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英美现代诗谈读后感精选

英美现代诗谈读后感精选

《英美现代诗谈》是一本由王佐良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英美现代诗谈》读后感(一):诗与译文皆精选,简介虽短亦精当

在本书最前面,除了总序之外,有一篇董伯韬写的序《含英咀华》,为读者大体介绍了作者及本书脉络。现在前面有这种导读类序言的书不是很多,基本上每本书翻开就是正文,读者对作者及成书背景知之甚少,只能自己查找资料或在阅读中慢慢体会。序言为本书一大优点。 本书主体部分为王佐良的二十二篇读诗随笔,还有四篇附录。我喜欢附录甚于前面的读诗随笔。虽然作者节选的译诗皆是精华,但每篇随笔篇幅太短,32开本的书,短则三页,多则六页,读起来虽方便, 实不过瘾,总觉得还有很多东西没说完。当然,在总序中已有说明,本书特点就是以小篇幅节省读者时间,此系编者有意为之。在附录中,作者讨论了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及代表诗人,《译诗与写诗之间》讲了戴望舒之译诗与写诗。另两篇讲穆旦(查良铮)的创作与翻译。 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英美现代诗选来看,作者挑选的译本都是很优秀的译本。我有朋友不喜欢外国文学,说觉得外国文学读起来感觉别扭,好像不能好好说话似的。其实只是她没有找到精当的译本。读外国经典,翻译的版本很重要。优秀的译本能够把握原著的精华所在,而较差的译本会令读者失去阅读热情。初中时读过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当时不知道留心译者的名字,以后再读其他版本,总觉得不如那一版好,现在才知道那一版是郭沫若译的。 我很喜欢读长诗,但我不喜欢将长诗译成散文体。韵律是诗歌最美丽的特点,译成没有韵律的散文体就索然无味了。《伊利亚特》、《奥德赛》和《浮士德》,我读过几个不同的版本,唯有《神曲》未曾比较过,只是随意买了一版。《伊利亚特》不同的版本中,对雅典娜眼睛的翻译也是不同的,印象很是深刻。最早先看过的一版译为“闪眼的雅典娜”,这个版本应当很老了,近几年没有找到过这个版本;一版为“目光炯炯的雅典娜”;一版为“明眸的雅典娜”,一版为“灰眼睛的雅典娜”。不论其他译文,只看对描写女神眼睛语句的翻译,我个人喜欢“目光炯炯的雅典娜”。因“闪眼的”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明眸”虽美却不具神之威严,“灰眼睛”仅仅是眼睛的颜色。不过时间久远,当时只是在图书馆或书店阅读,未作笔记,现在已不记得这些版本分别是哪位译者翻译的了。 读过这本书以后,我马上买了查良铮译的《唐璜》和郭沫若译的《浮士德》。此外,我还很想读周煦良译霍斯曼的“诗苑译林”丛书之一(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重点读书前的长序,因本书第10页提到“这篇序文谈到他译诗的办法,既具体,又深刻”。 捉了3个错字,为本书白璧微瑕之处: 第7页倒数第2行“有雀凡的双翼”,似乎应是“有雀鸟的双翼”。 第123页“不谦逊也下放肆”应是“不谦逊也不放肆”。 第153页第9行“郭沫若师法惠特曼,别的年轻中国诗人义仿效郭沫若”,应是“别的年轻中国诗人又仿效郭沫若”。

《英美现代诗谈》读后感(二):走在印刷机之前的诗歌

1

对诗歌爱好者来说,这是狂欢的时代,也是尬舞的时代。

尴尬是因为当下的汉语言诗歌,既没有古代源头也没有西方源头。狂欢是因为在西方写诗人感叹难有突破的同时,我们无论是复制古代,还是模仿西方,都大有可为。

比起散文、小说,诗歌演变的脚步更密。几十年过去了,翻出当初的散文、小说作品,大概还能下的去眼,但诗歌已经完全“过气”了。没有成熟之前,诗歌的保质期更短。或者永生,或者猝死,诗歌没有中间选择。在没有跨过门槛,真正走向成熟之前,大部分诗歌注定要成为垫脚石,只有文学史价值,没有文学价值。

