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经典读后感有感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是一本由姚谦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一):平衡感

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正单曲循环《My dear art》,姚谦的动人词汇,陈粒的迷幻声线,配合电子乐的未来感,越听越有味道。

姚谦在书中讲述自己对于旅行、音乐、以及艺术收藏三个方面的看法,这三大内容同时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分——生活、工作、爱好。

工作的缘故走过大大小小的城市、遇见不同的人、看过很多艺术展,又将旅行中点点滴滴感思感悟融入音乐创作,从生活、学习所得感悟发展个人收藏,同时又用收藏对照自己世界观的变化……生活、工作、爱好三者平衡得很好。

作者长年维持独身状态,却创作出《我愿意》、《最熟悉的陌生人》、《水晶》、《味道》、《深信不疑》等脍炙人口的情歌;享受寂寞、但人生又丰盛得将所思所想结集成书,瞬间令人羡慕向往得不行……

“这个世界上所有你觉得美丽的图案,所有能打动你的画面,都必然又它的前因,只有当你以实体的自己去面对实体的它们时,才会明白。”我们都是凡人,眷恋红尘。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二):疫情前时代的作品

看着书架上堆积的实体书,我忽然意识到,距离上班的短短十来天,我是不可能将它们都看完了。

在看书这件事上,我总是克制又贪婪,当我使用电子书借阅以及图书馆的网络借书功能的时候。我总是想借更多,自欺欺人自己能全部吸收。但拿到实体书就会明白其难度,尤其是上次拿到图书馆快递来的巨大一本《传家之物》,更加清楚感受到这一点。

心满意足的看完《开奖》,终于决定多看一本算一本的解决这些书。

第一本就是最容易阅读的《如果这可以是首歌》。他来自我再熟悉不过的词作家姚谦,他的书可以说陪伴我整个青春期,唱过他写的歌的有萧亚轩、刘若英、江美琪等等,都是华语乐坛最火的时候留下过名字的女歌手(鲁冰花竟然也出自他)。看了这本书,才知道音乐之外,他还喜爱旅游与艺术收藏。当然艺术总是相同,倒也不算意外。

这本散文集写的就是他在创作音乐、旅行、生活中的所感。草草翻过,也说不上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只觉得散文确是有时效性,他提到了自己在北京台北的双城生活,提到因频频去日本东京,已经熟悉得像是坐地铁,提到俄罗斯的文艺多么使人着迷,提到南极……而这些都因为疫情与战争发生巨大变化。这里面也写到一句曾经流行的话:世界越来越平。可现实是疫情在这逐渐平坦的世界创造了多个鸿沟,不要说国外了,因这可怕的传染疾病,许多人过年连家都不敢回不能回。

虽然只过了3年,但或许多年后回顾,我们的历史将分为“疫情前时代”和“疫情后时代”,生于疫情后时代的小孩不理解没有口罩的世界,也对于不卷的职场和轻轻松松的国内外旅行感到不可思议。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三):生活,需要适时适度的抽离

前阵子在豆瓣时间购买了姚谦老师的写词课。一天听一课,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每一天都收获颇丰。写词课不仅让我对歌词写作的认识更加深刻,而且许多歌曲、书籍、电影,若不是听到姚老师的推荐,恐怕将与我此生陌路。我记得,课程的最后,好妹妹乐队的秦昊谈及他最近在读这本书,这让我对它更加兴味盎然。

我们习惯于将某个领域里的佼佼者统称为“大神”。毫无疑问,姚谦老师是作词界的大神。相信很多人的心都曾被他写的词戳中过。可是,听过他的声音,读过他的文字后,我发现姚谦老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高在上,他更像是一位可以时常遇见的年长老友,始终温柔坚定、冷静睿智、泰然自若的面对生活的洪流。

