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时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震》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震》是一本由[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九天译文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震》读后感(一):【春上春树随喜文化】

Ⅵ.践行G(定量) 大量的虚构人物 作家的言论 时空穿越,眼花缭乱 狂乱背后一套套的知识体系又是信手拈来 各种知识体系间的对话 管它肤浅还是沉静 成功的尬聊或者失败的头脑风暴 都是即兴趣味的爵士乐

如果要与哪位作家比较

我会选择尼采

癫狂,穿越的方式

让不同时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文人墨客相遇

《时震》读后感(二):小说家的姿态

这本书是作者年纪很大的时候写的了。一个年纪很大的小说家的体力还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冯古内特还能写出这么一本小说,那我只能拜服。

就小说来看,作家的体力和精神已经虚弱了,虚弱到他需要勉强自己才能维持这部小说不散架。但是就是这种虚弱的维持,也是一个姿态,小说家的姿态。伟大的小说家都是有其姿态的,就是且听风吟里说的“战斗姿态”,至于这战斗姿态的敌手究竟是谁?希腊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没有一个“命运”需要反抗,我们根本弄不清自己的敌手究竟是谁。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这个时代的小说家的处境比希腊时代写戏剧的人更困难。可是也正因为这困难,我们才能感到我们真的正在做一些事情,我们存在着,而不是把所有的问题一股脑地概括成“命运”——虽然这个概括未必就不对。

我们四面作战,孤身一人,敌人不可战胜,不会有援军。我们七十四岁,握笔都颤抖的年纪,可是我们拼尽全力去写小说。

就像菲茨杰拉德说的,“这是救赎”。

《时震》读后感(三):几片鱼肉

冯内古特在序言中写道,海明威创作《老人与海》的心理也许是,自己就是老人,那条大马哈鱼就是他精心捕获的作品,而这作品被蜂拥而来的评论家们咬噬殆尽。

接着他说自己的一个朋友(我感觉就是他本人的想法,“我有一个朋友”系列[笑cry])说,老人应该把鱼身上最精华的肉割下来放进船舱,剩下的部分就扔了,万无一失。

于是冯内古特宣布,自己这本《时震》采用的就是这样的创作方式,你将看到的只是精华的几片鱼肉。

想到这个,恍然大悟。

《时震》根本没有什么开端、中途、结局,没有什么整体性的意义所在。

故事里有两个紧要情节:科幻小说家特劳特关在牢中写了小说,之后人类遭遇时震他挺身而出;特劳特举办的海滨俱乐部,一场人造时震。

还有众多的,冯内古特个人在这时震期间的想法和回忆。因为人的思想就是时震,所以那些回忆一遍遍地在他脑海里浮现,那些还不曾存在的未来会在想象中确凿无比。即,姐姐会在四十来岁就死去,自己会继续活着直到看到小女儿高中毕业那天。

但重要的当然不是这零星的情节。这些情节只是“恰好在精华处”所以保留,在《时震一》中,在那条完整的大鱼中发生了太多的故事,在这个割成精华的《时震》中仍然能见其影响。然而不见头尾。

冯内古特说:你病了,但现在好了,有很多事儿等着你去做。

诸如此类的絮絮叨叨即为精华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杂文集看也可。不过,因为鱼肉毕竟出自同一鱼,连绵尝来最鲜。

《时震》读后感(四):乱跳的时间和视角

看每一章节我都在想,这章和前面后面的章节有什么关系,遵循什么逻辑?情感的?情节的?意义的?和前面几章,好像没有什么逻辑?时间一直不断跳跃,而且是许多人时间一起跳,特劳特的,冯古内特的,书里其他人学人物,以前的,现在的,时震的10年,跳来跳去,也没有攀爬一根明显的线去跳,比如既然是半自传体,从自己从小到大的进程去说,但不是,所以,刚看时,很难看进去。而且,没有目录!更无迹可寻。

