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太空美术简史读后感摘抄

太空美术简史读后感摘抄

《太空美术简史》是一本由(美)罗恩·米勒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9,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太空美术简史》读后感(一):见识太空从画作开始

每当夜幕降临,抬头仰望星空,总能看见点点繁星夹着一轮明月,心生感慨之际,难免会想起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经典作品《星夜》。尤其是画作中部卷曲旋转的星云,让人沦陷的同时也饱受后人争议。众所周知,这幅画是梵高在精神病院里创作的,故人们一直以来都认为他所画是源自幻觉和晕眩中所见,极有可能是梵高想象出来的梦幻景象。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这种普遍赞同的说法还存在其他解读。不乏有物理学家指出梵·高其实是在绘画星系,且根据最新研究发现,完成于1845年的一张涡状星系图与1898年《星夜》里呈螺旋状的星云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倘若证实梵·高的确是在描绘“涡状星系”,那么从某种意义来讲,《星夜》几乎能视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一幅完成度较高的太空美术作品。

既然是这样,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太空美术?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当代太空艺术家、科幻作家罗恩·米勒于1978年出版的《太空美术》里。自人类探索外太空,第一次登上月球以来,一个神秘的世界逐渐出现在我们眼前。而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渴望看到宇宙深处的壮观景象,现代天文学也理所当然地把自然美的范围扩大到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于是新的审美要求促使美术与天文学结合得更为紧密,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太空美术已然成为现代美术领域的新兴分支学科。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艺术形式,罗恩·米勒全面梳理了太空美术的发展历程,时隔多年写作《太空美术简史》一书,力图呈现出最美妙的太空艺术。书中收录了25位太空艺术家的350余幅高清太空艺术画作,围绕太阳系、系外空间、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太空殖民,以及外星生命五大方面展开,不仅从艺术层面探讨了创作者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还从历史层面介绍了创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画作所对应的目前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简直是融艺术、科技、历史、文化于一体。

要知道早期的太空美术作品远远没有如今的讲究,仅仅是以插图的形式存在于某些天文学图书和太空科幻小说里,暂且不提内容的粗糙程度,整个绘画形式就显得非常幼稚。所以严格说来,第一幅正式的太空美术作品诞生于1944年,美国的切斯利·邦艾斯泰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土星世界”组画,这不只是他的太空美术处女作,也拉开了现代太空美术的序幕。毫不讳言,这组作品的出现直接将太空美术的艺术感提升了n个档次,为太空美术从艺术领域独立出来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也影响了好几代人,故后人称其为“太空美术之父”。

太空美术作为艺术创作的新兴主题,其作品既包含了现代社会的科学成就,又充满了人类对未来的种种幻想与憧憬。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兼太空画家哈特曼所说:“在人类科学技术的力量到达之前,我们已经到达了那些星球世界”。由此可见,太空美术足以带我们去见识目前无法抵达的遥远地带,翻开这本《太空美术简史》,让我们跟随罗恩·米勒的脚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一览太空的旖旎风光。

《太空美术简史》读后感(二):科学与艺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文|轻禅

太空,一个充满梦幻的字眼,赋予人类无限的想象力。从古人仰望夜空绘制各种星图开始,太空似乎就与人类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可太空究竟是何种模样,古人们并没有概念,甚至有人将星星视为镶嵌在天花板的灯光,认为所有的星星距离地球一样远。伴随着人类的无限想象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太空的了解越来越多,还制作出精美的让人叹服的各种绘画与雕塑作品。

这一切,皆是科学与艺术碰撞出最为璀璨的火花。

自古至今,人类对于太空探索与描绘的故事,在美国科幻作家、艺术家罗恩·米勒所著《太空美术简史》一书中有详细记载。《太空美术简史》主要从太阳系、系外空间、宇宙飞船和空间站、太空殖民,以及外星生命五个方面全面呈现了从过去到现在形式多样的太空艺术作品,其中有绘画、雕塑、大众媒体的插图与电影海报等。书中重点介绍了一些世界顶尖艺术家,并将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出来,给人最为直接的视觉冲击,可以强烈满足天文爱好者、艺术爱好者和科幻迷的好奇心。

《太空美术简史》一书中,作者提出了“太空美术”一词,书中他这样写道:“太空美术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域,一百多年前才崭露头角,但是它却走过了一段漫长而又极其复杂的历史,并且与文学、艺术和科学等学科渊源颇深。”的确,在伽利略发现月亮的真容以前,人类对于太空完全出自想象,在此之后,人类开始幻想怎样到达月球,由此也出现了一大批文学作品,其中较为人知的有: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在这本书中,他首次尝试以插图的形式逼真地展现了太空旅行的情景,还呈现出地球大气之外的景象。随后,他的《太阳系历险记》出版,这本书的插画由P·菲利波托绘制,这幅画可以算得上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太空美术画。