对我们来说,什么是诗歌?既不是古旧的作品,也不是健在的诗人,而是走在印刷机之前的东西。他们可能一文不名,他们的作品可能还在网络上,和玄幻文学在一起,或者硬盘里,和动作片在一起,这就是汉语诗的未来。

走在印刷机之前,这是属于诗歌的命运。

2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意,谈人心不古,属下酒菜。

时时改变的诗歌,走在印刷机前面。印刷品的作用,更像是事后总结报告。你想读诗了解诗歌,读完总结报告,一定要去现场,和当下的诗歌写作者谈一谈。

属于某个年龄的美好,羡慕不得,只剩嫉妒。比如诗歌,年轻人的心气,中年人的事情,老年人的眷恋。买副药灌下去,你也回不去了。读王佐良《英美现代诗谈》,老人家给了内心的忠告。之后的路,还是写诗的人们自己走。所以这本书,仍是对汉语言诗歌现代化历程的怀念。

国人谈诗,相比敦厚,锋利居多。或引进西方理论,阅读方法和西方作者文本参考,或匡正标准,可是他们的锋利又会匆匆消失,成为“具体时代特定背景下的具体产物”。我们的文本配不上我们的野心,而我们的野心又迅速衰老。

3

需要说明书的产品,不是好产品。因为从设计上看,它们不具易用性。但没有说明书,又没有设计感的产品,干脆没法用。

有人说,当下诗歌写作面临的任务是,一边推销阅读方法,一边制造文本。人们愿意学习方法,比接受你的产品更了不起。就像很多老人可能还知道微信,但这辈子已经不想学了。

读完《英美现代诗谈》后,想一想,衡量诗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也许不是美、或力量,或技法。而是诚实。何等程度地诚实,何等程度地伟大。诗歌借助内心的诚实与谦卑,产生力量和美。我们不乏概括、不乏泛泛而谈,我们沉醉于自认为的诚实,对自欺欺人浑然不觉。越到中年,越是发现,诚实远比想象的要难。必须经常反省、比较,而不能沉醉于虚假的完整。跳不出欺骗的舒适区,也就永远发现不了自己的虚伪。现代化进程,就是不断跳出舒适区的过程。

对很多人来说,也许三十岁之前你是诚实的,然后下半辈子光剩下自我感觉诚实了。这大概也是特定时代下的特定产物。没人怨得了你。

《英美现代诗谈》读后感(三):诗和远方在那,我和生活在这

诗和远方在那,我和生活在这

评《英美现代诗谈》

最开始接触诗歌,应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唐诗了,固定的平仄韵律把作者的事情和心情都表达地淋漓尽致,比起我们平常的说话简练而且高雅多了。后来慢慢长大之后,读过一些现代诗,成长中的心情多次被《致橡树》《我微笑着走向生活》打动,突然发现原来文字的魅力如此玄妙。偶尔读到一些欧美的诗歌,但囿于文化的隔阂以及理解的不深刻,没有特别大的收获,但也算是领略到了一些异域文化气息。阅读这本《英美现代诗谈》,可以给更多诗歌爱好者提供领略英美现代诗歌精彩的机会。就像卞之琳的诗歌中所陈述的道理,我们通过该书也能看到中国诗歌大家眼中的“风景。”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断章》

谈起诗歌,我特别喜欢的就是这首《断章》了,作为行走在人世间的人,我们不仅阅人无数,也被人阅无数;有时为他人作嫁衣裳,有时也能贪天之功为己有。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很通畅的沟通方式,有时这种无意为之却成有情、心意相通不用言传的喜悦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来了。诗歌的妙处也是在于对于心情的调动,就像《我想我是海》的歌中所唱:胸怀被敲开,一颗小石块,就可以让我澎湃。

从托马斯·哈代到托尼·哈励逊,从惠特曼到罗伯特·伯来,22位各具特色的诗人,标示出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世纪末英美现代诗歌多维变化的历程。每一位诗人的代表诗作都在书中被作者细细点评,并作出一些延伸性的介绍和解读,放到了所在社会背景下的诗歌,像是还原了作者原本的心情一样,穿越时空到今天的我们,为我们提供一次精神上的饕餮盛宴。更令人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还附录了几篇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作品,作为承接英美诗歌精髓到近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介绍,也让我们的阅读最后有了一个更好的着落点。

