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沉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沉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沉思录》是一本由[古罗马] 玛克斯 · 奥勒留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思录》读后感(一):《沉思录》读后感

《沉思录》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是可以通过“阅读”…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从而达到某种共鸣的!(也许这就是“阅读”的根本意义!)细细品读这本来自古罗马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的智慧箴言时,仿佛他就站立在我的身旁为我讲诉他的过往沉思……于是我的心灵起了风暴…他的沉思细语时而会把我吹到“阳明心学”的旋风当中,时而会把我吹到“存在主义”的狂风当中,时而会把我吹到老庄佛学的微风当中……他总是会令我想起之前读过的《王阳明传习录》、《局外人》、《悉达多》……他们的“观点”相互碰撞却不谋而合!于是我在心里不由地感受到了一种“厚重感”……读者的心在这时好像变成了一座“桥梁”,在这座桥上王阳明、加缪、黑塞、惠能、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等等,他们与玛克斯•奥勒留相遇(在读者的心中相遇)……他们在读者的心中互相交谈,安定于此……因为他们知道读者心中的世界没有时间、空间……唯有意识长存!愿你我都能成为他们的桥梁,成为自己的桥梁……

《沉思录》读后感(二):沉思录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去看了一些这个哲学流派的一些信息,看完了以后我又去稍微看了一下。其实也还是没看懂什么官方关于这个哲学流派的内容。稀里糊涂。

我这人确实没有像其他的读书人的那种天分,没有随手在书上写下读到某些触动自己的句子的习惯,对我来说能理解内容,内容对自己有足够的影响就算是足够深刻了。 这本书给我的主要印象——节制。 节制怒火,节制欲望,节制对死亡的恐惧,节制怠惰的习惯和情欲。人学习节制这么多,不是为了996,而是为了能很好的和他人和自己相处。

节制欲望从而避免被诱惑,然后更好的做好眼前的工作。 书中的内容和犬儒主义的消极避世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书中也在不断的提到要做好自己的工作,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通过思考和工作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意义。 书中也说到为什么要控制情绪的溢散,因为溢散的情欲无论是愤怒还是忧伤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整个人被情欲吞没。 书中有一句话,“被欲望控制要比被情绪控制更为可耻”。当人被情绪控制至少可以解释为被动的因为外界刺激,即使犯了错多少也还值得同情。可是当被欲望控制犯错,则属于由内在思想引起的主动行为。所以高下立判。 当然这本书也介绍了很多如何轻视死亡的降临,如何忽视对于财富和成功的渴求,这不是我希望得到的影响,所以只是在此提到其中有近乎50%内容被占据。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事,这个版本的书真的坑。注释居然放到后面弄得像是后记一样。猪一样的排版造就了不大愉快的阅读体验,额外的增加阅读困难。书的翻译有些地方确实比较模糊和不够流畅,但是不会影响总体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真的能给那些丧起来很厉害的人一些帮助,要么帮助他们重返人间,要么就,就真的脱离苦海了。

《沉思录》读后感(三):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

昨天晚上看完了马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想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之前跟本科同学一起吃饭,XM说她烦躁的时候就会看这本书,能让人安静下来。于是去买了一本,这也是今年读的第二本纸质书。这是古罗马一位皇帝写的书,看下来像是写的日记、随笔,一段一段的话,零散随意。作者写的时候并不打算公开,沉寂了几百年后感觉像一本“秘籍”一样公开,有教会史家把这本书定位为马克思给他的留下的书,充满了世故智慧。梁实秋先生在译序里也写道,“他不是在作哲学的探讨,他是在反省”。当然,全书看下来,反省的意味其实不太浓,反省意味着自我批评,但是全书主要是正向的引导,十二卷的内容,各个片段的中心思想其实有很多重复的内容,有点“碎碎念”的味道,但也因这种重复,而有一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的意味。看完印象最深的一是有关变与不变,“太阳之下没有新的事物”,历史囊括了常见的事务(但其实是历史上的每一个当下,丰富了历史)。作者讨论了很久的生死问题,有一种向死而生的超脱或者励志观,与道法自然不谋而合,主张顺其自然,接受宇宙带来的一切(当然,这可能也是翻译意译,造成了这种观感)。二是关于目标与他者。“老实讲,一个好人是不要窥察到别人内心的黑暗,而是‘目不斜视地直赴目标’”、“一个人生来不适于担任的事,根本不会落在他的头上”、“最好的报复方法便是勿效法敌人”。三是关于烦恼。“不要被想象中的整个人生的一幅图画所吓倒,......给你带来负担的不是过去,不是未来,乃是现在。”“你遭遇外界挫折而烦恼的时候,使你困扰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对那件事情的判断”。可能还是因为太浮躁,作者的一些关于生死的论述,关于集体与个体的论述,尚未能完全读进去,但是的确会有内心上的平静,这种平静源于更重视自己的内心,更清醒,而屏蔽掉了很多想象中的外界干扰。