然而,太空美术领域的第一位真正的专家,却是法国插画家兼天文学家卢西恩·吕都,他将科学的精细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一起,他的代表作《在其他星球上》,其中有插图400余幅,让读者整体的了解了太阳系。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伴随着人类的探索,人类对于整个宇宙的好奇心越来越强烈,可这一切却是很难触摸,势必就激发了人的创造力,用智慧与双手将无法看见的无法触摸呈现出来。可以这样说,人类都太空的探索与太空美术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于太空的探索,是由近及远的过程。这并不难理解,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是月球,古人们从来没想过人类可以到达月球,更何况其他星球。可人的幻想是无法被束缚的,尤其是人类了解了月球并不完美之后,开始幻想能够登上月球,用幻想的笔墨绘制出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而这些插画师的画作更是给人树立了强大的宇宙观:太空旅行确实可行,这个著名的插画师就是太空美术之父——切斯利·邦艾斯泰。他的画作影响力经久不衰,即使到20世纪中叶,他“天文美术泰斗”的地位丝毫没有被撼动。

更有一些画家,为了真实的窥探太空之貌,亲自在地球轨道上飞行或是漫步到月球上。500位飞行者中出了三位画家,他们分为别俄国航天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弗拉基米尔·贾尼别科夫,美国人艾伦·比恩。他们因亲眼所见太空之景,所绘制出的作品也是精美绝伦。

如今,伴随着卫星的发射,人类可以更加真切的窥探很多星球的真实面目,还可以通过电脑技术真切的还原太空中各个星系的位置关系图,这使得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天空,也让许多人痴迷于天文学。于是,各种太空玩具应运而生,成为许多谈文学爱好者甚至是孩子手上的玩物。这或许是一件值得兴奋的事情,这不仅能够激发孩子对天文学的好奇心,也能够让他们在娱乐中学习天文学知识。

人类探索太空,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外星人?这个问题似乎没人知道答案。但几乎每一位科幻画家都画过外星人,韦恩·巴洛威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绘画栩栩如生,每一个线条都画的非常细致,仿佛真的存在一样。在未来,也许会出现许多像韦恩·巴洛威一样的人,他们用幻想与智慧画出更多更特奇的外星人。

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未来也会有无限可能,而在这一过程中,太空美术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至于有没有外星人,未来会给出人类答案,但在揭晓答案之前,我想人类还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天文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展现其智慧与才华。而在这之前,我想喜欢天文学的人,若是能够打开《太空美术简史》,一定会爱不释手。

未来,科学与艺术还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好像还这真不可预测。

《太空美术简史》读后感(三):当天文撞见艺术时——《太空美术简史》有感

Blue编辑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这句诗对于离家在外的人们来说更显得惆怅万分。高悬空中的明月这个时候也被古人借用起来表达思乡之情。除了诗词,古人在天文方面的热情一点也不逊色现代的天文学家们。从古至今,从中国到海外,有无数人对浩瀚的天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但至今还神秘的宇宙,浩瀚的天空中还是充满了太多太多的不解和神秘。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超大型电子望远镜等新设备的投入对于现在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们来说,比以前能够看得更远,观察得更加深入。现在很多对天文对太空感兴趣的人们主要讲焦点对准了物理学,天文学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而对于看似和天文不怎么相关的艺术领域很少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银河系(图片来自网络)

提及艺术,很多人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应该是与绘画和雕像相挂钩。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说将艺术这门学科深深地刻进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很多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思维。例如图2和图3战士的作品估计就是人们最长能想到的和艺术相联系的事物。

蒙娜丽莎的微笑(图片来自网络)

米开朗琪罗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如果将天文也就是现在的宇宙学与艺术联系起来的话,读者想象一下会发生怎样的奇妙化学反应呢?由未读图书出品,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拥有艺术家,科幻作家多重身份的罗恩•米勒编著的《太空美术简史》一书则为我们揭开了艺术蔓延到太空领域之后的变化。

图书封面

作者在书中 五个章节的篇幅为我们展现了当艺术中的表现形式之一的美术是如何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学科——太空美术。可能有的读者在看到美术二字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内心深处泛起了嘀咕:太空美术究竟是什么?难道就是画这些星空?这又是怎么办到的呢?这些疑问可以说在本书的“引言”部分就已经给出了比较系统的解答。

在书中,我们可以通过作者战士的不同时期不同从事太空美术的作家的作品感受到这些艺术家的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想象力对于天文学的发展也是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的。例如空间站的发明,在这之前就空间站的概念就已经被太空美术的这些艺术家从科幻想象的角度提出并给出了设想图。而这无疑给后面的科学研究者们的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视觉上的可能。

空间站(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太空美术的意义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对于茫茫的星空我们个人通过单纯的天文望远镜等工具来观察是远远不如这些形象的图画更有吸引力(专业的发烧友除外)。本书不管在美术发展方面还是天文的科普上面,甚至是天文科技的发展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建议每一位不管是美术专业的还是天文爱好者都可以准备一本《太空美术简史》。

《太空美术简史》读后感(四):两百年前人们眼中的宇宙,是什么样子的?