樵夫的斧子找大树要斧柄,

大树便给了它。--《飞鸟集》

如此直白和朴实的描述,在泰戈尔的笔下显得有一份神奇的感觉。最开始读起来觉得这首诗好简单,类如英文歌曲《农夫在山谷》所说:农夫在山谷,农夫在山谷,哎呦诶,农夫在山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我慢慢读出了大树的慷慨和斧子的直白,也懂得了其实生活中的道理大抵如此。

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

这句话曾经触动了很多的年轻人,到底是要为了生活蝇营狗苟,还是要为了梦想远走高飞?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年轻人来说,诗和远方可能更富有人生的意义,而对于年长的人来说,健康地活着更重要。而我,在月亮和七便士之间还是选择了彷徨:诗和远方在那,我和生活在这;我不停地来回奔走,想找到一个更真实和理想的自己。

2018-5-27

《英美现代诗谈》读后感(四):读不懂英美诗歌,你就等于不了解英美文学

诗歌作为出现得最早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我们都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与我们的生活血肉相连,古人有“不学诗,无以言”的教诲,这里的“诗”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可见诗歌的魔力有多大。同样地,诗歌在外国也有着同等地位。脍炙人口的好诗举不胜举,比如我们熟知的《当你老了》,“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惟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发自内心的文字,在不经意击中你的心扉,让阳光和温暖缓缓进入。

如果你阅读史丰富并稍微细心一点,就会发现诗歌在外国文学中俯拾皆是,有些作者喜欢大量引用诗句,有些则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不管哪样,都能觅到诗歌的身影。诗歌可以说是了解文学的窗口。离开诗歌,文学会缺少底蕴,更不用说诗的丰富引申含义。而要理解诗歌,仅仅通过阅读诗歌本身,不去了解诗人及其流派,不了解诗人的个性和生活,总是浮光掠影,所得甚浅。我们知道,哈代是英国著名小说家,著有《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等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可你也许不知道的是,他还是著名诗人。他主要写作抒情诗,他的诗真挚,充满感情的力量。在王佐良先生看来,哈代的诗中“无滥调,也无丽词,而是用乡下人本质的语言,有时掺加几个僻词,甚至自造的词,但绝不浮艳的路,读起来反而使人低徊不已。”确是中肯的评价。

“只有一个人跟在一匹

垂头踉跄的老马后

缓缓地、默默地在耙地,

他们在半眠中走。”

这样的诗中有画,语言却极朴实无华。王佐良先生说哈代的诗歌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诗坛独树一帜,来得朴素、深刻,有别于浪漫派的华丽,“他的土生土长的气质和英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又使他截然不同于当时正在风靡西方世界的现代派诗人如艾略特。”这让我们在读哈代的小说之余,也有兴致读一读他的诗歌,发自肺腑的深情咏唱。

对于英美现代诗坛,王佐良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从不人云亦云,随意附合。而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对英美诗坛的深刻理解,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认为吉拉德·曼莱·霍普金斯“写诗着重内心所感,音韵上着重‘跳跃韵律’,很难说他是传统派,倒很有现代派前驱的味道”。对于活跃于英美现代诗坛的诗人,他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名气大的诗人也不给予长篇累牍的待遇,对于不为人熟悉的诗人也不持偏见,持论公允。在这本《英美现代诗谈》的小书中,他谈论了二十二位著名英美诗人的诗歌,文字总体上都不长,却往往一针见血,给读者留下较为深刻难忘的印象。

书中有的诗人宥于时代的影响,与现在的译名多少有引起出入。比如塔特·休斯,现在通译为特德·休斯。也许你对特德·休斯不甚了了,他的妻子西尔维亚·普拉斯则广为人知。作为美国自白派的诗人,普拉斯有着很高的知名度,是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她的诗歌有着鲜明的特色,往往在一首短暂的诗歌就紧紧攫住读者的眼球,捕获读者的心灵。不知为何,如此重要的诗人,却没有出现在这本小书,不免令人遗憾。

虽如此,如此容量的一本谈论英美现代诗歌的小书,能简明扼要的介绍主要诗人,并其特点,引用诗人诗歌,加以分析,还是给我们以有益的引导和启迪。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