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流云散记》读后感精选

《流云散记》读后感精选

《流云散记》是一本由孟超 著 / 方继孝 整理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云散记》读后感(一):杂文并非看似杂乱无章

小时读书,最不喜的文学体裁一是散文,二便是杂文。总觉得这两种文读起来如流水帐一般,琐琐碎碎、平平淡淡,哪里有小说故事看得人心潮澎湃?所以在年少时,有关于这类文章的书籍,那是能不碰就不碰的。

可是人的喜好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所有改变的。不是何时自己突然转了性,慢慢的爱上了曾经最为不喜的写作方式而成的文字。其实细细想来能将此类文章写好之人才可称得上是有文字功底。散文重在“形散而神不散”。而杂文重点则在一个“杂”字上。似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够拿来被写成“杂文”的。历史典故,时事要闻、观点理论……在这些文字高手、文学匠人的笔下,似乎信手拈来一事便可成文。不过在当下这个人人都可以发表文字的社会中,我最爱的却是那些具有民国风骨的作者而写的文字。总觉得其中所富含的一些气息是当下这个人心浮躁的世界中所没有的。之所以选择这本并没有多大名气的《流云散记》来看,多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这几乎可以说是一本编者从故纸堆里寻获的稿本,是作者孟超自己所整理的一册简报杂文集。书中的文章皆是孟超先生在解放前发表于各类进步报刊上的一些关于评论文史类的内容。孟超先生1930年加入“左联”,由此可知其文笔之犀利,学识之广博。这一点在阅读这本薄薄的杂文集《流云散记》时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或许正是这一点感染了该书的整理编者,所以这部在世间漂泊了七十年的《流云散记》才能够得以出版面世,完整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书中杂文的写作素材大致可分为历史典故事件、古典戏剧情节人物点评、民国时事人物分析等几部分。杂文看似杂乱无章,没有秩序,其实却是反映一个时代历史、文化、思想的最好体现。想来孟超先生写下书中那些杂文的时间大多是正值中华民族处于多事之秋之时。作者借古喻今,针砭时政,在阅读各篇文章时,字里行间不时让人感受到那一份对于当时境遇的压抑与沉重的感觉,亦可感受到作者那份深切的民族大义感和责任心。

薄薄的小书不过百十余页,然而读起来却感觉字字蕴含深意,在加上联想起此书的成书过程以及孟超先生的生平际遇,更觉得此书之形成不易。须得细细品评才是啊!

《流云散记》读后感(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文/赵客

如果只看书名,给人的直观印象会是一本很悠闲的散文随笔,翻开来看才懂得“流云”的意思。孟超先生在自序中说道:“名之‘流云’,亦不过说明是‘流’荡在‘云’南所写的。”点明了全书文章所做时间——云南是抗战时的大后方。一部于全民慷慨悲歌时刻写就的文章合集,必然不会是悠闲的随笔,大约应该是慷慨激昂的杂文。

孟超先生原名宪启,又名公韬,字励吾,笔名有东郭迪吉、林青、林默、迦陵等。他和康生、江青都是山东诸城城关镇人,早年的相识为他个人后半生的命运安排下了伏笔。孟超1926年毕业于上海大学中文系,曾经在全国总工会工作。作为共产党员来讲,他可谓是老资格了。孟超先生最著名的作品,当属昆曲《李慧娘》,公演之后人民日报发文表扬,认为《李慧娘》是改革的先锋。然而好景不长,很快风向就变了,《李慧娘》变成了“借古讽今”、“影射党中央”、“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鬼戏”,孟超也成为了“叛徒”。

古来文字狱多不胜数,有清一代不知多少文人墨客因此遭到厄运。《流云散记》中专门有一篇文章《谈明初文字狱》,孟超先生评论道:“文字狱只要你是统治者,就会有一套利害,哪里还在乎同族异类呢?”当他谈及此的时候估计心有所想,意有所指,却无法料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因为文字而成为阶下囚,被迫害致死。

