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山有木兮》读后感摘抄

《山有木兮》读后感摘抄

《山有木兮》是一本由非天夜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22-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有木兮》读后感(一):一些关于“耿渊到底爱谁”的脑洞

耿渊是一个不会说不的人。

他从小作为雍国家臣的独子并作为剑客被培养长大,他没有背弃尽忠于雍国的职责,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践行了刺客的守则,肝脑涂地,使命必达。而如果他只是这样,我们就不会隔了这么久还在想他到底爱谁了,因为他同时也没有拒绝其他人的诉求。

对于汁琅,他们是惺惺相惜的挚交,怀着对治理天下共同的理念,高山流水一般的丝竹管乐知音,所以他虽然无力救被杀的挚友,但还是拼死护下了挚友的遗孤;对于毕颉,他伪造了相遇,却在相交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坦诚,不排除他想起了与汁琅的过去,最后的谢世不能说与毕颉完全无关;对于姜昭,同为越族人,他看到越氏姐妹为了复国跋涉万里来到雍国,不忍心告诉姜昭嫁给汁家其实也复国无望,也不愿看到姜昭要被许给汁琮的事实,所以还是在姜昭说非耿渊不嫁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对于聂七,他同样也没有拒绝追随他来到梁国、陪他一起潜伏的一片痴心。

所以,他会跟汁琅一起暧昧地养一只海东青,会把对妻子的深情写成文字永远藏在地窖里,会跟聂七生子然后过一段温馨人生,而这些曾短暂得到他的爱的人们,“像雾像雨又像风”:汁琅死在了穷兵黩武的兄弟手里,再也不能回应界圭的执着;毕颉亲手把一颗真心捧出,却怀着国仇家恨的怨念死在黑剑手里;姜昭留下跟项州没有结果的情缘,独自守着妹妹的遗孤,一面听着丈夫的死讯一面抚养丈夫跟自己侍女的儿子;聂七求仁得仁,热烈地爱过,最后心甘情愿地赴死。

我本来认为,他只爱汁琅。刚开始看书的时候,我觉得他娶姜昭的时间大概是在汁琅的儿子夭折的时候,所以认为他跟姜昭结婚就完全是为救汁琅的儿子,因为姜昭不会泄露这个秘密而且姜昭不会排斥跟他结婚,但后来肥田写姜昭是来求雍国复国的时候,看到妹妹嫁给汁琅,雍国却没有践行承诺,所以坚决不愿再嫁汁家人,而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嫁给心上人,所以确认他俩结婚的时间线应该更早,只爱汁琅这个结论不大成立。但他跟汁琅的感情一定超乎知己之上,因为他俩共养了一只海东青。共养宠物是一个极其亲密的行为,没有人会跟知己共同养一只宠物。你且想象一下,刘关张三人一起养的卢,哈赫一起养海德薇或者克鲁克山,这场景过于诡异,都不能细想。所以,我不认为他最后是为毕颉殉情,他对毕颉的所有,应该都是计划的一部分,但他对毕颉的悲悯一定有所动容,因为毕颉的温柔会让他记起汁琅。

他给姜昭的信写的是“昭儿亲启”,虽然是有些缱绻的深情在,但他在信里称呼姜晴也是“晴儿”,所以他对姜昭更像之于兄妹的情谊,他也始终没有与姜昭留下子嗣,而且,姜昭似乎是并不知晓他赴梁国是抱着必死之心的,他们夫妻并没有心意互通,姜昭哪怕接受了耿曙,却也怎么都无法原谅聂七的存在。他最后在信里写“吾妻昭”,可能是想最后一次这样称呼她,让她开心,但这封信也没有送出去,也许他是在想,与其爱而无果,不如就让她恨而相忘。聂七跟姜昭是完全两个性格,她的爱直接热烈,他虽然没有回应爱,但不排除他没有欲望驱使的冲动。

