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100字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100字

《建筑改变日本》是一本由[日] 伊东丰雄著作,理想国 | 西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一):悲情英雄

在读过的建筑师作品中算是不错的一本,观点表达比较清晰,作品有趣,态度感人。

日本建筑师,或者说日本人总抱怀着一种舍身取义的精神去做事,一个在我们这些小画图员看来如此了不起的大家,介绍了自己一些作品之后竟是以一个悲伤隐世的姿态结束了这本书和自己前半生的设计生涯。最后这种皈依一个岛屿静静做建筑改善人类生活的方式对伊东来说应该是最好的。

感觉每个时代都有螳臂当车试图以一己之力抵挡时代科技滚滚洪流的人存在。这都无法阻挡世界继续向着均质化中性化的小格子汹涌前进。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二):屁股决定大脑,大脑不同,是因为有个特色的屁股?

作者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对现代以及将来的日本的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提出担忧,以艺术家之身之眼看来,均质、精度这样的概念无疑是可怕而无聊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对江户城“活用自然地形”赞赏有加,而对现代都市建筑的整齐划一与平庸刻板多有批评。更欣赏“自然”与“历史”,就好像现今在我国也颇有市场的“缅怀过去“的尚古之风。却似乎忽略了“人工”和“未来”给现代人带来的舒适的现代生活和丰富的现代娱乐方式。并非古代人更加睿智英明,只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所能对自然做出的改造比起如今极为有限。相信吧,未来的人会有未来人的生活方式,虽然他们的麻烦和烦恼一丝一毫也不会比前人少,虽然历史的演进不一定一直是不断前进,但整体上一定会更优。而作者担忧的那种“让人在平静、安全、无欲、无求地苟活中走完一生”的未来场景,作为人类来说,很遗憾恐怕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三):另一种乌托邦?

建筑是什么,建筑是人与人,与工程,与马路街道,与历史文化,与传统背景等一切关系的总和。

连续读了《建筑,从那一天开始》和《建筑改变日本》,作者理念表明的很清楚:建筑要与环境,历史,人文,街道相和谐,反对极端的现代主义潮流,反对扎哈.哈迪德(很明显),也反对勒.柯布西耶的“现代都市狂想曲”这种乌托邦式构造。

但其实,作者自己也明确,自己的理念目前也大多只能在乡村郊野实现,在城市,要考虑土地与经济的效益,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现代主义诞生不是没有道理的,自己则变成了另一种层面的乌托邦。

但不管怎样,伊东丰雄对建筑到底能给人带来什么,有着深刻的思考,对现代大都市变得越来越相似,历史文化的断裂有着极大的担忧,三岛由纪夫在70年代觉得日本以后将变得和其他地方一样,毫无生机和特色,国内现在也有这样的看法,但历史仍然远未走到自己的尽头,建筑仍然值得期待。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四):「把建筑归还给普通人」

在效率、合理性的资本主义强迫症当中,重新思考一种建筑的模式。很有意思的是,伊藤的建筑案都以“大家的……”来命名,凸显出建筑和人群和共同体的关系。

伊东豊雄并没有将建筑局限于建筑单体,而是从更大的共同体的角度来思考,除了与自然的契合度之外(包括节约能源、景观的统一性等),更强调与在地的人(甚至是来访者的不同光照喜好)、社会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合作。创造所有人都可以使用的“大家的空间”,创造羁绊和公共生活,使其更接近于“景观”、贴近于生活。

伊东豊雄尝试将建筑“重新归还到普通人”手中,而不是脱离于土地的资本家的“合理建筑”,也同样不是建筑师炫技的工具。

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自己也相当认同:“家具象征着人们的聚集,家具的设计就是人行为的设计。摆放各式各样材料和样式的家具,能形成极为有趣的‘街景’一样的画面。”

《建筑改变日本》读后感(五):建筑可以改变什么?

当现代文明开始从内部崩盘,后现代思潮涌起并高涨之时,荷兰建筑师库哈斯(Rem Koolhaas)正在用笔为都市主义写下宣言,构筑自己的建筑理论。那是激烈过后迷茫、疲滞的1970年代,而另一端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则开始用矗立在都市环境中的先锋作品,探索自己的建筑语言。他称库哈斯“是一个将作为社会现象的建筑转变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记者,是世界上唯一的这种类型的建筑师”,而他则是库哈斯口中“新世纪轻建筑新范型的领航员”。

于1941年出生,如今已近杖朝之年的伊东丰雄,在经历貌似持续改变的建筑表现之后,仍在不断用书写与作品,更新自己回应时代的语言。如库哈斯所言,他仿佛始终是一名“领航员”,以从未失落的“纯粹、好奇心与社会批判性”,寻找着建筑与社会的方向。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