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经典读后感有感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是一本由张良丛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读后感(一):复述内容较多,缺乏主观创见。

在编排上有优点,但内容过多复述,作为了解性读物可以,缺乏的是作者主观应有的论断。

我认为重复仍然是我老师比较被人诟病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缺乏立意,另一方面也是现在大家反对个人见解的风气。

我个人认为,很多国内文艺理论的书都有一个无法涵盖的缺陷,就是梳理性和概括性,我之所以给四星更多原因也是站在定位角度。

如果对于一个刚刚了解文艺理论的人,这是一本不错的参考资料,而且看起来也没有那么晦涩。

所以总结而言,平平是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但是这又是一本非常适合文艺理论新人了解文艺理论,使他们有机会能容易接触一些原著难以理解的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思想家。

那么会有人问:为什么不写成一本科普读物?

如果理想一点,作者当然可以把思想家们的生平及主要著作思想浪漫的讲述出来,但是,这又需要大量精力编排整理,而且对于不感兴趣的人而言也你那么大吸引力,对于我们梳理解构主义看似并没有那么大的价值。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读后感(二):抖音时代的困惑和后现代主义的重估

文/宝木笑

2018年春节对抖音来说是喜庆的日子,从春节到现在,抖音已经挤掉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等一系列我们熟悉的软件,在各大下载榜第一名的位子盘踞多日。极光大数据统计表明,截至目前每100台活跃终端中,就有超过14台安装有抖音,虽然每一条抖音只有15秒,但用户每天在抖音上消耗的平均时长达到20.27分钟(重度用户甚至经常泡在抖音超过5个小时)。抖音虽然和快手有着一定差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内核都是一致的,即打碎了传统“明星—受众”的藩篱,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传播的明星,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娱乐内容的门槛,恶搞颠覆了往日艺术的围墙,晒产品、晒食物、晒大楼霓虹灯等形式多样的内容瞬间火爆网络,让习惯于高高在上、在新闻里公布所谓“收视率”的传统主流媒体大佬们如坐针毡。

这是全民的狂欢,更是全民的节日,一个抖音的网红每月收入可达百万,其生活让很多掌控无数导演、制片资源的当红明星也羡慕不已,因为草根网红的个人时间和生活毕竟比起一线明星来要稍微轻松一点。抖音去年火的时候,学弟晒了母校一位硕导的视频,老师依然青春依旧,借着抖音的火爆大谈其讲了十余年的“现代主义”,说抖音是“中国现代主义解构的迟来的高潮”。其实,一直想和那位老师说,早在本科阶段就想指出他学术逻辑和内容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因为他口中的“现代性”虽然云里雾里,让人觉得莫测高深,但从后现代主义的系谱看来,那只是被腰斩的后现代主义,至少根本就不是什么定义准确的“现代性”。正如张良丛教授在其《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以下简称《从解构到建构》)一书中所说:“将解构与建构视作思维不可分割的两种方式,是对后现代思想理论做出客观的、多维的、辩证的分析之关键。”

德国后现代主义著名学者沃尔夫冈•韦尔施在《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一书中说:“后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绝不是艺术理论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的一种发明。相反地,我们的现实和生活世界已经变得‘后现代’”。“后现代”曾经是非常“时髦”的标签,只是大陆的后现代研究一直处于某种滞后,甚至很大程度上被现代主义所混淆。对于现代主义,我们也许更熟悉一些,因为兴起于十九世纪末的现代派艺术和运动,整整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百年,我们几乎是在现代派大师们的盛名之下成长起来的——卡夫卡、萨特、加缪、马尔克斯,塞尚、毕加索、博乔尼、康定斯基……甚至可以这样说,现代主义笼罩着上世纪的人类星空,一切荣耀很自然地归于现代性。

