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读后感精选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读后感精选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是一本由(英)A.D.史密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9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读后感(一):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

真正比较深入地了解胡塞尔,是上半年读张汝伦的《莱茵哲影》时,对这位哲学家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对“回到事物本身”这一哲学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想找机会系统全面地探索胡塞尔的哲学宇宙。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沉思》是作者A.D.史密斯对胡塞尔的著作《笛卡尔式沉思》的阐释性作品。《笛卡尔式沉思》是胡塞尔的经典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晚期思想的重要总结。胡塞尔是现象学的创始人,该书作者主要研究领域恰恰为哲学史、现象学、形而上学、语言哲学、心灵与行为哲学、宗教哲学等,因此由其来解读《笛卡尔式沉思》可谓合适不过。

这本书分为五章,对本我论/先验自我、意向行为/意向对象、交互主体性/人类共同体、普遍经验世界/生活世界、形而上学/存在论等哲学概念与哲学思想进行了鞭辟入里的思考,从原有概念上生发出了许多有启示性的讨论。

当然,限于个人学识,书中许多内容读得一知半解,甚至有时如堕云雾,不解真义。但我还是极为喜欢读哲学著作。读这种哲学类的书籍,与小说、诗歌、历史等体验迥然不同,总觉得是极为神圣的时刻,虽不至于如古人那般沐浴更衣、煴香煮茶,但也必手净面洁,保持仪式感。读到疲惫之时,细嗅书香,沁人心脾,顿时心神愉悦,周天舒畅。而每当我拆开这种好书的塑封,都像在举行一种神圣的仪式。我知道,我对这本书是负有责任的,我不能冷落它的表达,更不能辜负它的哲学。

对我来说,阅读哲学类的书籍无异于一场自我革命,它借由充沛的思想资源,哪怕是刹那间阿基米德式的“尤里卡”时刻,丰厚自身的生命体验,走出“洞穴”,摆脱封闭的可见世界,从而看见“太阳”,迎接崭新的可知世界,甚至实现灵魂转向。正如海子的那句诗,“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沉思>》虽然十分深奥,但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阅读体验。于我而言,一行行文字就是美景,一段段句子就是胜境,我在这姹紫嫣红的景致中流连,悠悠忘返。而它带给我的改变,不一定是恍然大悟的透彻,也不一定是醍醐灌顶的通达,更多的时候,它犹如阵阵微风吹拂着,荡漾起心中一圈又一圈的涟漪,绵绵之力却源源不断,耳濡目染中升腾了一股力量,潜移默化下打开了一扇洞天。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读后感(二):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

你是否也看不进去哲学史中的现象学部分?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我的观察,做哲学史研究的学者一般不做现象学,因此在写到现象学部分总是一笔带过,或者流于浅表,甚至有所错漏。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讲胡塞尔现象学的书,作者是英国现象学家A. D.史密斯,中译者赵玉兰是北大哲学系赵敦华老师的学生(很多朋友应该都看过赵敦华老师的《西方哲学简史》),本书以胡塞尔的《笛卡尔式的沉思》为导论来介绍现象学,(注意它不是一部笛卡尔哲学研究文献哦)其实我看下来觉得它更像一个胡塞尔现象学小词典,把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很多重要概念都解释了一遍,既可以当做《笛卡尔式的沉思》的文本解读来看,也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哦~ 这本书是胡塞尔在巴黎索邦大学讲现象学的演说的扩充版,副标题也是“现象学导论”,虽然它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现象学作品,其中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但大家通过这本书的引导,可以看到一个和哲学史教科书中不同的胡塞尔,他的理论丰富、深刻而广泛! 限于篇幅,我想在这里讲一讲现象学研究的是什么?也是书中讨论的一个基础性内容。也许有些哲学史基础的朋友会说,那当然是意识呗!那么问题就来了:心理学也是宣称研究意识的,已经有心理学了,为啥还得搞出个现象学来,不是多余吗?你现象学的独特性在哪里? 胡塞尔指出,心理学是一门实证科学,它的目标就是通过理论假设,实验和数据来得出结论,致力于成为像物理学一样的学科。但是胡塞尔不认为意识可以像物理学那样来研究,因为意识的性质和物理对象的性质也是不一样的,是研究对象规定了研究方法,而不是反过来的。 因此,胡塞尔早期的现象学是一门独特的心理学,就是他说的“对心理学的根本重塑”,也就是把我们的意识经验中所有经验性的东西都剥离掉,那还剩下什么呢?剩下意识结构呀,这就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心理学”要研究的。比如说,我想象我和朋友一起过生日,吃蛋糕,这是一个想象的意识经验,然后我们把其中所有的经验成分剥离掉,比如“我”“朋友”“过生日”“吃蛋糕”,那还剩什么?还剩一个想象的结构,这就是现象学要分析的意识结构,同样的还有知觉结构,回忆结构,语言和意义结构等等,不是对某个具体经验的分析,而是对这个本质性的意识结构进行讨论。可能对大家来说有点抽象,慢慢去理解。

