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摘抄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摘抄

《长得逍遥自在心》是一本由骆玉明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一):(长得逍遥自在心)书评

(长得逍遥自在心)书评

常言道:字如其人。

我想说,文也如其人。

骆教授的书,能给人一种老学究的感觉。何谓老学究?在我看来,就是实实在在办学问传学问,肯钻研的那些长者。

读这本书与(欲采苹花不自由)的序言,(这两本序言一致,骆教授将他写书的由来细细诉于读者们知)其中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字里行间,总有一种“我出书是碍于人情照拂”的感觉。

这点特别可爱,文人雅士的清居高雅就在于脱俗于人情世故,骆教授他出书其实也并不算是出自于本愿,也许他不过是认认真真想要将他了解到的关于那些历史中离我们太过遥远的人物,解剖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

但他实在剖晰得如同教科书一样,精准又独到,故大家都期望这套书面世。

在这本书里,骆教授从老子(李耳)周游列国前的事情开始讲起,里面涉及到许多当时的道儒两家的思想对时事与治国的影响,也讲了庄周梦蝶等等,三十多个哲学故事,并由浅入深,详述了当时这些流传于世,并对我们后人也影响深刻的思想形成及广泛传的原因。

我实在不擅长写这类书的书评,骆教授的书让我细细读来,却从中读出了乐子,还学到了许多东西。

历史从不是我最爱的课程,但骆教授却将历史与之结合,不难想像,他必然也是详细调研了解,方将这些逐字逐句写出来。

道儒两家,是影响我国历史最长,最深远的思想。那些我们熟知的名字:老子、孟子、庄子等等,他们的人生所处的时代与我们大相径庭,却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逍遥自在,从不因社会的进步而被人所遗忘,相反,正因为社会进步,物质需求越来越多,人心才越来越不满足,与浮世之中挣扎的人越多,仿若陷身苦海,欲求自在不得,想要逍遥更是难得。

骆教授的书是十分值得一读的,看他的书,也许不如那些小说有趣,却由衷能让人明白到许多,感触良多。

看他的书,仿佛能真正看到当时那些名人逸事,能体会到他们当时所历经的社会状态,也更能理解那些学家形成的背后历史原因。

我们看多了没有营养的“快餐”故事,如今网文大行其道,只为娱乐,不问真假,故弄玄虚者何其多。

骆教授的书,才是真材实料的学识。

绝对值得品读。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二):长得逍遥自在心

每个人去都在登自己人生这座高峰,有的人迷失在鲜花山谷中,流连忘返不肯前行;有的人喜欢结伴而行,随波逐流;有的人在树林小憩后就停留于此;有的人舍弃了鲜花,忘却了步履艰辛,眼中只有山峰的模样,当他走向山顶时就会发现胸怀天下风景 老子是以水的特点代表最高的品德,水之“道”与为人之“道”十分相似。水蕴含着许多人生哲学,当我们烦恼不安时,我们想到水柔顺而不争。当我们面对挫折时便想到水虽柔弱,却有恒久的力量;当我们生活陷入低谷时,便想到水能处下,水往低处流。老子认为,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样,不争胜,不好强,不固执,顺遂形势,恒常持久,善于应变。 人用语言描述世界,而语言具有虚构事实的功能,在此情况下,它更容易成为一口陷阱。《庄子》有一则“朝三暮四”的故事,人当然比猴子聪明,算得出三加四等于四加三。读到这我仅想到做过孩子非常可笑的事,一次吃饭时,他非要先喝橙汁再吃饭,我不同意,他竟然拒绝吃饭。我想起朝三暮四的故事,于是同意让他先喝橙汁,因为先喝后吃饭还是先吃饭再喝橙汁,都不是橙汁泡饭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老子对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有“祸”的时候,不必过于难过、悲伤,要想到倚祸之“福”的存在,把对我们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因素,凡是都会向其反面转化,有了“福”,也要注意福不恃。我们通过学习老子,有了福祸相倚的辩证思维,就能处变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很多家长总是担忧孩子的成绩不好,那如果总是那么优秀,就一定要好事吗?过早地表达自己聪明,或者释放聪明的能量,其实是对时间的不尊重。把自己外在的聪明和内在的倨傲全部去掉,内敛回来,专注于那些最重要的心性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几年之后就会脱胎换骨,变成另外一番气象。读完《长得逍遥派自在心》之后,就不要害怕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年轻的父母可以把目光放更长远一点儿再来看这个问题。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三):逍遥的流行是一种美的循环

《长得逍遥自在心》,原名应为《老庄哲学漫谈》,再版的时候改成现在的名字,更类似于一部言情小说,而且封面也别具风采,是一棵绿色的树,枝繁叶茂,如同夏日的荫凉,让我们不知不觉联想起“心静自然凉”的典故。

“无为”二字由来久矣,作为老庄哲学的核心要义,我们一直在误读。

误读的简单表现就是将这个理念等同于什么也不做和什么都想要的统一,这是荒唐无耻的,如果人人都是什么也不做,我们这个世界还能进步吗,或许到处是垃圾,到处是污渍,到处是屠杀。然而,确实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以不断地“为”去掩盖其“不为”的本质。

