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1000字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是一本由查尔斯• 基弗 / 马尔科姆• 康斯特布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1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一):顿悟,灵感的浮现

提起顿悟,很多人也许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恍然大悟来,其实,我觉得,顿悟和恍然大悟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顿悟一般是指自己冥思苦想某一问题而不得法的时候,突然脑海里面电光石火般一闪,浮现出一个绝妙的想法,从而使得眼前的难题迎刃而解,这般情境犹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恍然大悟一般是指在别人的启发下,突然明白了曾不能明白的道理或原因。无论是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还是技术发明创新,顿悟说成是价值连城,一点都不过分。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二):无处不在的顿悟并没有那么神圣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很薄的小册子,薄到让你以为这本书其实根本不值一提。但是细细一翻,又觉得非常受用。这不是一本心理学,但是又涉及到了关于人的潜意识的内容;这不是一本工具书,但是会教会你一些很实用的思维方法。所以很难界定这本书的具体属性。

很多人一看见这个词就容易想到顿悟成佛这样的事情,其实在这本书看来,顿悟并没有那么神圣。或者说并非大彻大悟才叫顿悟。至于什么是顿悟,我们接下来继续说。

很多人觉得顿悟就是拼完最后一块拼图,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因为拼图之后只是强调找到了思维的完整性或者逻辑上的自洽,但是顿悟是由圆融而领悟了原有认识之外的东西。这才能称得上顿悟。这就像是我们费尽心思打开了密码锁,打开门之后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完全不同的场景。顿悟就是这样。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三):顿悟的智慧灵光

醍醐灌顶式的醒悟,无论在学习还是在修行中都难能可贵。佛祖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参禅而渐悟佛理真谛,这是禅宗的顿悟。这种突然的颖悟,有时听起来非常神奇,似乎毫无章法可言。就像“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但是美国杰出的二位人士查尔斯·基弗及马尔利姆·康斯特布尔以其精彩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顿悟无处不在,只是我们毫无察觉罢了。这两位作者倾囊相授,为我们总结出顿悟的智慧灵光,为读者奉上这精华的明珠。

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自我,修行是为了提升自我,某一阶段来临,顿时恍然大悟,登上新的台阶。在这本《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书中我们可以学会剔除烦杂的遮蔽我们心灵慧眼的外在琐事,直指内心的真实愿景,让自己拥有精力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高效的完成计划所在,让围绕在周身的生活与工作发生巨大的改变。学会以全新的视野,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迎接一切的挑战并有效妥善的正确解决。这是从此书中可以获得的最真实的效用和进步。

看起来是讲艺术,其实本质是思维习惯,运用顿悟瞬间的力量改变我们自己。作者以饱满的情绪向我们展示顿悟的魅力:顿悟是一种聆听的心境,顿悟是一种良好的感觉,顿悟可以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简单就意味着素材不再繁复、思路更加清晰),顿悟可以改变观念(这就意味着长久以来的困扰,在顿悟一瞬间之内得到充实和升华,这一瞬间,你的观念成熟了),顿悟是有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式(之所以成为有效的方式,是因为顿悟看起来是偶然发生,其实是长期的积累,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在这里依然有效;长积的积累就意味许多的知识慢慢沉淀于内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你的观念之河。)作者也提出了顿悟训练方法,如何获得顿悟的思维,比如练习。作者总结为:酝酿-问题-顿悟之法---有点像CDPA法。只是多了一点“独处”和“清醒的头脑”。就像做一件事,必须先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再寻找答案一样。

对思维方法之类的提法,个人认为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具体实用与否,还在于读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试想如果在工作团队中运用一下顿悟的原理,想必也不会再出现拍脑袋就得出结论之说了吧。而顿悟前的积累,也能帮助我们把问题想深想透,在顿悟出现那一瞬,问题答案浮现,问题将顺利解决。

读过,深觉可以一试。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四):终极思考——顿悟

顿悟,顿然领悟,禅宗一法门,最常见于佛教用语,皆属得道高僧与专事修行之人的高深专利。通读此书后才逐渐明白,顿悟属于所有具有灵性的生物,与生俱来的天赋,茅塞顿开之时,是否也算一个小小顿悟?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总会说:来,找找灵感。而关于灵感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又不能一时半会用具象的书面语言来表述,而怎样找寻、捕获灵感,每个人有不同的方法:翻翻书,查阅资料;停顿一下,整理思路;吃块巧克力,喝一杯沁人心脾的饮料;散步;奔跑;喝一杯红酒;洗个澡...在精神得到完全放松的情况下,任由大脑在各个时空中驰骋转换,自由连接任意点,等待那灵光一现。

