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河故人》读后感锦集

《山河故人》读后感锦集

《山河故人》是一本由汪曾祺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河故人》读后感(一):山河故人,何以变迁。

我对汪老的文字有特殊的情感,因为我的故乡也在高邮。依着古运河,傍着高邮湖,到现在湖上还有些许乌篷,水边的小城孕育着人的心性,所以我明白他文笔的淡然琐碎,与世无争。我想象的到小城里的人在夏晚坐在晚饭花边搬出小椅子,乘凉,吃晚饭,一抬头便是满天繁星,所以有没有什么需要大动声色地描绘,世事如烟,知道迟暮不过笑谈,不因时过境迁而恼,不为世事无常而怅。

《山河故人》读后感(二):闲下读汪老书(一)

这是我比较系统的看汪老先生的第一本书,《山河故人》,我也觉得应该是这几本书中的第一本,很高兴我在书店选择了这本书。

我一直以来的想法都是,汪老是一位非常乐观的人,得老庄之理,后来发现汪老也有过悲观(如在上海想要自杀),他的乐观我觉得也有其师沈从文先生的缘故。(“千万不要冷嘲”,“横在我们面前的许多事都使人痛苦,可是却不用悲观。社会还正在变化中,骤然而来的风风雨雨,说不定把许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扫摧残,弄得无踪无迹,然而一个人对于人类前途的热忱,和工作的虔敬态度,是应当永远存在,且必然能给后来者以极大鼓励的!”)沈老果然值得让人敬佩!

我看散文不求深记,但求有个印象,忙里偷闲,体会一种情趣。汪老的平和、通俗文风让我沉醉,“为文无法”,偏向“组织”而非“结构”,这也是其作品能够如此受众的原因之一吧。

总之,看完整本书后,我的最大感受是——想体验西南联大的生活,体验自由的学分,体验中文系老师的魅力。

想法不多,我也不喜欢拿一个个句子进行评析,更多的是对整本书的整体看法吧。

《山河故人》读后感(三):故人今在否?旧山河,浑是新愁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老在惯以“宏大叙事”的视角下固执地用个人化的琐屑题材写日常生活中的真与美,拒绝滥情的、夸饰的浮华文风。 汪老自省是家乡水乡的缘故,“水”无知无觉中铺设了他文章的背景,也影响了他小说的风格。大抵是无假的,汪老的文章读来如燥热浓夏途经檐角的清风,铜铃叮铃作响,平缓、含蓄、温情。 在《山河故人》中,主要是对人的记叙,家人、同窗、良师、益友,间或有对文学、对语言、对人生的观照与反思,“语言的美不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而在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文学语言也是这样,句与句,要互相映带,互相顾盼。一篇作品的语言是有一个整体,是有内在联系的。文学语言不是像砌墙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叠在一起,而是像树一样,长在一起的,枝干之间,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语言是活的。”汪老自身的语言平实委婉、富有弹性。“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汪老由一副假牙想到人生处世哲学,只是我倒不如何附议。凡事温婉以对是不行的,要有人忍受不了进入蚌身的砂石,要有人不做沉默的羔羊,要有人挣断脖颈的锁链,也要有人在触及高压红线前急声抗议,我恳切希望着,黎明前的黑暗里要有人清醒。 阅读过程中好几次落泪,《我的父亲》里,“我很想念我的父亲,现在还常常做梦梦见他。我的那些梦本和他不相干,我梦里的那些事,他不可能在场,不知道怎么会搀和进来了。”没有煽情的字句,就只是“我”过于想念父亲才颠倒了梦境让他能时常入梦。可是眼泪止不住流。我也想念我的外公了,可是他不肯常常入梦。书中大篇幅写恩师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学生对老师的感念之情无需明说,字里行间藕断丝连着。 原谅我写得杂乱,句不成章。最后借书中一句赠与在座诸位: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山河故人》读后感(四):纯粹的文人—汪曾祺