老庄的时代是春秋战国,那个年代在史书上是朝不保夕的,说不定你能看见早起的太阳,却看不见夕阳的落山,在这个礼崩乐坏的年代,是积极的入世,还是消极的出世,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刷刷自己的存在感。

老庄的很多概念与寓义都是站在孔孟的对立面的,与其说“死于名下”,不如看那个时代的名存实亡,一切没有价值追求偏偏要执着固有的理念,是可悲也可叹的事情,老庄眼中的自然,其实也不是真正的自然,而是意识形态的自然,它让我们知道了最初的起点都是零,从零到一,恰恰是惊人的一跃。我们不能因为老庄的存在,就否定孔孟的意义,反之亦然,我们只有站在一个批判的立场,才能见到对旧有秩序的瓦解与重构。

存在就被感知,于是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你可以想想天想想地,想想长鸿与落雁,想想海洋与陆地,其实无论你想还是不想,时间都会在你身边悄悄地流失。

总觉得无为是与这个时代不相融的,毕竟是种小资情调,但是深究这无为的本心,却告诉你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句笑话,你所能感知的除了外部世界的精彩之外就是内心的宁静。你懂的,我们从来不会因为你刷存在感而将你摆在很高的地位,而是因为你在很高的地位上是否对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价值有了更好更多的认知。

老子是智者,但是他本人却不是宣扬智的,只有那些大巧若拙的辩白,才值得自己与弟子的追随,在政治上他选择了愚民,并不是其真正的立场,而是为了让他的学说得到万古流转,相对而言,后世统治者,包括我们心目中被固化的唐玄宗、明太祖的发挥及引申,已经远离其本意了,这是我们所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四):顺其自然

这本小书的作者把庄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直接引录,加以自己的注解很好理解通慧。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读书时,耳边会经常听到老师讲这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讲的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其实人是很复杂的,在宇宙里面多伟大。那么人也属于宇宙中的一个,怎么就能和这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呢?首先,你得保持心态良好。 “道”是一个十分奇妙的东西,一切事物都归这个东西来管。你要有一种东西叫做“德”,就是我刚刚说的好心态,有了之后,就和“道”合二为一了。你一旦参悟了呢,就会觉得一切都不是问题了,恭喜你,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说明你超脱了。 读庄子在文章里面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有的长得丑,有的生残废了。可是人家心态好,因此结局都还不错。在这些人里面,就有大家特别熟悉的孔老夫子,而且还讲了不止一个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让世人领悟参透人生苦短。

跟着骆老师文字会了解到庄子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是崇尚自然,纯粹的自然。树木比你活得好,甚至鸟儿、鱼儿都比你活得好,因为他们更富活力,他们跟着自然的韵律翩翩起舞,而你完全忘记了自然是什么,你从根本上责难它。 庄子是最难得的开悟者之一,甚至比佛陀或耶稣更加难得。因为佛陀与耶稣主张有为,而庄子强调的是无为。 有为当然能做成事,但无为能做成的事更多,许多事可以通过意志来做成,但更多的事可以通过没有意志来做成。 无论你通过意志做成什么,总是会成为一种负担,一种冲突,一种内在的紧张,你随时都有可能失去它,它必须被持续地保持着,保持它需要能量,保持它最终会把你消耗掉。 只有通过无为得到的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负担,只有不成为负担的东西才能成为永恒。只有无一丝一毫不自然的东西才能永远永远与你在一起。

《长得逍遥自在心》读后感(五):虚静的观照

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有形的存在,最终都归于毁灭,也正是因此,才会有新的东西产生、生长。在老子的观念来看,万物处在循环无已的运动中,唯有超越这一切的道才是永恒。以虚静宁静的心境,看待万物的蓬勃兴起,透过纷繁多彩的物相,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

《长得逍遥自在心》这本书以哲学的角度讲述老子的处世之道。文章深刻蕴含哲理,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理解少许内涵。但是文章是难得的好文章,语言也是优美。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在庄子看来不滞,就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庄子认为只有不滞于不滞,才可乘物以游心,而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对中国后世哲学、艺术、各宗教经典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书中庄子的思想中,唯有虚静的观照令人深刻。春夏秋冬,四时各有韵致;阴晴朝暮,天地流转其光华。自然的美时时刻刻都在生成,涌现在我们的视界。虚静的心虽不占一物,却拥有万象。"虚静"是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所需要的一种态度,创作主体把老庄"虚静"精神吸收到艺术中来,使"虚静"说成为艺术创作思想体系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并渗透到艺术创作的每一个环节。而"虚静"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实现,首先要创造一个能够使创作主体保持心灵和精神自由以及能够使主体以平静的心来观察万物。

人生需要虚静。不为外物所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们经常被别人影响,太重视别人的看法,太重视虚无的羡慕、虚荣。我们或许浮躁,因为一点事大大出手、破口大骂。我们或许虚荣,常常在朋友圈晒幸福。我们或许无知,在不适合的场所做没有礼貌的事情。我们在物质上丰富了,但是我们在内心上变得更虚无。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虚心接受别人,以虚静之心接受外界。

人生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地位,因为只是外在,或者说是暂时的。但是虚静的人生内心是丰富的,出淤泥而不染,处乱世而不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