《胡塞尔与《笛卡尔式的沉思》》读后感(三):先验洞见真正个人主义的精神生活,知返哲学迷途

一切为我存在的东西,都因我的认知意识而为我存在;对我来说,它是我的经验活动所经验到的东西,我的思维活动所思想的东西,我的理论化活动所理论化的东西,我的洞见所洞察到的东西。

20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1859—1938)其实是一名数学博士,其于1883年起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追随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弗朗兹·布伦塔诺(1838~1917) 钻研哲学,受其经验主义影响;后来胡塞尔到德国哈勒大学,成了心理学家卡尔·斯通普夫的助手,在他的指导下,胡塞尔撰写了自己的第一部著作《算术哲学》。

胡塞尔的主要著作有:《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等。他开创的现象学运动,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欧陆哲学的走向,比如20世纪欧洲知名哲学家伊迪·斯坦因、欧根·芬克、马丁·海德格尔、让·保罗·萨特及莫里斯·梅洛-庞蒂等都深受其影响。

胡塞尔的现象学中的三种方法主要为:描述法、自由想象变更法、视域法。

唯理论者、经验论者胡塞尔在本书里肯定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与哲学意义,同时指出,真正的哲学探讨是非自然的活动。先验现象学的根本新颖之处在于,它声称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存在领域。

先验现象学涉及一种兴趣转换——远离世界,转而朝向这个世界得以在其中向我们呈现自身的我们自己的意识生活,因为哲学本质上是伦理生活的某种形式。哲学家要在被构造者与构造者之间重新审视“事物本身”、科学之理性与非理性。

胡塞尔在《笛卡尔式的沉思》的第一节中写道:哲学纯属哲学家个人的事情。它必须作为TA的智慧,作为TA自身获得的日趋普遍的知识而出现,从最初开始乃至每一步,TA都能够凭借自己的绝对洞见而对这种知识负责。

因胡塞尔所关注的是世界可能的非实存性,故胡塞尔认为笛卡尔的怀疑主义腐蚀了人类精神,它不仅败坏了理智生活,而且败坏了一切道德的和精神的价值,因此笛卡尔的思维需要现象学的还原。

胡塞尔建立先验现象学,以之为原初生机勃勃的哲学精神的新星,就是要与他所看到的西方文化的重恙相对抗。先验现象学的作用就是通过真正哲学的“终极创建”来拯救失落的欧洲文明,这种创建将通过重申“已经遗失的哲学责任的彻底性”来为“我们的时代注入生命力”。

胡塞尔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他所提供的详尽的现象学分析的深刻性与原创性。他所探求的正是关于所有可能对象的充分的构造论述,为自身辩护的绝对观念论。

胡塞尔:先验的我纯粹地存在于自身当中;然而,它在自身当中完成了自身客观化,它赋予自己以“人的灵魂”与“客观实在性”的意义形态。

在与人类以及非人类的周围世界的相处中,人是自由的、自决的存在,TA有能力自由地合理地塑造TA自身以及周围世界。而哲学始于好奇,所以以胡塞尔现象学探讨哲学的内涵,就要理智地对自身责任,忠诚于理性的生活,才能解决人的那些存在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问题,过有意识的存在着的生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