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双生梦魇》读后感摘抄

《双生梦魇》读后感摘抄

《双生梦魇》是一本由[美]艾菲尼缇·柯娜著作,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7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生梦魇》读后感(一):让我们再试一次

昨晚读完了这本,一点感悟: 1.保有希望。奥斯维辛,万恶之地,充满罪恶。但是求生的本能和欲望,让孩子们不放弃希望,虽然他们每天都不断目睹着死亡。 2.奋力自由。只要有一点机会,就要努力争取自由,哪怕孩子们的力量微弱而不堪一击。献给勇敢的布鲁纳。 3.学会宽恕。这个世界对他们实施了不可磨灭的伤害,无论肉体还是精神。但宽恕是重新开始的第一步。 4.迎接明天。最后的最后,姐妹俩重逢了,她们说,当世界重新张开怀抱拥抱我们时,让我们学着再一次爱上这个世界吧。 作者将这个世界最阴暗,最危险的一面展示给我们,但是全书又时刻传达以上这些正面信息,可以战胜奥斯维辛的人,还有什么做不到呢。

《双生梦魇》读后感(二):《双生梦魇》

《双生梦魇》是二战时期通过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屠杀犹太人为时代背景。本书通过珍珠和斯塔莎两个主要人物的叙述,让我看见了那个将称为动物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实验室、火葬场、马车上发黑的尸体、死人伸长了的手、被针刺穿了的眼球关于奥斯维辛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鲜血和死亡的气息。绝望让人莫名其妙的同意一些事情,身在这样一个地方,可能突然就丢掉了性命,甚至来不及拯救自己所爱的人。斯塔莎被实验导致的耳聋、病人的死亡、皮特送个珍珠的钢琴键、斯塔与珍珠的分离、每个被实验折磨的孩子、每个让人失去希望的逆境就伴随着希望的开始,斯塔莎对朋友的离开与珍珠的分离却从未停止过对她的寻找。奥斯维辛的结束。斯塔莎与菲利克斯踏上了寻找珍珠,并且要刺杀门格勒的复仇计划。中途新生命的降生,与父亲的重逢,给了她无尽的希望。珍珠与斯塔莎的分离被锁在笼子里进行实验,紧闭的大门、凌厉的喊叫,地板上的刮痕,老鼠的逼近,天花板的水滴声这冰冷的实验室里她却只能凭借嗅觉分辨。她幻想着逃出牢笼,与斯塔莎和家人重聚的信念支撑着她活下去的希望。文章最后的重逢,当我回过头,却看见了我自己。我看了一个女孩,一个强大的女孩,一个不再孤单的姑娘。她看上去比我想象还开心。她一边鼓掌,一边微笑。斯塔莎和珍珠的重聚才让悬着的心落了地,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文章的情节触目惊心,可心里的每个角落都盛开绽放的罂粟花。

《双生梦魇》读后感(三):我们要一直爱着这个世界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泪痕未干。我们总会期待着团圆,我们总是想着让姐妹俩少一点的苦难,他们配得上在这个世间幸福快乐的生活着。明明有一个好的结局呢,可是泪腺就是收不住,历经磨难后的岁月静好,就像妹妹口中的“我们再试一次吧”,我们再爱这个世界一次,我们再努力的生活一次,我们再带着希望重来一次。

这样一本描写二战时期发生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小说,真实人物虚拟事件,作者没有刻意苦大仇深的去讲述战争的悲惨,去痛斥纳粹的野蛮,全书通过两个姐妹的视角章节交替娓娓道来,故事推进,他们在人间炼狱受尽各种人体实验的折磨,打破各种幻想,妹妹接连面对着姐姐的失踪,爷爷和母亲的离世,性情刚烈的她最终带着复仇的使命负重前行,一系列的变故姐姐也平静而充满坚韧与责任的活着;作者全书平实的借着姐妹的口吻讲述着纳粹的罪行,但即使身处炼狱也有着温暖,也得见人性之美;在奥斯维辛我们也依旧能够看到希望,所有人都在坚韧的生活下去,皮特、双胞胎之父、病人等等这一系列角色就是人性之光,是奥斯维辛得见的太阳。

我们会在黑暗里前行,我们会在寒冬里挣扎,我们也始终知道打熬过最黑的夜,也终会得见太阳初升。最终两个小女孩都在华沙的家里再次重逢,他们还有着父亲,他们还有着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我们再试一次吧”,我们都不要放弃希望和爱!

