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父母:挑战》读后感摘抄

《父母:挑战》读后感摘抄

《父母:挑战》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挑战》读后感(一):成为更好的父母

“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这本书从扉页这句话一直到最后一句都很精彩,字字珠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误区以及措施。原则上,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但更重要的,父母应该不断完善自我,学会不滥用自己的优越性,不任由自己的虚荣心膨胀,不过分溺爱以至于成为被操纵的傀儡……简言之,在教育中,对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要远高于被教育者。

这本书不仅从框架上完整而清晰的描述出儿童教育中的理论与措施,也从细节上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与实施原则。比如,对孩子应该给予引导与指导,但不能轻视孩子,要保持一致性,要果断,对于行动的后果予以说明而不是惩罚,要克制自我不能失控,要引起被教育者的兴趣,诸如此类,每一个点都深入浅出,富有说服力与可操作性。

然而,读完之后,却引起了更多的反思。正如作者在结论中讨论的,我们究竟是需要更好的社会来教育下一代,还是通过自己教育的下一代去建设更好的社会?这可能是双向的。但是,就眼儿而言,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比这边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书中所描述的并没有进展,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有退步。很大一部分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既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也没有对子女教育有足够的重视与要求,他们在教育方面随心所欲,可能还不如动物凭借本能那样抚育幼崽。

而作为家庭教育补充的另一部分,学校也没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系统完全只教授知识而没有一点点人性(的教育),教师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也以这样的方式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又如何能让之后的社会超越之前的社会呢?

在教育方面,这本书读的算是相见恨晚。对自我以及子女教育有要求的读者,诚宜认真品读。

《父母:挑战》读后感(二):父母好当,不好做

时常感慨,多少人是自然而然当了父母,而却没有做父母的资格或主动意识。

想来我自己便是这样的,意外怀孕,恰是育龄,初次怀孕,从未有过丁克的想法以及身边有一个靠谱的伴侣,便成为我们当父母的充分条件了。

必要条件是否满足呢?从未考虑过。

有人说,孩子是生活的馈赠,甜蜜的负担;也有人说,孩子是夫妻感情的最大杀手,尤其孩子三岁前等待你的会是一地鸡毛。

有人对新生命的到来满怀期待,有人抱持“体验做父母的感觉,一次足矣”的心态有了自己唯一的baby;还有人因为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世界和未来持悲观态度,而对是否要孩子犹豫不决。

不论哪种情形,做父母,将如同一张白纸般的幼小生命带到这个未知的世界,呵护她健康成长,都是一种挑战。社会进化发展和人类繁衍的本能需求是我们做父母的必要条件吗?必要但并不充分。

开弓没有回头箭。当了父母,就应该好好做父母,至少保持学习的姿态,跟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中提到了三个原则两类错误。

三原则是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原则一: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维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ta的不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但又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惩罚。

后果与惩罚之间的区别在于,后果必须具备孩子能够理解的自然逻辑。比如您可以告诉孩子,如果ta因为逛商场而没有按时回家,那下周就不能去商场了!但您不能要求孩子,如果不吃晚饭,就不能去逛商场。

后果是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报复。如果我更早看到这本书,可能会在好习惯养成方面给孩子更有效的引导。

原则二:避免冲突。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不是“斗得你死我活”。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不过,“不说学习,母慈子孝;一说学习,鸡飞狗跳”的状况在有小学生的家庭并不罕见了。当然,这里的“学习”可以替换成任何孩子不愿做而家长觉得孩子有必要做的事。

原则三:持续

《父母:挑战》读后感(三):育儿先育己,育儿经典姐妹篇来了

今天这本书是育儿经典《孩子:挑战》的姐妹篇,依然由鲁道夫博士带来,可读性比上本稍微低些,但依然有收获。 作者说:“你的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分享喜欢的部分: 1⃣父母对教育的认知 ✔️父母对孩子过度的爱和过高的要求都不可取,过犹不及。 ✔️不要期望孩子能够实现你不如意生活中未竞的愿望。 ✔️停止过度焦虑,你对自己越有信心,也就越相信孩子的内在同样拥有应对生活的力量和方法。 ✔️不要双标,不要建立双重价值观,孩子只会成为像自己父母那样的人,你的level就是孩子的天花板。 ✔️父母不进行再学习,孩子就无从变更好。父母必须自己首先成为更好的教育者,必须学习认识和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教育是双方共同活动的产物。 ✔️没有自我反思和深思熟虑的父母,就不可能养育一个孩子。 ✔️接纳孩子,如同接纳我们自己,我们都不完美。

