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的读后感大全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的读后感大全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是一本由范军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018-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读后感(一):剥掉华丽丽的龙袍,重新解读帝王人生

近年来,市场上刮起一股明清历史热潮,大批史学类书籍应运而生。如:《明朝那些事》以史料为草图,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记述明朝三百年兴衰风云。《正说清朝十二帝》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这些深受读者喜爱的史学类书籍可归纳为两类:一类以近现代思想为参照,论述明清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体系,颇有教学参考价值;一类以人物刻画为蓝本,对权谋野心和悲观离合描写得淋漓尽致,极具文学价值。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该套书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龙椅上的明清帝王为纲,重点讲述帝王的血性与雄心。从朱元璋到朱由检这十六位明朝帝王,从努尔哈赤到溥仪这十二位大清帝王,以小说叙事法写历史,摘掉人物标签,不传奇,不离奇,重读帝王人生。从豪情万丈到寂寞失落,帝王的人生从来不相信单纯,从世道人心入手,刻画人性与制度的博弈,彰显繁荣与衰落的法则,吹浮尘、拨迷雾、解史团、求真相,深度剖析王朝的起落以及跌宕起伏的执政历程,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跃然纸上。

作者范军,浙江人,1969年出生。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理事,丽水学院客座教授。《百家讲坛》、《南方都市报》专栏作家。曾为北京《卫视周刊》杂志执行主编、北京新长安影视公司文学(剧本)策划。2003年推出首部个人散文集《泡一代的灰皮书》,2005年出版首部个人长篇小说《不要突破我的底线》。后转型写历史,先后出版《最三国》、《崇祯权力场》、《帝国残局》、《下一个出局者——战国七雄的狼性生存》等历史类小说。

帝王终究难以摆脱命运的桎梏,即使手握权杖,依然有身不由己的难处。人情与政治交锋,现实与梦想碰撞,世界难免有丑恶肮脏,但人类的文明,正是在无奈的血腥和未破的梦想下,徐徐绽放。天下与龙床,众生与帝王,范军选择了一种纳世界于芥子的表述方法,居高临下的鸟瞰式写作,正如剥掉华丽丽的龙袍,由表及里的还原真相,他的笔触伸向了龙椅金漆背后最隐秘的褶皱里。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们能听到紫禁城细碎的回声,即使心已冷,在帝王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还是会想起曾经的荣耀时光和纯真年代吧。

本书论证严谨,格调高雅,文笔流畅,兼具史学研究家的较真精神与文学家的华丽笔调,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享受美好阅读!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读后感(二):金銮殿上的龙椅,并不那么好坐!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这绝对是一部趣味与历史知识齐全的,打破你无数思维局限的作品。我们看过许多明清时期的历史小说,也从大荧幕里知道了很多趣味横生的历史故事。

我们都知道,皇帝在明清时代有怎样的特殊的地位,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着千千万万百姓的生活。在那个时代,龙椅谁都想坐,但并不是谁都适合,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皇帝坐在那把唯一的龙椅上都能受到群臣和百姓的爱戴的。所以说范军写的这本《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他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里面讲述的也不仅仅是那些皇帝的经典故事,更多的是在每一位帝王,在不同的时期里,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就像书中写朱高炽一样:

“朱高炽监国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流言和谗言却颠覆和扭曲了事情的真相,从而使得朱棣疑心大起,频频朝假想敌发动攻击。”

身居高位,但安全感却尤为低,这从另一方面大概就能反映出身为皇帝的多疑和孤独吧。所以如果你当做历史类小说来读,就绝对错了,我们都知道明朝和清朝的历史并不好写,一个是汉人天下,一个是满汉共生。于是很多人在写这两个朝代时,会选择刻意回避民族间的矛盾与仇恨,但这样恰恰是埋没了一个民族的骨气与血勇。

历史是厚重的,他们可以真实,但不能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一个数百年王朝兴衰的浮沉线索,有时看似纷繁复杂,看不到出处,但如果耐下性子,究其线头,世人往往会发现,在某一个不经意的年头,某一个不经意的人手中,竟然掌握着历史转折年代的种种玄机。

比如书里写的朱元璋规定:“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相互知。”意思是你们互相监督,谁都别跑到外面去惹是生非,否则就作为罪犯关押起来。朱元璋还热衷于做一件事:修城墙。都城的城墙要修,长城的城墙更要修。这样的所作所为类似于农民修院墙,挡住的却是一个帝国的视野、雄心和开拓意识。

这样看来皇帝更像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他们所处的位置并不代表可以肆意妄为,他们既然享受了特权,就要相应的胆气责任。

和皇帝这个职业相辅相成的是大臣,在封建社会里,最理想的君臣模式大概就是“明君—贤相—贤臣”了,人没有偏私而只有公心,皇帝是上天之子,他雄才大略却又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可以在战场上杀伐果断,也可以为了秋日多收一把粮食而欣慰。他应该是整个社会最优秀的人,懂得用人手段,他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与爱戴,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如果他勤政不息、励精图治,整个天下也恪尽职守、发奋工作;他敬先尽孝、爱民如子,整个天下也互敬互爱、忠诚仁孝;他雍容尊贵、洁身自爱,整个天下也遵循礼义、注重廉耻。

