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未来之城》读后感100字

《未来之城》读后感100字

《未来之城》是一本由[美] 约翰·斯卡尔齐 / 伊丽莎白·贝尔 / 托拜厄斯·S.波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8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之城》读后感(一):metatropolis=元城市?

1.第一个故事:

故事是看不懂的。

尤其是Tygre到底牛在什么地方(为何打架如此牛?),有什么科技撑腰,从何而来(为何从杰克市过来却这么快?)怎么又死了,甚至谁杀了他(两个女人是卡多萨和?),克朗为什么差点被贝里杀了(另外,报告里提过贝里这个名字)都没搞清。

可以提取的科幻点子是,大工业完蛋了,可以带走的、可以自己扩展的、一撒一把的微米机器人、装在石头里带走的数据库才是王道?

才看到这里,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字数你妹

《未来之城》读后感(二):文明的末日或是新生

《未来之城》中的城市并没有多少机械。有的是城市与荒野、传统文明的拥趸与零碳排放理念支持者。资本家、极端环保分子充斥其间。世界的秩序仿佛刚刚经历过一次崩溃,还处于重建之中。 这本书读起来并不使人快乐,因为书里的世界让人恐惧难安。 “这可能就是你将要面对的未来”,本书的主编兼作者之一——约翰·斯卡尔齐在序言中如是说。 “未来之城”诞生在衰退的文明之上。彼时,人类面临资源衰竭的窘境,不仅如此,由于人类经年累月的对环境的破环,自然灾害频繁程度之高,已非政府所能组织力量抵御。秩序由此荡然无存。旧的城市不复存在,一些新的城市在旧城市的坟墓上建起,它们有的被植物覆盖,人们生活在树洞、地穴之中;有的在表面上与旧的城市相差不大,但城外却形成了“荒野区”,让人不禁联想起《未来都市NO.6》。就连传统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都被颠覆,虚拟国家的地图覆盖在现实地图之上,戴上特制的眼镜,你身边的世界就不再是原来的模样。 《未来之城》就是讲了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的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卡斯卡底市。在作者的描述中,卡斯卡底市是一片绿色的,环保狂徒居住在其中,他们坚守堡垒,与资本、传统的社会制度对抗着。一日,一位名叫泰格的男人出现了,没有人知道他来自哪,但他凭借他的特质瞬间征服了卡斯卡底市里的所有人,有强悍的女性钟情于他,有直男对他暗生情愫。然而,他最终的结局只有死亡。这个故事乍看之下有点无厘头,但向我们交代了大体的世界观。 第二个故事发生在衰落的汽车之城底特律。一个酒店保安,为了赚点外快,被卷入了一场酝酿中的暴动。为了追回他没拿到的另一半外快,他决定搞清楚在他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却阴差阳错成了暴动的指挥者,促成了底特律的“改旗易帜”。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带着丈夫的情人生下的女孩逃离丈夫的女人的故事。一些另有目的人接触她,向她展现了他们的事业,并试图获取她的协助。 第四个故事是约翰·斯卡尔齐写的(私以为这个故事更好读)。一个叛逆的年轻人,终于决定不再靠妈妈吃饭,接受城市分配的工作。然而因为他之前太过叛逆没好好读书,最后分到的工作是“生物界面管理员”。“生物界面管理员”,听起来很高大上,但他知道具体的工作内容时,真恨不得去扫大街。但经历了许多后,他还是喜欢上了做一名“生物界面管理员”。其实这个故事可以概括成“懒鬼革新记”。 第五个故事就是上头讲到的关于虚拟国家的故事,有些设定脑洞还挺大的,里头的虚拟国家,可能若干年后我们就可以见到。毕竟,我们小时候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不少东西,如今早已走进我们的生活。这个,或许也不会例外。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就冲它描述的未来城市。 以及约翰·斯卡尔齐在序言中说的: “这可能就是你将要面对的未来。”

《未来之城》读后感(三):科幻匠人手中不一样的主题科幻小说集

约翰.斯卡尔齐毫无疑问是当下世界科幻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这个出身草根,路子十分野蛮,出道经历在不大的科幻圈中来是相当非传统的,以《垂暮之战》一跃成为了现今顶尖的科幻匠人。他是不是能称为“科幻文学大师”或者“科幻小说顶级作家”之类的称号,这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仅凭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旺盛的写作精神和热情,在我看来是 足以称为合格甚至是顶尖的科幻小说创作群体中的匠人。他对于故事性最纯粹的追求,是从开始到现在他所有作品中一脉相承的创作主旨和核心。他不太在乎那些深刻的哲学思考和所谓的“技术担忧”,他写作是自我而顽皮的,他看上去更沉醉于完全“有戏”的故事营造中,而非目的性地写出能让读者思考的那种“厚重的科幻小说”来。“缺乏深刻的思想和精致的叙事构造”,似乎也成为了他在很多科幻读者心目中地位一直不高的原因。就像同样看一部讲述爱情的故事,很多人喜欢伍迪.艾伦,却发现迈克尔.贝简直就是在浪费资源的心理是一样的。可能因为他是博客网文出道,这种“起点文”效应先入为主,让斯卡尔齐更多的是一个流行科幻小说家的面目出现。但是,在我的心目中,他是最好的流行科幻小说家,也是最会讲故事的科幻小说家之一。

