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细说三国史 : 中国人的多重面孔读后感锦集

《细说三国史 : 中国人的多重面孔》是一本由吕思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细说三国史 : 中国人的多重面孔》读后感(一):好书推荐/知史明智细看三国史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

就如吕思勉所说:了解事实的真 相,以满足求知的欲 望,也是一种快乐。在他的这本《细说三国史》分析三国时期重要任务,给出独到的见解,还原历史真 相。

吕思勉和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史学四大家”,著有多本历史书籍,他学识渊博,见解独到。

《细说三国史 : 中国人的多重面孔》读后感(二):《细说三国史》:历史上的另类曹操

普通人了解三国大多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广泛传播,让人们对三国那段历史形成很多误会。 因为说到底《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著作,需要离奇变幻的情节,来满足文学的趣味。因此很多不是真实的历史。想了解历史,要阅读史籍,也可以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那里了解历史知识。 吕思勉先生是历史学家,他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成为“现代史学四大家”。著有不少通俗历史读物。 《细说三国史》是吕先生在对三国相关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战争以及地理环境等进行详细分析的历史读物。 这本书中,对曹操的解读颠覆了世人对曹操的定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所谓的名言坐实了曹操的jian雄名声。许多的民间戏剧中的形象也是白脸jian臣,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起看一看历史中的另类曹操。 一、青年初入官 场,不畏权贵,严肃法纪。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孝廉。在洛阳任北部尉时,为了严肃法纪,造了十余根五色大棒悬于衙门两边,并声明有犯禁者,都可用棒杀之。 当时,有一位很受宠的宦官蹇硕,他的叔父仗着蹇硕的名头,违禁夜行。曹操下令将其棒杀,因此得罪了权贵。后来他被调离洛阳,做济南相,也做出一些政绩。后来又因得罪宦官,怕家人遭祸,就称病辞职,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件事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曹操,要做的是为民为国的好官。他并不贪恋富贵权势,在隐居之时,读书射猎,文武兼修,是个志趣高雅之人,从他后来的文学、书法、音乐作品中,也可以感受他对时世的感情流露。 二、中年兴义兵,独自引军讨董卓。 公元189年,董卓趁汉灵帝驾崩之时,带兵进京,杀害汉少帝,自封太师,执掌朝政。曹操当时人在京中,但他对董卓的所作所为非常厌恨,因此逃出洛阳。散尽家财,招义兵,并且向天下英雄发出倡议,共同讨 伐董卓。 董卓的做法是有篡汉嫌疑的,把皇帝杀了。而曹操都不与他合污,从这点看,曹操如他自己所说,从祖父到他,受汉皇信任已三代,怎么ren心篡汉呢? 三、晚年勤勤恳恳,颁召令坦心迹。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亲 自颁布《十二月己亥令》。从他二十岁被举孝廉到当时官至丞相的人生经历。 其中所说都有历史的证,并不是沽名钓誉。其中他承认自己不能离开兵权。因为为官多年,得罪人很多。若弃权,则家人易受祸害。同时他也老实承认希望三个儿子能受封,这样一旦有变,可以有外援。 曹操光明磊落,坦承自己的内心。他的处境也不难理解,作为身居高位多年,又生逢乱世的人来说,权势就是自己的护 身符。 纵观曹操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平定乱世,兴农置业,使当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作者说“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 幕是无从知道的。”我们读历史,要用不同的眼光去辩别,这样才能做到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 视未来。

