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100字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100字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一本由【英】乔治·奥威尔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一):评《巴黎伦敦落魄记》

我发现我最爱这种纪实文学,人就是要活在现实里,看这朴实而又血淋淋的生活,看着看着我不免想起萧红的“穷”,与奥威尔对男人和女人贫穷的概念不同,至少男人还能去找小工的工作,真的就比萧红只能挺着大肚子在廉价旅馆里等待男人回来要更差吗,穷女人是或许可以找到一个男人养她,可萧红被抛弃后又过的是什么日子呢,对流浪汉不能接触女性那里我也觉得隐隐的不喜欢,当然每个人都有其自尊,可是为什么永远不能踏入婚姻就是男人无法忍受的屈辱,我无法共情。当然了,这依然会是我和萧红和死屋笔记和大路条条并列的我最爱类型的书,荒诞和意识流属实不是我的口味。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二):奥威尔亲身体验的流浪汉生活

真没想到五一长假这几天,我居然是在带娃和读这本书中度过的,心情真糟糕。今年是继续魔幻的一年。

乔治奥威尔通过他的亲身体验,告诉我们流浪汉生活的悲惨之处:

第一大不幸是饥饿,营养不良。第二大不幸是与女性的完全隔离,导致了人的道德沦丧。第三大不幸是强加于身的无聊。

奥威尔提出,要改善流浪汉的生活,根本在于使他们摆脱贫困。当然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如在收容所开辟菜园自给自足,稍显幼稚简单,但80年后班吉纳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延续这一主题,给出了更深入的讨论。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三):评《巴黎伦敦落魄记》

刚听说这部书的时候,以为作者是以一个成名作家的身份去体验贫穷生活,我为一个有如此情怀的作家而震撼,肃然起敬。因为太多的作家如毛姆之流,只是全世界到处旅游,然后编造一些悲剧爱情啊艺术人生之类的,这不仅仅是令人憎恶的沽名钓誉之举,更是对广大贫苦人民的羞辱和伤害。作家由此获得悲天悯人的荣誉,衣着华丽地坐在舒适的书斋里编出榨取读者眼泪的桥段,这是一件多令人愤恨的事!而更多作家则是只写上流社会的那些情啊爱啊,其他人一概沦为配角甚至丑角,唯一能起到正面作用的也许是为主人公而死。但奥威尔却能真正深入到穷人之中,了解他们,为他们发声。

看完本书后记,才知道作者并非体验生活,而是真实地经历过如此一段贫困落魄的日子,敬佩之情更甚了。一个头脑充实的人陷入贫困之后,也许受到的痛苦是常人的百倍,除了肉体折磨,更有额外的强烈屈辱感、厌世感,但思想是不会灭亡的,只要遇到幸运的机会,也许就能将苦难变成精神乐园。即使困顿而死,其浪漫也足以让后人为之感动。正如曹雪芹,樋口一叶、晚年张爱玲等等一系列困顿的作家带给人的心灵慰藉,远远超过那些养尊处优的忧郁公子哥儿。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四):光鲜城市的阴影里

即使是光鲜亮丽的大都会巴黎伦敦纽约 也有底层挣扎着的人们 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 会发现他们与脏乱偷窃暴力等等负面词汇不同的另一面 曾经写信给纽约一街一家印度餐馆的老板 因为他还拥有一幢类似早期Airb&b的住宅楼 为了争取到合适的价格来租住他那间24小时提供丰富面包饮品水果的大房间 我们邮件往返几次 最后他提出 如果我愿意带孩子参加一两次他每周为纽约穷人免费赠餐活动的话 他可以用很低的价格接受我入住 他那句“这将为您和孩子的纽约之旅 带来不一样的新鲜体验”打动了我 他没骗我 房间不仅大得出奇 而且是套房 穿过上世纪的一道幽暗走廊 布置得相当有情调的起居室两面墙摆满了面包水果麦片各种果汁咖啡 再爬上六层楼梯 我们的房间之上还有一层的外面 是可以鸟瞰鳞次节比的纽约建筑的小露台 真是满意的不能再更多了 清晨 约定的时间到了 经营这家店的老板带我们步行到不远的那家印度餐厅 店面装修陈旧 仿佛并没有客人 他们抬出一桶桶汤和印度饼、饭 我们则帮着拿纸杯桌布 推着推车走了大约十几分钟 来到街心花园 周围衣着老旧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有序地排起长队 我的任务是打汤并分发到他们手中 令我惊讶的是 那些平时街巷遇到都会让我戒心倍增的流浪汉们 都是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 礼貌接过汤碗 礼貌道谢 参与赠餐的志愿者和组织者也都笑容真诚 虽然有那么一位领餐的多次重复排队 大家也都默许 气氛友好和谐 老板告诉我 他每周都要做两次这样的赠餐 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的确 看着一切熟练且有序的操作 他们是真的做了很久闭着眼都不会出错了 看着感受着这一切 真的不好意思举起相机 尽管我很想记录下这一刻 这个百般滋味和感受杂陈的时候

借奥威尔的一角记录下我经历的那一刻 相信 有那么一瞬 我们的感觉是相通的

《巴黎伦敦落魄记》读后感(五):贫穷真难啊!

《巴黎伦敦落魄记》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纪实性作品,这本书深入剖析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现状,控诉了资本主义重“阶层”的思想观念。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在思考两种职业:洗碗工和流浪汉。书中对于“洗碗工”透彻分析过,作者认为这是一份无聊透顶的职业,它并不能创造价值,只是工人在长时间地进行机械式的操作。完全可以使用机器替代的职业却仍在使用人力,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就业,但人的价值却并不能通过这份职业来体现,所以作者是厌恶洗碗工的。书的后半部分围绕“流浪汉”来写,对于这些人,作者反倒与正常人的看法不同,他十分同情流浪汉。虽然同样处于社会底层,流浪汉还要遭到“穷人”歧视。我又不禁思考“流浪汉”和“穷人”的区别在哪里?穷人可能是有自己的职业,但基于种种原因,他们并没有多少收入,仍需要国家福利机构的扶持;而流浪汉则不一样,“流浪”就是他们的职业,他们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回报,而是依赖他人和社会。这就是穷人也歧视流浪汉的原因。最后,作者却站出来为流浪汉发声:虽然流浪汉总是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但这并不意味他们就道德败坏。救济院只准流浪汉留宿一天,就赶他们前往下一家救济院,他们似乎一直在路上。

最后作者也提出了自己关于帮助解决流浪汉脱贫问题的看法“我们需要做的是让他们脱贫,这一点只能通过帮他们找到工作实现———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他们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并能获得一定收入。”很难不赞成作者这一想法,真正解决贫困问题,不是政府或社会直接给予经济帮扶,而是要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自己创造收入,最终实现自给自足,简而言之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统治者并不会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现状,“重阶层”“重金钱”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端。作者在真正经历后写下了这本书,他理解底层人民的痛苦,但并不能做出什么改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