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官墙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官墙里经典读后感有感

《官墙里》是一本由阎海军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官墙里》读后感(一):读《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读《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非虚构文学是近几年中国比较热门的文学创作类型。今天读的这本书就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书前面对作者的简介也是非虚构作家,正真对作者的知名度是因为他去年的非虚构作品《崖边报告》的发表,全景式地呈现了“崖边”这座中国西部村庄的变迁史。还提出许多农村中的现实问题,让我印象深刻,也就是源于此才参加他的新作品《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读书漂流活动。

《官墙里》读后感(二):乡村与都市的距离

这本书写的是作者走出农村走向城市的心路历程,也是一个关注社会发展的知识分子的迷茫与思考。我想,能够读到这本书的其实大部分都是生活在城市或者即将走出农村的人,真正生活在农村的可能不会有兴趣来读这样的书籍,可能没有能力去读,这是农村现状决定的,年轻人大都在城市打拼生活,家只是过节时短暂的停靠站,故乡在他们心中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寄托,是奋斗的动力。农村似乎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存在,一方面人们奋力走远,离开自己生长的农村;另一方面,远离了家乡,却更加感受到自己对于故乡的爱和眷恋。一方面农村在凋敝,一方面,人们在怀念。

过去的农村因为贫穷,经常会发生可悲的事件,但因为农耕、安全、娱乐的需要,村民之间联系非常紧密,相比现在似乎有更多的温情。悲喜交杂,但回忆会更偏向于温暖的,愉悦的。记得曾经向某位学者请教过关于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节节败退现状的看法,他的回应是农村的文化、习俗、礼节是传统农业社会的产物,必然会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消融。当时挺惊讶的,现在也不觉得说得全对。

诚然农村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离田园牧歌、小桥流水那种想象中的诗情画意更是相去甚远,交通没有那么便利,环境没有那么优美,就算自然资源很好,也有可能被当地粗糙开发而丧失了美感和价值。到处是粗制滥造的房子,没有特色,丑陋不堪,横七竖八的斜在公路边、山林里、农田里,看着原来的青砖白瓦房子一点点毁掉,换上了钢筋水泥的二层小楼,整个村庄显得突兀而杂乱,没有增加生机,反倒更加显得衰败了。青砖白瓦的砖木架构,虽然不见得多牢固,但是它的整体构思其实是有学问的,青砖白瓦也与农村的整体环境协调刚刚好,现在的村庄建设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用心,把原来的建筑全部推倒,换上新的钢筋水泥,即便村庄整体建筑规划统一,但是给人的感觉死气沉沉,如果农村不能保留自己的特色,一味向城市看齐,农村只会在消磨自己特色的过程中,与城市的差距越拉越大。所以,乡建如何进行,其实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课题,作者谈到乡建不应该脱离农村实际,不能将自己的构想加到农村,目前所有的尝试中成功的极少,在这个过程中吸引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至关重要。

但其实,做到吸引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至关重要,农民眼里没有田园诗,要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但是现在农村产业发展及其薄弱,特别是山区农村,农民的增收仍然主要靠外出务工,所以对于贫困农村,乡建其实首先就是发展当地经济。

《官墙里》读后感(三):农民出身与城市人生

“阎海军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思考者,一个奉真诚给乡村的人,念念回望之中,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也不断地找自己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尤其是西北荒芜乡村的何去何从,这让他更像一个学者,期望将自己的理解、观察、分析贡献给这个快速生长的中国社会,给自己的老家,那个父亲、兄弟还生活在其中的陇中乡村,寻找一条存活下去的道路。”

一个人如果在乡村里出生、长大,然后在成年之后跨入城市,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西北80后作家阎海军的新书《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给了我一些答案,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族迁徙史。

我的爷爷、奶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从河北农村走出来,找到工作,定居城市,繁衍后代,他们是我们家族的第一代迁徙者,他们之前的祖祖辈辈是农村人,种地为生,有过耕读人家的画面。

大部分超过40岁的人,对此类家族经历并不陌生,因为大部分人的家族就是如此繁衍的,“农村包围城市”,当年毛主席的号召,革命成功了,很多人的命运就此改变,这个改变就体现在我们这些后代,出身可以定位于城市了,不再是农民出身。

