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攀登尼采》经典读后感有感

《攀登尼采》经典读后感有感

《攀登尼采》是一本由[美] 约翰·卡格著作,理想国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攀登尼采》读后感(一):没读完配书评吗?

好吧,我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来读尼采,和他的那些思想,那些朋友,但是,最终,我又一次选择放弃,对于尼采,我还是没有读懂,或者说没有耐心去读懂,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

回到本书,作者有了非常华丽的写作技巧,将自己追随尼采的行踪于尼采的思想融合在自然流畅的叙述中,但归根结底还是围绕尼采展开,尼采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书者十九岁与三十六岁攀登尼采的感受和体悟是不同的,缘于处境和人生境遇的迥异,肤浅如我想,大概,一万个人眼中,该有一万个尼采吧!

《攀登尼采》读后感(二):“攀登尼采也攀登自我”

其实就是一次攀登尼采思想高峰的过程,没想象中的波涛汹涌但却让我对尼采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清晰了几分,关于其人生,其理论,其如同我们普通人一般的酸甜苦辣……并且在末尾的部分发现了尼采与黑塞的梦幻联动,会心一笑,原来如此,真是有缘分。

“当一个人花时间阅读并爱上某个特定的哲学家时,他渐渐就会无法区分由客观事实组成的世界和想象出来的由理念和观念构成的世界。这就是阅读哲学所能带给人的真正乐趣之一,既充满危险,又包含着救赎的可能。”

哲学的东西蛮和我口味的,可能是那种对于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等等的迷恋,虽然每次看完都不知道到底看了些什么,还是找不到答案,但总能够有那么一点点新的流动吧。

“成为自己”是尼采留给后人的深沉之音,尽最大努力去成为,而不是强迫症一般地寻觅和控制,你需要转身回到过去、从过去拾起某些定西、然后带着它继续向前,在一个持续的、积极的进程中塑造“自我”,勇敢面对人类终将面对的刑罚、用关键的“笑”热爱命运,拥抱为自己也为他人制造的苦难,去回忆、去后悔、去负责,最终去原谅,去爱。

《攀登尼采》读后感(三):从”奴隶道德”中的反思

书中关于尼采的“奴隶道德”和“主人道德”吸引了我。

里面说:

“主人道德是由古代晚期的统治者罗马人和希腊人所发展出的道德…对于主人来说、‘好’的东西就是前进的、自我肯定和取得进步的力量。而’坏'的东西则恰怡与此相反,是疲弱、迟缓、胆怯,躲躲闪闪的。由于追求卓越的人可能会占用很多资源,所以“不思进取”的人就可能联合在一起,形成所谓”奴隶道德”,来对抗可能来自于前者的压力。这样的思想确是危险的,如此划分,难免会有一方的人想要消灭另一方。

我只想从我自身和心理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我自身有种“奴隶道德”的倾向。我过着可以说衣食无忧的生活,可用“疲弱、迟缓、胆法,躲躲闪闪”来形容以往的我再准确不过了。由于追求卓越的代价很大,所以我选择了像“奴隶”一样“刻意恶毒地折磨自己”,从而获得一些权利,比如,自叹自哀来获得一些关注。正如书中所说,“如果苦难和折磨与道德的正值相关联,那么极度的痛苦就必定意味着纯然的圣洁。”如果“丧”的”收益”还不错,为何还需要进取呢?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是有追求卓越的一部分,只是在潜意识里会偷懒。

《攀登尼采》读后感(四):攀登“自己”这座山

或许那些失败的朝圣者也能得到些许救赎。在发现了痛苦终究只是痛苦,发现了坟墓其实空空荡荡,发现了人类存在的肮脏污秽并不会因为僧侣给你洗一次脚就神奇地消失之后,还是有一些沮丧的朝圣者可以回到家中。也许这就是救赎。——《攀登尼采》约翰·卡格 很有趣的一本书,讲述了尼采主义者约翰·卡格——也是马萨诸塞大学的哲学教授,跟随尼采的脚步,两次探寻阿尔卑斯山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他梳理了尼采的一生,也梳理了自己对尼采的哲学思想的理解。 我虽然也十分喜爱哲学,我甚至想过要不要在法学和经济学之外,再读一个哲学学位。但当我得知你必须选定某个特定的哲学思想进行研究后,我就放弃了这一想法。探寻思想的路径,是讲不得专一的,否则就有成为偏见的风险。如果非要说,我大概算一个存在主义,但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并不是萨特,而是柏拉图。我赞同尼采对“重估价值”的看法,但也理解康德的道德主义。 事实上,边读这本《攀登尼采》,我也边会想,如果作者不是那么痴迷于尼采,或许会更容易参透“成为你自己”的含义。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路径,而在他的路径中,痴迷于尼采也是“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这所有一切的重点,其实是关于“永恒轮回”的。 “成为自己”不是为了重复,而是为了可以重复。哲思是必然带着抑郁倾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人生,我觉得它就是西西弗斯的巨石。但关键不在于你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把它推上山,而在于你让自己有能力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石头,然后你可以一遍又一遍地推它上山。

《攀登尼采》读后感(五):生活的脚步,哲学是追不上的

一次奇妙的旅程,对颓废的痴迷,对自我毁灭的疯狂最终会让我们失控。我们要寻求一种回归,回到万尼亚舅舅的面前,甩开哲学,去感受。回到阿尔伯特卡埃罗里,看到草木里的奇迹。面对生活,我们能做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燃烧自己,化成灰,留下光,周而复始地不断孕育另一个人,不断的死去,重生,直到永远。感受这一路的一切,做不断旋转的observer。

不需要死磕,转换角度、态度,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连接过去,直面,去原谅,爱

接受命运,笑,松手的自由

佩索阿

萨特式的自由

连接过去未来的圆圈运动,旋转

《另一个人》

尼采的诗,狄奥尼索斯

灵感来自《另一个人》

温柔的结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