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一切幸福,不过恰好读后感100字

一切幸福,不过恰好读后感100字

《一切幸福,不过恰好》是一本由韩月牙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切幸福,不过恰好》读后感(一):一切在于恰好

恰好生于此,所以有了月牙。

恰好长与此,所以有了幸福。

恰好能相识,所以有了交流。

恰好读此书,所以有了感受。

读“一切幸福,不过恰好”,对其娓娓道来的述说,细腻的文笔,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如果没有对生活仔细的观察,没有对生活有深深感悟,难遇幸福也不会有恰好。现在读书的少了,读这类散文的人更少了,能专心静下来写散文的更少了。难得韩月牙有此涵养有此耐心有此雅兴有此功底,佩服了。

XIIIX2017-9-13

《一切幸福,不过恰好》读后感(二):有关幸福的几个关键词

——读韩月牙散文集《一切幸福,不过恰好》

读书读人。读韩月牙的散文,有几个关键词不可忽略。

寻找和抵达。

出生在运河边的她,每到一处有河的异地,都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唤起对古旧的白墙黛瓦以及家乡菜家乡方言的记忆。去外公老家安徽绩溪,找遍小村小镇,仍未见到那个叫里泽的地方。寻找童年的一碗面,她尝遍各地的面条,可终究离美味很近,离故乡很远。到不了的远方,叫故乡。这让她一直在寻找的路上。韩月牙的寻找不仅是地理性和时间意义上的,通过找寻远去的故土和消逝的童年,她要实现的是一种心祭。

她的寻找不单是寻根,也是寻心。从走出到走入,走入自己的内心。所以,她总是一个人的孤旅。她说,如果不能开始一个人的旅行,就很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寻找中会有苦涩的回忆。烈日炎炎,姐弟俩相帮着挪冰棒箱,挤在树荫下。一个暑假的煎熬,换来读书的学杂费。但她把所有的不顺、挫折、磨难,都看成是化了妆的幸福。寻找是回忆往昔,也是期待未来,抵达一种心境的澄明,安宁,坦然。这些都是幸福的模样。

月光缘和草木恋。

她在多篇文中写到月光。贝多芬和德彪西都谱有著名的月光曲,在皓月当空的夜里,她能分出什么样的月光是贝多芬的,哪是德彪西的月光。她与月的不解之缘自幼就开始了。清贫的月光,喂养了这个江南女子的内心情愫。“世间的有些爱,也许一生一世都没有机会说出来。”所以她要对着月亮倾诉,说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

与草木相遇,她总是欣喜的。记录下西湖里开的第一朵荷花,对一株含羞草的惦记,去会一棵有1500岁的银杏树,对一块土地的七个瞬间那些绿色渐渐消失的记挂……这种情结,全因她和植物有着同样的性情,安静、执着和坚持向上的信仰。

仙人球开花的日子,是她的节日。假若每个人都有对应的一种植物,韩月牙无疑是属于仙人球。这种不起眼的植物,无需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分,没有众多植物的陪伴,经过无数个日子的内敛,隐忍和修炼,才得来24小时短暂的花期。能够与一种植物结缘并持续三十余年,这样的女子即使独处时,她也心存光明和善意。

安静的人,能与安静的事物默契相处,幸福那么多。

阅读与对话。

有人说,女人安静读书的时候最美。在生命之光若隐若现的日子里,病榻上的她读木心,做笔记,从容面对生死。重读母亲的158封家书,化解母女多年解不开的隔阂。读书,她总能透过文字读到骨子里去。张爱玲的散文,她偏偏发现了另一个张爱玲,俗美,邻家,而非多数人眼中的清冷孤傲。读《浮生六记》,芸娘一生命运多舛,她却看到了芸娘之幸。读他人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读自己呢?“我宁愿相信,芸娘幸运多一点。”韩月牙这句话似乎也是在评价自己。

读和写,是她重要的日常需要。她的文字朴实烂漫真性情,除了那些生动和感动,不乏轻灵妙笔。写火车上看日出,“我起身到两节车厢连接处,霸着一扇门。”好一个“霸”字,这样的用法应该是只属于女子的专利。

以读写为桥梁,她完成了与大家先哲的对话,既是对古今中外作品中构筑的世界的温和触摸和深情仰望,也是对自己内心历程进行理性梳理和方向调整,寻找心灵的共振,葆有纯净初心,不在红尘中迷失自己。

