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的读后感大全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的读后感大全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是一本由(清) 曹雪芹著 ; (清) 脂砚斋评 ; 周汝昌校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9,页数:1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读后感(一):关于周校本《石头记》,偶然想到的

脂砚斋评可算是《红楼梦》一书的最早注解,最初的甲戌本《石头记》即正文与脂评同存;然而脂评同《石头记》一样,写来并非为了面世,而是自娱。有时详细评论,有时又仅作数语,且散见于十数个脂本中。因此我们常常为脂评的提示而惊喜,又感叹其太少;唯其太少,方显珍贵。曾用了一个暑假的时间对校过本书与各抄本的脂评,发现周老对脂评的汇集相当严谨,虽然本书仅是面向普通读者而非研究者;本书刻意保留的清代各抄本中的文字原貌,已可以看出这点。 老先生晚年走了实证主义的路子,一些观点难免孤立,也从未成为红学的正统“主流”而备受冷遇。然而先生才是真正爱《红》成痴的人,不为个人名利,在目盲失聪的条件下还辛勤研《红》数十年直至去世。我们读其书,可以不同意其观点,却不能不为其精神喟叹。先生主张《红》全书在一“情”字,让人与人间真诚相待、体贴他人;就像叶嘉莹先生以生命读词一样,先生也是在以生命读红楼,以生命经验与红楼中的文字达到对接。现下人际间最缺乏的就是一“真”,周老对红楼的整体把握达到了这样的生命境界,是其他的所谓停留于理论层面的学术论文所难以企及的;其余考证细节,我们还能以之苛责先生吗?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读后感(二):惜红周老

刘心武与周汝昌同脉同源,周老在书中称“友人”者,即刘心武也,刘心武很多观点来源于周老。阅读此书前宜先读《刘心武解密红楼梦》,虽是一家之言,纵有过释之嫌,然终不失为了解《红楼梦》之一径也。 周老视《红楼梦》、曹雪芹为生命,力图揭露雪芹原旨,对后世篡改红楼者深感惋惜。本书所具各本皆古本,又经周老深思熟虑甄选,保留雪芹古字缺笔,甚至于有争议之错字、别字,可见周老之心血与大旨。研读《红楼梦》者,惜无原本,又难自辨于后世删改之作,故而始终难以自得其趣,周老此书或可拨云见日。 然则,世人读红楼,各怀目的,总不脱消遣时日、欣赏谈情说爱之故事。于此类读者而言,现时通行本即可餍其饥渴,固不能领略周老之心血,亦无可如何之。 《红楼梦》之泱泱大观,自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深处能见深处之奥妙,于浅滩亦有浅滩之义理。某虽喻为水之深浅,乃事物之两面耳,无关旨趣之高低,实非智力之优劣。姑且妄推雪芹之原意,撰此奇书,绝非优劣相较,贤恶相比。因“到头来,谁把秋挨过”“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芸芸众生,应等同视之。 今日再读紫娟试宝玉之文字,不禁悲从中来,泪流不止。紫娟之戏言,宝玉之痴情,皆跃然纸上。黛玉实宝玉心中第一重要之人,天地可鉴,何独黛玉偏屡试之?(2021-06-08)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读后感(三):周汝昌谈红楼梦:《石头记》为有情、多情者而写,并非人人可读。

书籍评点本,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独创的形式与体裁,也正是因为这些评点,给读书者提供了更多理解作者原旨意的路径。 如周汝昌先生所言,《石头记》一书不是爱情故事,也不是婚姻悲剧,甚至也不仅仅是悲欢离合、炎凉世态那一个层面的事情和意义,这部书所包含的中华文化的层面,其博大精深早已超越了个别人物、个别事件、个别经历、个别感受的狭隘范围。如果一言以蔽之,“花落水流红”与“沁芳”即是全书之总主题,如果再归总到一个字上,即是“情”。 但是后世,我们严重歪曲了“情”之一字的含义,石头记中的“情”,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崇高博大,可千万不是一己之私与个人欲望。 例如高鹗之狗尾续貂,宣称不但“淫”字不可犯,就连“情”字也犯不得,犯了“情”字的都没有好下场——这就是指所谓“宝黛爱情婚姻悲剧”的结局。这种居心叵测的歪曲却被不少人误认为“给曹雪芹补足了后半部,起码使之得以流传是一大功劳”。 石头初心,只是为向人世繁华受享快乐,这是为欲望,是自利之私心,而不是“情”。及其入世,经历见闻,方知俗世所缺者只是真情互待。故其终生以情反欲,这即作书之大旨。 《石头记》原是有情、多情者而写的,并非人人可以读的。 也正是有了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曹公笔下,才呈出一派悲情女儿像——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报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小女儿偶聚一处,小小争执,小小妒怨,放到世间,也是到处皆有,不仅不让人生厌,反增可爱。如果少见多怪的解读为觉钗黛暗争,处处杀机,便未免杞人忧天,坠入了程高伪续的窠臼。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读后感(四):红楼小记