其实,这真是有些“乌龙”的味道。由于概念和系谱研究的某种混乱,真实的情况与我们想象中恰好相反,事实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其实距离现代主义是较远的,离后现代主义反而更近。现代主义是西方世界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后遗症”,人类竟然可以用那样大的规模和那样深的程度灭绝同类,残酷的现实让走到舞台中央的中产阶级感到迷失,西方的自由、博爱、人道理想的观念被战争蹂躏得体无完肤,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土壤里诞生的,其诞生的过程充满了无数个体的宣泄和迷茫。所以,现代主义从概念角度讲是偏重荒诞、抽象、虚无和超脱的,从风格上说更偏重悲观、颓废和反讽,我们所高扬的所谓“现代主义”的先进性亦或如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师所推崇的“现代主义”,其实已经是另一种思想体系——后现代主义。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从解构到建构》更像是一种充满着“解构”和“建构”味道的正名。比如我们所说的“抖音现象”对于传统的颠覆,对于某种主流限制的打破,这些其实是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因为“反中心、反权威”正是后现代主义的首要特征。比对现代主义产生的土壤,我们也不难看出两者鲜明的基因差别:后现代主义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个新的社会形态或者说文化思想经历了六十年代的学术大争论而走向世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再次点燃了世界思想界的战火,这场讨论最终将后现代主义提高到哲学和文化批判的高度,不仅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响应,而且成功地占据了众多学科、文化和知识领域,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早已延伸至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比对很有些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相比较的味道,后现代主义很有些美国独立战争的味道,那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精英式的思想实验,现代主义更像是法国大革命自下而上的一种摧枯拉朽般的人民战争。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并未有什么分出高下的必要和标准,然而事实却是,血流成河的法国大革命最终仍然没有如美国般实现启蒙运动的国家理想,而美国独立战争却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启蒙运动关于政权的建设设想。

至少可以这样说,你我这样的百姓完成了后现代主义自觉或不自觉的实践,但后现代主义从来不缺少形而上的哲思,更为重要的,也是后现代主义必须得到“正名”的是,正是因为人们发现了现代主义的不足,后现代主义才会应运而生。《从解构到建构》要做的正是点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特质,梳理其思想和理论的系谱历史,因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实在是一对在现实和历史中都太容易混淆的概念。从刚才的发展历史比对中,我们完全就可以看出,二战这个分水岭加速了现代主义的蜕化,但并未完全让现代主义消失,而那个时代又是后现代主义迅速产生发展的时期,两者相互渗透的情况实在是难以避免。甚至两者都心照不宣地将尼采奉为自己理论的开山之祖,半个多世纪以来争论不休,都在争夺尼采“重估一切价值”的牌位。《从解构到建构》对此的态度是极为审慎和客观的,张良丛教授并未如一般后现代主义者那样固执地认定,尼采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起源,而是更加温和地认为后现代思想不能仅仅吸收尼采的批判和否定思想,尼采最重要的是其建构性思想和对新价值的重构。

而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最为核心的地方,也是我们重估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着力点所在,更是后现代主义一直被误读的地方。对后现代主义的误读,一方面表现在与现代主义的种种混淆不清,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则是对后现代主义“解构”与“建构”的腰斩和偏激认识。打破一切“中心”和“权威”是后现代主义的最重要特质,以至于后现代主义往往被人们与“解构”划上了等号,其实这只是后现代主义的一半特质,“建构”是后现代主义的另半壁江山,“砸烂万恶的旧秩序”绝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最终目的。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对后现代精神作了重要的补充,他说:“从根本上说,我们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每个人都体现了创造性能量,人类作为整体显然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这种创造性能量”,继而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是创造性,体现的是建设的价值,而后现代的“建构”是坚持将创造性还给大众,以完成其“去中心,去权威”的神圣使命。

一切社会现象都不是孤立的昙花,其突现的偶然背后都有着某种孕育的必然。按照现在的形势,“抖音现象”其实更应该称为“抖音时代”,这个“时代”并非仅仅包括抖音这一个现象,前段时间出现的王者荣耀、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等现象级娱乐潮流,伴随着我们如今网络时代出现的各类直播网红、鸡汤卖家、段子写手,延伸至文学领域中唐家三少等网络作家对传统作家的挑战,在艺术领域一夜成名的草根英雄对主流学院派的步步紧逼,在经济领域新经济阶层对固有规则的利用和打破等等,我们能够感受到一股“解构”的暗流正在以极为磅礴的力量在推动和撕裂着什么。“抖音时代”意味着“中心化”和“权威化”的堡垒正在摇摇欲坠,每一条源自草根阶层的十几秒的视频都仿佛射向堡垒高墙的一枚箭矢,而这些箭矢的日均攻击量目前已经超过10亿。

