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摘抄

《我的帝王生涯》是一本由苏童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一):标题

"那个人就是我。白天我走索,夜晚我读书。我用了无数个夜晚静读《论语》,有时我觉得这本圣贤之书包含了世间万物,有时却觉得一无所获。"最后故事以这样一句话做结,好像意味无穷,又好像空无一物,整个故事都是这样一种氛围。苏童在这个文本中表现出了天才的胆识,他打破了对于历史的叙事的惯性,也避开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套路,这个作品是极其现代的、荒诞的并且是富有阐释性的。

这个文本是有一定挑战性的。首先这个叙述者"我"特别空。不仅仅是这个人物的形象特别不切实际,完全不符合我们认知习惯中对于一个帝王的认识——他可能是被架空的,可能是擅长绥靖的,可能是软弱的,但是这个人物都不是,他只是空。他本质上是一个很现代的人,对于宫廷的生活和周围人的情绪都十分麻木,他不知道什么是怕,也不知道什么是爱,他有的就是空。不过这个并不是个例,解构英雄,用流氓取代,这种做法也不算稀奇。然后是作品中很多的配角人物身上滑稽怪诞的元素。比如皇甫夫人热衷于用自己的寿杖敲打人算作惩罚,张夫人是一个磨豆腐出身的悍妇,后宫中的女人公然瞧不起皇帝,皇帝欣然放弃皇帝生活对走索生活安之若素……这些都非常不真实,非常荒唐,但是它们让整个文本飞起来了。我很难说它带来了怎样的什么感受,但是如果其中的人物都按照常规行动,整个作品将落入俗套平平无奇。老实说,这个作品里面有很多王小波的影子。最后是意义的挑战。其实我不很认同出版方或者一些读者对于这本书做的关于自由的阐释,我也不认为它表现了对爱或者自由的追寻。反而看到最后我觉得好像在表达一种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二):Viva La Vida

苏童此书里面的笔调是清冷的,以第一人称讲述端白被扶持成为傀儡幼帝,他没有远大野心也没有帝王之才,善妒敏感暴虐冷血,帝位被推翻后,幸得新王大赦免去一死,于是苦练走索,成为出色的走索王。后来经历亡国,下半生在苦竹寺度过。这便是端白的帝王生涯。

看了这本书一直迟迟未来豆瓣评价,直到偶然看到Viva La Vida的歌词,意外发现如此贴切。

Viva La Vida歌词如下: I used to rule the world 大千世界曾由我主宰 Seas would rise when I gave the word巨浪也曾因我之命澎湃 Now in the morning I sleep alone 而今我却在黎明独自入眠 Sweep the streets I used to own 在曾属于我的大道落寞徘徊 I used to roll the dice 凡人生死曾由我主宰 Feel the fear in my enemy's eyes 尽情品味惊恐在死敌瞳孔绽开 Listen as the crowd would sing: 欣然倾听百姓高歌喝彩: "Now the old king is dead! Long live the king!" “先王亡矣!新王万代!” One minute I held the key 此刻我手握权位经脉 Next the walls were closed on me 转瞬才知宫墙深似海 And I discovered that my castles stand 恍然发现我的城池 Upon pillars of salt and pillars of sand 基底散如盐沙,乱似尘埃 I hear Jerusalem bells are ringing 听那耶路撒冷钟声传来 Roman Cavalry choirs are singing 罗马骑兵歌声震彻山海 Be my mirror my sword and shield “我的剑盾,明亮可鉴!” My missionaries in a foreign field 我的传教士屹立边疆之外 For some reason I can't explain 只因一些缘由我无法释怀 Once you go there was never自你离去 never an honest word 逆耳忠言便不复存在 That was when I ruled the world 而这便是我统治的时代 It was the wicked and wild wind 凛冽邪风呼啸袭来 Blew down the doors to let me in 吹散重门使我深陷阴霾 Shattered windows and the sound of drums 断壁残垣礼崩乐坏 People couldn't believe what I'd become 世人不敢相信我已当年不再 Revolutionaries wait 起义大军殷切盼望 For my head on a silver plate 有朝一日我站上断头台 Just a puppet on a lonely string 恰如傀儡随吊线寂寞摇摆 Oh who would ever want to be king? 悲哉,谁又曾渴望万人膜拜? I hear Jerusalem bells are ringing 听那耶路撒冷钟声传来 Roman Cavalry choirs are singing 罗马骑兵歌声震彻山海 Be my mirror my sword and shield “我的剑盾,明亮可鉴!” My missionaries in a foreign field 我的传教士屹立边疆之外 For some reason I can't explain 只因一些缘由我无法释怀 I know Saint Peter won't call my name 我亦知天堂之门不会为我敞开 Never an honest word 逆耳忠言从未存在 But that was when I ruled the world 但这却是我统治的时代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三):山河破碎风飘絮

