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经典读后感有感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是一本由胡绍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2017-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读后感(一):建筑师,艺术家

这本书是另一本《再见,牛津与剑桥》的姊妹篇。对于这一本,我的评价比上一本稍逊,理由如下:这本书氛围两个部分,“我”的故乡和“我”的故人。前者讲的是“我”小时候的故事,虽然有些地方图文并茂,但因为作者当时年纪小,有些地方是作者的推测,并不一定是事实,所以感觉读起来的味道打了折扣,而我评价不是满分也是因为这里。但是后面回忆的故人,也就是第二部分,我很喜欢。这一部分涉及的都是“重量级”的“故人”,而且大多是作者的长辈、前辈,当然也有同辈、朋友。这部分有名誉世界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让我知道了与教科书中不一样的大师的故事;设计了我国国家大剧院的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原来这个灵感是大师六天“胡乱”产生的;还有曾受过不公平待遇的女建筑扎哈·哈迪德,16年的坚持换来享誉世界,然而最后却又因心脏病去世,令人唏嘘惋惜……这里的故事太精彩,让我领略不一样的建筑师、艺术家的世界。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读后感(二):杂谈

一、真的是故乡与故人。

故乡的开篇,好像作者说他的记忆是从3岁就有了,有点太过夸张,碎片记忆应该有,惊讶于作者对三岁到九岁记忆的之多之清楚。

故乡篇中,大都是对于作者小时候于浙江山城内躲避抗战的经历、回到杭州的记忆以及长大以后对于杭州的各种回忆。

故人篇中,则是对于老师的各种回忆、世界级建筑大师的接触回忆。

总觉得作者有所保留,不过是切合主题,故乡与故人,所以提到的都是与之相关的。

不过,总是觉得那就叫“故乡与故人”就好了,为什么再加个“再见了”。实际上作者字里行间,一直在说,几十年都没回去杭州了,加上年纪问题吧。总觉得“再见”有点画蛇添足。

1936年,再过两年也是85岁了,时间真的是飞快的。

二、依托清华大学这一国家级大学,在作者身份加持的基础上,有了大平台、高眼界,于是,作者参与的一些建筑设计,接触到的一些建筑大师等等,基本上是国家级层面。

让自己知道了关于建筑的一点点皮毛: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的最大不同:“插销”与“立、顶销”?

知道了建筑设计行业的一些大师:贝津铭、梁思成、丹下健三等等。

在这些故事的背后,为什么多多少少有看到作者在一些过程中,为人处事的一些些狡猾。

大胆猜测:作者的建筑设计的专业水准貌似不算非常顶级,还是有深受社会风气等一些大环境的影响,然后作者这些为人处事,一路过关斩将,有了一些职务以及荣誉加身。

然后也是不明白,为什么作者要把齐云山之行单独拎出来,弄个番外篇,可能这个游行对于作者而言确实是难忘的经历。

《再见故乡与故人/建筑与文化随笔集》读后感(三):参悟日本庭园的禅

坐禅不成,我又转到各处拍了一些照片,然后打道回府。但我心有不甘,因为总觉得从唐朝开始,日本便不断地引入中国文化技术,包括佛教、书法、儒学、道教、四书五经、宫廷治理制度,也包括建筑术、城市规划、造园术、印刷术、烟火制造、兵器制造、缫丝织绸、服装发饰等各类工艺技术,学得都有模有样,都还能看出源自中国的影响。特别是古建筑,在形式上尽管有个别部件及比例造型尺寸等掺入了一些日本的特征,但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差无几,唯有造园手法却和中国大相径庭。中国传统造园艺术不论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中那种诗情画意、宗法自然的境界以及丰富多彩的空间处理和植物花卉配置,在日本庭园中都荡然无存,代之的却是高墙围起、空间固化、白沙一片,配上几块顽石,让人自己去细细品味其中的哲理和隐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从日本回来后,我一直在琢磨这其中的道理,后来,我开始明白,我以前关于龙安寺石庭造园的文章内容和构图分析并没有错,但只是道出了它的“表”,仅仅说明了它的美学价值。但对石庭(枯山水)的“里”(即灵魂和哲理),却没有看透。直到最近,我看到2015 年5 月8 日《北京青年报》上一篇署名黄夏的文章《为什么禅就是日本民族的性格》后,我心中豁然开朗。就是这个“禅”字道破了石庭造园手法的真谛。于是我产生了“再评”隆安寺石庭的想法,这就是我今日写本篇文章的缘由。

我在本篇文章中,一方面想分析龙安寺石庭造园手法中的艺术性(因为我在1988 年发表的文章只是从视觉艺术的角度简单地谈了一下它的布石手法规律,今天我这篇文章想对此再作一些细致的分析);另一方面,我想从以龙安寺为代表的日本石庭的精神哲理方面,谈一下我的观点,这也是事隔20 多年后,我对日本石庭的新看法。以龙安寺石庭为代表的日本造园手法,在艺术手法上以及反映日本民族文化的特点方面确实是颇有成就,难怪这座龙安寺石庭被列入日本文化财产,是日本国宝级的“国粹”。龙安寺石庭面积不大,长约25 米,纵深为10 米,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院子,内院一面与寺院大堂空间流通,另外三面用高墙围起,院墙简洁,平整的带有波纹的白沙铺地,其间点缀着几块不大的山石,确实带给人一种宁静、优雅的感觉,使人产生面对碧波万顷中几个孤立的岛屿的联想,既抽象而又含蓄,意境高远,其象征的时空概念远远超过中国江南私家园林中那种“咫尺山林”的境界。再细看,这个院子中的几块山石,就仿佛下在围棋盘上的几粒旗子,数量不多,但它们的位置以及相互关系大有讲究,就像围棋盘上的几个关键性的落子,其围成的气势控制了全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