所以当很多年前知道他编了一本讲述城市未来的主题科幻小说集时(《Metatropolis》),内心是有点小激动的。和他的写作风格不同,他的编辑风格是俨然朝着另一个方向高歌猛进的。他似乎变得更严肃和精致,他似乎变得如同加纳德.多佐伊斯和大卫.哈特威的合体。这种风格上的变化是让我特别感兴趣的。当我阅读完其中那个名为《Utere nihil non extra quiritationem suis》(利用一切,除了尖叫)的故事时,哈哈,好玩有趣的约翰大叔依旧在那儿,尽管他作为编辑变得更严肃,但是轮到他自己写作的时候,依旧一副好玩有趣的样子。不得不说,这个看上去相当不严肃或者说相当“不深刻”的科幻故事,在这本小说集中成为了非常大的亮点,在其他四个无论在结构还是剧情上都更为精致的故事相比,大叔的这个类似小品一样的科幻故事仿佛是那座昏暗的未来城市中的一抹暖色,给整体上偏暗的Apocalyptic/Post-Apocalyptic风格的小说集涂抹上了闪光的人性亮点。哦,也许,关于那座城市那些未来可能并没有最开始想象的那么灰暗。

作者玉照(从左到右):Jay Lake, Tobias Buckell, Elizabeth Bear, John Scalzi和Karl Schroede

2017年这本小说集的中文版终于出现了,但是是以约翰.斯卡尔齐的作品集的名义出版的。和同系列的另外两本独立作品相比,这本小说集显然特色更为明显。花了周末一天的时间,阅读了这本中文版后,深深觉得应该给这本小说集写上几句,毕竟这年头这种个性如此鲜明的小说集确实太难得而少有了。说到《未来之城》这本书之前,就不得不提到另一套国内的原创主题幻想小说,九州幻想当年的一个主题写作文集,后来由幻象文库出版的《毁灭之城》。 两个同为城市未来的主题小说集,一个聚焦于生存,另一个聚焦于毁灭。这可能和约翰.斯卡尔齐的写作风格和人生哲学也有点小关系——毕竟他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技术发展背景下城市的演化抱有一丝乐观。《未来之城》显得更紧凑,5个故事的设计和情节上都相互呼应,正如斯卡尔齐自己说的那样,他们五个人注意沟通,尽量让彼此的故事都能相互去“串个戏”或者“连个戏”之类,但是相互独立。他们不是那种类似九州世界共享平台的写作,而是一个模糊的规划但是有个清晰的世界观的主题写作。因此他们不用去拘泥于那些共享平台中的细节设定,也不用去照顾其他人的故事——他们想做且也愿意做的就是把自己笔下的故事写好,然后顺便能到隔壁去串个门或者邀请别人来自己家串个门,仅此而已。

小说的英文名全名是《Metatropolis: The Dawn of Uncivilization》,中文名《未来之城》。其实觉得还可以直译为《大都会之荒蛮前夜》,哈哈:)

作者在序言中很骄傲地提到正本文集中的作者身价。当然,这是本绝对值得一读的诚意作品。都是有点身价的主写的文章,就当看偶像剧也是值回票价的。这里就列出这些作者们身后荣誉加身的细节:

1.Jay Lake,美国科幻作家, 全名Joseph Edward "Jay" Lake, Jr。从大名鼎鼎的“未来作家大赛”(Writers of the Future, WOTF)冠军出道,顺便说一句,这个比赛还除了罗伯特.里德(Robert Reed)、斯蒂芬.巴克斯特(Stephen Baxter)和派崔克.洛斯弗斯(Patrick Rothfuss)这种大咖。值得一提的是,WOTF比赛中绘画组的冠军中,有一位华裔动画美术家Shaun Tan(就是他的The lost thing动画短片拿过奥斯卡),另一个是Frank Wu, 连续多年获得Hugo Award for Best Fan Artist。

