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碧山10》读后感100字

《碧山10》读后感100字

《碧山10》是一本由左靖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17-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碧山10》读后感(一):民宿没有主义

速读,摘几个有印象的内容。

1.很不幸的是,像我这样的外来民宿主也被归入这个“有罪”的行列。地方村民与我们的冲突不断。

2.在专业的训练和熏陶下,心里渐渐明白,打理一间民宿不是年少的文青情怀或退休闲余的生活安排,更不是逃离浮躁城市生活的心情出口。

3.在我心里,一间有特色又好的民宿在于它的多样性及亲和力,主人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这才是民宿的核心价值。

4.青年呵,速向农村去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那些终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妇孺,都是你们的同心伴侣,那炊烟锄影,鸡犬相闻的境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呵!

5.有恒产者有恒心,不能不说这是我在台湾民宿主身上看到的那种健康清朗的精神面貌的重要来源。

6.无论是规模宏大的山西大院,广东围屋,还是形制简朴的云南“一颗印”,山东海草房,都联系着一段段神话传说、家族历史、逸闻掌故、民俗乡约和童年趣事,如果民宿的经营者能够把这些故事找出来,讲出来,写出来,唱出来,画出来,展出来,使这些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得以长久留存,广为传播,则善莫大焉。

7.村外青山依旧在,秋阳不兼风雨;富水河水浅滩现,细流无声。

《碧山10》读后感(二):民宿真的有主义

前几年,人们都在谈论客栈,这几年,人们开始谈论民宿。

可民宿和客栈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说实话,很多人都讲不清楚,当然,我也讲不清楚。

但是因为算是半个旅游行业的人,也有人会向我讨要点开民宿的意见——“我和几个朋友想投资一个民宿,你有啥好的想法吗?"额……选址得慎重?得找个好点的设计师?有人懂酒店管理吗?差异化的点在哪里?

看完这本书,我发现其实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回到了一个原点:作为一个民宿,它的灵魂是什么?相较于同区域的酒店、客栈的差异,它能给住宿者带来怎样特别的体验?

这并不是一本指导实践的书,却可以想要了解涉足民宿的人本质上的启发。

”一间有特色又好的民宿在于它的多样性及亲和力,主人依据个人的生活经验,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这才是民宿的核心价值。”

“乡村文化最美的依旧是人,而不是那些形色各异、外来风情的改造农民房。”

“对于一处具有乡土特色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宿而言,只要保证基本的卫生和安全,在物理性能及生活便捷度方面和现代城市建筑存在一定差异并不会真正减弱它的魅力……接受一点生活上的小小不便,便是乡土文化体验的题中应有之义。”

民宿是一个建筑实体、经营实体的同时,真正赋予它生机的其实所有者经营者的观念和高度,不是改旧为新,而是活化,让旧物、传统的原始的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这个层面上,每个对民宿感兴趣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知其应该然。

《碧山10》读后感(三):城愁”与 “乡愁”割裂里的原乡图景

《碧山》系列手头的四本到今天算是读完,这本《民宿主义》放在了最后,大概也和我自己经历的乡村文旅PTSD有关,到今天算是也给自己画个句号了。

这套书比起中信其他同类的文化系列,内容要扎实一些,但远远不及阅读前的期盼,原来期待从乡土建筑、社区营造、农耕永续和民宿文化里,整理原本自己专业不足够的地方,作为延伸阅读的起点,辅助设计迭代文旅产品的商业模式的愿望显然落空了。国内至今依然没有足够丰富的文本来支持这个经历过一轮产业大爆发,但依然缺乏市场化、深入化,甚至真正进入所谓产业时代的行业,从侧面也反映着过去经济高歌和消费理念落后之间的断层。

断层与割裂的也包括了与乡村振兴、乡村文旅、民宿与农耕文创相关的整个行业系统,至今尚无真正解法。因为问题恐怕并不出在产品,而是时代的必然。

书的开篇提到大理双廊的民宿开发,马上击中了我的PTSD,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故事和场景过程在脑子里翻腾,三年多过去了阴影难消。

