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1000字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1000字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是一本由[日]伊东忠太 等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一):一会来重新修改!

★近代日本建筑学科创始人、亚洲建筑研究先驱人物伊东忠太手绘北京紫禁城。 ★700余幅手绘图片,彩色印刷,细致入微,记录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真实风貌。 ★随书附赠北京皇城平面图、紫禁城平面图、西苑平面图原版图。 本书是1901 年伊东忠太、奥山恒五郎等学者对北京紫禁城及相关建筑进行实际测量、拍照、素描写生,按原件比例缩绘后编纂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和说明。主要描述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的种类及搭配、分类建筑的不同色彩使用和整体建筑的色彩搭配,分析了天花板、梁、柱、斗拱、墙面、台阶、宝座、门廊、屋瓦等建筑装饰,以700余幅精美的手绘图片完整地呈现了100年前北京紫禁城的建筑风貌。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二):《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庄重辉煌!

两月时日,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师生于明治三十四年,受东京帝国大学命令,前往中国调查研究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作为百年后新时代青年,为祖国文化影响力如此巨大仍深感自豪。倘若没有侵略,没有霸权,我们与邻国日本一定永结同心百年好合,共筑文化大厦,然无奈在此次调查数年后,仇恨之心血肉之痛弥漫在国人心目中。当时,迫于技术限制,没有精专的拍照技术,黑白相片也无法将紫禁城的金碧辉煌阐释的淋漓尽致,手绘风格便独树一帜,多年后《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一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紫禁城别样魅力!

此书,通过手绘将紫禁城的皇城建筑装饰纹样,装饰色彩,装饰图样及评价事无巨细浸泡纸张中,毫无国仇家恨的偏激语言,自然而柔美,褒贬有加,厚重的全书中有一半文字一半手绘图样,那种最本质的紫禁城,散发着它经久不衰的魅力。作为华人,且在北京城生活多年,故宫博物馆也有多次往返的经历,尚且不能说将紫禁城文化了然于心,但总归熟记于心所见所闻,看着专业的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用忠诚的语言将中国文化带回日本,那种深入骨髓的荣誉感激荡着我内心灵魂。 100年前,故宫留存在国人心目中,是黑白色的肃穆感,而100年前的日本手绘紫禁城却让我们感受到传承文化的弥留。曾经以往,由于自小受抗日战争片的耳濡目染影响,让我于内心中仇视日本文化,然待到成年后文化的交流方才明白文化无国界,日本作为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它的文化细致度真切令人窒息且钦佩。

看《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会发觉,褒贬有加体现于文字字里行间,让人琢磨思想后深觉分歧巨大,任何物品都无完美可言,虽在日本建筑史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我们时常能略见细微诟病之词,但文化的宽容度终究能让吾等自认无可厚非。譬如“居住功能的宫殿多滥用雕刻”,“大多数雕刻做工较拙劣,其中体积大的精巧器具极为少见…”或许作为外行,且深受伟大祖国文化影响,断然接受不了此等言语,但看着短短两月,友国一干人等能将故宫手绘图样细致传承,让新时代青年更能深刻感受紫禁城魅力,种种言行也自当差强人意。 作为普通游客,只能沉浸在紫禁城金光闪闪的建筑之中,很难深入探索建筑图样风格等专业问题,于是乎《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一书,能让对此感兴趣之人狩猎更多细节。每一副图样中,龙是最为重要。于华夏子女而言,龙的传人,让中国文化渗透和凝聚在世界各地,哪怕身处异乡,也能感受出那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这一寓意,在紫禁城的建筑中无处不在,权力的象征,吉祥的应召,让龙在这存留最久的庞大古建筑物中熠熠生辉。

至今为止,影视剧中还时常播放抗日战争片,让国人无时不刻不在内心深处提醒曾经的国仇家恨,或许在伊东忠太返回日本后数十年,他们也未曾想过,两国关系会有如此水火不容境地。阖上厚重的《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我回忆起曾经屡次踏入故宫的场景,国泰民安,我们依旧要深思文化的兼容与民族荣誉感之间相处秘籍,我心依旧希望,没有侵略,没有专政,更没有霸权,让文化做到真正无国界,长流千古!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三):内容扎实的紫禁城评述、测绘/手绘资料

7月初拿到了这本《手绘紫禁城》,因为工作和出行的缘故,最近才得以细读。本书作为一本今年完成出版的译著,文字条例清晰,印刷精美且无异味,阅读体验不错。

此书的作者伊东忠太为20世纪初的东亚国家建筑史学泰斗,其影响不仅及与日本国内,对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刘敦桢等先生亦产生过十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和民族救亡图存意识有所关联。

书中绪言提到了,这次考察,是作者受东京帝国大学委托,现场考察了紫禁城所做的调查结果汇报。其到达的时间点较为特殊,为1901年7月12日,即庚子国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一年后,《辛丑条约》签订前的约三个月。是有清以来,京师第二次被外国侵略军占领,也是唯一一次,外国人可以肆意踏查、拍摄中国的大内。其背后是中国百年国耻的一个缩影。

