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观沧海读后感精选

观沧海读后感精选

《观沧海》是一本由林梅村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0元,页数:2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沧海》读后感(一):看书名买书

《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书名起的真好,观沧海,学术论文集出版都应该这个思路起书名; 书的内容填补了我很多知识空白,12篇论文之间貌似互相没有太大联系,不过论文集好像也不必要成体系;书名叫观沧海,我就放眼观去,好一个壮阔海洋。林老师引证注释详实,治学态度有现,我赞一个。

《观沧海》读后感(二):东临碣石

犹记四年前,巡演至武汉,做了一场名叫《观沧海》的演出,不唱自己写的歌,只唱古人诗词。

记不太清都唱了些啥了,当时要用笔记本看歌词,没有录制现场视频。

曹丞相的名段子是必须的,,,嗯,,还有辛弃疾的“以手推松曰去”那首。

做歌手的时候,只有在唱歌时体验一下古人情怀。平时也就是醉乡民谣狗一枚,过着狼狈不堪的日子,,,,

只有在码小说的时候,指挥书中人物,略有丞相当年日理万机重担在肩的感受。

这本《观沧海》能使人跳出三国人物狭隘的黄土帝国争霸视野,放眼全球,体会当年苏永康在《河殇》里抒发过的蔚蓝色海洋情怀。

只希望自己将要码成的文字能配得上这么牛掰的参考资料。

《观沧海》读后感(三):重新发现大航海时代的海洋史与全球交流

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力作,丰富的考证、历史观点,再加上近300幅全彩的文物、图籍、遗址的图片,将读者思绪带入文献、遗物与影像间的内在联系。

而更重要的是,本书多角度地审视了明清时期东西方交流的历史,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的进程中,诸文明并无明显的优劣和主次,都是历史的推动者,对今天的中外交流史、海洋史、全球史研究均有足够的启示意义。其中许多观点突破了以往大家对于历史的旧有观点,引发了激动人心的新讨论。

我们固有的观念总以为,大航海时代先由西班牙、葡萄牙开启,随后为荷兰、英国所继承,直至18、19世纪整个东方陷入西方的殖民统治。在这一时代,中国一方是闭关锁国、停滞不前的,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欧洲却走出中世纪的阴霾,疾驰于大洋浪尖之上,用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将旧世界剖开,将新世界连起。而历史事实是,东西方诸文明,均通过冲突与交流两种方式,参与了大航海时代的进程。《观沧海》不仅提到了中国、葡萄牙、伊朗,而且也提到了撒马儿罕、奥斯曼、阿拉伯等政权、族群与文明。

诸文明均能参与大航海时代的进程,得益于航海技术的大发展使得所有临海国家,哪怕相隔万里,也都因此成了“唾手可及”的邻国。世界不再是几个“突出部”的组合,而是纵横交错、紧密交织的一个整体。当然,这一整体既包含了文明的交流、进步和繁荣,也包含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奴役与毁灭。16、17世纪的亚洲在欧洲面前并未完全处于下风。

诚然,葡萄牙人占领了波斯湾的霍尔木兹岛,占领了印度次大陆果阿等沿海城市,占领了马来亚的马六甲,骚扰过广东沿海,占据过浙江双屿。不过我们在书中看到,在面对中国与波斯强大压力下,他们又退出了双屿,弃守了霍尔木兹岛。1548年,巡抚浙江兼管福建海道都御史朱纨击溃葡萄牙人,填塞了双屿港。而更晚一些,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中国海上霸主郑氏集团面前,也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明清尤其是晚明至清初的中国在经济上也并未闭关自守,相反,中国的海上冒险家们设官分职、垄断贸易,取得了丝毫不亚于西方殖民者的业绩;成船成船的陶瓷和丝绵、茶叶更是跋涉重洋、转运四方,在初显雏形的世界市场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观沧海》在各章中时有对明海外销青花瓷的论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中国瓷器为海外各国珍视的认识,如葡萄牙里斯本桑托斯宫金字塔式天花板上镶嵌的261件明青花;今藏威尼斯画家1514-1529年间所绘《诸神之宴》,画中男子头顶緾枝莲纹折沿青花,为景德镇弘治民窑产品,女郞手捧青花大碗,与景德镇弘治官窑十分相似;;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雅加达国家博物馆藏品与江夏明楚昭王朱桢曾孙辅国将军朱钧钵墓中出土青花蒜头壶颇有相似;在马来半岛东部近海的葡萄牙沉船、在阿联酋佐法尔·努杜德港发现中国青瓷与青花瓷片;克拉克瓷(Kraak Porcalain)等等内容,让人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的大宗——瓷器交易超乎以往所知的活跃与广泛性。

地图也是《观沧海》一书的重要内容,插图数量仅次于青花瓷。作为体现领土观念、宣示管辖权等政治含义的地图,我们能在书中看到诸如《郑和航海图》《西域土地人物图》等中国绘制的地图,也能看到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绘制的地图,不管是哪一文明绘制的地图,都离不开其他文明知识的积累与沉淀。从历史和地图这两个意义上说,诸文明均参与了大航海时代的进程,而西方人完全主宰东亚的海洋,则是一二百年之后的事了。

这些从考古事实引出的新认识,很大程度上冲击了我们的已有常识,引发了我们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对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的思考。也许通过跳出常见角度的窠臼,以新的知识和视野来回顾这一段大航海时代的文明与冲突,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指点和走向。考历史之激荡,观今日之沧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