《沉思录》读后感(四):书如其名沉思录

《沉思录》是我目前读过最易懂的哲学书,不厚的书却花了不少时间读完它,因为每一句话都值得深思。这本书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讲生死,讲自然,讲情绪……书里的每一句我恨不得都把它背下来,浅显易懂的比喻总是能恰到好处的讲明道理。

“与其说人生像跳舞,不如说人生像摔跤,因为它需要我们立定脚跟准备迎接不可预见的每一攻击。”

这本书被我放在了触手可及的地方,每次烦躁时便翻开,无论打开哪一页都能让我平静下来,开始反思,开始释怀。

《沉思录》读后感(五):叩问初心的沉思录

前两天去书店给孩子买书,正好挑选了几本自己想看的书(几百年没去书店买书了,好多想看的书都没有,还贵),《沉思录》是其中一本,看到梁实秋老师的名字,想着总不会差吧,就收了。

读书的过程还是很舒适的,从形式上说,用语录体来记载,篇幅短,读起来快;从内容上说,毕竟是千年以前的人物了,信息量没有那么多,且都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的思考,都是普世价值。还有一点是,据说梁老师翻译的版本比较通俗易懂,那从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说是这么回事。

读到卷一的时候,感觉作者像在发表临终遗言,把帮助过自己的人都感谢一遍,感谢的内容都是伟大、光荣、正确的,说实话是有点失望的。但读到卷二时,好像找回了小时候那个爱思考宇宙、爱思考人生意义、爱思考死亡的自己,触动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初心,就有点感动。

在读书过程中我有几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作者假设有“天神”,为何天神的品格必是高贵的,“好”的?第二个疑问是:外部世界客观存在,不具备“好”或者“坏”的判断,“好”和“坏”只是我们后来加给他们的,这点类似佛学中的“空性”,那么“好”和“坏”为什么会产生,仅仅是这么多年来君王为了巩固权力而灌输给大众的洗脑包吗?第三个疑问是:作者一直强调的人的理性,究竟指的是什么,是否存在最高的理性,那种状态下人的行为方式是怎样的?第四个疑问是:有那么一段话写到,人到了40岁左右能够明白一切,宠辱不惊,那么人参透了这些之后,该如何行动?第五个疑问是:如果人来到世界上是必然的、有目的的,那么为何必须经历从懵懂到成熟的过程,不能从一开始就掌握一些技术或理论然后去实现那个目的吗?假如是偶然的、没有目的的,那又为什么存在?

经过仔细思考,第一个疑问和第三个疑问可以说已经有了我自己的答案。从我的阅读理解来看,作者世界观的内在逻辑是:宇宙是一个整体,人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人应当保持理性,尊崇宇宙法则为人处世;而宇宙法则是:从低级向高级进化,通过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协作实现;人的理性则是:和宇宙法则高度统一的思想与行为。人生观的内在逻辑是:人只占有宇宙非常微小的时间,人生转瞬即逝,所拥有的只有现在,把握好当下。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是:进化过程中保留起来的就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也就是为了推动宇宙从低级向高级进化,我们必须要学会联系、沟通、协作,促成这些行为必定是从利他出发,利他需要的品质是友善、宽恕、奉献等“好”的品质。

其他问题还需要更多的一些思考和历练。

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作者作为一位君王,时刻都在探究宇宙法则、探究内在世界,并没有停留在如何巩固政权方面,真的非常让人感动。哲学永远年轻、永远让人热泪盈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