从我爷爷奶奶的身上,我并没有看到过太多乡愁的影子,也许是因为他们在城市与农村的变化中,并没有改变太多生活的习性,只是更好了一些,有了固定工资,住了楼房,更加清洁卫生的环境和更加精细化的食物。那时候爷爷奶奶的亲戚们来城市,多半会居住在家里,拥挤不堪的样子,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那些农村亲戚会背着包袱,提着粗糙的旅行袋,里面装着家乡特产,也抽极其熏人的烟叶子,屋子里会弥漫着汗味、烟味、体味,味道混合着,侵扰不堪。

我的爸爸妈妈其实也是在农村生的,但是他们都是跟着父辈从小离开了村庄,举家迁徙至城市,农村生活的烙印并不多了,爷爷奶奶去世之后,我们那些亲戚们也来少了,毕竟隔代了,乡亲们的那种亲情,淡了。

日子流水中逝去,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也都是城市出生城市长的人了,与农村的瓜葛更是远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变得有些差,空气污染、水污染、食物污染,这些城市人躲也躲不开的变化,迅速地就成为城市生活的尴尬,我们会觉得农村青山绿水的,多好啊,我们回农村去吧。

可是,我们都回不去了,因为我们已经是城市人了,农村已没有我们的家园。

农民出身,已是另外一些人的标签,城市人生,是我们的主流。对于农村那青山绿水的遐想,也是虚无的,真实的农村生活什么样子?我们并不知晓。如果到处都是青山绿水,又怎会有新一代人从农村到城市的艰难迁徙?乡村的真实生活总是在我们城市人意料之外。

阎海军的人生故事,就是另外的那种标签,农民出身,考学,毕业,进城,开启自己的城市人生。

阎海军在甘肃陇中的乡村出生长大,在成年之后进入城市打拼,犹如我的爷爷奶奶那辈的人,从年轻时,开始踏上从农民出身到城市人生的转变之旅。只是,他的转变之旅发生的大背景与我爷爷奶奶走出农村的大背景已全然不同,中国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巨变。

阎海军的第一部著作《崖边报告-乡土中国的裂变纪录》出版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他用非虚构的手法,从多个角度,翔实地纪录了他老家那个叫崖边的村庄里的现实生活,不加渲染,不加润色,直击西北农村在时代巨变中的裂变。我读之后,倍感欣慰也怀揣沉重,欣慰的是有这样年轻的人,依然不辞辛苦地纪录如今几近荒芜的西北乡村,希望唤起关注中国农村问题的社会各界的注意,在今天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不要忘了,中国的农村,有些地方,正在面临生机匮乏,前途渺茫,被遗忘,被抛弃,被忽略。

而我所怀揣的沉重,是因为那些曾经在爷爷奶奶口中讲过的农村故事,竟然在阎海军的书中呈现,比如老人去世了没有人埋,儿子娶个媳妇要用妹子换亲,整村的壮劳力都离开了村子去城里打工......这些情景,换了个时代背景的幕布,却依然还有剧目在上演。

如同我小时候会对农村来的亲戚来家里有的抗拒,城市也抗拒着从乡村里出来的农民,漠视打工群体,歧视农民,这些中国的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当“人人生而平等”的教育被灌入脑子之中时,农民出身,依然在中国的城市里抬不起头来。城市生活中本就有贫富差距,经济社会金钱至上的理念几乎影响了整个城市生活的基调,而从农村出来的人们,进入城市,更是有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观念不断挑战社会的思潮。

三农问题、城乡差距、二元结构......这些复杂的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虽然一直在改进,但是一直都如骨鲠在喉,难以解决。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年轻作家,把这些矛盾集合所造成的伤痕撕裂开来,用文字记录一些个人角度的观察和思考,阎海军将这些记于他个人成长之路上的文章汇总,成文集结在他的新著《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

