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禅的行囊》经典读后感有感

《禅的行囊》经典读后感有感

《禅的行囊》是一本由[美] 比尔·波特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3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的行囊》读后感(一):行囊

很不错的书,如游记般有趣,又如科普书般提供知识。

作者追溯了六代佛教祖师的经历和行程变迁,期间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佛教内外,芸芸众生。

最后两章尤其喜欢。参透人生是要懂得自我的不存在。作者在最后写自己故事时的轻描淡写云淡风轻,是否是对“我执”的放下呢。

想来自己佛缘有限,作为凡夫俗子,终其一生也只会为自我悲喜,唯愿此生内心向善,平安喜乐多过于悲切忧思,也算圆满知足。

《禅的行囊》读后感(二):一切,皆为修行

中国古代14世纪,有个意大利人,在中国居住了17年,回国以后出了一本书叫《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让当时的欧洲人对遍地是黄金的中国充满了热烈的期待和憧憬。在21世纪,同样有个美国人在中国游历了大半生,回去出了好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禅的行囊》,把中国佛教——禅,带进了欧美各国,让欧美人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和了解,同时也对中国禅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这个人就是比尔·波特,一位著名的汉学家。

《禅的行囊》读后感(三):禅宗道场一览

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游记,以寻访禅宗在中国的发源地为主线,走遍了中国禅宗六位祖师的道场。

作者将此行称为“朝圣之旅”,而他并非第一次拜访这些禅宗圣地,所以这次行程的主要目的看来是为了写书,以飨其资助人,也挣点稿费。文章有点记流水账的意思,将行程、交通、住宿、吃饭、会谈等等一路记叙下来。作者本人翻译过不少中国诗作和佛经,文笔虽然谈不上优美,但是中文版与汉语的行文风格非常贴合,竟让人感觉不像外国人所写。他从一个老外&中国通的视角,描绘中国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风味。

行程时间为2006年春,作者已近古稀之年。跟着他的脚步去回顾一下十几年前各地的发展情况,有不少细节令人倍感熟悉。比如站在高速公路旁等长途车,客车一定要招呼满座之后才出发,一看是外国人就喊高价等等。因为他时常需要按摩,书中提到盲人按摩、中西医结合治疗,甚至挂羊头卖狗肉的按摩店他也会调侃一下。每到一地,他或是入住寺院,或是入住宾馆,各种档次的宾馆价位都有记录。他对中国的交通很是赞美,飞机、火车、长途汽车、小巴、出租车、摩的等等到哪里都能去。如果他现在再游一次,势必感觉大不同了,高铁、网约车、共享单车会成为新的亮点。

作者在美国接触了佛教,甚至成为一个老和尚的弟子,由此建立了一种师徒、同门的中国式关系,而这对于他走遍中国非常重要。美国人皈依佛教很少见,他在一些采访中占了一些便利,偶尔有僧人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一个外国人能懂什么禅,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岂是外国人能参透的。但他对于禅有自己的理解,不拘泥或执着于坐禅,对于禅宗的修行方法很熟悉,多有介绍。从禅的历史和中国诗词文化上,作者表现出来的了解也不容小觑。

在读完《佛祖都说了些什么》之后,再读本书,对一些禅宗的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印证。作者的各种小有趣的记录,让这本书读起来有点意思。

《禅的行囊》读后感(四):你以为他在写禅,实际上是在写自己的人生

1.《禅的行囊》开篇,比尔·波特先生交代了自己的人生,然后的本书结束的时候,他又交代了自己家族的故事。于是,仅仅通过这两个部分,比尔·波特先生本身就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只有自己的人生故事奇妙有趣,写出来的书才会奇妙有趣。

2.《禅的行囊》一点点回顾了《空谷幽兰》《黄河之旅》《江南之恋》《彩云之南》的写作来由,虽然往往点到为止,但对于已经读过这四本书的我来说,看见那些熟悉的文字,总会会心一笑。比如,终南山中修行的隐士,黄河源头的两匹矮马,屈原李白的陵墓,广西瑶族的传说。

3.《禅的行囊》补全了我关于禅宗的知识结构图。之前,阅读熊逸《思辨的禅趣》,对于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这一次,刚好随着比尔·波特的脚步,领略了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传奇。阅读使人豁然开朗,哦,禅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情,至少对禅宗不再是睁眼瞎。

4.去年在终南山太平峪管家坪金明寺,遇到一个独居山寺修行的僧人,从他口中印象深刻地知道了一个词汇:“庙产!”当读完《禅的行囊》之后,终于对于这个词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禅修就是劳作与修行的统一,共同的集体劳动让彼此孤独的修行之路,变得容易了一些。否则,普通的修行人很难走完这条道路。而寺庙的“庙产”,也就是土地是僧尼劳作的场所。