1、大观园,“大观”者本释盛大壮观之意,然”大观“亦是亡国之君赵佶的年号。正视蔚然,反观凄然,正合了红楼梦的主题。

2、红豆,相思之意。先有王维著《红豆》,脍炙人口。 后曹公作《红豆曲》: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今林夕填《红豆》: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绿水悠悠与细水长流对看,可见文脉之一路传承。

3、贾府一众红颜之薄命,贾氏家族大楼之倾颓,宝黛爱情梦幻之泡影,皇皇一部红楼梦,经纬交错,其实就说了这么三件事。

4、关于雅俗,郭德纲有一套理论,依我所见,这套理论的本源,多半继承自《红楼梦》。 元妃省亲,仪式庄重,元妃、贾政、贾母所言皆用文言,文雅至极。贾府中的婆子小厮,吵嘴掐架,嘴里多见粗鄙下流之语。凤姐本是官宦大族出身,然在贾府主持家务,自然免不了与下人周旋,因而分析凤姐的语言,常见下人说话时的俚语,却不失大家媳妇说话的分寸,那语言拿捏得,正如郭德纲说的——恰在雅俗之间。

5、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上来就总结了宁国府中的五件风俗:“第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费用过废,滥支冐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黔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读到此处,不禁一惊。曹公写的岂是宁国府的五件陋习,乃是当今大型企业之通病。

6、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章,宝钗协助探春、李纨打理大观园。园中差一个弄香草在行的人,宝钗丫头莺儿,本是编花篮葫芦的能手,但宝钗却偏偏举荐了茗烟的娘叶妈。宝钗非但不任人唯亲,还主动避嫌,这方面明显强于凤姐,想来宝钗治家也必是好手。 又第七十九回,此时贾家已是山雨欲来之际,凤姐配药需上等人参二两,搜遍全家已难找到二两上等的人参了。此时宝钗出面,从她家里拿来了二两人参,还对王夫人笑道:“这东西虽然值钱,究竟不过是药,原该济众散人才是。咱们比不得那没见世面的人家,得了这个,就珍藏密敛的。”宝钗不仅周济了一下日渐捉襟见肘贾家,还很会讲话,帮着贾家和王夫人圆上了面子。 面对如此做事周到又能说会道的宝钗,你说王夫人怎么会舍得眼前的金玉良缘,而去成全那段木石前盟呢?

7、红楼未完,已是遗憾,但前八十回内容均出自曹雪芹之手,其实尚也存疑。 六十四回至六十九回,二尤的故事,便有可疑之处。非曹氏原笔的疑点有三:

一、各古钞本此几回内容均有所散佚,且无脂批。 二、笔法与曹雪芹大异,曹公用笔千头万绪,而丝毫不乱。除第十七回“会芳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机敏动诸宾”这一回外,其他诸回均是多个事件齐头并进。而此几回的故事,就只说二尤之死这一段故事。且二尤的这段故事,可以完全游离于红楼梦故事的整体框架之外。 三、《红楼梦》是无能的顽石幻化入世,挂在宝玉项上,历尽一番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叚故事。所以整个红楼故事应该是以宝玉的视点进行叙述的。二尤的故事,已离开大观园,宝玉无从见到,更与宝玉无甚关系,如何记述得如此详细。

8、张爱玲祖籍河北丰润、曹雪芹也祖籍河北丰润(一说是东北沈阳)。我家祖籍河北玉田,据周汝昌考证,古时河北玉田与丰润为一县。如此说来,咱也算是与张、曹两位同籍,顿觉自己也“詹光”了。

9、小时候看 87 版《红楼梦》,对片中袭人有一种发自内心难以言明的好感。近几年,偶然翻阅豆瓣,才恍然大悟这种好感之由来,原来这袭人配音是儿童节目主持人金龟子——刘纯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