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新版)》读后感精选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新版)》读后感精选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新版)》是一本由[美]蒂娜·齐莉格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2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新版)》读后感(一):一块砖的用途有多少种?

这本名为“创意”的书,封面设计一点不创意,如果不是坚持要看里面的内容的话,这个封面可能一点都不会吸引住我的目光呢!

有一次,参加单位内训师培训。其中有一道比赛题,是在两分钟内写出一块砖的用途,说得越多的人取胜。多数人写出3-5种用途,有一个人写了9种,培训老师问:“还有更多的吗?”我说:“11种。”有人不服气,要求逐一念出答案来。当我念到“食物”时,有人说:“这怎么可能?”我说:“对于神经错乱的人,一块砖可能就是一块坚硬的面包。”培训老师说:“我们鼓励一切设想。”于是大家立时开了窍,脑洞大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不重复地说出了五十多种“一块砖的用途”。

很巧,在这本书的第10页上,就有这道题,是为了量化创意思维,科学家们设计的测试,以计算创意商数。

那么,你能在两分钟内说出多少种砖的用途?

想来很多人都会希望自己拥有一个智慧的大脑,创意无限吧?本书作者认为:创意思维除了天赋以外,也可以经过后天有意识地训练,以及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得以提高和强化。影响创意思维的有两方面的六个要素,即:

内因:知识、想象力、态度

外因:资源、环境、文化

在这其中,作者对“文化”要素讲得较少,只说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差异很大。至于为什么文化会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思维方式有如此大的影响,不同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培养和提升有什么正反面的影响,如何克服自身文化局限和借鉴其他文化优势等问题均未论及,毕竟“文化”是个很大的命题,很难在短短的篇幅里说透它的前世今生和无边法力。

对于其他几大要素,作者则结合案例,进行详略不同的分析,试概括如下:

一、知识。通过提高洞察力来加强知识储备,用咱们中国的话来说,就是“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观察周边,观察生活,提炼出人们的各种需求,便是创意的来源。在讲这一问题时,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实地考察购物中心,为此设计了五方面的31个问题,我逐一阅读,发现有的问题是自己从未想过的,因此也从未有意识地去观察过,那我又如何发现这其中的不足和缺陷,从而产生创意的点子去完善和改进呢?思维上的漏洞一下子就暴露了不是?所以第63页的实例推荐大家对照自身进行阅读和思考,应有收获。

二、想象力。作者提了三个方法:

1.多变换角度看待和思考事物;

2.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点;

3.进行文化和思维的碰撞。

作者重点介绍了“头脑风暴法”。我没有参加过严格意义上的“头脑风暴”,但在有部分相似的课题讨论中,感受到过这种方式的作用,因此第33页至49页的部分推荐阅读。此部分稍有遗憾的是,作者提到了“思维导图”,但未做详细介绍,作为思维方式中重要的一个内容,这个主题值得深入讲解和学习。

三、态度。大胆尝试+阳光心态,说起来很容易的8个字,但却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根基,可以说,胡思乱想绝大多数人都能毫不费力地做到,但能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并为之不断尝试、调整、测试,最终获得成功的人,无一不是坚韧、乐观、专注与认真的人。另外。这部分所举的事例给我在管理团队、营销产品、确定目标方面带来了不少感悟。

四、资源和环境。这两项因素作者并未截然分开来写,而是揉合在一起,比如你有一个研发团队,有独立的产研办公室,这都是你所拥有的资源,但这群人是在某个成员家里热烈地讨论,还是在安静的工作格子间各自为阵,其效果有天壤之别,这就是环境的作用。

因此,研发时间、deadline、物资材料、限制条件都可能影响到一个人创意思维的发挥。在这里,提个问题:给你三个月的时间或一周的时间去完成同一件任务,你认为完成的效果会怎样?哪一种情况下会更好?作者在第93页上有个观察结论:“压缩时间却让创意反弹”,你是否同意?

同样,场合、办公室设计风格、音乐、规则、激励制度、团队组合、沟通方式也都会影响到一个人创意思维的表现,特别是对于团队而言,更为重要。第109页的“游戏规则四原则”对于团队管理者会颇有启发,推荐阅读。

总体地说,这本书在整体框架上,并无让我有太多的惊艳之处,但在细节上可圈可点,还是让我受了不少的启发。另外,废话不多,实例比较多,体会也比较丰富,作者毕竟是在斯坦福大学开了一门关于创造和创新的课,所以写的东西胜过一些以“创新”为主题、不接地气的纯理论书籍。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新版)》读后感(二):创意世界的无限宝石