“抖音时代”确实拥有着摧枯拉朽的必然和意义,但事物都有着两面性,这样一个时代也有着自己的困惑和需要我们极为警惕的地方,而这正是我们重估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和意义所在。这里我们并非要讨论“抖音时代”的大V如何有着天价的广告费,也不想讨论关于大众在解构传统主流娱乐内容的过程中出现的格调问题,这些都是每一种以解构为先期特征的潮流现象的必然伴生,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解读社会现象的主要着力点,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现象背后暗藏的更深层的隐忧。虽然很多上班族,特别是年轻人每天都非常辛苦,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在“抖音现象”能够成为“时代浪潮”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正在飞速地发展,一个由农村和农业为主导的社会正在转变为以城市和工业为主导的社会。现代的摩天大楼、百货商场、购物中心、高速公路、无孔不入的消费品广告和无所不在的大众传媒,从本质上讲,这些都在昭示着一个消费取代生产在社会生活领域占据核心地位的新型社会的来临。

这就是后现代主义领军人物之一的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所提出的“消费社会”的理论谱系,“抖音时代”的困惑正是植根于这样一种“消费社会”的怪异土壤之中。波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谈到媚俗是消费社会的文化症候,在消费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本质只是一种消费文化,消费社会文化的内在精神会逐渐沦丧,最终取而代之的只是一种“文化再循环”,“他们(大众)有权做的是每月或者每年对自己的整套文化进行翻新,他们有权做的只是忍受这种像时尚般永远动荡着的简单摆动的约束”,人们消费的并不是文化意义的实体,而只是一种“套路”。无独有偶,在抖音风靡全国的现在,人们也在感慨抖音的内容越来越“套路”化,越来越审美疲劳,其实何止是抖音,如果放眼近年来我们的网络娱乐,在解构的同时,我们手中却空无一物——好声音、好歌声、好歌手、好歌曲,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快乐大本营,热闹确实是很热闹,但人们总觉得心里缺了点儿什么,因为那些热闹归根到底只是在做着波德里亚所说的“文化再循环”。

“抖音时代”的这种困惑更让我们警觉的其实还是“消费社会”对人的全面异化。在一个被铺天盖地的“大时代”和“小时代”冲击的群体中,每个人被时尚广告和大众媒体制作出来的虚假需要和无尽欲望控制着,消费不再是一种我们自主的选择活动,其实我们已经陷入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时尚消费信息之中。后现代主义的“去中心”、“去权威”带来的个体的创造性和对多元化的独立思考被颠覆殆尽,而这些正是后现代主义“建构”的主要内容,尼采之所以伟大,绝不是因为他喊出了“上帝死了”,而是因为他的“重估一切价值”包含着“破”与“立”两个方面,包含着破坏与创造、否定与肯定、批判与建构的辩证关系。

正因此,后现代主义才有着重估的必要,特别是在我们这片虽然喜欢将“中庸”挂在嘴边,却每每走向偏激的土地上,这甚至成为我们化解“抖音时代”的困惑,继而警惕“消费社会”的蜕化的关键所在。因为,如果我们留心观察就可以感受到一种被逐步蚕食的异化,那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丧失,我们可以刷“抖音”到地老天荒,但我们作为人的独特性却早已在包括抖音在内的无数“消费池”中被洗刷殆尽。也许这正是张良丛教授写作本书的初衷,他不无担忧地写道:“当下,伴随着资本的全球扩张和国家的全面改革,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已经基本‘崩溃’,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表象体现为唯资本马首是瞻,却掩盖不住背后的价值空虚。对中国文化的重构还需继续努力,而尼采的建构性思想恰恰提供了中国文化重构所需要的关键文化资源。”(笔者注:按照尼采的观念,肯定人的生存的价值会让人的力量无限生存,故而解构之后的建构十分重要,张良丛教授这里所说的“关键文化资源”其实更可以理解为一种对后现代进行重估的理念和分析当下“抖音时代”困局现象的方法工具。)