《流云散记》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旧史新话》、《旧剧新编》、《妙文共赏》。不由得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因时代不同而对旧的东西有新的感触,借古讽今实在是绝妙的创作手法。而孟超先生在书中所写要远比“借古讽今”要露骨得多,如在《太监政治举例》一问的最后,他直接质问:“阉宦政治也只是指的某种政治形态而言,其实没有太监的时代,还不是一样吗!”如此犀利而直接,竟能为时世所容,实属不易。

孟超先生在云南时欲寻机会将自己这些报刊发表的文章出版而未果,1949年之后他相继任国家出版总署图书馆副馆长、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副主任等职。1957年调任戏剧出版社副总编辑,1961年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戏剧编辑室主任。这十几年间他一直处于文化出版部门的领导岗位上,竟也未曾将自己的这部集子借机出版,其中缘由颇值得寻味。

幸而编者方继孝先生偶得此书稿,决意将这本问世已70年的书出版,才使得大众有幸一观。孟先生的激愤与犀利,在这几十篇小小的短文中一览无遗。著名的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而我们这些当代人再读孟超先生已成历史的著作,更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

《流云散记》读后感(三):踩一团散云,观一段历史

《流云散记》是孟超先生的遗著,是他流荡七十年的书稿的合集。看这本书,你可以去感受一下,老先生用自己的笔记录了那一个年代的历史。

可能,大家对孟超先生的了解很少,那么我们先看看孟超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出生于诗书世家,幼承家教,诵书学术,具有传统文化修养。他是中国共产党中的一份子,为了革命,不断与时俱进。他是《太阳社》创始人之一,他在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孟超集作家、出版家、戏剧作家、杂文家、诗人于一体,为推动20世纪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李慧娘》是中国文学宝库中凄美动人的四大爱情故事之一。

看完这些简介,你应该对孟超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吧!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他文章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在看序言部分,你会发现,字迹非常有个性,如行云流水一般的,几百个毛笔字,你却能从字上面看出他内心的热情。“本来,在国家多难之秋,个人安否,应在不论不议之列,可是战时注定必须受苦,系数当然。”看这段文字,你可以看出孟超先生内心对于国的热爱,那是一份爱国的热情。在国家生死关头,我们应该像先生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适当地舍弃自己的小利益。只有当自己的国家强大了,个人才可以得到满足。其实,看自序的时候,我就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共鸣,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更应该保持孟超先生的这股正然之气。

在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孟超先生的《还得谈秦桧》。对于秦桧这个历史人物,我相信,很多人都应该知道,而且还会骂上几句。毕竟,他是众所周知的奸臣。可是,看完先生这本书,我知道了,我们看待一个历史人物的时候,我们不应先入为主,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言,“从历史上看,每一个时代的政治舞台,一方面好似在不断的变着,一批角色上来,一批角色下去,连布景、砌末都跟着移上挪下的;可是再仔细的考察一下,上来下去,都还是在一个舞台上,扮花面也好,扮小丑也好,还不离那批演员。所以戏是戏,戏的现实,总带有迷惑性。”对于秦桧这个人物的认识,作者的观点是历史造就了他的整个人的性格特点。所以,不应该去批判他这个人的好与坏。毕竟,“时势造英雄”这句话,说的一点儿也没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管对于哪个时代的认识,都应该要理性。看完这本书,这是我最大的收获。我相信,你看完这本书的话,也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流云散记》读后感(四):历史,打开现实的钥匙

王国维有词云:波逐流云,棹歌袅袅凌波去。所以初看《流云散记》书名,让我有种很文艺的感觉,不禁想到了流云出谷、青山含翠的美好意境。读完作者自序,才知道书名不但和文艺丝毫不沾边,而且还充满了几分无奈和悲凉。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