1912年,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发表了《经济发展理论》,书中提出了“创新”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虽然在其后数十年中是凯恩斯主义盛行的时代,但是近年来,特别是在中国,熊彼特的“五种创新”理念时常被人引用和提及。在现代万物互联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再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使其推动更高级协作的持续深入,所以人们试图突破原有的框架找到一条高速发展的新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到中国这样的庞大经济发展中国家,都对创新创造的能力无比渴望。

蒂娜-齐丽格,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教授,她所主导的创造创新课程,提出了有关培养和解决创新问题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在她的《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What I Wish I Knew When I Was 20)一书中反复谈到:

创新力是可以培养的。

在本书《斯坦福大学的创意课》中Tina教授将她的授课模式做了更为详尽系统地阐述,课程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影响创意思维的内外因素,通过研讨会、案例分析、创意设计、模拟游戏、实地考察旅行等方式工具,让学生能够抓住机遇、开放思维、质疑假设、重审问题,建立起创世的“创意引擎”模型。

创意课程的有关设定和本书的每个章节紧密关联,创意资源是可再生的,问题在于引发创意的诸多因素必须被科学的方法及时激活。“科学方法和创意思维虽然是两套不同的方法,但他们的本质是一致的,解开创新之路的奥秘,指明通向创新大门的方向。”

第一至三课:通过重申问题、发散思维和质疑假设来提高想象力

第四课:提高洞察力来加强知识储备

第五至八课:分析了环境中可能影响创意思维的因素:物理空间、规则限制、创新鼓励和团队动力

第九至十课:主观态度:是否愿意尝试新的想法,有没有克服障碍的决心,能否容忍新想法、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创意思维

第十一课:研究各个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产生强大的创意

围绕着本课程,我们可发现有关想象力、洞察力、环境、态度等和创意息息相关的因素都在必要的环节被充分放大,从而为新创意的诞生做好准备

创意引擎主要包含六个要素:知识、想象力、态度、资源、环境、文化。

六个要素分为两个层次;

影响创意思维的三大内因:知识、想象力和态度——

影响创意引擎的三大外因:资源、环境和文化——

这是一个莫比乌斯环:没有正反面,没有断裂,都是浑然一体的,就像是漫威世界中的无限宝石,相互嵌套形成了这个斑斓的世界。这也充分表达了“创意引擎”的一个重要思想:

创意引擎六要素

是否有创意思维不仅要看你有没有新颖想法,还要看你是否确实将想法落实。

创意思维的产生,我们可以用各种元素来孵化,但是创意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商业价值,只有把这些创意落实到现实世界中,这些被训练的元素才可能具有真正的存在价值。

建议在校的设计类学生、企业的R&D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能够认真阅读本书,并对其中的实例进行实操训练,在可数的几个因素分享以外,Tina教授详细的培训课程案例是本书的精髓所在,值得复盘思考。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新版)》读后感(三):斯坦福大学创意课:启动你的创意引擎!

前不久,听到一个很有趣的新闻。联合国召集了几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一起探讨一下关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个人看法。印度小朋友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粮食";美国小朋友表示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欧洲小朋友表示不知道什么是"短缺";而中国小朋友表示不知道什么是"个人看法"。相较于西式价值观背景下的科学精神——凡事都要严谨观察和分析同时刺激创意,东方人似乎更注重于一味地接受知识,这就导致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日趋萎靡。

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下个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需要我们开足马力,引爆我们的创意引擎。

《斯坦福大学 创意课》的作者蒂娜齐莉格,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致力于高科技的创业教育。多年来为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提供创业技巧并且鼓励他们以创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并且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创新、创造力以及创业等相关课程,收获美国高校学生的一致好评。

作者蒂娜齐莉格在书的开篇便对创意课进行了说明同时提出:想要启动创造力,前提是要发动创意引擎。这就涉及到了知识、想象力、态度、资源、环境和文化六大要素。本书便是针对除资源与文化背景这两大客观因素以外,其余4个主观能动性因素,做了详细的剖析和具体实操方法,帮助所有人启动自己的"创意引擎"。

一、提高想象力

1 重审问题

记得念书时,每次考试前老师和父母总会提醒我们注意"审题",其实就是要我们细心领悟题目究竟在问什么。当你清楚了对方在问什么,那么你的所有困难都迎刃而解了。

长大后我们学会了多角度看问题。相比较于审题,成年后遇到的问题需要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因此,更换不同角度来看,自然是多维度无死角地考量,而这个是我们提升想象力的第一步。

2 质疑假设

中国孩子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老师讲,我们学,一味地接受,从来不会对任何观点心存质疑。然而在育儿心理学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作者就列举了女儿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孩子的个性发展没有受到压抑和打击,对孩子自身和家庭教育都有着百利而无一害的作用。