—END—

《从解构到建构:后现代思想和理论的系谱研究》读后感(三):摘录:本书参考文献

一中文译著

1.〔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59。 3.《理论的幽灵:文学与常识》,吴泓缈、汪捷宇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德〕埃德蒙德·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张庆熊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5.〔英〕巴特利:《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译,东方出版中心,2000。 6.〔英〕巴特勒:《解读后现代主义》,朱刚等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8.〔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 9.〔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10.〔法〕德里达:《第一部讨论·文学行动》,赵兴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1.〔法〕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12.〔法〕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官维明译,北京出版社,2008,第10页。 13.〔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张志斌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4.〔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波德里亚:一个批判性读本》,陈维振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15.〔荷〕佛克马,伯顿斯编,《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16.〔德〕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04。 17.〔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欧阳谦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18.〔法〕福柯:《福柯集》,杜小真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19.〔法〕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等译,台湾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2。 20.〔法〕福柯:《权力的眼睛》,严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1.〔法〕福柯:《性史》,张廷琛等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22.〔英〕塔里克·阿里、苏珊·沃特金斯:《1968年:反叛的年代》,范昌龙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3.〔德〕乌尔里希·贝克、〔英〕安东尼·吉登斯、〔英〕斯科特·拉什:《自反性现代化》,赵文书译,商务印书馆,2001。 24.〔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1964。 25.〔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上、下),孙周兴译,商务印书馆,2002。 26.〔德〕马丁·海德格尔:《尼采十讲》,苏隆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27.〔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郭英译,商务印书馆,1996。 28.〔法〕吉尔·德勒兹:《解读尼采》,张唤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9.〔法〕吉尔·德勒兹:《论福柯》,汪民安译,中华读书报,2001。 30.〔法〕吉尔·德勒兹:《尼采与哲学》,周颖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1.〔美〕约翰·杜威:《哲学的改造》,许崇清译,商务印书馆,1934。 32.〔美〕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3.〔美〕理查德·罗蒂:《实用主义哲学》,林南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4.〔美〕理查德·罗蒂:《后形而上学希望》,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5.〔美〕理查德·鲁玛纳:《罗蒂》,刘清平译,中华书局,2003。 36.〔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民主》,吴万伟译,《国外社会科学》,2004。 37.〔美〕理查德·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03。 38.〔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黄勇编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39.〔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商务印书馆,2003。 40.〔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彭锋译,商务印书馆,2002。 41.〔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哲学实践》,彭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2.〔美〕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程相占译,商务印书馆,2011。 43.〔美〕理查德·舒斯特曼:《生活即审美》,彭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4.〔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钢等译,三联书店,1987。 45.〔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7。 46.〔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59。 47.〔英〕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译林出版社,2002。 48.〔英〕约翰·多克:《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吴松江等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49.〔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行为结构》,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5。 50.〔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 51.〔法〕莫里斯·梅洛-庞蒂:《可见者与不可见者》,罗国祥译,商务印书馆,2008。 52.〔法〕莫里斯·梅洛-庞蒂:《世界的散文》,杨大春译,商务印书馆,2005。 53.〔意〕麦克尔·哈特、〔美〕安东尼奥·奈格里:《帝国》,杨建国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4.〔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2。 55.〔美〕詹姆斯·坎贝尔:《理解杜威:自然与协作的智慧》,杨柳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6.〔美〕布莱恩·特纳:《身体与社会》,马海良、赵国新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 57.〔美〕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张旭春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58.〔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宋韵声译,华夏出版社,2005。 59.〔比〕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0.〔美〕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李萍萍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61.〔美〕唐纳德·戴维森:《真理、意义、行动与事件》,牟博编译,商务印书馆,1993。 62.〔德〕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洪天富译,商务印书馆,2004。 63.〔德〕瓦尔特·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三联书店,1992。 64.〔德〕尼采:《偶像的黄昏》,周国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65.〔德〕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张念东等译,商务印书馆,1991。 66.〔德〕尼采:《尼采文选——上帝死了》,威仁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67.〔德〕尼采:《苏鲁支语录》,徐梵澄译,商务印书馆,1992。 68.〔德〕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尹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69.〔德〕尼采:《反基督》,陈君华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70.〔德〕尼采:《快乐的科学》,黄明嘉译,漓江出版社,2002。 71.〔德〕尼采:《尼采生存哲学》,杨恒达译,九洲出版社,2003。 72.〔德〕尼采:《强力意志》,周国平译,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73.〔德〕尼采:《作为认识的强力意志》,周国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96。 74.〔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谢地坤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 75.〔德〕尼采:《曙光》,田立年译,漓江出版社,2000。 76.〔德〕尼采:《悲剧的诞生》,周国平译,三联书店,1986。 77.〔德〕尼采:《历史的用途与滥用》,陈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8.〔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铭凯译,商务印书馆,2005。 79.〔美〕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80.〔法〕让·波德里亚:《象征交换与死亡》,车槿山译,译林出版社,2006。 8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2.〔法〕尚·布希亚:《物体系》,林志明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83.〔法〕尚·布希亚:《拟仿物与拟像》,洪凌译,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84.〔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85.〔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商正译,商务印书馆,2009。 86.〔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7.〔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 88.〔英〕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9.〔美〕乔治·瑞泽尔:《后现代社会理论》,谢立中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 90.〔美〕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1.陈启伟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读》,北京人学出版社,1992。 2.高宣扬:《福柯生命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戴阿宝:《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北京三联书店,2000。 5.冯毓云:《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商务印书馆,2013。 6.冯毓云:《文艺学与方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冯契,徐孝通主编《外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9.黄应全:《人世生存的肯定者》,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 10.洪谦主编《现代西方哲学论著选辑》,商务印书馆,1993。 11.江饴:《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2.李银河:《性的问题》,文化文艺出版社,2003。 13.刘怀玉:《现代性的平庸与神奇: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文本学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4.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5.毛崇杰:《实用主义的三副面孔》,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6.莫少群:《20世纪西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7.罗岗等主编《视觉文化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夏莹:《消费社会理论及其方法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9.王宁:《消费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王治河:《福柯》,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21.王治河:《后现代主义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2.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3.王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4.王杰:《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广西师范出版社,2002. 25.王杰:《审美幻象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6.汪民安,陈永国编《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27.汪民安等:《福柯的面孔》,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8.汪民安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29.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现代性基本读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0.杨大春:《杨大春讲梅洛庞蒂》,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余虹:《艺术与归家——尼采•海德格尔•福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2.张法:《文艺与中国现代性》,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3.张旭东:《批评的踪迹: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三联书店,2003。 34.张天勇:《社会符号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鲍德里亚后期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35.张国清:《无根基时代的精神状况——罗蒂哲学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9。 36.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商务印书馆,2005.