一九三九年,十九岁的汪曾祺考上了西南联大中文系。沈从文是他的老师,沈从文觉得汪曾祺的文章给满分都不够,于是给他的作文打了120分。从此两个文学大师开始结缘,成为一生的亦师亦友。我们常说文如其人,汪曾祺先生平淡朴实的文字正像他与世无争的性格,但是正是这样的性格可能让人们不是那么关注他的作品,但是如果你走进他的文字,你就会发现先生的文字有一种魅力,让你不知不觉爱上,感动其中,不能自已。 这本作品就是记录了汪曾祺先生和往日友人的情谊,从先生的家庭成员,街头尾厢的奇人,可以说,每一个人都在作者的回忆中留下了脚印,留下了一生的经历。其实对于汪曾祺先生,我最初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小说《受戒》,小和尚明海与农家女小英子之间天真无邪的朦胧爱情,其中蕴含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我想这也是作者对自己现实生活充满热情,充满希望的一种体现。这部小说里的一个小庵就是汪曾祺随祖父,父亲到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小逃避半年时,所住的地方。一草一木均是来源于生活,我想他的那段特殊的生活经历,无数的苦难和挫折,不公正的待遇,对于他日后的写作风格产生了一个深远的影响。作者经过四十多年的人生积累,年过六旬的他回忆起人生的种种经历,人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我想都是感慨万千的,这珍贵的人生经历成为了他的写作素材。汪曾祺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挚爱,这对于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化学反应。他在语言上用中国味的言语,对于民族心灵和思想少产生了永远的引导。 汪老的笔下没有大爱大恨,只有各种乡土美味,花花草草。读他的文章,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和你聊美食唠家常,絮絮叨叨。虽然素朴直白,但又有回甘。在社会动荡期间,涌现出不少以笔杆子救国的文人们,比如鲁迅。但汪老却心甘情愿地游离在当代文学史“战斗指数”的评分标准之外。他说我写不了那样的小说,于是就不写,于是真的 30 年不写。随心,随性。真的令人佩服。我想汪曾祺先生真的活的十分纯粹。就像文人对他的评价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山河故人》读后感(五):山河静悄悄

汪老曾写“希望我就是悄悄地写写,你们就是悄悄地看看”,对名利看得极淡,和人交往也极平淡。如今那些故人都入山河,一片悄然。

汪老的作品也是这样的风格,这和他对生活的热忱不无关系,而我想,这一定离不开他父亲对他的教育。说是教育,其实他的父亲对他几乎是放纵的,两人的关系更像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平等而友好。写字作画,伴奏唱戏,分享酒和烟,甚至给汪老写情书出主意。这样成长的环境使得汪老也对孩子放纵起来,他分享自己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另一位影响汪老的人自然是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我一直记得沈先生对他说“千万不要冷嘲”,用这一句提醒自己坦诚的表示不认同要远远强于自以为是的抖机灵。汪老曾写过大量关于自己老师的文字,而这部选集中也集中选作一章“我的师承”。我一向以为沈先生是近现代最可爱的文人,汪老也实在是师承到这一特点,同时也有沈先生的热情和真诚。 他们对待名利一样淡薄,作品的风格也同样更加干净。但是汪老在回忆沈先生时,提到先生对自己作品的看法“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先生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融进了文字,喜悦和悲伤也在看似朴实的文字背后传递,而读者更接受的则是他如边疆小城宁静的风格,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没有被读者接收,这无法不使他感到寂寞。和沈先生不同,汪老在谈到自己的作品时,也谈及其他人评论文字未免乏味。汪老则是肯定的,他的生活是从容的,怀着愉快轻松地心情生活和写作,自然作品也带着这样的气质。但我读来决不至于乏味,汪老的文字带着生活气息的热闹,亲切且安逸。

此外,本书中还记录了其他与汪老有交集的故人,故乡的亲人和师长,西南联大的同学和先生,以及身边的一些友人。因高中时读到《金岳霖先生》多年来都对金先生有了误解,现在想想不免好笑,而我们读过他们各种作品的先生们,到了汪老笔下又都有着这样那样的趣事。

忘记曾在哪里看到过消息,一个网友说偶尔和自己的母亲提起汪老和沈先生,她母亲轻快道,当时我就选了沈从文老师的课啊。多让人羡慕。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