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读后感精选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读后感精选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由李不白著作,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4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一):《大航海时代》令人惊艳的地图与地形图

中国因为有漫长的海岸线,有庞大的物流贸易体系,自身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海洋国家。虽然现在的空中运输已经非常发达,完全替代了海洋在人力运输方面的功能,但是货物还是因为海运的性价比,而是主流。所以,现在依旧有必要好好研究与学习下这个海洋世界的运行逻辑。

全书最大一个优点就是详尽的地图资料,虽然不能说是应有尽有,但这么大量的地图出现在一本书上,属实罕见与难得。

再聊一聊印度篇

印度的地形非常奇怪,北面是喜马拉雅山脉,西北只有开伯尔山口与中亚相通,东部又是若开山脉,东南是孟加拉湾,西南又是阿拉伯海,让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封闭的盒子,但是它的海航给了印度以新的生命,让其非常频繁的与世界进行连接,而且在很长的时间里,扮演者中转站的角色。印度比较可惜的是他们文明的起点印度河平原正在逐步变成印度大沙漠,而其蔓延的趋势已经扩展到了拉贾斯坦邦。沙漠吞没良田,文明回归荒漠。

虽然印度河流域受副高压影响,适合耕种的地方变少。但是恒河流域的肥沃与适合耕种,弥补了印度河流域的沙化,为南亚次大陆提供了足够的粮食,避免了变成阿拉伯半岛的人口稀少那样。

看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对于德干高原的理解,虽然德干高原的面积广大,但平均高度只在500-600,那对于人类的居住,也是相当舒适的。奇怪就奇怪在这种高原两侧居然还有两条更高一点的山脉将高原与沿海地带隔开,类似在江苏的沿海出现了一条山脉。这种奇怪的地理区别也造就了沿海地区与高原地区呈现出不同的文化。

印度人并不如我通常理解的那样,只安于种姓的安排,只安于现状。当雅利安人在北部建立一些小邦国之时,一些不堪统治的达罗比荼人开始南迁,进入德干高原。而据我所知,北部就形成了以比湿奴为主的宗教信仰,而南部就形成了以湿婆为主的信仰。而北部以白人占主导,在印度神话里属于天神,南部以矮黑人为主导,在印度神话里属于罗刹。

通过地图是能很好的意识到更多的历史形成的原因,所以,研究历史不可脱离地图与地形图。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二):欧洲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引领者,竟然是因为穷?

海洋曾经是阻挡人类文明交流的难以逾越的屏障,大航海时代的出现,让世界开始了跨越海洋的彼此连接。这本《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选取的时间节点对读者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大航海时代》曾经也是一款热门的主题游戏,游戏中包含着我们对于航海世界的一系列遐想。对于喜爱地理与历史、喜欢以海洋为视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读起来会感到十分畅快。

本书从丝绸之路,开始讲解人类向更远地区探索的途径。在大航海时代开始时,中国人的航海技术是比欧洲人强的。由于地理位置及气候,希腊等欧洲地区不产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出于对粮食的需求,早期的希腊人和埃及人、苏美尔人通过临近的地中海逐渐进行贸易交流,也开始了不同文明的传播。

十五世纪早期,葡萄牙人率先吹起了大航海时代的号角,开启了一个改变欧洲人命运的新时代。“穷则思变”,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当中,是文艺复兴解放了欧洲人的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大航海互为因果,让原本相对落后的欧洲在大航海时代中一步步走向世界发展的前沿。

这本《透过地理看历史》以海洋为主线,对比了中国与西方各国在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经济上的差异,分析欧洲人开展商业文明的传统路线利弊,以及寻找新路线的种种因素,给我们还原出欧洲人在大航海时代对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的探索,进而探讨世界文明的发展历史。

本书时间跨度大,涉及的人物和事件多,让我们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贸易、人口和文化交流、资源掠夺和侵略战争。

