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京都如晤》读后感精选

《京都如晤》读后感精选

《京都如晤》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元,页数:26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如晤》读后感(一):暂时记录

每天中午在车上读一两篇。

昨天读到一篇里,提到古怨,特地搜了一下,居然是姜夔的曲子,还挺好听的。

另一篇里提到日本人喜欢送贺年片,想起小时候刚上小学也流行过,后来就消失了。

提到桂花叫木樨,形容桂花的香味叫馥郁,确实这个词比较贴切,桂花太浓烈了太香甜了,桂花之于秋天,就像腊梅之于冬天,是特殊的味道的标记。更喜欢腊梅一点。

《京都如晤》读后感(二):京都如唔

前几日都在读恼人的文学理论,社会学比较文化研究如《菊与刀》,亚马逊送来这本苏枕书的《京都如唔》,在候车时就读了一小半,萧瑟秋风细雨中,浓郁的日本风味和文人雅兴扑面而来,完全把人带到一个静寂美好的世界静下心来玩味四季,花事,古书,僧佛,不觉长长舒缓了一段时间。

16年曾和家人去日本旅游,对京都的印象最好。去的几家寺庙建筑各色,极具日本特色,清水寺,仁和寺,金阁寺等等。作者笔下的京都则不同于游客,是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古城。书中有很多日式庭院的图片,植物花草树木,映入眼帘地是一派苍翠的绿色,风雅之味沁人心脾。

书编撰了作者在日本读书的几年与国内友人的信函,每日的文字里是游学的见闻,加之作者古文功底深厚,对源远流长的中日文化浸润已久,关于各种古籍珍本,书法拓印的叙述也酣畅淋漓,读来令人雅信之余深感钦佩作者地勤奋与好学。

总之,是本值得一再玩味的好书。也可以看作去京都寻古探幽的一本标签。

《京都如晤》读后感(三):每天时日,用心度过

有些场景,读罢可谓印象深刻:

此为旅人的心声。正因为可能的变迁,而更加珍惜当下。慢慢读来,竟生出一种每天时日,都要用心度过的感慨。

书信体读来亲切,并无晦涩的用词,因此觉得饶有趣味。作者是读书爱书之人,日常往昔多与四时风物、景致有关,也与读书、探书有关。

比如书籍防虫之策,古有烟叶、艾草、樟脑、艳阳天;如今转变为一袋鸠居堂防虫香。绿寿庵的金平糖,纪州的梅酒,四时的风物,春樱,团扇、风铃、蜻蛉、金鱼、空蝉、蚊遣豚,冬雪、暖炉、金橘、打哈欠的猫。朴素自然的风物,加上自身观感与旁征博引,就好像季春夜晚温一壶酒,边酌边读,风一吹,醉意三分又有些恍然了。

作者也极爱访京都之寺,"临济宗东福寺的汉籍,相国寺的承天阁美术馆,黃檗宗万福寺斋堂的木鱼,曹洞宗诗仙堂内狩野探幽的绘作"。

作者的游记,也尽是途中佚事,读来身临其境,仿佛也去过了金泽的雪天猫旅馆,带着那人情风味;仿佛也游荡过了镰仓,探寻了佛寺,听到寂寂钟声回响。

更感到身临其境的,是作者逛书店的酣畅、古本祭热气腾腾的豪迈。让远居这山间僻壤的我,也心生向往。

每天时日,还是要用心度过啊。

《京都如晤》读后感(四):代发后记

2011年秋,来京都第三年,嘉庐君问我,要不要在他的《江海晚报》写个专栏,用通信体,篇幅不要长,讲一讲见闻琐事,分享给故乡的读者。报纸刊出,嘉庐君会攒好几期,连同稿费一起寄给我的父母。他们在熟悉的本地报纸上读到我的短文,觉得很亲切。据说也曾收到读者投诉,称内容不知所云。幸有嘉庐君宽容,不管我写什么,都刊出来。中途屡有停顿,转眼至今,竟有百篇之数。除去已在其他书里谈过的话题,拣出四十四通,贯穿七年,编作此书。专栏名原作“京都通信”,今题作“京都如晤”。感谢史睿老师赐题书签,我们在北京与京都的相逢,都是珍贵的回忆。

头几年的话题散漫琐碎,但也作了保留,因为后来很难有那样天真愉悦的好奇心。不过早年谈到的梅酒,后来年年都会泡,是五六月间不可少的“年中行事”。平常独居,很少想到喝酒。友人来时,恰可招待。当初因《小梅日记》、猫站长阿玉而对和歌山怀有格外的好感,后来邂逅山井鼎,对《七经孟子考文》产生兴趣,又去过几回和歌山。有一回拜谒崑崙墓归来,在遍植橘树的山坡上狂奔,拼命去赶一小时一班的电车,那些不曾在信中记录的细节,回想起来,很觉得快乐。往事历历,能看到自己兴趣的发生、深入,又或转移、变化,也能看到自己始终处于读书太少、学无进益的惶恐与惘然中。

在这里的若干年内,前后搬了三次家,总没有离开北白川、银阁寺的区域,因为倾慕罗、王旧迹,又喜爱人文研分馆。去岁初春以来,与朋友书店做了邻居,附近还有善行堂、竹冈书店,上下学途中,看书更为便利。清晨,听到旧书店开门劳作的声响,觉得是一天很好的开始;深夜,听到旧书店主人落下卷帘门的动静,总被他的刻苦、勤勉鼓舞。窗前一屏青山,令我体会到温和静默的凝望与关怀。作为成长、阅读轨迹的记录,“京都通信”还在继续。因不知何时离开此地,山中的读书岁月也更值得宝爱、珍惜。

