”。卡丽•吉布森在《帝国的十字路口》中正是以此为深层的切入点串联了“从哥伦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历史对加勒比的低估,其实更像是一种逻辑的朝向,即因为欧洲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所以才有了哥伦布登陆加勒比,才有了加勒比的一切。但《帝国的十字路口》显然采取的是一种反向的逻辑,即加勒比与欧洲发生的一切其实是一种反作用——因为加勒比的存在,欧洲的那些“帝国”仿佛走入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我们不妨看看这种反作用发生的历史背景,或者说有效地了解哥伦布踏足加勒比之前的欧洲,也许能更好地理解加勒比如何对欧洲发生了这种反作用。在1492年8月3日哥伦布从阳光海岸的韦尔瓦附近的帕洛斯出发之前,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其实刚刚实现一次历史的转折。在1481年下半年,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位天主教君主开始对格拉纳达发起了最后的攻势,1492年1月6日,就在哥伦布出发的7个月前,穆斯林在欧洲的最后一片领地被攻陷,穆斯林对伊比利亚半岛几近800年的统治历史被彻底终结。基督教世界的信心得到前所未有的恢复,半岛上出现了对非基督徒的血腥清洗,穆斯林、犹太人被大批驱逐,欧洲出现了强烈的内聚感,实现了短暂而宝贵的内部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向外扩张和探索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接下来欧洲发生的事情,却可以看到加勒比乃至整个美洲是如何强烈地反作用于貌似处于“主导地位”的欧洲。西班牙、葡萄牙在殖民加勒比之前,欧洲其实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各个帝国面临着结束中世纪的历史性抉择,更面临着一次重新的势力洗牌。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世界史的开端一般是定义在1500年,即哥伦布登陆加勒比的8年之后,而不是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不是英法百年战争的结束。这是因为1492年到1500年的近10年间,欧洲确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天翻地覆的变化,1494年查理八世入侵意大利引发了瓦鲁瓦•哈布斯堡战争,传统的欧洲强势势力几乎全部陷入其中,1497年达伽马又起航去往印度……

可以这样说,如果欧洲的历史按照原有的轨迹滑行,那么其绝不可能在16世纪的“十字路口”走向最佳的方向。15世纪的后半叶是欧洲的曙光初现,但百年前的14世纪则是欧洲最为悲惨的时期,那个百年是欧洲粮食歉收和饥荒最严重的时期。特别是1347至1353年的黑死病爆发,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要知道整个二战欧洲的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5%。所以,欧洲的恢复基础是极为薄弱的,它必须需要足够的助力才能扭转百年浩劫带来的虚弱。加勒比地区的发现让欧洲的众多帝国第一次意识到,除了十字军东征之外,也许还有更为有效的方法让自己顺利通过“十字路口”。

如果将一个帝国的发展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表述,其实无非就是“人财物”三方面而已。但这三个方面恰恰是当时欧洲最为欠缺的东西,于是加勒比极大地满足了欧洲。也因为这样,加勒比内部的历史呈现了非常相近的轨迹,以古巴岛、牙买加岛、波多黎各岛为例,它们都经历了黄金的迅速枯竭,然后就是饲养牲畜,人口开始减少。欧洲帝国终于开始清醒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人财物”其实不是一个涸泽而渔的话题,而是一个徐徐图之的过程。于是,在加勒比,欧洲人不仅要贵金属,他们还要更多的奴隶,要开垦更多的天地,去种植庄稼,没错,加勒比在某种意义上对于欧洲帝国来说更像是一个“后院”而非“前庭”。

即使很多欧洲帝国直到今天仍然半遮半掩,但有一点是十分确定的,那就是加勒比对欧洲的意义绝非如今我们想法中的可有可无。虽然在15世纪末欧洲彻底驱逐了伊斯兰的势力,但真正的胜负手却已经在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中完成——奥斯曼帝国灭亡了拜占庭帝国,基督教世界的东方堡垒彻底崩毁——欧洲人认识到打通东方已经完全不可能了。所以,半个世纪后加勒比地区的发现,完全让欧洲重拾了希望,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加勒比地区几乎是耗尽了一切为“十字路口”前的欧洲帝国打开了美好的明天,早在1540年,与哥伦布同时期探路加勒比的卡萨斯就已经在其《西印度通史》描述了西印度群岛的毁灭。卡萨斯甚至将书呈献给查理五世,向他的国王描述了这种残酷:

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生命的黑死病被永远铭刻在今天的世界史,而欧洲人仅仅用了四十年就让1200万加勒比人丧生,以至于最终不得不让非洲人替代了加勒比人。而欧洲帝国之所以如此“心急”,盖因加勒比地区实在是让欧洲终于找到“弯道超越”的法宝——经济作物。加勒比盛产蔗糖,之前的烟草虽然开始时遭到欧洲国家上层的拒绝,但当欧洲人大批量引入蔗糖的时候,烟草和蔗糖已经在悄悄改变欧洲的经济结构。更不用说,加勒比是欧洲各国争夺的盐场和咖啡产地,加上加勒比粮食的出产,欧洲农业实际上在加勒比实现了“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