宇宙,太空,永远是人类最后的边疆,也成为了一代代仰望星辰之人最浪漫的期待与向往。

我们如今也许可以通过探测器传回来的照片看到一些太阳系内行星的样貌,甚至前些年我们有幸对黑洞来了惊鸿的第一瞥。

然而,我们还是对这些本星系的行星与系外的世界知之甚少,说一个可能大家会很惊讶的事实,人类在1990年代,才第一次确认了系外行星的存在-之前大家只是猜测系外的恒星应该也有类似地球这样的行星环绕,只不过没有找到可确信的证据。而黑洞的照片,不过是几个模糊的像素点,绝大部分的太阳系内的行星,我们也只是远远地拍摄过而已,在它们上面究竟有怎样的景观,只能凭借人类的想象。

事实上,在人类还远远没有将人造卫星发射入太空之前,就已经有层出不穷的美术作品试图描述天外的世界了,自从伽利略在16世纪向人们展现了望远镜所能看到的月球表面之后,人们就开始意识到,那些在天空中闪烁的群星,每一个可能都蕴藏着同地球一样广阔的天地。

当然受限于当时的观测技术,一直到人们真正发射卫星实际考察之前,对于这些行星,卫星的地貌大多来自于想象或是来源自地球上的特征。(下面这张画描述的是从月球上看到的地球)

我们可以在一些早期的画作中看到画家将月球表面画得山峦起伏,甚至在1835年出现了“月球上有长着翅膀的月球人”的说法。

但是除了这些浪漫主义的画家之外,还有一部分艺术家将科学,工程学的严谨带入了作品,画作之中。

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凡尔纳了,他的作品《从地球到月球》可以说是探月作品中最早,最有影响力,也是最有科学精神的小说,其书的插图,可以看到炮弹模样的宇航舱,其长相与我们今天载人航天的返回舱非常相像。

一代代着迷于太空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可以作为之后宇航事业的基石,更重要的是,这些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极大激发了人们对太空的热忱,于是间接地推动了太空事业的发展。

诚然,随着上个世界载人登月的成功和火星车发回的火星地貌照片,大众已经可以一瞥曾经神秘的世界的模样,但是,那些太空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世界,系外的行星,黑洞的边缘,巨大的空间站,外星上建立的城市,甚至是外星人。

《太空美术简史》就是这样一本记录了古往今来太空艺术家们杰作的图册,这本书并不是根据画作的时间顺序排布的,而是从我们所能最先接触的月球开始,拓展到太阳系内的行星,一直到系外的行星,然后是太空船,空间站,一直到太空城市,最后还专门留下来一个章节展示外星人相关的画作。

我个人比较喜欢电影,而太空美术与太空题材科幻电影中的概念设计是无法分家的,书里面的一小部分自然也提到了这些画作的概念设计对电影的影响,从最早的《月里嫦娥》,《火星女王艾莉塔》,到上个世纪50年代前后美苏太空黄金期的一些作品:《登陆月球》,《奔向梦想》等。

自然还少不了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中经典的双环形空间站。

电影里面的这个空间站其实并不是首创,早在十多年前的1950s,通过旋转提供重力的环形空间站就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构思了。

在这之后,环形空间站变成了环形的宇宙城市

之后我们在《极乐空间》,《星际穿越》中也都可以看到类似结构的太空都市。

书中关于外星人的部分自然少不了最经典的《异形》系列的主角。

外星人在早期基本都是类人的形态

但是随着对外星认知的加深,一些画师开始尝试画出一些与人们印象的生物迥乎不同的外星生物。

画着画着,就有点离谱了,最后直接变成了克苏鲁触手怪。

总之,我还挺喜欢这本书的,从古至今人们眼中的宇宙其实是随着人们的视界拓展而不断变化的,艺术家们并不会因为探测器看到了某颗星球上真实的景象便觉得星空已不再神秘,反而,画家们会结合这些宇宙中壮观的景象完成更加美丽的创作。(比如木星的大眼睛)

而且那些只存在于理论之中,猜想之中,甚至文字之中的神秘景象,画作亦能让我们有第一眼的直观印象。

(比如戴森球,我之前还从来没有见到过图像化的戴森球作品)

最后,画作其实就像是电影的一个分镜,它不仅忠实(或浪漫)地记述一个场景,画面中的光,画面中的人,亦以画家的情感为载体,融入了对美的认知和体悟,而这种最最主观性的抒意,反倒能在描绘最遥远的图景时带给我们最真实且最震撼的感受,就像我们看老电影时依旧惊叹于其超越时代的思想一样,一些记录宇宙的画作亦能在百年之后给我们带来美的体悟。

上面最后一张图是可以以接近光速飞行的飞船,人们都说艺术是科学的先验,那么未来的高速宇宙飞行器,是否会借鉴人类历史上曾经的设想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