当然,质疑假设也同样适用于企业运营。苹果手机刚刚问世,诺基亚公司那不屑一顾的姿态和从不质疑自身的惯常思维,造就了企业的失败,于是我们听到了诺基亚CEO奥利拉的那句名言: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

因此,秉持质疑假设思维,不仅可以引发思考还能反省自身,不至于在飘零凋谢之际还懵然不知,醒过神来时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永远记得,批判是为了驱使更有力的前行,批判性思维也会鞭策我们,多问为什么,多多提出质疑和假设,这样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3 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联想。想要做到联想,可以通过与不同人、事、物的接触和自身过往的认知搭建联系。譬如,你在书上看到的一段话或许就是你的真实经历,那么这一段必然引起你的共鸣,这就是联想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还有一个方法是多与陌生人沟通和交流。当然,这个并非无辜搭讪,而是不同文化的碰撞,确实可以让你体悟得更多。举世瞩目的纽约,之所以吸引所有的年轻人,就是因为它从不会去纠结人们的过往,而是永远让人憧憬未来。从而打破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超越我们已有的一些浅见,激发我们更丰富的个人想象力。

二、观察获取知识储备

很多人认为,知识储备来源于书籍,但是作者在这里告诉我们,通过观察可以为我们积累知识。试想一下,如果在苹果掉落下来牛顿没有观察到,那么又何来他发现了第吸引力呢?

由此可见,培养观察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例如,我们抵达一个新环境(店铺、餐厅等)时,可以根据观察到的信息自我提问、回答,以培养自己的环境感知力和观察能力;当然参加一些自然科学类的活动,观察生态环境也是不错的方法。

三、主观态度影响创意

1 大胆尝试取决于什么?

个人心态

我们经常说态度决定一切,做任何事情把握好心态很重要。所以,我们在决定大胆尝试之前,必然是从内心深处愿意去做,要放下心里负担,敢于尝试。

企业文化

在美国,很多企业都勇于鼓励员工去开发自己的创意,大开脑洞地去创新。硅谷最著名的FACEBOOK公司,每个月会抽出12小时的时间,让员工按照自己的创意研发产品;美国著名的创业实践平台,每周会有54小时的创意研发活动;而搜索引擎帝国谷歌甚至每个月拿出20%的工作时间给员工放假,让所谓的"懒蚂蚁"员工充分发挥创意思维。

2 不敢于尝试的阻碍是什么?

很简单,最大的阻碍是害怕失败。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他们自小被灌输的思想便是"一定要完美""一定要成功""必须要争光",他们被"绝对化""必须化"的思想所禁锢,因此他们容不得自己出错、不允许自己失败,甚至对于合理化的误差也不能接纳。

因此,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总会预估事件的失败概率,导致他们总是想得过多,做的太少,从而永远是裹足不前,无法突破思想的束缚。

记得和一个研究生学妹聊天,她向我反馈自己考研成功后,在开学的第一天就有室友轻描淡写道:我考研就是玩玩儿的,都没怎么看书,一下子就考过了。但是学妹说,我自己考研真的很用功,用功用到半条命都没了。她们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她们害怕失败,所以只能用自己没怎样努力来为自己寻求一个后路。

所以,很多时候,人的不敢于尝试,都是被害怕失败拖累了。

我们需要如何改善呢?

我们需要正确地看待失败。我们需要知道,失败并不可耻,也不丢人。我们可以在一次次失败当中汲取经验教训,从而汇总出更好的新创意,而这种能力也有助于我们处理生活当中的其他问题。

这些年不断有人在说90后们太脆弱了。一点点艰难困苦就很容易把他们击败。其实,脆弱的不是90后,而是他们从小就没有经受过何为苦难,所以当苦难来临的时候,他们束手无措。

其实,苦难和失败都是可以教给我们做人的意义。当你经历过、应对过之后,你就有了足够的底气。下次它再来,你就不那么害怕了,因为你知道,无非如此,也知道如何去击败它,至少不被它所击败。

我们当然没必要感谢苦难与失败,但是需要直面它并借势成长。

3 需要如何做,才能大胆尝试?