从某种程度上说,耿渊是偶像,他玉树临风,遗世独立,却不属于任何人。偶像是传说,他爱所有人,所以才活成这样“既要、又要、还要”的样子,这首“山有木兮”可能唱给了每一个人。但是,满足所有人的爱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爱雍国意味着要刺杀天下重臣,让各国陷于动荡,让天下人陷入不安,这与他爱汁琅、爱天下人的治国理念并不相符;爱姜昭却不与之生子相守,跟聂七组建家庭却不回应聂七的爱,爱毕颉却要让毕颉死在自己手上,“既要、又要、还要”的爱就是会形成这样矛盾又复杂的结果。

《山有木兮》读后感(二):一点碎碎念

看《山有木兮》是因为小苏配了广播剧再加上是非天夜翔的书,真的好喜欢广播剧的主题曲《阙引晨光曲》,词曲都好绝。

目前只看过非天夜翔的两本书,《相见欢》和《山有木兮》,我发现他的文字真的画面感太强了,而且好喜欢他讲故事的方式。

弱弱说一句这两本小说若是拍成那种磅礴大气的正剧一定会很好看。

读《山有木兮》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悲怆。神州大地分久必合确实是必然的趋势,但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如浮萍一般无所依。诸侯争霸说到底就是为了满足少部分人的私欲,但为了这些私欲,不知填进去了多少人命,而姜恒一直所做的就是减少填进去的人命。

乱世之下的真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看完整本书,我觉得姜恒最开始的理念真的很对,郑国确实是相对来说最适合结束这大争之世的国家,赵灵也很适合当天子,有时候真的是命运,但如果真的是这样,会少死很多人吧,我对数以万计百姓的尸体顺着河流漂下来真的印象深刻。当然,我对赵灵的偏爱,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死掉那一段太震撼了。

从一开始姜恒对汁琮那么深恶痛绝,甚至说他要是当天子就是全天下百姓的灾难时,我就觉得有这样一个国君,姜恒真的可以放手去做吗,所以看到姜恒在雍国举步维艰时真的好别扭,要知道对一个国家而言,你可以推行发令,但要改变人们的思想尤其是想汁琮这样的人,真的太难了。

要改变这个理所当然的态度真的太难了

书里有意将郑雍代郢四国的太子进行了对比:赵灵、汁泷、李谧以及熊安。

虽然但是,我还是最喜欢赵灵

熊安不必说了,我觉得他作为太子太小家子气了,而且郢国就是大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李谧在我看来其实挺可惜的,他有谋略有野心也不优柔寡断,奈何过于相信亲人从而失去了一些判断,结局真的太令人唏嘘了,或许在盛世里,他会是一个好太子