Underwood and Underwood: 英印軍隊護送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瓦德西元帥進入北京紫禁城午門, 1900

日本选在此时进行紫禁城的测绘工作,除对于东亚建筑史的构建需要外,更大程度上亦是其大陆政策的延伸。包括对于日本建筑美学的肯定,及对其他东亚民族建筑的轻慢。意图以日本近代美学观点为基础,将朝鲜半岛、中国的传统建筑作为逊色于日本的旁系予以矮化对待。

在本书中,也可以从作者“徒有其表”“粗漫的技法”(p22),“完全缺乏对各个部分比例的整体思考”(p29),“比例上和配色上较为拙劣”(p31),“其姿势非常呆板”(p35)等评述中可见一斑。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尊崇中国上古、中古,看低明清艺术的观点,对于中国营造学社诸公,甚至当代的国内建筑史学研究与爱好者同样具备较深的影响。

书中前三章(约占全书1/4)主要围绕着皇城建筑的装饰纹样、色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构。抛却其中部分有失公平的贬斥外,其研究具备非常先进的近代建筑研究方法。这些研究以及西人所拍摄的老照片在之后对于国人研究紫禁城,乃至复原损毁宫殿或被更改的内部陈设具有较高的价值。

第四章则将皇城建筑装饰分为29类,并对不同纹样提供了细致的手绘,在阅读本书时方便与前文相互对照。建议读者可以参考《 故宫建筑内檐装修》(紫禁城出版社 2007年)的彩图进行比较学习。除了主要讲述紫禁城外,作者在书中对西苑、颐和园等离宫也有所涉

故这本《手绘紫禁城》可以作为爱好者研究晚清故宫建筑规制及纹样的参考工具书。祛除其具有时代特征的蔑视观点后,十分值得一观。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四):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海外再生记”

不管是在影视作品中偶然见过,还是实地造访亲眼目睹,我们总能从日本寺庙的样式风格中看到中国建筑的影子,这可能是盛唐时期中国建筑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相邻国家传播的原因。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在历史上曾以“上国”自居,凭的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领先于相邻各国。建筑艺术作为其中一类,自然也不例外。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以斗拱和屋檐为最大特点。早期的中国建筑以夯土为主要承重结构,辅以木构框架,唐代以后逐渐走向成熟,全木架构普及。到了明清时期,代表建筑最高水平的官式建筑走向程式化的时代,以木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建筑达到历史的顶点,太和殿、紫禁城建筑群无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1901年,距离八国联军入侵大清还有10年。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已经陷入内忧外患的窘迫境地,但对前来调查紫禁城建筑装饰的日本人一行还是行了方便。也许有炫耀祖宗建筑艺术的心思,也可能是无暇顾及这些琐碎小事。总之,东京帝国大学工科大学(今东京大学工学部)副教授、工学博士伊东忠太,研究生工学学士土屋纯一,助教奥山恒五郎以及摄影师小川一真在北京考察了两个月,形成了北京皇城建筑装饰考察情况报告,也就是这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

在已经拥有摄影技术的时代,手绘这么大的建筑群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摄像只能拍摄建筑的外观,或者某一个具体部位,但这个部位的尺寸大小、内部结构、相互连接情况,是拍不出来,或者即使拍出来也看不明白。为了搞清楚这些传统建筑的风格艺术、内部结构、色彩运用等具体细节,有必要对这些建筑群进行手绘,尤其是建筑细节进行精确测量并加以注明。

伊东忠太一行的工作十分精细。这是一名建筑人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创作出建筑精品的基础条件。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伊东忠太区分装饰纹样、装饰色彩、装饰图样三个方面,对北京皇城建筑进行了实地调查。原本计划按照实测、绘制测绘图、绘制纹样轮廓线以及着色的顺序进行,但这样耗费时间太多。所以,伊东忠太中途改变了调查策略,采取了装饰图绘制与简单写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

在这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中,我们得以从紫禁城建筑群落的蔚为大观中停下脚步,细心观察每一栋建筑的样式风格,比如它的装饰,是彩绘还是雕刻,雕刻是线雕,浅浮雕,深浮雕,还是透雕,等等。划分之细,是一个不懂建筑之人无法想象的。

关于纹样,书中重点介绍了自然纹样、几何纹样和人工纹样。大多建筑则是多种纹样的组合,只不过有的地方对纹样进行了简化,使之显得不那么拥挤、庞杂。色彩是一个建筑的外在形象。关于如何对梁、穿插枋等木料进行上色,文中也有详细介绍。这些上色方法,非建筑师知之不多,现代人知道的就更寥寥无几了。

作为一本对传统古建筑进行手绘的书,大量的配图自然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在作者精心绘制的图样中,我们佩服作者观察之细、描绘之精、用功之深的同时,也从一个个局部,领略了紫禁城建筑无与伦比的细节之美。这些美,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在纹样的多样化装饰上,也体现在古代能工巧匠的建筑思想与建筑审美上。