《细说三国史 : 中国人的多重面孔》读后感(三):《细说三国史》:历史上的另类曹操

普通人了解三国大多是通过《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广泛传播,让人们对三国那段历史形成很多误会。 因为说到底《三国演义》是一本文学著作,需要离奇变幻的情节,来满足文学的趣味。因此很多不是真实的历史。想了解历史,要阅读史籍,也可以从专门搞学术研究的历史学家那里了解历史知识。 吕思勉先生是历史学家,他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成为“现代史学四大家”。著有不少通俗历史读物。 《细说三国史》是吕先生在对三国相关历史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事件、战争以及地理环境等进行详细分析的历史读物。 这本书中,对曹操的解读颠覆了世人对曹操的定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句所谓的名言坐实了曹操的jian雄名声。许多的民间戏剧中的形象也是白脸jian臣,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起看一看历史中的另类曹操。 一、青年初入官 场,不畏权贵,严肃法纪。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孝廉。在洛阳任北部尉时,为了严肃法纪,造了十余根五色大棒悬于衙门两边,并声明有犯禁者,都可用棒杀之。 当时,有一位很受宠的宦官蹇硕,他的叔父仗着蹇硕的名头,违禁夜行。曹操下令将其棒杀,因此得罪了权贵。后来他被调离洛阳,做济南相,也做出一些政绩。后来又因得罪宦官,怕家人遭祸,就称病辞职,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件事可以看出青年时期的曹操,要做的是为民为国的好官。他并不贪恋富贵权势,在隐居之时,读书射猎,文武兼修,是个志趣高雅之人,从他后来的文学、书法、音乐作品中,也可以感受他对时世的感情流露。 二、中年兴义兵,独自引军讨董卓。 公元189年,董卓趁汉灵帝驾崩之时,带兵进京,杀害汉少帝,自封太师,执掌朝政。曹操当时人在京中,但他对董卓的所作所为非常厌恨,因此逃出洛阳。散尽家财,招义兵,并且向天下英雄发出倡议,共同讨 伐董卓。 董卓的做法是有篡汉嫌疑的,把皇帝杀了。而曹操都不与他合污,从这点看,曹操如他自己所说,从祖父到他,受汉皇信任已三代,怎么ren心篡汉呢? 三、晚年勤勤恳恳,颁召令坦心迹。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亲 自颁布《十二月己亥令》。从他二十岁被举孝廉到当时官至丞相的人生经历。 其中所说都有历史的证,并不是沽名钓誉。其中他承认自己不能离开兵权。因为为官多年,得罪人很多。若弃权,则家人易受祸害。同时他也老实承认希望三个儿子能受封,这样一旦有变,可以有外援。 曹操光明磊落,坦承自己的内心。他的处境也不难理解,作为身居高位多年,又生逢乱世的人来说,权势就是自己的护 身符。 纵观曹操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平定乱世,兴农置业,使当时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作者说“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 幕是无从知道的。”我们读历史,要用不同的眼光去辩别,这样才能做到参照过去,了解当代,透 视未来。

《细说三国史 : 中国人的多重面孔》读后感(四):还原历史真相

现代关于三国的书籍当中,还属【三国演义】最为家喻户晓,各种注释的,不同版本的(适合大人看的,适合小孩看的),就连每次书店促销活动也有它的身影。还有各种电视剧,电影版本,三国故事想不让知道都不行。

吕思勉与陈寅格,钱穆,陈垣并称为了“现在代史学四大家。”

他写的这本书用浅显的文笔讲述三国史与文学中涉及的一些人物,事件,战争,从而区分真实的三国与“演义”中的三国。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上有许多事情,其内幕是无从知道的。因为既称内幕,断非局外人所能知,而局中人既身处局中,断不肯将期真相宣布。除非有种事情 形迹太显著,太完备了,才可以据以略测其内幕。

三国纷争起源于后汉,后汉之所以会乱,根源为灵帝的宠信十常侍。“十常侍”是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协团,以张让与赵忠为首,十人。

皇帝为什么相信宦官?在历史上,有少数是因其性多疑忌,他们认为宦官是关闭在宫里,少与外人交接,结党难些,而宦官没有家室,所以营私也淡些。但是这只是极少数的。皇帝是终年被关闭于深宫中最大的纨绔子弟。纨绔子弟最喜的就与奴仆攀谈,且专听奴仆的话,因为只有奴仆,本无身分,亦无骨气,所以肯倾身奉承他们。

赤壁之战,军事上的胜败,用不着研究,其中只有孙权的决心抵抗曹操,却是一个谜。读史的人,都给“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两句话迷住了,以为曹操是当然要抵抗的,殊不知这两句乃是周瑜的口里话,并不能作为定论,曹操确系心存汉室,并非汉贼……

推荐指数:三颗星

叶圣陶说过:一般三国演义的读者,应该用这部书来矫正谬误的历史知识。专门研究历史的学者,也可以从这本书里获得作者对于历史的独特见解。

而就我个人来而言,讲宦官,外戚以及黄巾(道教)这部分还蛮有意思的。而看到后面讲战争却有点根不上节奏了。所以我给三颗星,完全是我个人观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