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家》读后感100字

《老家》读后感100字

《老家》是一本由刘汀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家》读后感(一):人到中年望故乡

以为这本书会像大多数写故乡的书那样,有很多的童年趣味。很多童年的美食啊,一些生僻的乡亲。是的,没有用儿童的视角。所以本书没有多少对故乡的浓情蜜意。说到底,人到中年望故乡,会越来越明白:乡村接近生死。乡村人大有一张雕塑一样的脸,木讷,沉默。对于无法再融入的乡村,也只能是识趣地离开。

《老家》读后感(二):老家——寻找内心的温情

从山脚的村子走出到镇上到省城,家的样子开始迷糊,爹娘对孩的思恋化作一缕缕白发。刘汀《老家》带着我走上回乡的路,上高速、下高速、二级省道、乡村公路、坑坑洼洼林间小道,土墙、泥屋、邻家阿妈、家里的大黑狗一切扑面而来……

《老家》读后感(三):唤醒沉睡在身体内的故乡

唤醒沉睡在身体内的故乡

——读刘汀的《老家》随笔

人对故乡,感情上总是难以割舍的,还会恒久地萦绕在意识的深处。每一次回老家,都会有很多的记忆被激活。对老家、对亲人、对相邻的关切,不是用大词堆叠出来的。离开老久居京城的日子里,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刘汀想起最多的是老家,是内蒙古北部山区富河屯的老家,特别是族人们耕种、拔草、收割、晾晒的场景。捧读他的《老家》,满满的记忆,满满的真情。透过他在老家“点豆子”的场景描绘,唤起了我对老家的记忆:春耕秋播之时,父亲赶着牛犁地,母亲撒麦种或者谷种,而我也像刘汀一样高一脚浅一脚地在垄沟里数着步数点上几颗豆子,或者顺着垄沟撒着化肥,一晌下来累成了狗,始知读书是最幸福的事儿。

《老家》读后感(四):回不去的故乡,忘不了的老家

《老家》——80后离乡人手记,我是被书名吸引而读这本书的,离乡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此刻,我坐在离家2500公里的军营中写我读完这本书后的一些感受。

正如作者刘汀说的那样:故乡是个悖论,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来说,它并不存在,一旦在某人的心中变成了存在,也就是这个人失去它的时候。我深知故乡正在渐渐从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我越是努力使它清晰起来,越容易陷入莫名的忧伤之中,我不确定自己在忧伤什么,是那些永远离开我的人?是那些曾经与我共同成长,如今却渐行渐远的伙伴?抑或是那些逝去的无忧无虑的孩童时光?我感谢作者刘汀从人物和风物两个部分带我重温了故乡,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同样是出自农村的80后,作者的乡村时光显然比我要厚重的多,但我还是能够从那些鲜活的人物身上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我想那是农村人在这个时代演变过程中相似的身世命运变迁。

作者总能用最精准的文字射中我作为一个农民儿子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尽管我能在某种意义上洗掉身上的土味,可我不能把双脚从这里拔起,那脚趾头延伸出根,钻到更深的地下……书中的第一篇是讲父亲的,似乎对于每一个男人,父亲都是一首诗,当我们真正读懂他时,便会泪流满面,我高山劲松一样的父亲,如今已是银发斑斑,在以我和姐姐为纵横轴的人生坐标中,深深烙下他辛勤劳作的人生轨迹。父亲爱喝酒,这个爱好从我记事起一直延续到现在,几年前,当我还是一个不明世事艰辛的学生兵时,我常常在电话的一头告知他喝酒抽烟的种种不好,并劝诫他不要再抽烟饮酒了。而今看来,这是彻彻底底类似虚伪的关心,就像书中写的那样“这世人称颂的毒药,是你苦难的甘饴”。书中的几句诗,深深触动着我——时光的天平终将倾斜/我落向支点/而你滑去远方/父亲,我爱着你/我爱所有赋予意义的距离……

故乡是故去的乡音,故去的乡里,故去的乡土……是我永远回不去的存在;老家还是那个豫南平原上的小乡,是我这个单身流浪人最温暖的地方!

《老家》读后感(五):乡关有处 ——读《老家》

文/岸晓风 年轻过的人尤其是犯过单相思的人似乎都知道“柏拉图之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简单来说,就是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合体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他/她。柏拉图式的爱情的一个核心感受就是——若有所失,或者叫怅然所失。 这种情绪仅仅是表达陷入恋爱的感觉吗?当经历了乡愁的滋味后,我们发现,用柏拉图之恋来形容乡愁也是恰如其分的。而青年作家刘汀的《老家》则更是强化了这样的感受。可以说,一旦我们离开老家,来到城市,或者是离开一座城市,到了另外一座城市,我们都会想念老家,有深深的乡愁。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写道的,不管在什么地方,或什么地方,我都没办法彻底忘掉我的村。许多次,我试图用文字去把它渗透在我心里的一切感情都表达出来,“像江水一般倾斜,像风一样吹过去”。因为这个,和其他几个与其类似的缘由,表达本身产生了过多的渴望,使我在人前成了一个聒噪的人,一个多嘴多舌的人。 可以说,作者的本质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唠唠叨叨”的人,只不过这种唠叨的方式非常高级,并且我们也乐于听他的“唠叨”,因为非常感人,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实际上《老家》整本书的主题就是乡愁,这种乡愁在来自于作者的老家内蒙古赤峰的一个村子。当然,对于我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情况各异的读者来说,这个乡愁的意义,我们也可以把它扩大,更进一步说是文化上的乡愁。 文化乡愁是文化感悟的一个重要内容。乡愁不完全是指一个地方,这方面余秋雨曾经举过一个例子,那就是余光中先生写过一个诗叫《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们大陆很多人都把他拉来拉去,希望他讲一句话:“我的乡愁和你们这儿有关,这是福建,这是浙江,这是南京。”可是,余光中先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那就是他的乡愁是中国文化,不是某一个地方,乡愁的终点是中国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家》也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样本的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