2004. John W. Campbell Award for Best New Writer in Science Fiction.

2015 Endeavour Award (因为Jay 2014年去世,选集《Last Plane to Heaven》获奖,这个奖属于地区性奖项,颁自美国Oregon科幻/奇幻大会(OryCon))

2. Tobias Buckell,格纳拉达科幻作家,全名Tobias S. Buckell。美国畅销书作家(作品为光晕系列小说中的Halo: the cole protocol)。

2004. John W. Campbell Award for Best New Writer

2007. Nebula award nominated for best novel

2008. Winner, Prometheus Award

3. Elizabeth Bear,美国科幻作家,全名Sarah Bear Elizabeth Wishnevsky。这个就简直太有名了。新一代美国女性科幻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啊。尽管出道比较晚(她的第一部小说是2005年的《Hammered》), 但她同年就拿到了坎贝尔最佳新人。另外,她和C. J. Cherryh是全世界唯一5位拿过坎贝尔奖又紧接着拿雨果奖的科幻作家中的两位女性科幻作家(貌似Cherryh的作品国内没怎么译介过啊)。

2005.John W. Campbell Award for Best New Writer

2006 Locus Award for Best First Novel,

2008. Hugo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2009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ette

4. John Scalzi,美国科幻作家,全名John Michael Scalzi II。靠《垂暮之战》系列出道并延续这种世界观和写作风格在如今世界科幻文学中行走江湖,向来被很多中国读者认为作品不够经典写得太过流行的约翰大叔,才是真正深藏不漏的得奖大户。

2006. John W. Campbell Award for Best New Writer

2006. Nominated for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2006. Winner, the Locus Award for Best First Novel

2007. Nominated for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Fan Writer

2008. Hugo Award for Best Fan Writer

2008. Nominated for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2008. Winner, Hugo Award for Best Related Book

2009. Nominated for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Dramatic Presentation (《METAtropolis》,对就是这本《未来之城》)

2009. Nominated for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2009. Winner, Locus Award for Best Young Adult Book

2009. Winner, Locus Award for Best Short Story

2010. Nominated for the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la

2010. Nominated for the Nebula Award for Best Novella

2013. Winner, Hugo Award for Best Novel

5. Karl Schroeder,加拿大科幻作家,拿过极光奖的主。

1993. Prix Aurora Award for Best Short Work in English for The Toy Mill.

2003. Prix Aurora Award for best Canadian SF novel for Permanence.

2001.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for Ventus.

Jay Lake,Elizabeth Bear和斯卡尔齐三人分别于2004,2005和2006获得坎贝尔最佳新人奖,这可能也是这三人能有如此深厚革命友情的原因了。另外就是不得不说坎贝尔新人奖从某种意义上讲,才是整个美国科幻文学史上的基石,科幻世界中的"麦克阿瑟天才奖"。这里走出了一大帮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改写和重新塑造美国科幻文学面目的大咖们,例如,C. J. Cherryh,奥森.斯科特.卡特(Orson Scott Card),特德.蒋(Ted Chiang),Cory Doctorow,Jo Walton,Mary Doria Russell,泰德.威廉姆斯(Tad Williams) 和Ian McDonald等等...以及不得不佩服这个奖的前瞻性和对新人的扶持,正如坎贝尔作为美国科幻一代顶级编辑的风骨影响至深。2012年和2015年的新人奖分别授予的是华人幻想作家E. Lily Yu和Wesley Chu (朱恒昱)。有趣的是,在坎贝尔新人奖中涌现出了非常多的女性科幻作家,和全世界其他奖项(包括星云和雨果奖)相比,坎贝尔奖无论是从正奖到新人奖,都在不断的鼓励更多的女性作家投身到幻想创作中来,而这种持之以恒的鼓励和努力,让那些不断涌现的女性科幻作家最后成为了当今科幻世界中的半边天。

继续回归讨论这本小说集的正题来。整个小说集,但从名字上看,就已经文艺得不行了,《暮色下的森林》(《In the forests of the night》, Jay Lake),《斯托贾斯特城》(《Stochasti city》, Tobias Buckell),《天空中的一抹红,是我们的鲜血》(《The red in the sky is our blood》, Elizabeth Bear),《利用一切,除了尖叫》(《Utere nihil non extra quiritationem suis》, John Scalzi)和《从遥远的西丽尼亚快步走来》(《To hie from far Cilenia》, Karl Schroeder),5个故事都是相当诚意的。整个小说的故事核心设定在一个技术发展失控下的人类社会的未来,社会内部矛盾尖锐,阶层分明,彼此相互无法包容和融合。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是整个技术失控下人类社会崩溃的催化剂。小说集没有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Apocalyptic/Post-Apocalyptic的那种“彻底毁灭”的路子上走,而是聚焦于那个处在崩溃边缘但是依旧在试图挽救和等待救赎的人类社会。这是“near-future”科幻小说中最喜欢的路子,也是菲利普.迪克以及后来赛博朋克风格中最喜欢的套路——人类是必须要继续存活和延续的,只是社会的骨架在变更,思维在更新,结构在进化,但是核心还是“位于地球上生存着的人类社会”。