丁酉蒲月初三,枕书记于北白川畔

《京都如晤》读后感(五):彼之日常,吾之向往

苏枕书的新书《京都如晤》由中华书局于2017年8月出版,这已经是我阅读苏枕书关于京都日常的第三本书了,以书信的方式,写者也能更加随心肆意些。读之也发觉有意思之细节,书信的落款不尽相同有“枕书”与“松如”两种,初觉惊奇,以为会有某种玄机,一一记录未发现任何特别之规律,想必与时间落款新旧历交错一般,也从侧面突显此做为率性随心之笔。记得初看到推荐之时,有豆友评论,“京都或者日本养活了多少中国作家”想及此,不禁在脑中换了一种思维,“有多少中国读书人向往京都或者日本那种缓步娴静的生活”。

拿到书后开始翻阅,第一篇便是写于2011年的《闻木樨香乎》,阅读此篇之时恰逢小城桂花飘香。骑车在小巷中穿行,某个拐角过后会忽然袭来一阵桂花香,或路过某户人家,虽院门紧闭,桂花香味已经迫不及待窜入鼻中。虽不及当年去到杭州,街巷尽闻桂花香,却也为上下班的骑行增添了不少乐趣。《闻木樨香乎》文题出典自《五灯会元》记载的“吾无隐乎尔”之事,此篇很有苏枕书风格,既注重周边生活,四季轮转,花之四时;又能思及相关典故,旁征博引。此文风不禁让人羡慕又折服,亦感怀自己所知甚少,还需时时勤勉。

《靠山吃山》一篇,苏枕书写到,“此刻雨初歇,风也停了,给你回信。前日跟你聊发现很多我在这里习以为常的事,你依然觉得新鲜。看来以后我们在信里可以讨论的内容就更多了,也是我描述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的动力吧。”话说从《京都古书店风景》、《有鹿来》到如今的《京都如晤》,无一不是京都的生活日常,但是作为读者的我依旧觉得吸引力十足。作者所谓之日常,或许便是你我内心之向往。也时时会想及自己周遭的日常,或许亦有许多值得关注之事,但这些日常中的闪光点,被内心强大的叫做“习以为常”的光晕遮蔽,过后回想踪迹全无。

此文中引用的安田阳介的《吃大文子山》中的话语让我联想到了看过很多遍的日本电影《小森林》,还有终南山之中的隐居者,甚至近日在b站上关注的三位野居青年。《小森林》中,桥本爱料理所用时蔬、野味,我所居住的小城均有出产,所以看的时候很有亲切感。也不时思索,虽然物产相同,此地的乡村生活远不像彼地静谧、舒适。看过几位终南山隐居者的书籍之后,就在想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或许便在于心境,或者“讲究”二字。看罢世界,归于恬静,与自小便生于村落的人,心境固然不同,一个看淡风景,一个想去遍览世界。后者自然不会去在意当下生活品质的提升,内心想极的是离开。写至此突然想到晴耕雨读的张公子之前曾评价一本书,“会引发思考的就不是烂书。”作者的“习以为常”所引发我的思考何止此一二。

苏枕书对于书店之爱人尽皆知,早在《有鹿来》中便一再强调,关于书店之事已在《京都古书店风景》中详尽介绍,不再书写,却也终忍不住写作一二篇。这本《京都如晤》因是多年积累的书信,亦无此顾虑了,将日常逛书店,购入古本,参加古本祭一一记录。甚至会推荐一些日常所看的剧集。提到到三上延的轻小说《古书堂事件薄》,我对于古书店的兴趣,以及基本的知识皆来源于此书。还提到了日剧《重版出来》也正是我的心头所好,每日工作疲惫之时,会想起如同打了鸡血似的黑木华,顿觉干劲十足。当然日本的书店也在慢慢的凋敝,市场慢慢的萎缩,时时有人对此嗟叹不已。但就如所者所言,“一味叹息时代堕落,并无用处,不如思考如何留下一点用心的东西,可传诸后世,不惧后人评点。”

我很喜欢《初春之海》中,作者引用汤川秀树文集《书中的世界》之中有关其父亲的描述。“父亲兴趣极广泛,对某事产生兴趣之后,就会搜罗该领域所有的书籍。二三年间专注于此,然后再有新的兴趣,买下一切必要的书,穷尽和洋图书,乃至汉籍。于是家中全是书,完全是在书里生活......而学者就是这样的吧。像某种蜗牛,不仅蓄积可见的书籍,还蓄积可见的种种知识,始终背负着与之相伴的先入或固定观念,只好缓缓前行,这就是学者吧。”

恰好近日沉迷于“一席”讲座,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30分钟的宣讲。他们的谦和、低调让人动容。个个满怀学识,初一上台均显紧张,开始之后渐入佳境,完全沉浸于宣讲之中,言语幽默风趣,情绪也非常高昂。也许这就是知识进入一定境界之后所显示出来的睿智与内敛吧。

因是日常,才能让我尝试与自己的周遭产生关联,读之此,思及彼。由于知识有限,对于书中所讲典籍着实摸不着头脑,所以尽言粗略感触与思索。盼望有朝一日游览京都,遍览古书店,寻访古刹名寺,让思维与身体都徜徉其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