《双生梦魇》读后感(四):只需要一点善良,世界就能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

一拆开包装,便被书的腰封上的这句话深深的吸引“他们以为我在找那个不可相信的未来,我却只想找一条回你身边的路”。是呀,人生有多少次再见之后的转身,便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

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这个臭名昭著的死亡之地中,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成年人如何才能经受住纳粹的各种变态折磨,更何况是本书的主人公——一对年仅13岁的双胞胎小姑娘。在太平的岁月中,她们也许正依偎在父母的身旁,无忧无虑的生活。而二战中的她们却只能被迫与家人分离、与自己的另一半分离,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面对未知的未来。

在珍珠和斯塔沙被关进集中营之后,负责有趣的和未来的斯塔莎坚信“这个世界总有办法是他自己重回正轨。只需要一点善良,世界就能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也正因如此,斯塔莎才会轻信“医生叔叔”的谎言为了保护珍珠接受“永生”,姐姐珍珠为了找回天真的斯塔沙不顾一切也要拿到那架和家里面的一样的钢琴上的一个白色琴键,并因此不得不与斯塔莎分离,被关进笼子里备受折磨。

所幸,二战中德军最终战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孩子们也总算获得了自由。可集中营中的日子在这对双生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斯塔莎早已不见了原来天真烂漫的活泼样子,反而变得极端乖戾,甚至将刺杀门格勒作为自己活着的意义。而姐姐珍珠也变得沉默寡言,意志消沉。不过还好,斯塔莎在华沙城的废墟中找到了爸爸,父女俩又凭借着信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让珍珠回归到他们身边。

尽管结局姐妹俩和父亲得以团聚,尽管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纳粹的残暴、集中营中的暗无天日的描写,但我们也不难在作者的欲言又止中看到身处战火中的个人是有多么的弱小和无力,在敌人的残暴无情面前,即便是世间最纯洁的灵魂,也无法将他们头脑中的邪恶驱散开。我们身处和平时代的人们也许无法真切体会到战争岁月的残酷和无情,但我想,就像斯塔莎所坚信的那样,只需要一点善良,世界就能恢复到它本来的样子。

《双生梦魇》读后感(五):黑色基调调和童话与现实

种族灭绝、大屠杀、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一段人类永远无法否认也不该忘记的历史。如何向后人乃至世人讲述那段渐行渐远的残酷的人类历史?作者记录了在奥斯维辛的孩子们的痛苦困厄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忍耐、 抵抗、甚至妥协。一切文明的前提在此都全然瓦解。 但在这个地狱里,却仍有体面谨慎的友谊、壮烈的起义和外部文明世界的微光。作者以犀利又宽忍的视角,勾勒了那些在“灰色地带”中凭借自私、施暴和麻木幸存下来的所谓“强 者”,还有那些在无比的孤寂中滑向死亡的孩童。

双胞胎姐妹斯塔莎和珍珠,一个负责回忆与记忆,一个负责未来,一人一章叙述经历的一切,孩子的心灵是干净单纯的,看待世界亦如此,因此,即便是被称为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可以被孩子“美化”成一个动物园,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血腥暴力,但是压抑凝重的气氛一直挥之不散,孩子们借助想象力和对亲人的依恋激发顽强的生命力想要抗争想要逃离魔窟想要结束一切,彼此相伴和爱虽然得到心灵的慰藉但终究需要回到现实,这种诡异的结合让人压抑却又有分外吸引人的质感,绝对是一个会让人留下阴影的噩梦,充斥着阴郁、黑暗、潮湿、龌龊、肮脏、血腥、窒息和残暴,孩子的生命会静静地消逝。。。。。。

双胞胎之父是门格勒一个高度符号化的邪恶形象,他身上集合了坏人的很多特点,凶残、自私、冷酷、邪恶,在如此邪恶的形象下,恐怖的气氛也很好的营造出来!

那个时代,人们不知道能否看到明天的太阳,他们都渴望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国家,但是他们选择的道路让他们无法并存。

我怎么也想不到作者会用这样的题材表达这样的主题。深刻而清澈,真实而梦幻。黑色的基调竟然能同时调和童话与现实。屠杀和血腥,竟然可以以这种方式表达出来!

酷与恶必能唤起人们无限的善。这本小说记录的是丑恶的极权统治下人性与生存的矛盾,见证罪恶、残忍之后,能唤起人们对善无止境信念的追求,推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