一九四四年秋,日军进犯桂北,作者被迫转赴贵阳、昆明,并在流荡中汇集了书中的文章。流云,原来是流荡在云南。

提起本书作者孟超的名字大家或许并不熟悉,但说起“左翼作家联盟”的大名来,那应该是无人不晓了。我们从上小学开始,就要在各种鲁迅相关的课文中,学习到“左联”知识,孟超正是“左联”的创始人之一,其杂文更是继承了鲁迅风格,擅长从历史中找出讽刺现实的材料。阅读《流云散记》时,你将能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

《流云散记》是作者在解放前发表于各类进步报刊上说文论史的文章合集,全方位还原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及进步思潮。在其去世前就已经将本书编目、写序、剪报,不过“”开始后,这还没来得及出版就被“抄”走了。

多年后,其残本被本书的整理者方继孝在琉璃厂的故纸堆里发现,这才得以重见天日。想一下古今中外有多少伟大的作品只留下了传说,其本身却永远失落在历史的长河。所以虽然本书从1946年编写,并在70年代险些被埋没散落,但终在2018年得以出版,已是何等的幸运。

我很喜欢历史题材的故事,书中“旧史新话中”的相关内容是我最喜欢的章节。在没有微博和朋友圈之前,我经常会沉迷于天涯论坛的煮酒论史模块,每天阅读那里面的相关文章,也就是那时候,刷新了我的历史观。不过如果能够早点读到本书的话,这种观点的改变肯定会更早一些。

作者认为历史常常是现实的钥匙,任你把真相如何上锁和隐藏,也瞒不过读历史的人。史书中的那些说法都是事实么?其实很多记载在文字上的内容,只要稍一留神,便能从谎言中跳出来,发现历史的真相。

就如历史上几次农民起义的“杀人”事件,史载汉末赤眉军杀人无算,唐末黄巢血洗长安,明末张献忠尽屠四川。然而很多所谓的事实从一则民谣就能看出蹊跷:“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太师是王莽,更始皇帝是刘玄,这都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从民谣中可以看出,那些所谓的官家军队,比起谓之流寇的军队更为不堪。人是杀了很多,但应该记在谁的账上,那就很难说了。

秦桧这样的汉奸,在抗战那段特殊的历史阶段,自然要被作者大书特书一翻,其专门用了4篇文章去分析秦桧的卖国、禁言以及莫须有事件,也算是特殊“照顾”了,这也是要特别强调出卖民族和压迫民众是分不开的,抗战期间的那些汉奸的卖国行为,再多漂亮的话也难掩其罪过。

作者还对四郎探母这一京剧中的经典桥段提出了质疑,认为这是对杨家将的污蔑。杨家八兄弟在金沙滩双龙会,死的死,出家的出家,何其惨烈,而四郎却在北国被招了驸马,这也就罢了,探母之后竟然又回到了敌方阵营,国家民族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放在心上了。

虽然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但考虑在当时正在对异族抗战的局面下,的确也有加强民族思想统一共识的需要,所以要指出哪怕是戏剧之类的娱乐,也不能与时代的精神想违背。娱乐也要讲点正能量,或许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书中对唐明皇的幸与不幸,吴三桂投降清廷又叛变,唐末的军事外交,以及明初的文字狱等都有精彩的论述。同时又通过对武则天是非的评判、杨贵妃的裙带社会以及秋瑾的英勇就义等描写,表达了其对女权运动的支持。杨贵妃虽被宠及一时,但本身并改变不了其作为“受害者”的命运,所谓“汉皇重色思倾国”,不过是社会中各种权利交易的缩影罢了!

借古讽今是历代文人都喜欢使用的手法,以史为鉴正是历史之所以存在的意义。正所谓历史是打开现实的钥匙,不管在哪个年代,重读这些历史,都将对我们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第一次集册之时,作者本想借出版此书,请求顾主“流云”,换点吃饭治病的钱,“辛苦都为稻粱谋”,其中也包含了文人的几多无奈。“流出去吧,管他流到哪里!”没想到这一“流”就是70余年。今幸有见,竟废寝忘食,挑灯夜读,也算是有缘。

特书纪念!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