一生致力于日本传统建筑以及亚洲建筑研究的伊东忠太,以一部《手绘紫禁城》为我们了解紫禁城建筑艺术打开了一扇“微型”的窗。在这里,我们从建筑的宏观印象走进微观内部,通过精确的数字尺寸、五颜六色的色彩融合与形态各异的纹样搭配,了解一个“似曾相识”的紫禁城。而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同学或者从事建筑行业的建筑师们,这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古建筑“解剖课”,对我们了解古建筑的风格、结构以及装饰艺术不无裨益。

《手绘紫禁城 : 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读后感(五):700多张手绘纹样让我们看到,中国的皇城建筑艺术,在日本人眼中有什么不同

有幸,曾两次来到北京,参观了这座历经六百年风云变幻的明清两代皇家宫殿——故宫,走入那座厚厚的城墙之内,历史的厚重感迎面而来,沁入心骨,荣耀与屈辱如沙般沉入时间的浩瀚汪洋之中,却更深深地烙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有愧,虽两次前往,但目之所见却依然停留在眼前表象,心之所想也仅限于读过的那些历史,然而当真真实实地站在这座偌大的宫殿之中时,所了解的依然是关于宫门上的门钉、院子里的大缸、屋顶上的神兽等等,那些几乎人人皆知的故宫“常识”,却从未曾细细观摩刻画在它们上面那些图案,究竟有着怎样的色彩、结构,又象征着什么意义。

有憾,对中国北京紫禁城的测绘工作,日本竟整整早了我们自己三十三年,而且用时不过五十余天,却已然将以故宫为代表的的古代建筑结构和装饰精确地剖析、描述出来,当我们看到那700余张精美的手绘纹样图片,心里的感想已经难以用三言两语来表达出来,我想,除了对我国古时能工巧匠精湛手艺的赞叹,也暗含着一份深深的遗憾之情。

这本《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所呈现的,正是1901年时接受东京帝国大学调查北京皇城建筑装饰命令的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在前往北京皇城进行为期二十多天的测量、拍照和记录之后,所做出的的一份详细的“汇报”,从这座皇家建筑的平面图和建筑结构,到建筑装饰纹样、色彩、图样等等,事无巨细、一览无余,很多局部的细节之处都在这本书中,被细细描摹出来。

这本书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它的“图文结合”十分与众不同,在《手绘紫禁城:遗失在日本的北京皇城建筑艺术》的四章内容当中,前面三章全部都是文字介绍,而占据了四分之三篇幅的第四章内容里所展现的,全部都是来自于北京皇城建筑当中的各种装饰图样,在前面文字部分里介绍到的图样形式,在这里都能找到它的样子,700余张手绘图样汇聚于此,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古代的建筑当中,纹样的装饰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北京皇城建筑所采用的主要是两种装饰方式——彩绘和雕刻,这就涉及到了除了纹样图案之外的另外一个重要元素,那就是色彩的运用。

对于建筑的不同位置,上色的手法也是截然不同的,《手绘紫禁城》一书中详细介绍了梁、穿插枋以及天花板等不同部位的上色手法,同时标明了这些上色手法的运用成果在第四章当中所对应的具体页码,一边查阅对比,非常的直观和方便。

在建筑装饰的彩绘当中,不同纹样与其相对应的颜色也是非常讲究的,在作为皇城的紫禁城当中,金色、青色、红色、橙色等等,都是运用较多的颜色,伊东忠太将这些纹饰的配色方法大体分为了四类,其中,根据其不同的精细程度、位置和功能,还可能需要完成多次的上色,才能达到我们如今所看到的持久鲜艳的色彩效果,譬如乾清宫的天花板,仅仅是有金属构件的中央部分花心状的纹样,就需要多达五次的上色。

对于紫禁城这种华丽而庄严的装饰方式,伊东忠太在详细绘制、介绍了各个宫殿、宫门的具体样式之后,也简单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紫禁城绝对对称的设计让它更具有一种崇高而庄严的感觉,纹样的填充和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巧妙有趣。

然而在他认为,繁复的设计失去了简洁的趣味,空间与纹样的千篇一律、反复使用更是缺乏趣味性,甚至直言,“这种装饰持续映入眼帘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感觉”,这样的一座建筑虽然华美而高级,但可能难以长久地保持一种赏玩的价值。

但在我看来,这种看法还是有待商榷的,因为紫禁城的建设目的本就是皇室专属,华贵庄重自然无可厚非,在几百年前的设计伊始,我想没有人是以供寻常百姓赏玩为目的来建设这座宏伟宫殿的,试想一下,如果一座皇家宫殿的建筑纹饰尽是五花八门、不尽相同的纹饰图样,是不是又会有失庄重呢?

所以伊东忠太提到的这些不足之处,在我看来恰恰是中国皇家建筑的精华之一,因为这样的一种建筑方式、设计手法所表现出的庄重气魄,才符合它作为皇家宫殿的建设初衷,那些严谨的对称和伊东忠太所谓的“单调无趣”,启示也是符合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让都城的规划与天上的星辰对应起来,更能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如果今后再有机会重游故宫,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观赏一遍那些刻画、绘制在建筑之上的纹饰图案,看看《手绘紫禁城》这700张手绘纹饰,真实地刻画在建筑上时,该是怎样一种华丽而壮观的场景,又凝集怎样的智慧与文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