更进一步说,加勒比不仅因为自身的经济深深影响着整个欧洲,同时,欧洲不同的帝国在这个“十字路口”的不同选择,也产生了一系列蝴蝶效应,改变了它们各自的命运,风起萍末。卡丽•吉布森在《帝国的十字路口》中正是要进一步申明这样的观点,如西班牙和英格兰最终因为加勒比引发的连锁反应,在16世纪发生了以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为结局的大战。但这场源自加勒比的飓风实质上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顺着卡丽•吉布森的逻辑,我们不难发现英格兰之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实际上是因为赢在了大的战略上。因此,有人说,西班牙、葡萄牙在一场“龟兔赛跑”中扮演了先领先后被反超的尴尬角色,这是因为它们只认黄金和白银,在加勒比和美洲抢夺来的贵金属都变成了贵族在欧洲奢侈的依凭。

这实际上是不十分准确的,《帝国的十字路口》要谈论的正是这种对以往定论的重审。贵金属不但西班牙、葡萄牙需要,英格兰、法兰西也需要,卡丽•吉布森认为这没有什么分别,甚至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加勒比发展经济农业的做法,比英格兰初期的殖民更加系统和科学。但是,英格兰的幸运或者说是智慧就在于,它认识到这个“十字路口”不但可以直行,即继续在欧洲大陆维持均势。它也认识到左转的可能,如果从世界地图上看,加勒比应该就是这个“十字路口”的左转方向。但它更认识到这个“十字路口”并不是“丁字路口”,还有右转的可能,按照世界地图的方向就是继续转向东方。也许,长年与穆斯林世界作战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心力憔悴,认为东方的路已经无法再走,但英格兰却永远没有忘记东方。

正因此,英格兰在加勒比的态度是相对超脱的,也是更具弹性的。当欧洲各国开始陆续向加勒比进军,有人就建议英格兰效仿荷兰,建立一个类似西印度公司的机构,但这个提议一直没有落实。反倒是最终英格兰建立了东印度公司,准确地领会了“十字路口”的历史含义,而这与英格兰在加勒比地区的殖民实践关系密切,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另谋出路的问题。英格兰敏锐地意识到,加勒比乃至整个美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成为“欧洲的领土延伸”,其根本在对土地的经营,这种源自加勒比的殖民思索一直延伸至英属印度时代。所以,加勒比不是印度的前传,印度只是加勒比的续集。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加勒比在世界史序列中被完全低估了,这种有意无意的低估背后,则是“欧洲中心”史观的必然。欧洲中心论者以欧洲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心,他们用欧洲的价值观念衡量世界。在史学界,欧洲中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许多地区被忽视和边缘化,例如中亚地区、加勒比地区等等。卡丽•吉布森显然是反对这种欧洲中心论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帝国的十字路口》不但是要为一直被低估的加勒比正名,更是要实现一种世界史观的重构。

这种重构的世界史观就是全球史观,或者说是整体世界史观。自从上世纪50年代史学家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一书中提出“全球历史观”以来,人们其实已经逐渐从“欧洲中心论”中醒悟过来——世界史观也许应该转变为以全球视野为考察对象的一种整体性的世界史观。我国世界史泰斗吴于廑先生也曾明确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他认为世界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活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最终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过程。

这样看来,加勒比很符合这种“纵横”的全球史观。卡丽•吉布森在《帝国的十字路口》中强调,加勒比“每个岛屿都有它丰富、厚重的历史,涉及的事件延伸至全球,远远超出了加勒比地区的范围”,更重要的是,加勒比还有“一个精神的维度”。在全书后半部,加勒比的海地、古巴等国的独立自由运动风起云涌,不管是革命还是暴动,在加勒比那片土地上总是显得更加奔放和让人向往。何况除此之外的数百年,加勒比成功地改造了很多原本强势传来的外来宗教,不断地向欧洲和世界撩拨着“追逐梦想、幻想、财富、性放纵”的信号。如果生活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的映射,那么加勒比无疑实现了这种“纵向”的“风起萍末”。甚至加勒比因为其各种历史元素的集聚性,还扮演了某种世界史“预告片”的角色——在人们群起抵制血汗工厂之前,人们也群起抵制过加勒比地区生产的糖,在萨达姆被推翻前,危地马拉政府其实是被完全相同的模式推翻的。

而从“横向”的地缘角度讲,加勒比实际上将整个世界已经连接在了一起。在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衰落之后,进出加勒比岛屿的水上航道第一次重新将世界打通。中国丝绸经过巴拿马运到西班牙,然后再从西班牙转运其他地区。加勒比地区热切地期盼商船的到来,而欧洲热切希望贸易的繁荣。虽然很多史学家在研究中世纪欧洲、17世纪印度和15世纪中国的时候,会分别认为现代世界的根在威斯特伐利亚、孟加拉或者中国上海。但卡丽•吉布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西印度群岛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密切往来让它成为有资格问鼎早期全球贸易中心的竞争者”。也许人们会认为这似乎有些过于看重加勒比历史地位的嫌疑,但这毕竟是一种史观重构的萍末之风,其价值观意义更将远大于历史观的意义,因为“加勒比的历史是属于所有人的历史”。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