《山有木兮》读后感(三):记录

山有木兮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 《越人歌》,指同袍之爱,亦指诸族王子合舟、共济天下。 第一次读肥田的文,惊讶于他扎实且充满画面感的时代架构。整个故事是在春秋战国诸侯争霸的时代基础上进行架空的,讲述了王权式微、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姜恒与耿曙二人一文一武、携手入世收拾破碎山河的故事。前三章,以耿渊“琴鸣天下”自戕式的杀戮开局,苍凉的底色铺陈整部作品,引出几代人、几国(族)人交错的情爱与宿命。但好在作者笔触流畅清冽,故事哀而不伤,似迎北风饮烈酒,刺骨却回甘。 这本小说算是个主受文。笔墨大都用在姜恒(受)的成长以及他如何带着自己的命数运筹帷幄、走好晋天子死后的残局并推动分裂的神州重新恢复一统。姜恒作为主角之一,人设其实并不复杂。他性格纯粹直率,前期是个会疼人,追在哥哥身后跑的温柔小可爱,后期为大争之世寻找出路的抱负逐渐展露。为郑太子灵献策、解代国姬霜公主设下的局中局、亲历大雍疆土,揭开一个又一个沉疴痼疾,在雍王殿前上演一出“为天下人谏”的戏码,尽显纵横家的韬略辩才。 姜恒儿时本生活在一个冷情孤独的世界里。姜母昭夫人寡淡疏离,又常常口不对心地对他冷言冷语,一味逼他读书,照顾起居的卫婆也不会说话,所以他才会对后来突然闯入单调生活的耿曙(攻)产生好奇和依恋。对姜恒而言,“同父异母”(下半部发现是伪骨科)的哥哥——耿曙(攻)是个搅局者。伴随着他的出现,姜恒发现他窄小的世界里竟然充斥着无数的谎言,母亲的身份是刺客“天月剑”姜昭,卫婆不是哑巴,父亲耿渊则是那个传说中手刃四国权臣、杀人无数的盲眼琴师。而偏偏招至问题的耿曙其人是个纯情耿直的少年,和他的母亲聂七一样热烈外放。这填补了一直以来姜恒童年生活中“家人”以及“温情”的缺失,所以他顺理成章地就接受了这个陌生的哥哥,直至后来与之性命相系。 小说感情线的推进很缓慢,变化大多表现在对耿曙内心的描绘上。少年时期,耿曙对自己内心怀有的情愫是懵懂的 ,他以为他所有与之亲昵的欲望皆源于兄弟血成一脉。可后来当发现恒儿并非他亲生手足时,他反倒显得不知所措,既不知如何解释这汹涌的爱意,也不忍心面对自己的欲望,因为他想要的是建立在姜恒过往所有一切基础的崩塌上所换来的。相较之下,姜恒对感情的态度明朗得多,早在第一次他为了耿曙投靠雍国时就已经埋下伏笔,他追随的不是“大雍”而是他的爱人。 山有木兮有趣又有点离谱的地方在于它是个“王”与“王子”的群像剧,随便拎出个把角色就会慢慢发现他是个王子,并在一些高光时刻吟唱“越人歌”(戏称王子学校校歌),所以有很多浓墨重彩的配角,大多形象立体,人物成长逻辑完整。 张牙舞爪的雍王汁琮,肥田对他的描写甚至比对两个主角的着墨都要厚实。作为最有可能开辟一统的一方霸主,汁琮英俊迷人、带着摄人心魄的邪气、拥有上位者必要的残暴、自信却不刚愎自用(但后期开始逐渐放飞,拉不回来了)。他布局缜密,洞察一切,和郑国太子灵和谈时悠哉地磕松子,看似处事不惊游刃有余,实则常用以掩盖心虚。后期他的本心逐渐外显、凶相毕露。一是因为身边人会不断提醒他被他杀害的兄长“汁琅”比他更有治国之才,因为死亡是对一个人最大的装点,他将永远正确,为永世之“英雄”,更何况汁琅本就绝代风华,有帝王之相。二则是姜恒揭开了隐藏在大雍华丽皮囊下的千疮百孔,民生凋敝、人心涣散,直戳汁琮的痛处,渐渐,他无法在“兼听则明”和“实现野心”中保持平衡,并最终为此付出了代价。 罗宣,最具悲剧美的人物,也是少数不是“王子”、庶民出身的配角。。。罗宣的一生只有两件事,一是复仇,二是守护徒弟姜恒。这个角色妙就妙在,他的出场总是被渲染得很淡,来去不留痕。他总是易容成各种各样的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姜恒身边,读者很难留意到他的存在。直到小说后期,他扮成耿曙上了火刑架、在烈火的吞噬下露出那条标志性的左臂时,他真正的面目才一点点展露出来。原来赵起是他、李靳是他、项余也是他,他以不同身份贯穿了姜恒的成长,而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解救他的爱人,甚至不顾把自己炸成一束烟花,在璀璨的绽放中死亡。他活成了他名字的反面,爱恨与深情,皆不宣之于口。这可能就是肥田的厉害之处,看似被揉捏得稀碎的人物线却拥有着细腻完整的行动轨迹和行为逻辑。 总得来说,读这本小说的时候,我常常会忘记它是一部耽美,按照感情描写的比例,也可以说它不算一部耽美。主人公姜恒以身践行“兼者,圣王之道”,而小说的重心也不在“国”而在“天下”、不在“国与国相攻、致胜千里”而在“如何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书中出现的每一个雍人、郑人、越人、代人……林胡人、风戎人……皆为天下一隅的写照,影射着先秦那段风雨飘摇的真实历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