对世界地理的认知,是航海技术的一大关键。书中讲述了这一时期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海上强国之间对海洋势力的划分,也让我们认识到地理、气候等因素对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在以往接触的地理与历史课本当中少不了的元素就是地图,相信不少人也曾在纸面上的方寸之间,构筑着古人生活的图景,设想着古人甚至是自己行走的轨迹。这种想象力,是我们求知过程中极大的一种驱动力。

本书在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穿插着大量的地理学知识,让历史极具故事,变得并不枯燥。全书的大量全彩地图和气象图更能是我们在还原人类探索与征服海洋的轨迹。对我们全面认识世界政治、文化和地理格局有着极大的启发性。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读后感(三):观地理而知历史:从地理视角纵观大航海时代的世界发展史

“没有地理,便没有历史。”法国著名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如是说。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国家的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理这个重要因素的影响,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观地理而知历史。

中国的中原地区有着肥沃的土壤和丰沛的水源,其地理特性使得5000年前的中国人就以农耕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存方式,中国从而发展成为大一统的农耕大国。也因为地理的原因,中华文明得以长久地保存下来,成为有着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位于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的古巴比伦,因为有底格里氏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的灌溉,最早发展出了农业并建立国家,并且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这一关键重要的地理位置,因此成为文明发源地、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来也成为人们争夺的地方。

以地理为视角来研究历史,我们会有一种更加广阔的视野,也更容易厘清和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发展特性、关系状态以及身处其中的人类活动特点。

毕业于武汉大学地图学专业的地图编辑、历史作者李不白,从地理学入手进行历史研究,曾出版了《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篇”和“三国篇”,从地理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的发展特点。

如今,他的新书“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大航海时代》,将眼光放至全球,从世界地理入手,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对世界航海路线的开拓为线索,清晰细致地梳理和分析了世界文明形成与交流的地理因素和特点,以通俗风趣的文字为我们讲述大航海时代世界重大历史事件和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发展与影响。

厚厚的一本书,囊括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三百年历史,也是世界地理文明与政治格局剧烈变化的关键历史时期。书中最难得的是配有150幅全彩地图,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比照这些地图来进行理解,也更容易清楚明白地厘清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影响、人类活动与文明发展的地理因素。

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位于亚洲的中国可以说偏安一隅、自给自足,慢慢发展为农业文明大国。欧洲各国也在忙着独自开拓自己的疆土,发展各自的国家与文化。两者之间主要依靠丝绸之路进行联结和交流,世界历史与文明发展其实主要就是欧亚大陆的历史。直到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世界才真正连成一体,逐步走向全球化。

最早开启大航海时代的是葡萄牙。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因为穷。葡萄牙国土小、资源少,到了15世纪初期,国家发展到了一定的瓶颈,十分迫切获得更多财富。但欧洲本身资源有限,加上强敌如林,宗教纷争不断,葡萄牙难以从中分一杯羹,也不方便从陆路经丝绸之路到达中国进行资源开拓,于是便把眼光放到了海外,通过海路走出去。

从1418年葡萄牙亨利王子派出第一支海上探险队开始,正式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帷幕,海上霸主纷纷登场,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世界探险与文明流动的历史。

我们熟悉的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等重要人物也在这个时候登上历史舞台,参与书写世界历史,但航海大发现的故事不止有他们。

航海探险活动引起的地理大发现除了给欧洲各国带来巨大的财富,也打开了亚洲国家的大门,带来丰富的经济活动,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改变了世界政治文化格局。

中国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和冲击,也迈出了走向世界的脚步,郑和下西洋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进行。

但是彼时的明朝,为了防止海盗滋扰,采取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进行海外贸易,阻碍了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一向以农耕为主,因此朝廷的经济发展重点仍然放在农耕业上,自然也就轻视了海外经济贸易。

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决定了经济发展重心,也决定了面对海外开拓的态度和政策,这也决定了国力发展的动力来源,以及此后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如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以史为鉴,只有放开怀抱,迎接来自世界的新变化与冲击,吸纳外国的先进力量,我们才能借此增强自身力量,立于不败之地。透过地理了解全球历史,有助于我们反思和发展自身。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