所以一个时代能不能创造辉煌,需要看的是在龙椅上坐的那位是不是明君,有没有明君的睿智、厚德、神圣。

这样想来,清朝的皇帝更是不易,在“满汉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最终再走向决裂的历史轮回中,清朝的统治活生生就是一个起承转合的历史,清朝的皇帝更是有着起承转合的人生,包括权力,也包括个人情感。

所以,范军在这两本书里,讲述的不仅仅是明清皇帝的风雨人生,更是那两个朝代的更迭兴衰,这是人治社会的巅峰,也是君王权利的体现,读懂了这些皇帝的人生,就读懂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上部》读后感(三):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全集)

◆ 第2章 朱元璋:一个乌托邦的惆怅

>> 谋士分两种:一种是谋他不能谋己;一种是谋己不能谋他

◆ 第4章 朱棣 的梦想与疼痛

>> 文治武功,西方有大英百科全书

朱棣支持编撰了全世界最厚的书——《永乐大典》。这部历时五年才得以编成的书共22937卷,装订了11095册。

>> 那不是质疑的年代,它只需要行动和想象力;需要政治,不需要经济,搞经济的人是可耻的,搞政治的人却喧嚣尘上,风光一时。

◆ 第6章 宣德:左手宦权 右手相权

>> 洪熙帝朱高炽病逝于北京,结束了其九月之治。这个做了二十年监国太子的人存在的价值似乎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能力爬上龙椅,然后与世长辞。这实在是一种宿命了。

◆ 第8章 景泰:有些底气不足 有些朝不保夕

>>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易储之后,于谦拒绝接受景帝给他的双份俸禄。事实上这是景帝对配合他完成易储工作官员的一个奖励。政治正确的官员人人有份,不光于谦一人。但于谦特立独行之处在于只有他一人拒绝了这份奖励。这便很有些不识抬举了,也让景帝从此对他敬而远之。君臣之间曾经惺惺相惜的关系出现裂缝

>> 该狠的时候不狠 念想没断 养虎为患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皇太子朱见济去世。四年之后,“夺门之变”爆发。这两件事情,虽然跨越了四年时间,却实在有着因承关系。它暗示了景帝的权力不再有血缘关系上的承继者来接盘,宿命无情地切割了这个26岁男人的权力缠绵。因为生于正统十三年的朱见济(怀献太子)是他的独子,到其夭折时不过5岁。部分史料证实有亲英宗的势力密谋策划了这次“夭折”行动,但景帝却始终查不出真正的幕后人是谁。半年之后,御史钟同与礼部郎中章纶相约上疏恳请皇帝复储,

>> 景帝在病榻上听到早朝的钟声,先是以为于谦兵变,待了解清楚是英宗复辟后,只得无奈地说了几个“好、好、好”字。这几个“好”字含义确实丰富,有惊愕,有苍凉,有愿赌服输。仿佛水银泻地,也仿佛否极泰来

◆ 第9章 英宗皇帝:天顺年间的反攻倒算

>> 赢两次…

他的冤死成为英宗朝帝国得以稳定或者继续存在下去的基础;他的昭雪又为帝国凝聚共识

>> 曹钦曾经问千户冯益:“古有宦官子弟为天子的吗?”冯益回答:“君家魏武即是。”这个回答很是给曹钦勇气

>> 天顺元年十月二十六日,57岁的朱文圭重见天日了。此前,他已经在高墙内被囚禁了55年。作为建文帝的幼子,“靖难之役”后朱文圭就失去了自由。而当时的他只有两岁,根本不知道自由的内涵是什么。但是天顺元年十月二十六日,英宗给了他自由。这位曾经在南宫中被囚禁了八年的男人感同身受,释放了自永乐年间就被关押的远房叔叔。随后表情木讷、近乎白痴的朱文圭及

◆ 第10章 宪宗:矛盾的混合体

>> 多磕头少说话 人大代表

皇上召见,无奇谋至计,只知呼万岁而已。”万安“万岁阁老”的称呼,由此而来。

◆ 第12章 正德皇帝:黑色幽默 娱乐至死

>> 2001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干脆将明朝太监刘瑾列入过去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

◆ 第14章 隆庆皇帝: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 海瑞“不谙吏事”,“庇奸民,鱼肉缙绅,沽名乱政”“不可一日居地方”,

◆ 第15章 万历:起承转合的转

>> 梃击案,真相并不重要。新闻同理

郑贵妃当然是打死也不承认自己就是主谋,她整天哭哭啼啼,向神宗吹枕头风,神宗为息事宁人,不愿深究,便定张差为“风癲奸徒”,于同月二十九日将其秘密处决。一个王朝的隐私或者说秘密再也没有了确凿的人证、物证,只好不了了之。唉,历史毕竟经不起深究的,在国本问题上,神宗下令不得再横加议论,可一些不知进退的人却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比如工科给事中何士晋。这位“梃击”论的坚定主张者要求严惩郑国泰,结果被外调,贬为浙江佥事,成为“国本”之争中又一个牺牲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