2⃣父母对孩子的引导 ✔️孩子透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因此你的世界观至为重要。 ✔️孩子需要明确、刻意及持续的鼓励来发展出自信、力量、社会兴趣、自立以及成功应对人生所需的一切技能和能力。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作为教育者,你的干涉程度不应超过真正的需要,要学会克制。你必须允许孩子从经验中学习,从自然后果中学习。 ✔️对孩子和他做的事情表现出真正的兴趣。 ✔️认可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随着她的成长通过行动传递越来越多的信任。 ✔️父母最重要的职责之一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并学习明辨是非,让他学习在这个善与恶并存的世界里生活。 ✔️学会后退,学会放手,学会让孩子现在就开始变得独立。

3⃣切记不要娇纵孩子 ✔️娇纵一个孩子,是自己在种下因,总有一天会收获苦味的果。 ✔️被娇纵的孩子的特征:不受任何规则约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与后果,不用做事与付出,随心所欲,自我为中心。 ✔️孩子越大,以往的纵容越难弥补,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无规律状态,任何改变都会激起更强烈的反抗。 ✔️被娇纵的孩子难以发展基本的社会适应性,他容易不满、缺乏耐心、不快乐、缺乏自律,一点困难就崩溃。 ✔️父母对待孩子过度焦虑、过度保护、过度喜爱,都有可能导致娇纵。

《父母:挑战》读后感(四):我的孩子不必是天使,但是我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大概在悦悦一岁半之前,让我觉得困惑为难的育儿问题基本涵盖于生长发育和喂养方面,当时我常求助的一本书是《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书里除了科学的生长发育观念和喂养指导之外,言语间还充满了对新手父母的理解和鼓励,让我的很多问题有了答案和方向,对自己和孩子也充满了信心。

后来悦悦再大一点,我发现遇到的问题渐渐不限于此,已经从客观的生理发育问题扩展到了很多行为习惯和亲子关系的问题。为了了解情况,以便轻松应对,我也看了一些育儿类的书籍,中外作者的都有,但是最让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一点醍醐灌顶的书是本书作者的另一本著作《孩子:挑战》,后来又看了作者的这一本《父母:挑战》。

这两本书基本聚焦于儿童行为习惯背后的深层次心理学分析,让我明白了,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的认知、理解以及心理的发展变化,完全不亚于一个正常人,我们不应该总是把他当作小孩子看待,忽略他的要求和感受。尤其是他们出生在现在这个追求民主的时代里,他们与我们同样有着对于平等、权利、自由的追求,如果我们父母不加注意这一点,还以过去时代的老一套方法来管理,“棍棒底下出孝子”,一定是会出问题的。

悦悦的一些让我比较头疼的行为,比如磨磨蹭蹭,不听话,以前跟周围人聊起来,大家会说小孩子都是这样,很正常。看完书以后,才明白这些行为属于“争取权力”的一种,你在催促她快点吃饭、快点睡觉的时候,她磨蹭着不配合,就是一种抗议。你在不停重复相同的催促言语时,其实陷入了一场与她的权力的斗争,孩子很聪明,你的语言在这时没有任何效用,孩子的无声抗议会让你不断抓狂,而你的怒气对于激发孩子良好的行为没有任何助益,也许你通过强制手段迫使孩子配合了,但这并不说明孩子认可你,恰恰相反是因为孩子惧怕你,这进而又影响到了你们的亲子关系。合理的做法可以是通过行为而不是语言展现的,比如全家人一起用餐,用餐完毕就收掉餐盘、离开餐椅,并且在两餐中间不再另外提供食物,重要的是所有这些行为需要以一种友好平和但坚定的态度来实施。

追溯起我和悦悦之间的亲子关系,大部分时候是愉悦的,我明白要以平等、耐心、支持的态度对待孩子,她也愿意依赖我。但是读完这本书,反思了自己,还是有点溺爱孩子,有时候会无底线的纵容她,这也是导致她不听话(不听大人说话并且回答,不服从大人的要求和建议)的一个原因,正因为我的不停退让和溺爱,让她有了不听话的底气,并且不停地试探父母的底线在哪里,不断地得寸进尺。现在明白了这个原因,接下来就需要我们用温和但坚定的行为来帮助她建立秩序和规则。

所以归根到底,父母和孩子是这一场亲子游戏里的两个相关方,父母是起因,孩子是结果,孩子会随着父母的行为变化而变化。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就需要向这个方向去努力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当然还需要明白,孩子不必是天使,但是父母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

《父母:挑战》读后感(五):你有能力帮助孩子成为快乐和成功的人

在鲁道夫 德雷克斯的“挑战系列”中,本书或许可以被视为《孩子》一书的扩展。不过,它把焦点从“为孩子的挑战行为寻找对策”,转向了“为父母提供未雨绸缪的育儿信息”。它系统地叙述了该如何根据不同的年龄及发展阶段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教育,是一本得力的“家庭必备手册”。如果对解决育儿问题有着迫在眉睫的需求,或许可以优先选择《孩子》一书,有针对性地参照其中的案例。但《父母》一书,则适宜从有生育计划时起开始阅读,从而使我们对自身所担负的教育责任展开整体而全面的认识。这本书有助于促进父母二人的育儿观达成一致,引导彼此今后所必需的配合,以及共同抵御旁人所可能带来的教育阻力。