Jay Lake的故事宗教意味有点强,但是故事本质上不像有人说的那么晦涩难懂。Jay的故事是一个不错的选集的开头。紧接着是Tobias和Elizabeth的故事,两者有点风格相近,都是“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故事路数,然后是约翰本人,插科打诨恶搞小趣味最后柳暗花明拯救世界抱得美人归的戏码路子,依旧一股子“约翰制造别无分店”的个人风格,故事这种故事路子当下的科幻文学圈中也就他能写得转。最后是一股子冷冽的北欧风格的科幻小说,这位出生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的科幻作家,可能因为同属高纬度北方区域的原因,故事写得干净寒冷毫不拖泥带水。值得一提的是,整个小说集“未来城市”真正意义上的提出者就是Karl。应该是让约翰非常高兴的是,Karl的这个故事作为收尾是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干净得令人发指的漂亮。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小说集中的5个故事的写作视觉。因为这个小说集中充满了人类社会内部阶层的对立,以及技术发展和原始迟缓的对立。所以说这个小说集是一本规范的“充满反叛和抗争戏码的Apocalyptic/Post-Apocalyptic风格”的科幻小说集。但是亮点就在于约翰本身的那个故事,在所有的故事都聚焦于那些底层草根的抗争和对阶层差异性,即外围包围中心(草根底层居住在那些城市中心外面的闲置区)的方向和视觉时,约翰的视觉时从内向外的。正如他自己说的,“《未来之城》的故事确实属于外界——也就是说,它们看上去发生在城市之外,趣味无穷,魅力迷人。但这对于我来说意味着需要有一个故事切切实实地发生在城市之内,要从那些仅仅认为城市是‘家园’的人的角度出发。于是便有了我指派给自己的故事。”斯卡尔齐不仅仅是个会写故事的人,从这一点上也证明了他会是一个独具慧眼的有着自己风格和理解的科幻编辑。这本书的成功和精彩和这个科幻匠人的穿针引线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这里必须要说一下Karl Schroeder的最后一篇定盘之作《从遥远的西丽尼亚快步走来》。文章中的那个“覆盖世界”的设定拓展了传统科幻中的“平行世界”的设定,没有那些高不可攀的基于宇宙观的平行世界中的那么遥不可及,但是也并非是简单的赛博朋克中的网络和现实的相互叠加。他采用了“同一套物理世界但是不同的视觉和行为模式”的解决方案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有意思。文章干净而充满棱角,写得非常潇洒的一个故事。他把第二个故事中Tobias Buckell的《斯托贾斯特城》中的“个体行为单元”的概念扩展得更开。这有点像蜜蜂或者蚂蚁中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只是人类个体不会像工蚁和工蜂那种看上去个体意志不强,但是我们有意识的个体行为有可能是构建一个不同宇宙和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这个故事虽然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类似赛博朋克一样的充满冰冷场景和激烈打斗的冒险小说,但其实更像是一部庞大的探讨“个体和群体”、“意识和客观世界”的长篇小说的开篇。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是非常精彩。好期待如果这个故事或者这个科幻设定能影视化,搬上荧幕那会多么的震撼啊!

虽然不像其他的科幻小说集,例如保罗.巴奇加卢皮的《6号泵》(《Pump six》)那样获得业界顶尖奖项的肯定,仅仅在2009年拿过一个名叫Hugo Award for Best Dramatic Presentation的奖项(雨果奖奖项中一个奖励过去一年中最棒的影视化或相关的幻想作品)的提名,但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写作风格的小说集来说,这个以建构“未来城市”的写作计划笔下的故事是值得一读的。作为MATEtropolis有声书出版计划,这个始于Karl Schroede的写作计划的灵感,在这本书《未来之城》之后又陆续推出了两集,分别为《大都会之卡西迪亚共和国》和《大都会之绿色空间》。Karl Schroede和Jack Lake继续作为后续两本书的中流砥柱,而斯卡尔齐在后面两本中没有继续他们的合作。没看过后两部小说集,但是根据第一部的中心思想,以及后两部的小说集的名字,应该是继续了“生态环境破坏技术无序发展,人类继续在失控脱轨前自我救赎”的戏码路子。建议有兴趣的出版公司,尤其是特别mark读客和幻象文库的小伙伴们,当下国内海外科幻小说集的译介正处在一个发力阶段,完全是值得投入和期待的!

METAtropolis系列有声书三部曲,出版时间为2009, 2010和2013年.

这本小说集可能会因为很多人对于这个说书人约翰.斯卡尔齐的偏见以及图书本身的装帧被忽视。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这本小说集作为主题式科幻写作作品集的一个典范,是应该被推荐的。

以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