这本书是姚谦老师的生活随笔,内容涉及旅行、阅读、电影、艺术、收藏等许多领域。原来,我们所熟知的“作词人”只不过是他众多身份之一而已。书中,姚谦老师讲述了自己人到中年以后,决定从忙碌中脱身,调整生活节奏,放慢脚步活在热爱之中。他用平易近人,温暖舒适的笔触,带领读者突破本位思考的禁锢,遇见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看过不少教育年轻人要如何生活的软文,作者们以过来人的姿态努力的传递着自己的生活智慧。这类软文按主题,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喧嚷着要热爱生活,享受每一天,所有的痛苦不过是过眼云烟;另一类则叫嚣着要打败生活,做它的主人,好像人人都是鸡血满溢的战士。可是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取决于内心欲求与眼前现实之间的差距。

姚谦老师却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生活态度——适时适度的抽离。无论对生活是爱是恨,都应该给自己空出一点时间,或者让自己稍微站得远一些,尝试保持冷静的头脑与客观的判断,重新观察自己的人生。在这个物质丰盈的时代,我们需要给生活做减法的勇气。

抽离,并不意味着你要立刻放弃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是希望你可以给自己一个“上帝视角”,重新审视内心。抽离的方式有很多种,你可以去旅行,让肉体努力的适应一个新环境;也可以阅读与思考,给习惯了平静的脑海多投入几枚小石子,保持它的波澜。在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别忘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抽离方式。

木心先生曾说:生活的最好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这句话,也许是姚谦老师目前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四):一个人的生活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诠释着一个人的生活,他在讲故事给所有人听。故事中有旅行、有读书、有音乐、电影以及艺术,在他的生活中,给了人们不同的思考与启迪。

作者姚谦,台湾著名词作家、音乐制作人、收藏家,词代表作《鲁冰花》、《最熟悉的陌生人》等,近年来,出版长篇小说《脚趾上的星光》、随笔集《相遇而已》、《品味》等。本书属于随笔集,记述着作者生活的点滴,旅行、读书、音乐相融合的人生。他的音乐中有故事,如《让我为艺术写首歌》中,作者写出了《我爱夏卡尔》的词过程,当时的他迷恋诗歌,把对艺术家夏卡尔画作的阅读转念化成歌词,将音乐与艺术相靠近,多年以后,《My Dear Art》更是回忆着他对艺术的喜爱。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主题以旅行为主,作者游访各地,走过云南的古镇,拜访石窟;探访南美洲,亚马孙河与马丘比丘给人无限的惊喜;飞往非洲,在博茨瓦纳和奥卡万戈个三角洲感受着大自然原生态的奇妙;在日本旅行,发现着自在的原生风景;去往莫斯科,理解了“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从台湾,到南极,旅行是笔者人生的经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世界很大,当读完这部分时,我也会有一种冲动,走出家门,旅行各个角落。

第二主题,生活中的阅读。无论在旅行中,还是在忙碌的生活中,作者都离不开阅读。《走进非洲,走出非洲》中,十六天旅行,他阅读《静坐》与大自然相结合,有不安,有学习。《怕与不怕》中,读周耀辉的《假如我们什么都不怕》,思考着自己,反省着自己。阅读《中国当代家具设计》,深刻体会着过去华人生活中的美学概念。

第三主题音乐,音乐是笔者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的旅行、生活都用文字、歌词表达出来,同时也体会到他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在《美好的原点》的歌词中,表达着他对生活的看法,读书、旅行、音乐、电影、艺术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加深着他对世界的理解。《当时的音乐》一文中,把音乐与记忆、旅程相结合。也许不会记清旅程的细节,但音乐却是催醒剂,当地的音乐渗透着当地的文化、风土,一首歌的想起,可能就会勾起记忆,想起种种的故事。旅行中想起了《贝加尔湖畔》,幻想出了一幅西伯利亚的景象,更是让作者联想到了俄罗斯历史中被放逐的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一个人的生活,作者更是把电影、艺术与音乐相融合在一起。书中的数十篇文章中都会有作者对电影、艺术的热爱,《生活在艺术里》,我感受到了收藏品对作者的重要,每一件收藏品清晰表达着作者思想的改变,而这些也融入到了他的音乐中。《当我在这里》作者为《我在故宫修文物》作词,就体现着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将一切美好的事物相融合,最后变成了词,这就是姚谦的生活故事。