写在前言更之前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你们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帮助他们拥有幸福舒适的生活,但你们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经常伤害孩子的。”因此,在德雷克斯的教育理论中,关心的焦点在于改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具体的内容被分为三部分进行阐述——心理学背景、训练方法和对困难儿童的行为纠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多为理论基础,较少涉及实例,直到第三部分的“行为纠正”章节才开始展示更直观的应用方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基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书中不免过度强调母职的重要性。而实际上,当代的年轻父母们越来越多地赞同,父职在家庭教育中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力。正如作者开篇所说:“有些人会认为这是其他家庭成员的责任——丈夫指责妻子,妻子指责丈夫,或者互相指责对方的父母。极少有人能够认识到他们自己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育儿过程中种种困境的关键。”

在讨论孩子的心理之前,作者率先讨论了父母的心理。关于溺爱、关于焦虑、关于赋予期待与刺激竞争...我们所以为的“为人父母”的自然心态,和栖身在这一理由之下代代相传的错误举措,都可能会为孩子带来不可逆的精神伤害。

作者深入地指出了当事双方都难以觉察的盲点,并调整他们主动和被动响应的模式。教育的主题自婴幼儿时期延伸至青春期;囊括的内容从建立睡眠规律、如厕训练起,一直涵盖到性启蒙和性教育。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成为彼此真诚的朋友、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讨论活动、如何陪伴孩子玩耍并发展兴趣、如何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朋友并融入交际、如何解决与孩子的冲突又如何调适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一切都事无巨细地被整理到了这本书里。另一方面,对孩子的溺爱、恐吓又或凭心情而对其溺爱与恐吓交织,过度的监督、挑剔又或忽视和放纵,再及羞辱与体罚...这些常常被父母采用的负面行为,背后存在的心理动机和实施效果也被作者纳入了详细的理论分析。

此后,对孩子的心理机制和深层目的的解读,在同系列的《教师》一书里也曾出现,但此处花费了更大篇幅进行说明。从表面看来的表现良好与表现不佳,都可以根据四种行为模式进行分类,而分类后则能看清孩子潜意识中的真实意图。

孩子在家与在校反差特别大,这是为什么?

越是在公共场合或外人面前,孩子越是有恃无恐地嚣张,这样的尴尬该如何化解?

孩子提问特别多、有时候还乱说话,他是怎么想的?

孩子的所有兴趣爱好都是三分钟热度,原因在哪里?

孩子胆小、粘人、怯场、自理能力差,该怎样改善?

孩子固执、蛮横、破坏力强、脾气大,这是怎么回事?

除了这些明显的负面表现,有时候孩子的感受和观念会以看似无害的行动间接流露(甚至可能因此获得表扬),但其实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有成人可以帮忙识别并纠正他们内心的误区。他们实质上和犯错的孩子一样气馁、沮丧、痛苦、叛逆,只不过他们在潜意识中选择了另一个方向去发泄。纠正这样的行为就像纠正错误一样具有极大的挑战性,且更加需要父母的细致观察。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本书当中所涉及的“家庭星座体系”。它把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比作星座,因为他们的相处模式如同星星一样,在各有其位置的同时又持续产生着联系与影响。最直观的例子是,或许看过《请回答1988》一剧的读者们都会对其中德善作为二女儿的哭诉感到记忆犹新。她抱怨自己没有存在感,总是被忽略,鸡腿永远都是姐姐一只弟弟一只...这个二娃的典型处境就很适用于家庭星座理论。它指出,在成员互动的影响下,每个人发展出不同的特质,而这个星座体系甚至会导致两个来自不同家庭的“老大”之间的共同点,要比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更多。那么,此时就值得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人的性格和行为模式,究竟是受先天遗传因素影响更大,还是受后天外在环境影响更大?

于是,作者又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观察:“通常其中一个孩子会更像父亲,另一个孩子更像母亲。这看起来似乎证明了遗传的重要性;但是,这里同样可以表明心理因素对某一特定的发展类型的影响。努力更像母亲或者父亲,有时候是家庭权威竞赛的结果,孩子们会和父母其中一方站在一起。”在本书当中,无论是家庭星座理论的丰富实例,还是它所延伸出的更多学术讨论,相信都会对如今大幅增加的多子女家庭教育需求大有裨益。

最后,引用本书的终章作为结语:“我希望读者能够清晰准确地收获一个事实,即你有能力帮助孩子成为快乐和成功的人。然后,我希望你们能够暂时停下脚步,思考这一事实所蕴含的更深远的意义。你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无可厚非,但是不要忽视另一个事实,你的手中也掌握着整个人类的命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