全书238页,讲述了燮国的山河破碎风飘絮,端白的身世浮沉雨打萍。很难说这其中有多少历史真实的影射,有哪些看似荒诞的事件曾真真切切发生过,但是美不是实验科学,不需要绝对的客观事实作依托,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悲剧的美,这就够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它呈现了一个既定的轨迹,这轨迹是异常坚固的,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掉的,是宿命般的,是命运的,是必然的,是无奈的,最重要的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和不可能挣脱了的。文学史的概念说,悲剧是把高贵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端白的帝王生涯是否高贵,暂且不谈,但端白和积蓄了他另一半生命、欢乐和罪恶的大燮王朝都是被毁灭了的。

我们说悲剧是明知飞蛾扑火也无力挣脱的宿命。端白被推上王位,成为谋权的傀儡,政治的玩具,不是他情愿的,但是权利的魔力太大了,稍微沾染上它,无论是主动争抢还是被动赋予,一旦沾染,便会滋生无边的贪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所以即使端白最初没有对王位的渴望,但当他身居那个位置,他便没办法走下去,即便幼时与燕郎几分钟的换装游戏都让他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可怜,他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可恨,他将恶意播撒蔓延。无论如何,在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沦为庶民,无论是乖戾暴虐,还是苦竹清修,他都是身不自主。不知道是否是身不由己,但至少是不自主,他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即使是他自己。所以,灰雀的哀嚎,孙信的谶语,再铮铮作响或者不绝于耳,都无法催促他动用帝王的权利去改变现状。什么都改变不了,燮国的灾难必然发生,声色淫逸必然消失殆尽,他自己必然枯朽腐烂,亡国的结局必然来临。但是,什么都改变不了。故事的开篇,萧索的色调,觉空的教导,手足的互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情节的走向,然而,238页翻完,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这种无力奠定了悲剧的底色,冷和沉重。

有人试图改变过这轨迹吗?我认为王夫人、端文和先王的圣灵尝试过。故事的开篇,王夫人声嘶力竭,宣称端文才是真正的燮王,但她的声音被埋在棺椁之下,永远不可能穿透死亡的土层。大王子端文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的铁骑终于踏碎纸醉金迷、腐朽没落的端白统治。作为一个浅薄无知的学生读者,我以为燮国一定会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却不想在睿智英武(相对于端白的昏聩无能)的端文的统治下,燮国一样生灵涂炭,亡国灭种。这该死的命运。再说先王的圣灵,他作为长眠于地下的死者,终不能入土为安。他看着皇甫夫人弄权政治,为祸朝廷;看着孟夫人粗鲁愚蠢,鼠目寸光,看着皇帝端白沉醉声色,斩杀功将,嗜杀成性,终于举起笔,在他亲选的天之骄子的额头上,深深刻下“燮王”二字,但是,但是,改变了什么?这悲剧,不可抗拒。

年幼的端白身居高位,从小锦衣玉食,不曾受过刻骨的戕害和欺侮,那么他的残暴究竟从何而来?我不寒而栗。他割掉冷宫废妃的舌头;对西北路上民众的苦难充耳不闻;作为皇帝仅因寒冷就轻改圣旨拒绝出门亲见边疆战士,导致死伤无数,国土流失,他却斩杀功不可没的抗敌将领;农民义士李义芝冒死进谏,请求减免蝗灾下的赋税,他一口回绝,而后抓捕李义芝后,对其 遭受的极刑听得饶有兴趣、津津有味。我想追问,却不得解,他的暴戾究竟为何而来?

后半段人生,端白颠沛流离,没了黄袍加身,反而得了自由和超然。他练成了自幼向往的走索技艺,成为了走索王,接近了他心中自由的飞鸟。后来,伴随一场大火,燕郎和承载他前半生的大燮宫廷化为尘烟,他终于斩断了和旧时代所有的牵挂,携着《论语》,高高立在苦竹山上的松树之间。

我太浅薄,分析不出苏童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但我被这个故事震撼了,我懵懵懂懂体会出了故事所传达的万物归空的凄凉的美感。美是包容的,美是惊心动魄的。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心理,我与故事中的一切都有距离,正是这距离使我坦然成为一个看客,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烈火灼灼,楼宇成炭。我很空,很怅然,历史的推手那么强大,无论是人们认定里呼风唤雨的鬼神,还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君主,谁也没办法改变历史的发展。很多年前我喜欢一句话:“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永远有余温。”然而,这余温是谁留下的?为什么要留下?祖先要我们在这余温中读懂什么?我不知道。