第二疑问,他书里有好多文学人物,好像都是真的,如数家珍,他学识渊博,那些情节是真的吗?特劳特明显是编的人物,特劳特那些小说作品,也是编的,宇宙收缩又坍塌,时震10年肯定是假的但里面很多事又都真的,比如海明威写《老人与海》之前写了作品不被好评的事。这真真假假的,真够随心所欲的。

第三个疑问所谓时震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好像也没有,就是作为一件事,为了说人类在过去没有自由意志,要把活过的事情再活一遍,自由意志之在将来有用。就是以时震为由头说他认为活着的真谛吧。他喜欢想象力,鄙弃电视手机传真机等,觉得那些夺走了人的想象力,而不用传真机,他可以在人群中观察人群,获得丰富的真实,这点和北野武的态度一样。他还说欣赏艺术,是要在了解作者的基础上。他厌恶战争,觉得战争毫无人性,因而厌恶制造核弹氢弹等武器的人,感慨命运的荒谬不自由,特别是那个被妻子砸到下身瘫痪又被车撞扁扁的人,他在书里发表了许多看法。

第四个疑问,作者到底想讲什么?有点像自传,而且是满腹牢骚的自传,这不好那不好,和读夏目漱石的《我的猫》钱钟书的《围城》给我的感觉一样,看不惯当前的人和事,批判!牢骚!所以,这是人才华横溢,随便拉些牢骚,说说自己的生活,也成了文学作品?那他牢骚的线索是啥?《我是猫》《围城》起码还按事情进程来写,他这好像是牢骚到哪就写到哪,牢骚的时候,顺便用特劳特和他的个人经历用进去?

《时震》读后感(五):叮叮当

我不能把人文主义推荐给这样一个人。事实上,这个星球上的大多数人都不适合“信奉”人文主义。——《时震》库尔特·冯内古特 《时震》,是库尔特·冯内古特于1997年,也就是他75岁时,写下的一部类型独特的小说。 小说中,人们正生活在2001年,正经历又一个平凡的日子,2月13日。忽然,宇宙遭遇了信任危机(原话),它有点不确定自己该不该继续无限扩张下去,于是它犹豫了一下,收缩了一下。而这一收缩,将地球事件往回拨了十年。不管2001年2月13日那天,人们正在做什么,他们都要回到1991年2月17日,然后从那天开始,把这十年间经历的再经历一遍。——没错,人们知道时间倒流了,却不能改变其中任何一件事,一切都得按照原样发生。 如果说第二次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第二次经历并不需要自由意志的参与,毕竟你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了。人们成了自己生活的演员,按照事先决定好的剧本演出。 但问题是,当时间再次来到2001年2月13日,从那开始,人们又要面对没有剧本的世界了。而他们要如何适应自由意志再次来临呢?或者,其实也没差,因为第一次经历时就没有那玩意儿? 但你说这是一部科幻作品吗?也不是,因为对历史的描述是真实的,对真实存在过的人的描述也是真实的。但它显然也不是纪实类,毕竟虚构也占了一半的内容。硬要说的话,就算真人参与的幻想小说,或加入幻想的真人纪实吧。而冯内古特在其中谈论的内容,有两个字最能概括中心思想——有毒。 但别看他嘲讽天嘲讽地,像极了一个虚无主义者,那只是他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哀叹和同情,正因为看透了人类会对自己的族群做出怎样的事,他才会说:“我不能把人文主义推荐给这样一个人。事实上,这个星球上的大多数人都不适合“信奉”人文主义。” 这是一句陈述,因为“那些能够发现土著的人,能够创造车轮和字母的人也没有变得更加热爱生活。” 这是一句反讽,因为“人在活着的时候会充分理解生活吗?会理解生活的每分每秒吗?” 这也是一句希望,因为除了能量、质量和时间等因素,还有另一个“全新且美丽的因素”需要考虑,即“人的意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