《如果这可以是首歌》读后感(五):在寻找上班假期、工作爱情意义的过程里,渐渐分清了生存和生活的差异

姚谦 、周耀辉 、林夕……这些1980年代出道的词人,都在填词行业获得了各样成功和成绩。有动人的作品,有被整整一代人留在记忆里。 他们仍在创作,从没停下和世界、和这个世代的人同步的脚步。他们的作品诚实,创作动机不仅仅是满足个人表达的渴望,还带有责任感,希望文字能与人沟通,甚至是帮到人、影响到人。比如,姚谦在这本书里面就有在分享经历和故事之余,发问,常常引人深思:作为某行业的从业者,作为一个人,你怎么看待自己的存在,怎么看待自己的生存方式?书写是梳理自己思考、整理自己的方式,但回头看,文字里又隐藏着什么此前尚未面对的事情? 作为词人和音乐产业管理者,在工作中他始终有记得责任感。为人群创作,发现、推荐好的作品,是他自“唱片时期”就在做的。然而旁观的我们,只看到优秀作品的产出,大数字的光芒万丈。反而是这本书,透露了姚谦年轻时候工作上的努力和艰辛。也便明白,书中他自由自在生活的现状是一种成长之后的调整吧。越是工作压力巨大,越要有排解压力的爱好,比如旅行、比如热爱艺术……才晓得:刻意地快乐可能未必快乐,刻意地让自己的生活平衡,一定是成长的必备技能。 新认识了一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她是姚谦的“粉丝”。但她说本质上不是,他是一个影响了她的人。“他对我的影响不是一个写作风格上的影响,是整体的浸泡。”姚谦打造的歌手和作品让她有了创作和做音乐的渴望,并且真的有在坚持做音乐,这件她喜欢,并且愿意整个人投入去做的事。 刚刚认识的时候,因为姚老师我们聊起来。她说了一句。她觉得老师是不可多得的人。很简单诚恳的评价。也是和各路媒体各类宣传资料里对姚谦评价很不一样的一句。 我很容易被别人、被别人的只言片语打动,就很直接地告诉她,她这句话很打动我,还让我想了很久。任何人对另一个人有这样的评价,我都会好奇,想听故事。 这位朋友回了很长一段,原话贴在这里,分享给更多的人: 「我心里确实觉得姚老师是不可多得的人。他在我心目中和诚品创始人吴清友先生有相似的感觉。我觉得他们自身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并且在商业领域中是非常良心的经营者,是首先考虑文化的,并大力输出优质作品。这些是功德无量的事,这些看不见的东西构成了人们的精神食粮。最开始是因为我常年都很喜欢萧亚轩,因此很自然关注了姚谦和维京音乐厂牌,那也是我开始大量听歌的时候,我发现他整个厂牌几乎所有歌手我都很喜欢,其他的唱片公司并不是不好,而是感觉更加像是一个庞大的资源集合的地方,但是不像他主理的维京音乐一样,厂牌本身具有鲜明的个性,歌曲和歌手也保留并发展了各自的气质。当时我觉得很巧的是,那个时候网络不发达,只能透过电台电视买碟这几个渠道听歌,我就无意中发现,怎么我比较喜欢的大部分都是维京的歌手,写进心里的词又很多都出自姚老师。而且我觉得他非常与时俱进,既很敏感细腻,又感觉很拎得清。虽然如果没有他,没有维京,我也许也会喜欢音乐,但我完全无法想象是怎样的情况。」 很吃惊,很感动。也忍不住回想起,自己走到此时此刻的今天,哪些人哪些事,改变过我的想法,促成了我的某些决定……因为一本书和一个人的交流,打开的是自己记忆的阀,这是意外的收获。 回到这本书上,和另一位读过书的朋友交流后,觉得姚老师,一直在生活的片段里找寻着美和意义。他的书,不像是面对面和你探讨创意和生活之道,更像是他走在前面,带着你去一些未知又有趣的时空里,你会有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这本书太像一个作者本人搭建的“奇妙艺术空间”,欢迎每个好奇的人光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