撕裂这些伤痕需要勇气,因为这些伤痕的形成与撕裂之痛,只有相同经历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更需要语言的功底,合理的书写出来,才能被读者接纳。阎海军用的是真诚—“态度真诚、文字真诚、认知真诚”。也许读者并不能懂他文字之后所藏匿的巨大悲悯,但一定会被他文字的真诚打动。

这些真诚体现在他用一个身在其中的视角,写了自己家族里的人或者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他们生活在甘肃陇中黄土高原之上的生活日常,没有煽情,没有悲情,只是平静地记述,写了生生死死的那些事,贫穷,却也有应有的礼数规矩,比如祭祖、葬礼、“伙子里”的互助等等,乡间往事在阎海军的记忆里并不是只有“闰土的月亮”。他的记述中看出他成长之后的很多不适应,这些不适应,有他个人的倔强,也有那些挽不回的、对乡土民生中根魂的怀念。

而更多的不适,还应在他进入城市之中,开始从底层生活挣扎的缝隙间,回望自己所走过的路之中产生。在《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城市》后半本书中,他更多的纪录了自己进入城市之中所看到的城市人生,不仅是他自己的,还有更多的其他人,或者是生于城市长于城市的房东,或者是跟他一样的从农村走入城市的年轻人们,都在奋斗,都在生活,都在社会的底层仰望蓝天,都在往前走的路上,提升着生活品质,脱离自己的农民身份,更快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人生之中。

阎海军是他们当中的一个思考者,一个奉真诚给乡村的人,念念回望之中,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学习,也不断地找自己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农村,尤其是西北荒芜乡村的何去何从,这让他更像一个学者,期望将自己的理解、观察、分析贡献给这个快速生长的中国社会,给自己的老家,那个父亲、兄弟还生活在其中的陇中乡村,寻找一条存活下去的道路。

这一点是最令我感动的。我认识一些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年轻人,他们并不太愿意回望自己的农村生活,即便是自己的父老乡亲们还生活在农村,他们会很快地接纳城市生活的内容,追逐时尚,用最短的时间缩短自己在城市中与城市出生的伙伴们的差距,他们并不谈论农村,仿佛那些印记可以扔进夜空之中,也许很快,他们会在城市如鱼得水,农民出身的印记很快被掩藏掉。

这本身并无可厚非,因为适应城市生活就是适应如今这个时代,也正因如此,阎海军的作品才更令人珍惜。他本身一直行走在乡村、村镇、城乡结合处,拍摄民间手艺人、城乡边缘人的生活,做乡土建设的报道等工作,这些都让他有机会始终站在出发与到达之间的地带,可以思考,可以记录,甚至影响自己家乡的发展之路。

这是幸运。相比其他快速融入城市人生的那些农民出身的年轻人,他会在自己进城之路上,有更多对于城乡差别之处的观察,沉淀下来成为思想者的积淀,那些抹去自己农民出身的人,灯红酒绿的城市之中,也许他们只能属于沉沦,而不会再有生发。

一段农家子弟的进城路,一部底层视角的浮世绘。读罢《官墙里-一个人的乡村与都市》一书,让我想起自己家族的迁徙历史,想起爷爷奶奶所走过的进城之路,这几代人的关联,就是我们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从农村走向城市发展的浓缩。上溯到我的爷爷奶奶,我也应该是农民出身,但过去很少这么认知自己。

从我的爷爷辈进城到阎海军辈的80后进城,这其中的跨越,有悲有喜有感有叹,他们的进城之路都不是坦途,却也应和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进步。这个话题并不只是故乡情、乡愁、乡关何处这些人文情绪上的羁绊,而更多呈现出来的是时代大局所带来的震撼,这些震撼,直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忧伤与深情,从来都是来自乡村的人对于土地的情怀,说不清道不明,说不尽言不尽,这是个大话题。

期待阎海军能继续自己对于真诚的坚守,真诚地表述,永远都会滋润读书人的心田。而追索与回望之间,求真者坦诚给天下的胸怀,也许会遭人践踏,不被理解,但仍需坚强面对,留下自己的真性情,给我们发展中的国家,给生活着的城市人生,更给深埋记忆曾包容过自己根魂的父老乡亲们的乡村。

砥砺前行,不枉此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