我们也可以用书中更为科学,更为系统的方法获得我们所需的顿悟。知识积累在每个人的求学期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峰值,但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被动的强制性的进行知识的储备。在离开校园之后,基于大脑的储存调整机制,会自动“格式化”掉我们不再使用的知识,为将到来的新知识挪腾地儿。如果在这时,我们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自觉,大脑的运行便会越来越迟钝,知识体系需要连贯更新,碎片化的记忆不利于新的思维与想法的产生,更没可能抓住灵感与顿悟了。

在被此书的观点激发了之后,又做了一些延伸阅读:格式塔派心理学家以及苛勒基于灵长类动物的实验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顿悟的存在与重要性。让顿悟闪现的必要基础之一是对知识的积累,第二,便是对世界充满持续的好奇心。好奇心能促进人类发掘更广更深的世界,一代又一代人在前人的知识储备之上逐渐揭开了这个世界以及宇宙的终极规律。无论多强大的大脑都会有知识盲区,要想获得更恒久的顿悟必须有一颗不老的心。对于好奇心的研究人类也始终也没有停下脚步。前段时间看过一个关于好奇心的调查报告,调查中有过半的人士觉得自己有很强的好奇心,而在具有好奇心的人士里,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比例的人士在处理生活及工作上的问题得心应手。可见好奇心不仅对大脑进行知识积累与储备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激发愉悦情绪与产生顿悟方面也有着积极、强大的作用。

本书也用很多浅显易懂且极其生动的实例论证了顿悟的重要性,这一切更倾向于心理层面的探究与剖析,只有当自己对这个世界了然于心,能够自信地掌控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持续不断地练习与锻炼,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珍惜每一小步,每一个小小的顿悟,当知识持续不断地积累,主动地连接这个世界,连接不同人的思维,倾听、理解、包容,拥有一个更开阔、豁达的人生,才能更好地抓住灵感,从而达到至纯的顿悟之境。

《顿悟:捕捉灵感的艺术》读后感(五):如何有效的利用顿悟

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经常会碰到面临焦头烂额而又束手无策的情况,我们感觉思维走进了死胡同,没有了解决办法,但事情往往在我们恢复平静的时候,又得出了奇妙的处理办法,这就是顿悟。

顿悟是一种奇特的思维方式,他与思维定式和惯性思维相对,是一种充满灵感与智慧的思维,带着智慧的火花,他是一种超脱我们现有记忆的思维方式。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不是没有解决的方案,如果暂时没有解决方案,那是因为这个方案在我们原有的记忆中没有或者常用的处理方式中没有。

那么顿悟在我们工作和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呢。虽然成功需要99%的汗水,但往往还需要1%的灵感。虽然灵感只占了1%,但没有这1%,我们也无法获得成功。当然按照贡献度来说,顿悟重要性远不是1%,在一定程度上顿悟绝对着成功的方向,是关键性门槛。对于科研行业来说,他就是是关键技术;对于谈判来说,他就是矛盾不可调和点;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他就是重要战略决策。

那我们怎么才能找到顿悟呢,作者也给出了清晰的方案,尽量要转移注意力,从烦躁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平和的心态,多与别人沟通,给自己留更多思考的时间等等。总之就是,要想获得顿悟的青睐,就要远离喧嚣和吵闹,适当转移紧张的注意力,这样大脑才能够释放出来,多获得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灵感才更容易找上你。在具体的方法上,比如高质量的饮食、睡眠、户外运动、旅游,甚至冥想都能激发出内在的潜力,获得这种瞬间的顿悟。古人云: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顿悟就有点这个道理了。

作者在成功阐述了顿悟的道理后,推荐将其广泛应用到企业经营中。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临冗长的会议,但却达不成一致意见,大量的时间被浪费,却没有获得清晰的成果。这个时候,会议的协调方就要掌握这一定律,适当中止会议或者开始别的话题来释放我们紧张的大脑,以求获得顿悟。

虽然文中的大段篇幅,作者都在热情讴歌顿悟的重要性,但也同时提醒了读者:顿悟固然重要,但不要整天沉浸在寻找顿悟中去,我们还是要回归生活,顿悟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的运用也会伤到自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