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锦集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锦集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是一本由[英]克里斯·威克姆著作,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38.00元,页数:8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一):威克姆论圣像破坏运动:过度庸俗化和失败的“去教条/程式化”之典型代表

但你啥也没讨论出来…… 前不谈一性论对东方行省沦陷的巨大影响,后不说圣像破坏运动所涉之要切宗教情感及其意义,通篇以政治和过分世俗化的视角概而论之,只能说好像什么都说了,但却事实上同样什么也没说,甚至连浅白的“故事”都讲不好,也舍不得去借鉴援引一下诸如瓦西列夫等人的经典研究,自说自话,沉醉于自己的“残存的拜占庭”世界中,不能自拔,令人唏嘘。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二):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

本书着眼于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即400到1000年。一个长期的谬误是,民族主义者将中世纪早期视为欧洲诞生的时期,是欧洲很多民族国家的起源期,以解释其后来的现代性。然而实际上,欧洲在中世纪早期并没有诞生,那时的欧洲不存在广泛显著的民族认同,没有共同的欧洲文化,没有覆盖欧洲的经济体,只有基督教政治体的微弱共同意识,当时占统治力量的拜占庭不是任何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祖先。书中介绍了繁盛期的罗马帝国及西罗马的衰落,后罗马时代高卢的法兰克王国、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国、意大利的伦巴第王国、爱尔兰王国,7世纪东罗马帝国危机后的拜占庭、阿拉伯哈里发,以及10世纪的安达卢斯,即穆斯林统治下的西班牙,再到西方加洛林王朝及头号模仿者英格兰,还有北方的俄罗斯和苏格兰。这些每一个政治体都继承了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延续了其政治文化体系,罗马帝国无疑是古典文化的巅峰时期。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三):告别威克姆。

阅读到查理曼开启他的“帝国”而结束。 我只能说,干瘪而乏味的社会经济史笔法使得这本书只会让我对无数个本来很感兴趣的话题逐渐丧失兴趣,甚至感到厌烦。倘若无法在论述和叙事上摆脱传统且严格之学术性文章的诸多弊病,最好不要涉足通史写作——这只会让本来可能很优秀的学者变得令人发指、敬而远之,好一点的成为大部头“工具书”,束之高阁;差一点的似乎只会在新的浪潮下为历史所遗忘。通史写作从来不是一项容易的工程,但事实上却又格外重要——它应该留给更适合的人,而不是一味地急于求成、标新立异。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四):失败的“创新”——一部“破”而不“立”的噱头之作

唉,这本书就是典型的,什么都想写到,可是什么都展不开、写不好,导致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是泛泛而谈,这是通史著作的通病。但显然,早期学者在处理此类问题时会做的更好。无论是古典方面的吉本、蒙森、皮朗或者瓦西列夫,抑或临近领域的古代世界研究者。这一时代的学者,净想打破所谓的“藩篱”,高举“新”、“破”的大旗,事实上反而失却了其根本和体系性,最终徒然于“后现代”的新的枷锁之下,犹不自知,甚或自鸣得意。

事实上,真正有意义的创新恰恰只有在新的系统化观瞻下方能形成,而不是一味地对过去本就高度复杂的程式进行简单的批评乃至极富欺骗性的转圜——这必然无助于对于一时代之整体认知的拓延。

《企鹅欧洲史·罗马帝国的遗产》读后感(五):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从历史的角度,西罗马的消亡亦给欧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进步以牺牲为动力,改变总在利益的追逐之中。

从继承罗马遗产之所,欧洲的历史依旧离不开经济、军事以及威名。这也是我近期对社会思索的补充。

权力并不为“三体”运行中的某一点,而是“三体”运行中的质心,不论“经济”“军事”“人民”围绕“权力”如何运动,“权力”本身并没有呈现太多变化。

对比历史去解释,人民可以转化为“经济”“军事”力量,“经济”可以加强“军事”,“军事”可以奴役“人民”,社会或者家庭中谁能够获取“权力”也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去分析。从而“土地”“宗教”“阶级”作为辅佐经济、军事、人民的发展而存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虽然我很想做普适性的预测,可正如赫尔德所言,事物本身有他各自的发展轨迹,我们不能将所谓概念,普世到任何一个社会。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古人早已明了。从这层意义上,我国外交不干涉原则,实际上已经隐约有“天地不仁”的感觉,眼光是长远。

未来不可预知,历史是冒进与妥协的选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