那个月色溶溶的夜晚,读完韩月牙的这本散文集,想到时已月半,我关掉了房间里所有的灯,一缕月光从窗口漏进来。我索性伸手推开窗页,便有清风拂面,月色更显清明。此时,恰好。

《一切幸福,不过恰好》读后感(三):月出皎兮(序)

月出皎兮(序)

王旭烽

“所有的人都从生活中得到了一切,但是大多数人自己却不知道。”阿根廷大作家博尔赫斯这样表达时,恐怕今天所有的人当中,大多数都未必听到先贤此言;而在听到的人当中,大多数人也未必能够如此地来思考他们的生活,因此便也很难知晓他们得到的那一切是什么。所以,远在中国的韩月牙老师能够领悟这一切,实在是很幸运的。

天生爱读书与写作,笔耕不辍且乐在其中,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用坚持,读书与写作便成为习惯,就像阳光、空气和水。韩月牙老师这种把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完全水乳交融在一起的状态,就像天生颜值就高,无需再加整容,在这个时代其实也是很幸运的。

21世纪,还有谁不忙呢?但真正热爱着的东西是不可能无暇顾及的,这有点如母亲哺育婴儿。韩月牙作为中学老师,一天二十四小时肯定充斥在快节奏中,但这并没有让她觉得写作有多艰辛,因为阅读、思考、写作,是她生活的常态。她在阅读中沉醉:毛姆谜一样的小说,沈复的《浮生六记》,张爱玲的散文,独一无二的木心……他们诠释的有关这个世界的文字,都在韩月牙的心中激起涟漪。徜徉诗海,青春的记忆被唤醒,对文字的敬畏和热爱被激发,想到生命中还有如此一件美事与自己形成命运共同体,我想韩月牙肯定是暗暗地窃喜,悄悄地幸福着的。

“天蓝,朵白,我们坐在紫藤花架下,微风吹拂白发,我从容地打开一本笔记,指着其中的诗行,微笑着对老说,在我不太年轻的时候,我已经记下了你到来时,我的心动。”笔下生风纸上动情,她记下的诸多心动:寻面,念老,对一个“盉”字的探究与想象,对一把不慎丢失的木梳的牵念和珍爱……朴实地叙写,一样拨动读者的心弦。

亲人、老师、学生,无疑是她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怕来不及奉献孝心,怕来不及陪伴爱人和孩子,怕来不及……她也把不少笔墨给了自己敬爱的小学老师和当孩子一样教导的学生,字里行间充盈着殷殷之情,豁达、感恩、惜福。

日常生活,最可见出一个人的真性情。不管是赶2800级台阶去会一棵树,还是听雨听出雨的不急、不争、不怨,不管是凝望一块土地并在不同日子为其拍下七个瞬间,还是赏花草想到花木都是哲学家,写的皆是琐事,其实记下的何尝不是时间的脚印?何尝不是一滴水滴进时间的海里的淡泊心境?

韩月牙多次写到月:怪那一片月光,洒下清辉,让她围绕阳台写下许多痴话;皎洁玉轮,不染纤尘,是四十多年前她与父亲共享的月光;望月,在满城清辉里,任由思想的野马驰骋,了然在心,虽然世界仍有很多真相在我们的知道之外……她率性地剪裁一片片月光,只愿快意行走,远离喧嚣,读书,听乐,冥想,安享宁静。

往事如烟,她人在西塘,心念故乡小镇,梦里不知身是客;写婆婆的好下饭,绘就的是绍兴乡村清浅的风俗画;心心念念无法抵达的故乡;絮絮叨叨孝丰外婆家的件件桩桩……是时间的沉淀,心境的开阔,让岁月的流水声中多了些许平静。

一朵心花,伸展出羞怯、沉醉、亲爱、日常、心动的五瓣心页,铭记了一些温情脉脉的瞬间,一些荧荧闪亮的片段,一些略带伤感的沉着,一天天充盈着的相互体恤,在困苦中坚守着的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人性弱点洞察后的母性般的谅解。

像月亮一般的生活,便吐露出月光一般的文字,清亮,简静,从容,言之有物,饱含真情,亦有留白,引人星空般的遐思。

月出皎兮……是为序。

二〇一七年五月五日

(王旭烽,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其代表作品《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获第五届茅盾 文学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