1.Adorno,Aesthetic Theory,Routledge﹠Kegan Paul,1984. 2.Adorno,Negative Dialectics,New York:Seabury Press,1973. 3.Colin Smith,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2. 4.Galen A Johnson,Michael B Smith,The Merleau-Ponty aesthetics reader:philosophy and painting,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Evanston,1993. 5.Hugh J Silverman and James Barry Jr,Texts and Dialogues——Maurice Merleau-Ponty,Humanties Press New Jersey,1992. 6.Hubert L Dreyfus,Patricia Allen Dreyfus,Maurice Merleau-Ponty.Sense and Non-Sense,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1964. 7.Mike Gane(ed),Baudrillard Live:Selected Interviews,Routledge,1993. 8.Richard Rorty,The Linguishtic Turn,Chicago University,1967. 9.Richard Shusterman,Practicing Philosophy:Pragmatism and the Philosophy Life,Routledge:New York and London,1997. 10.Richard Shusterman,Body Consciousness:A Philosophy of Mindfulness and Somaesthetics.Cambridge1994. 11.Richard Shusterman,Popular Art and Education.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1994/95. 12.Richard Shusterman,Surface and Depth:Dialectics of Criticism and Culture,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2. 13.Susan Buck-Morss,The Dialectics of Seeing:Walter Benjamin and the Arcades Project,The MIT Press,1989. 14.Tommy L.Lott and John P.Pittman,A Companion to African-American philosophy.Blackwell Publishing,2006. 15.Walter Benjamin,The Origin of German Tragic Drama,Verso,2003. 16.Walter Benjamin,Selected Writing Volume 1,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7.Walter Benjamin,Selected Writings Volume 4,Harvard Uninversity Press,2003. 18.Walter Benjamin,The Arcades Project,Harvard Uninversity Press,1999. 19.Walter Benjamin,Charles Baudelaire: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The Thetford Press Ltd,1983. 20.W J T Michell,Iconology:Image,Text,Ideolog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6. 21.William James,Pragmatism:A New Name for Some Oldways of Thinking,Green University,190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