5.历史上,对于佛教来说,庙产发挥过正反两反面的巨大作用。兴时,因为有了广阔的土地,从几亩、几十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寺庙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得以快速发展。衰时,因为僧人可以通过把土地转租给农人耕种,逐渐使自己成为了剥削阶级,甚至动摇了政府的税收,继而惨遭灭佛,亦或者被没收充公,寺庙一度成为学校、机关。

6.从阅读来说,这一本书的文字语言很流畅,相比于之前比尔·波特书籍的翻译者,叶南的文字驾驭能力超乎其上,译文是地道的中国文字表述,几乎让人读不到翻译的任何痕迹,这实在是太难得了。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刚刚把林散之20世纪30年代的游记,从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累计发布38篇网友,受众多达上百万人次。这个工作,让人深知翻译,无论是跨文化、跨语言、跨表达习惯,都十分考验译者对于语言的运用能力。

7.《禅的行囊》的写作方式,是在提到某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展开了详细去说。说完之后,收回来继续从现实的移步换景中谈下去,这是游记的典型写法之一。不过,我不习惯这样的表达方式,那那本马上就要出版的散文集,是从游记变化而出来的,我更习惯于将眼前看到的一切,全部转化为文字细节。这种被我自称为“行走体散文”的文字,有很强的代入感。

《禅的行囊》读后感(五):禅的行囊

昨天还在感叹我的读书速度堪忧,两天才读了三分之一,没想到今天就神速的看完了,感觉根本原因还是比尔波特太逗了,虽然有很多介绍佛教禅宗等相关的知识和历史,像我这种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读来有些晦涩,但是除此之外都有很有趣,让人放不下书本,很想认识这位可爱的中国通美国佬,很喜欢他随性的生活态度,再艰苦的长途大巴他也乐得其所,时不时也会犒劳自己一下,很会享受生活;也特别喜欢他的耿直,对待不守寺庙规矩的教授、一腔热血想要大建寺庙的和尚等等,他毫不避讳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拐弯抹角,这也许是美国人的特色,中国人绕来绕去的实在是心累;还有他讲到不得意的地方,比如一直得不到基金会的赞助时,表达出来的牢骚就像小孩子脾气,特别可爱,发完脾气继续做自己的事,该做的照做,不改变原有计划也不耿耿于怀。原本总觉得这种科普禅宗的书会非常的枯燥难读,但没有想到阅读体验如此之好,不仅仅对佛教禅宗有了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而且还跟着作者看了一下2006年的中国,回顾了那个年代的特产,以及各种有趣的旅途奇遇。每次读到这样的旅途总是非常羡慕,这样的深度游才有意义,想想自己平时的旅游太浮于表面了。而且作者经常面临各种突发状况,我觉得这才是旅途真正有趣之处,这也是自由行才能充分享受的乐趣,突然想起书里写到一位比丘尼说考核佛学院学生修行程度的方法就是看她如何处理以前没做过的事,她显示出的心境就反映出她的修行程度,所以这样来看作者这趟旅途也是禅,他一直都在直面未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容淡定地享受着每一个未知的境遇,就像书里讲到的“吃茶去”和“胡饼”,以及佛缘老和尚的一句“你怕什么嘛”,想当初读到这些的时候还没太看明白,现在想想这些回答真的都很酷,我对这些老和尚们完全改观了。正好昨天因为一些小事又陷入过去常有的情绪低潮,其实无非就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想太多太纠结,今天出门前刚好读完这本书,暂时借着这些大师们智慧让我得以把那些纠结抛在脑后,而结果证明当我自己放下时,我的心情也就云开雾散了,顺带着其他一切也都有了起色,之前无法开展的工作也有了好的苗头,我是一切的根源,嗯。

还有特别佩服的一点是比尔波特的专注和深入,刚开始看到的时候不知道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遣词造句完全是中国人的习惯,所以当看到作者书里说自己是美国人时特别惊讶的翻到封面看了一下,果真是出自美国人之手,真是不可思议,原来作者对中国了解的程度如此之深,比中国人还中国人,连应景的诗词都是信手拈来,真的是佩服,一定再去拜读一下他其他基本大作。

看到最后一章才知道原来比尔波特的老爸有这么多故事,生在这样一个家庭是怎样一种体验,也难怪他会走上这样一条在常人看来很怪异的道路。书的末尾那个流浪汉的故事很让人动容,书里还有几处这样闪着光的部分,比如无相寺仅有的比丘尼和帮忙的女居士一起敲钟的画面等等,在比尔波特笔下显得那么美,不忍把目光移开,忍不住要反复读几遍,觉得就像波特讲到铁观音时写到的秋茶特有的那浓郁的香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