闹剧落幕,一切如常。

《我的帝王生涯》读后感(四):山河破碎风飘絮

全书238页,讲述了燮国的山河破碎风飘絮,端白的身世浮沉雨打萍。很难说这其中有多少历史真实的影射,有哪些看似荒诞的事件曾真真切切发生过,但是美不是实验科学,不需要绝对的客观事实作依托,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悲剧的美,这就够了。

我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它呈现了一个既定的轨迹,这轨迹是异常坚固的,是无论如何也逃脱不掉的,是宿命般的,是命运的,是必然的,是无奈的,最重要的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和不可能挣脱了的。文学史的概念说,悲剧是把高贵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端白的帝王生涯是否高贵,暂且不谈,但端白和积蓄了他另一半生命、欢乐和罪恶的大燮王朝都是被毁灭了的。

我们说悲剧是明知飞蛾扑火也无力挣脱的宿命。端白被推上王位,成为谋权的傀儡,政治的玩具,不是他情愿的,但是权利的魔力太大了,稍微沾染上它,无论是主动争抢还是被动赋予,一旦沾染,便会滋生无边的贪欲,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所以即使端白最初没有对王位的渴望,但当他身居那个位置,他便没办法走下去,即便幼时与燕郎几分钟的换装游戏都让他如临大敌、惶惶不安。可怜,他成为政治的牺牲品;可恨,他将恶意播撒蔓延。无论如何,在这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沦为庶民,无论是乖戾暴虐,还是苦竹清修,他都是身不自主。不知道是否是身不由己,但至少是不自主,他无法改变任何东西,即使是他自己。所以,灰雀的哀嚎,孙信的谶语,再铮铮作响或者不绝于耳,都无法催促他动用帝王的权利去改变现状。什么都改变不了,燮国的灾难必然发生,声色淫逸必然消失殆尽,他自己必然枯朽腐烂,亡国的结局必然来临。但是,什么都改变不了。故事的开篇,萧索的色调,觉空的教导,手足的互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情节的走向,然而,238页翻完,什么什么都改变不了。这种无力奠定了悲剧的底色,冷和沉重。

有人试图改变过这轨迹吗?我认为王夫人、端文和先王的圣灵尝试过。故事的开篇,王夫人声嘶力竭,宣称端文才是真正的燮王,但她的声音被埋在棺椁之下,永远不可能穿透死亡的土层。大王子端文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后,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他的铁骑终于踏碎纸醉金迷、腐朽没落的端白统治。作为一个浅薄无知的学生读者,我以为燮国一定会焕然一新、脱胎换骨,却不想在睿智英武(相对于端白的昏聩无能)的端文的统治下,燮国一样生灵涂炭,亡国灭种。这该死的命运。再说先王的圣灵,他作为长眠于地下的死者,终不能入土为安。他看着皇甫夫人弄权政治,为祸朝廷;看着孟夫人粗鲁愚蠢,鼠目寸光,看着皇帝端白沉醉声色,斩杀功将,嗜杀成性,终于举起笔,在他亲选的天之骄子的额头上,深深刻下“燮王”二字,但是,但是,改变了什么?这悲剧,不可抗拒。

年幼的端白身居高位,从小锦衣玉食,不曾受过刻骨的戕害和欺侮,那么他的残暴究竟从何而来?我不寒而栗。他割掉冷宫废妃的舌头;对西北路上民众的苦难充耳不闻;作为皇帝仅因寒冷就轻改圣旨拒绝出门亲见边疆战士,导致死伤无数,国土流失,他却斩杀功不可没的抗敌将领;农民义士李义芝冒死进谏,请求减免蝗灾下的赋税,他一口回绝,而后抓捕李义芝后,对其 遭受的极刑听得饶有兴趣、津津有味。我想追问,却不得解,他的暴戾究竟为何而来?

后半段人生,端白颠沛流离,没了黄袍加身,反而得了自由和超然。他练成了自幼向往的走索技艺,成为了走索王,接近了他心中自由的飞鸟。后来,伴随一场大火,燕郎和承载他前半生的大燮宫廷化为尘烟,他终于斩断了和旧时代所有的牵挂,携着《论语》,高高立在苦竹山上的松树之间。

我太浅薄,分析不出苏童的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但我被这个故事震撼了,我懵懵懂懂体会出了故事所传达的万物归空的凄凉的美感。美是包容的,美是惊心动魄的。无论是时间空间还是心理,我与故事中的一切都有距离,正是这距离使我坦然成为一个看客,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烈火灼灼,楼宇成炭。我很空,很怅然,历史的推手那么强大,无论是人们认定里呼风唤雨的鬼神,还是人间至高无上的君主,谁也没办法改变历史的发展。很多年前我喜欢一句话:“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永远有余温。”然而,这余温是谁留下的?为什么要留下?祖先要我们在这余温中读懂什么?我不知道。

闹剧落幕,一切如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