疫情前的半年余,我在闽北找到了一个村落,夜晚能看到漫天星河与隐约的银河带,村子的7个夯土老建筑被一片稻田分割成两组遥相呼应,包裹村庄周边的,还有一个特别适合设计成顺着茶园漫步山顶的小丘陵和一片对望的带状山丘,大片的茶山与竹林,云朵和天空也从不吝啬。当地主官勤恳真诚也有胆魄,敲定合作后,我和团队用了两个月时间把它设计成一个独立运营的新乡土度假村与轻成本重营造的休旅生活目的地。正当准备开始设计投建第一个示范片区——稻田咖啡馆与微田园共享厨房的时候,原本约定好的村民为了多计算租赁面积,违反约定连夜在原本预备设计景观的片区里盖起了瓦房,加上被团队发现的当地村民贪墨工程款的计划,这个项目被我们狠心叫停。彼时我不理解,明明是可以双赢的事情,为何对方急不可耐,直到之后又经历和看见了不少同类案例,静心思考才发现并不是我们不理解商业和文旅,是我们从来没有理解当时的“原生住民”。

双廊的开发,起初是艺术家们和有一定文化内涵的“城民”们想要进入乡村,建造一个新“原乡”的过程,因为先进的运营理念,对商业、审美的前瞻以及生活方式的前卫,注定了他们的眼光会寻求和看向一个富含“契约精神”与“田园牧歌”的“新原乡生活蓝图”。而这在一个乡土伦理缔结、没有契约理念只有“地主”概念的原生住民密集型乡村几乎一定会面临崩塌。

原本大家一样的“穷”,“外地人”来看中的是自己世代居住并厌弃的土屋与少耕种的田地,原生民原本巴不得这些土屋可以改造成设计师们描绘的新房,收一笔稳定租金,租期结束了拥有新居。但随着商业与金钱涌来,他们在邻里“敦亲”中越发认为,原本可亲的“外地人”们显然是占用了自己的资源。被商业洗礼的原生住民,对未来并不关心,也缺乏相应的理念和对运营难度的理解,他们只是不停感受到周遭新的冲击。他们无法理解的事情太多,但有一件事他们很有自信——这里做起来了,不需要你们了。

而被想方设法赶走的“新乡民”,对原本寄托梦幻生活的田园乡村也会带来严重的破灭感,他们的离开又将把原本活化的人文艺术环境与生活趣味理念连根拔起,最终让换了新皮的乡村,再一次失去灵魂。

当然,问题不止这些,除了双廊类的问题,在乡村文旅和民宿发展的过程里,还会面临产品究竟是更乡土还是讨好都市;作为业态之一严重受到周边环境和客群影响无法独善其身;政府与村民的角力之间是两头不讨好的项目主,以及物权与租赁权缺乏完善保护机制,在文旅这类慢项目上势必产生开发冲突等等问题。

同样的故事,在和我一样曾经尝试拥抱文旅开发运营的人身上几乎都发生过,不同的是有人索性放弃、有人苦苦坚持,也有人停下来等时代走到那里。

要走到哪里,才能迎来可以慢下来的文化商业时代?年初大家叫嚣着宏观衰退的必然到来,所有人几乎清一色的恐慌未来的谋生和生活资本的获得将加倍困难。

但也许,当泡沫被不断挤压,当衰退的钟摆效应降临到时代身上,追赶风口的时代将不再回来,那些靠营销和模式撑起来的快商业也将慢慢消失,许多因为狂歌猛进带来的断裂与抛弃或者将被重新捡拾修复,人们开始尝试做更慢的更复杂的事情,开始真正把目光转向生活、当下、转向重新学习和他人与万物建立羁绊,那时候,时代将走到那里。

在那之前,建造好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