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100字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100字

《唐代高层文官》是一本由赖瑞和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99.00,页数:46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一):唐代高层文官

《唐代高层文官》,赖瑞和著,中华书局,2017/8第一版。大概十几年,终于出齐了三本,从基层、中层到高层。仍是我定义的“二手历史书”,很有价值。对使职这一概念阐释得很清楚。读这样一本书收获很多。恰巧去年读了《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对应着看使职官品等等更有意思。还是那个感觉,千年以降,其实没什么变化,天下社会还是那样运行。这也是读史早知今日事的意义。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二):唐代不可忽视的使职

很不错的一本书,作者三大官书的最后一部。脉络清晰地考察了唐代高层文官的情况,更确切地说唐代高层使职官的一些观点。按照作者在自序里说的,考察使职源于他私人的兴趣点,想从简单的人物官品中读出他的履历。

中国官僚制度博大精深,有官、有职、有品阶、有勋、有爵。使职就是相对于本官来说的官职,这在唐代极为常见,它是随着局势发展和政治需要出现的,并越到后期变得越来越常见,很多兼使职的甚至超过了本官,本官只成了闲职,仅是定位自己官品和俸禄的依据,使职才是最重要的。

这本书以唐代最为重要、最常见的五种领域使职考察使职的运作和意义,这五种分别是宰相、文词、史官、财政、地方牧守。考究细致,观点富有启发性,让人更深入地认识唐代政治运作,给人理解古代政治史有新的角度。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三):如何阅读唐人官历——普及性质的唐代官制入门书

基层文官读完,中层文官刚开头,没想到直接读了高层文官。

本书虽有小问题,但是很适合唐史官制入门,推荐。

第一阶段读了前六章,很基础,但是材料反复用,论断反复提及,作者真的越来越啰嗦。

【使职新论】一节插入较多篇幅写人类早期政治起源,感觉没必要,本可以几句话带过。看了后记发现作者对这方面研究了两三年,难怪......

【皇帝一宰相一翰林学士一宦官】一节比较精彩。

第十三章 第五琦和盐铁使及其理想税法 这一章是文官三部曲中最精彩的一章。盐铁使的设立和唐肃宗时期历史紧密结合,抽丝剥茧、分条缕析,读者很畅快。

总得来说,作者是在已有唐代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使职化问题。有个缺点是,很多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作者因为不敢略美,往往一笔带过,接着展开自己的“新发现”。在兼顾个人学术成果和普及性方面,做得不太好,这两者本就很难融合在一起。这使得仅仅阅读本书,很难对唐代文官制度、中央—地方关系、方镇等重大问题,有框架性和系统性的掌握。

作者虽然很啰嗦,本书还是让我受益很大。作者的初衷:把唐人履历读得好像读今人履历一样,基本实现了。我也跟着作者,读了一遍唐人履历,感谢赖教授。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第二部分 宰相

第四章 唐宰相的使职特征和名号

1.平章事亦职非官也;

2.宰相是使职,委任看皇帝的意思;宰相和皇帝有私的关系,玄宗朝李林甫,为相十八年;

3.知政事,知是“负责,管理”的意思;

第五章 唐宰相的权力与下场

1.唐高祖朝代四相,刘文静,裴寂,窦威,萧瑀四人际遇;

2.表面上看,私人可笼统划分为“关陇集团”,然地缘松散,远不如亲缘;

3.实际(de facto)宰相;

4.唐宰相,被刺死及被杀者不少;

5.白居易,《寄隐者》,“由来君臣间,宠辱在朝暮”;

第三部分 词臣

第六章 中书舍人的使职化

1.中书舍人负责“王言”;

2.2013年,上官婉儿墓志铭出土;上官仪涉及废武后事,被杀;上官婉儿,上官昭容,女舍人;

3.北门学士,薛怀义从南门进被宰相苏良嗣掌掴,则天令其以后从北门进;

4.中书舍人逐渐边缘化,不再有职事;

第七章 唐知制诰的使职本质

1.知,“负责,管理”;

2.唐词臣,主要有三类,中书舍人,知制诰,翰林学士;

第八章 唐三种类型知制诰的特征和区别

1.知制诰三种类型

第九章 唐后期三大词臣的升迁与地位

1.中书舍人,文人之极任;

2.白居易:郎官-中书舍人(舍人院)-杭州刺史;

3.元稹:郎官-中书舍人(学人院)-宰相;

4.元稹善于钻营,与宦官相善;

5.李德裕:门荫入仕--翰林学士-中书舍人(学士院)-外放节度使-宰相(文宗,武宗朝代)

6.李德裕为牛李党争李派首领,后宣宗朝流放;

7.唐后期:翰林学士,宰相,枢密使形成“新三头”;

8.词臣进身学士院为翰林,才能接近皇权;

《唐代高层文官》读后感(五):唐初宰相并非使职

赖瑞和先生在论述唐代宰相职位时,把宰相定为一种使职,很有创见,但失之考证不密。

赖先生把唐朝宰相的使职称号分为三种:1.知政事;2.同中书门下三品;3.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说在唐代要担任宰相必须有这三种称号之一。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唐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为真宰相,多并不带称号。

赖先生举裴寂的例子:“ 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以证明自己“知政事”为唐初使职宰相的论据。但裴寂“知政事”其实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这一点韩国磬先生《 唐初三省长官皆宰相》一文早已指出。

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在武德元年,其时“赵国公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刘文静为纳言,隋民部尚书萧瑀、丞相府司录参军窦威为内史令。“同时拜相的刘文静、萧瑀、窦威并无“知政事”的称号。

不仅如此,直到唐太宗逝世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 任命尚书仆射时均无“ 知政事” 的称号。

贞观元年六月 ,萧瑀为尚书左仆射。七月 ,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右仆射。贞观三年二月,中书令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 兵部尚书检校侍中杜如晦为尚书右仆射。贞观四年兵部尚书李靖为尚书右仆射。

所以,应该判断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唐朝著名宰相都不是宰相吗?

当然不是。

唐初,三省长官即是宰相,不需要加任何称号,也就是说这时的宰相并非使职,而是有品位的“官”。

只是演化到后来,“同中书门下三品”这个使职成为宰相的称号,这时候即使是三省长官如果不带这个称号,也就不是真宰相了。

所以这是一个宰相使职化的过程,从不是使职逐渐过渡到使职。如果赖先生从这个角度来写,可能会有更大收获。

值得一提的是,赖先生在论述宰相时最前面引述的钱大昕“盖平章事亦职而非官也”一句,说的也只是“平章事”一职,并没有轻易地延伸到唐朝整体的宰相群体。

那我们回头再说,裴寂为什么要加一个“知政事”呢?原因可能是当时同时任命李世民为尚书令,裴寂为尚书左仆射。仆射本是尚书令的副手,加“知政事”可能要强调他也是宰相。

就如韩国磬先生所说,后来没有了尚书令,仆射即为尚书省长官,也就直接是宰相,没有再加衔的必要了。

所以在唐人的实际使用中,“知政事”、“罢政事”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一种统称的补充说明,并非一种确切的职务,更非一种使职。就像唐人很多时候还说“罢相”,我们不能就据此说“相”也是唐人的一种确切的职务,宰相只是统称,唐朝并不是真的有叫“相”的这么一个职务。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