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是一本由[德]叔本华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83,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一):字数超350?

叔本华的理论是自洽的,他不用主体和客体去解释,代替为意志和表象,和佛经的观点有相似更有不同,因为任何的哲学系统都依赖于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多有思维才会有思想,而思维恰恰是智慧和聪明的界限,会思维的人建立出一套庞大的哲学体系,这就是能解释万物的吗?不见得,不会思维的人没有妄念,就不真正理解这个世界吗?未必,不然神仙传白日飞升和藏传的喇嘛虹化那都是假的吗?像昨日读罢的崇高的位置中,孙先生给哲学的定义即是对理论思想的反思,当任何一个领域的从业者在其领域遇到问题开始反思所在领域原本的架构逻辑方式不妥,欠缺之时,他即是哲学工作者,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进行着哲学工作,哲学并不是探究世间本质的学科,因为万物的本质根本不能用人脑去思维证明探索,道士,和尚存在的意义也不只是教化百姓,在掌握真相这一方面,他们远在凡人之先。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二):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97收获很多,又认识了一位哲学家叔本华,看这本书之前在b站上刷到过余老师的“余明锋的哲学课”他的系列视频中也提到了叔本华,也算有个提前预习。 回到这本书,题目就已经是叔本华的观点了,《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世界是由表象组成的,由意志决定的,整本书分为四个章节,表象初论,意志初论,表象再论,意志再论。具体论述看的真的很痛苦,但是到后面表象再论,意志再论看到很投入。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谈谈看法对这本书的看法 表象:人能经验到的所有对象,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是我们周围的一切。 意识:沿用了康德的概念“物自体”真正的现象本质。叔本华是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人生来就是痛苦的,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又十有八九,这种痛苦本也是不能改变的。快乐也是消极的,由于欲望满足带来的快乐,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更大的欲望,带来的只是也只是痛苦。所以人一生能做的只有摆脱痛苦和逃避无聊。 那我们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可以沉醉艺术(音乐,绘画,诗词,歌剧)暂时的忘却自己的身份,个性,意志,处在一种“纯粹知觉状态”,但这只是暂时的摆脱这个痛苦。 那如何彻底永久解脱?彻底永久解脱就是要彻底的否定意识。 否定意志代表远离生命的喜悦,但如果你采取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那是肯定了生命的意志,自杀的人根本不是舍弃生命的意志而是舍弃生命,他只是对自己生命不满而已。所完全的生命还是肯定的,自杀不是终结,如果他对自己的生活满意就不会自杀,但意志还是存在。 在以前没接触哲学前,都认为哲学就是空中楼阁一样,书看多了会看破生命“不想活了”,但是真正接触哲学了之后才发现无论是存在主义还是悲观主义都不主张主动放弃生,无论从哪个方面论述,无论认为人生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我们都不应该放弃生命。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读后感(三):意:

叔本华把柏拉图的理念本体化通过意志的直接客观性表现为知觉上,意志是完全客观化的理念“本体”,也是具体的特殊事物和认识具体的特殊事物的个体的“本体”,而只剩下意志,在被观想的对象以及因尽情观想而自觉为纯粹主体的个体中,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且都是自觉的意志,在杂多和差异的现象之中知识发挥服务的作用遵循充足理由原则发现种种客体关系以对意志有用和互动;但是理念具有永恒性,叔本华就在假设这种情况,以这种假设出发,“永恒的现在” ,倘若除去知识和表象世界就只有意志或盲目的冲动,就要先获得意志的充分客观性成为表象同时假设主客、并为纯粹知识主体摆脱个体性和意志的服从;也就是脱离对自身以外其他物的关系,而主体又脱离对意志的关系,就是前面说的特殊情况下才能去除的这种现象,…,不再是特殊的具体之物而立刻成为它所属种类的理念,知觉的个体则成为纯粹的知识主体,所以全神贯注于这个知觉的人不再是个体,他只是纯粹的没有意志的没有痛苦的超时间的知识主体,只认识理念;倘若所有时间、空间的具体的特殊事物通过充足理由原则形成的许多理念只会把它们的纯粹客观性蒙蔽,而纯粹知识主体及其相关者的理念则脱离了充足理由原则的一切形式,同时把被观察的对象变为理念,表象世界就表现为纯粹的、充分的,意志的完全客观化也就产生了,当柏拉图的理念或意志客观化的各个阶段在意识中连续通过时,我们想象柏拉图理念或意志客观化各个阶段的整体,完全消失在被感知客体中的主体本身也因而变成这个客体,整个意识只是完全清晰的印象,现在,这个意识构成整个表象世界,也就是理念或意志的充分客观化即产生真正的表象世界,同时像物自体一样,能知和被知的个体不会被明确地区分开来,世界及一切客观存在物现在都表示要依赖他的存在,他把自然融入自己内心,一个人既然感觉到这一点,怎么会把自己看作绝对短暂的,并且还和不灭的自然相反呢?

值得注意的是,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里面首先以自身对纯粹性的理解和出发清除了非理念的成分,有非哲学有经验的也有数学的成分,从而把知识分为感性世界的层次,物理学、数学,介于其间、更高的是第一哲学,形而上学,而理念应该作为一种无限和纯粹的概念也就是范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