将自己的半成品作品公示,获得反馈、积极接纳。

在国内,很多的项目研发都是成品后,不断地改良;然而这个过程中往往会耗费大量的材料和设计加工成本。

但是在美国,很多公司愿意将自己的半成品公示出来,由顾客、潜在用户、设计部门人员、销售人员一起集思广益,来为产品提供建议。这也就大大提高的生产效率。

FACEBOOK平台就曾经帮助很多企业,将它们的产品放在网站内,然后通过群组里的好友们来为共同感兴趣的产品设计口味、包装等等,企业研发者坐享其成,用户也乐在其中。

从小事着手,简单尝试

记得在2016年年初,有一位朋友制定新年计划,其中有一项写道:新的一年,争取累计尝试100件新的事物。哇,当时看到就觉得振奋人心。

年底看他的年终总结,他真的做到了。从早餐尝试没有喝过的酸奶到周末尝试没有去过的密室逃脱,最后他的挑战越来越新奇,在年末挑战了山体攀岩和海底浮潜。用他自己的话说,活脱脱的一个挑战者联盟。看吧,从小事情慢慢的循序渐进地来尝试,你的生活也会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坐言起行去行动

说了这么多,不论你计划的多好,永远不如你踏出第一步更有效率。我们不需要多么高难度的挑战,先从行动开始。只有你行动起来了,我们才能有机会去失败,从而在失败中摸索经验,走向成功。

四、环境激发创意

首先,为什么说环境影响创意?

其实,对于环境来说,不同的场合,传递的信息也不尽相同。窗明几净的清透空间内,可以使人精神舒爽,随时迸发出灵感;但是相对幽暗、阴森的环境,就会给人一种压抑感,让人的内心先警觉起来,自我保护意识超强,于是就没有人能够真正放松下来,发挥创意了。

其次,营造环境的方法有哪些?

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办公室和职场的环境了。当你的办公室能够有新颖的装修、装饰设计后,的的确确可以激发员工的创意,让工作事半功倍。

具体做法上可以从细节方面着手:将天花板设计的高一些、增添一些轻音乐或者淡然的香水味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我们面对的群体不是工作中的白领,而是一群学生甚至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老师可以利用课堂环境辅助教学。其实在西方的很多例如哈佛、耶鲁、斯坦福这些常春藤名校,他们的教室都是多元化的。老师可以根据讲课的需要决定隔断板是闭合还是拆开,所有教具是摆放在一起还是分散放置。这样的环境会带给孩子轻松、自由的氛围,不会让他们死板地手背后坐在课桌前,这样也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思维,更容易有创意。

最后一个方法,是经常更换环境。不论孩子还是成人,任何一个群体或者个人都会对长久面对的同一环境产生厌烦和无趣感。所以,我们在上学的时候,学校就经常会安排各个班级更换教室来上课;工作后,老板也会经常给员工更换座位,甚至有些公司的销售团队,每个月都要给整个团队更换工位的位置,都是为了让人产生新鲜感和好奇,这样他们在工作和学习的时候也会被周围的环境影响,脑洞大开。

约束催生创意

1 约束为什么能催生创意?

约束之所以可以催生创意,关键在于当约束来临,时间紧迫之时,人的压力也就越大。这时,人体内就会迸发出巨大的力量,大脑也能激发出超高的潜能。

还记得影视剧《少年包青天》中,包拯多次临危受命、化险为夷,凭借的正是这股力量。因为,并非所有人在危急关头都是不堪重负、大脑一片空白,他们越是危难,越能够把思维视角确立在一个全新的角度,从而获得出人意料的惊喜。

当然约束并非仅仅包括时间和压力,它还包含资源。在资源匮乏的客观条件下,人们就总会觉得辅助太少,无法发挥;然而资源少并非坏事。正是因为资源少,人们才能够减少了选择,可选择的事物也少了。于是,人们就会耐下性子来慢慢观察和分析手头上的现有资源,而不会被诸多选择搞得晕头转向、无从下手了。同时,人们也不会被其他事物那花花绿绿的感官刺激所左右了。

2 如何催生创意?

说了这么多,具体我们需要怎样催生创意呢?其实创意并非仅仅依靠我们自己,还可以打开思路去依靠别人。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个概念:精益创业。意思就是说半熟的产品拿出来给顾客和潜在用户来了解,通过他们对产品的建议和诉求来进行后面的研发步骤。这个行为不仅仅可以让用户能够参与进来,更加能设计出符合大众口味的产品,增添了用户满意度,可谓是一举多得了。

所以,汽车经销商可以将结构图发给顾客,征询顾客都喜欢什么颜色的车子?冰激凌餐厅也可以征询顾客的口味,研制口味各异的冰激凌,大大增添了潜在客户。

END

《斯坦福大学创意课》一书,以创意为主题,为我们呈现出了影响创意的四个因素。当然,每个人的创意引擎都不尽相同,这里面有资源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这是我们不可改变的;然而作者为我们罗列出的,都是我们主观上可以改变,所以改变你能改变的,才能更积极地引爆创意!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