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圣战与文明读后感100字

圣战与文明读后感100字

《圣战与文明》是一本由张锡模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5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战与文明》读后感(一):伊斯兰需要一场宗教革命

讲述了伊斯兰教从兴起,壮大,扩张到衰落的历史,同时也阐述了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不同的价值观和国家体系观。伴随着殖民运动的开展,以及欧俄两大强权的争霸,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近代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被强行植入了伊斯兰世界,这造成了如今中东地区,中亚地区以及巴尔干地区的冲突不断。伊斯兰文明在其强盛时给予了西方以知识与包容,但在其衰弱时,来自西方的回报却只有掠夺与分裂。伊斯兰教靠着众生平等的思想联合起了欧亚众多民族而崛起,但后来在意识形态上却因为不能统一各种教派思想,在世俗政权上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帝国政府,在国家体系上又面临欧洲民族主义带来的版图破碎化,而逐渐衰弱至今。归根结底,相比西方文艺复兴带来的人的彻底解放,穆斯林的个人意志至今仍然被禁锢于宗教的意志之下,宗教思想的停滞不前导致整个伊斯兰社会的保守与败落。不来一场宗教革命,伊斯兰很难有复兴的希望。如果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多做活塞运动和女人的子宫上,面对穷凶极恶的西方的坚船利炮,也只是徒增肉靶耳。

.

《圣战与文明》读后感(二):内外的分化与结合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内容是jihad和civilization四五百年的历史,“文明”在我们现实中属于褒义词,在这部书中应该理解为中性词。也就是说,文明的褒义性是在鸦片战争之后得到发扬的(取经日本)。jihad即圣战,是中东穆斯林对内外的划分—伊斯兰之家和战争之家;civilization即文明,是欧洲基督徒文明对内外的划分—文明和savage。我们可以依此类推,得出华夷之分是中国汉人对内外的划分。

本书徐徐展开了对伊斯兰教的发展历史的记录,指出伊斯兰教本身就是自一开始就是分裂的,正如同基督教一样,覆盖的范围和民族越广,因此而产生的宗教也就越分裂。两个巨型宗教在不停地膨胀、碰撞中发展。伊斯兰教最早出现平等意识,早期欧洲的文明也经过中东的火炬点燃了,然后欧洲内部的对抗和对伊斯兰文明的对抗逐渐使得欧洲实力越发强盛,诞生出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也日趋激烈,合纵连横在欧洲乃至亚细亚地区一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后,欧洲的高度发达文明湮没了伊斯兰文明的高度,以state意识和民族意识冲击了整个阿拉伯半岛,欧洲内部的竞争日益向外围世界展开,在炮火声中拉开了近代史。

《圣战与文明》读后感(三):关乎伊斯兰,更关乎欧洲

本书作者生前计划写作《伊斯兰与世界政治》三部曲,本书为第一部,所覆盖的历史时期始于伊斯兰兴起,止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期。全书七章,去掉第1章导论与第7章结论,中间主干部分有五章,其中第2、3章主要讲伊斯兰,第4、5、6章其实主要讲欧洲。这里的“主要”讲谁,首先是看讲述的对象是谁,但有时候这些对象是同时登场、相互影响的,那么这时就要进一步看,在这个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谁是更主动的一方。

第2章整体上讲伊斯兰教的兴起。前半章大部分是讲欧亚大陆,特别是其核心地带(近中东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后续各种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最初始的先决作用。近中东既是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起源地,也是伊斯兰文明的起源地,于是这一部分也就包含了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早期互动。后半章才开始讲伊斯兰教的诞生,讲到四大哈里发之后的什叶派与主流路线(应该就似乎后期的逊尼派)的分裂为止。讲这个分裂既是揭示伊斯兰诞生之初的一种“先天不足”,还可能是为了在三部曲的后续内容中讲当代什叶派国家与逊尼派国家的矛盾做一个铺垫。

第3章是最纯粹的“主要”讲伊斯兰的一章。从早期的阿拉伯帝国,到随后的奥斯曼土耳其、萨法维波斯、莫卧儿印度三大帝国,对外扩张主动施加影响的一方是伊斯兰。但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宗教上的统一与认同,与现实中语言、部族、乃至教派(此类冲突在这一历史时期还不强烈)的多样性,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当整个伊斯兰世界对外扩张之时,还能靠着不断地分享战利品来保持内部团结,一旦扩张停止,内部多样性带来的分裂就在所难免。阿拉伯帝国在超出阿拉伯半岛之后就难以为继,而当整个伊斯兰世界达到顶峰覆盖西起东欧北非,东至中亚南亚这一广阔地域时,也必须以三大帝国来共同支撑。作为对比,我种花家几千年历史中固然分裂时期也不算少,但大一统王朝总是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疆域内断续相继,前后呼应,逐步强化了对统一的认同。

第4章开始,叙述的“主要”地位转移到了西欧身上。即使本书三部曲是以伊斯兰为“主要”的,即使在前两章中讲伊斯兰兴起时完全可以略过与之同时期的混乱的中世纪欧洲,但从这一章起,推动下一阶段历史前行的力量已经在欧洲形成,对伊斯兰的叙述也已经绕不开欧洲了。作者在后续的章节中逐步展示了西欧国家体系中多个关键要素的形成,在本章前半章重点展示的正是其中第一个要素“主权国家(state)”体系的形成。这其中又包含着从“属人主义”到“属地主义”的国家界定方式的转变,国际关系上的相互认同(解决体系内部问题),打着“文明开化”旗号的对外扩张(解决体系外部问题)等多方面问题。虽然本章后半章提到了阿富汗的兴起,但这也是整个伊斯兰衰落大势下的小片段,不过是伊斯兰世界中大配角和小配角的争斗,而历史的主角已经变成了西欧。

第5章和第6章内容的更像是一体。但第5章正如其章节名“原理的转换”,除了部分的叙事,但更重要的在于论理。所论之理,正是从上一章“主权国家(state)”进一步发展出来的“民族国家(nation)”,以及在民族国家体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的民主/共和主义。所叙之事,则是从莫卧儿印度开始,到奥斯曼土耳其为终,其共同的主线则是讲英国和俄国(部分时间也牵扯到法国)在整个欧亚大陆上展开“大竞赛”,欧洲大国之间来回上演军事与外交攻防,夹在中间的以奥斯曼土耳其为代表的伊斯兰世界,在外部承受着竞赛双方的撕扯,在内部则承受着西欧“民族国家”新体系的冲击,逐渐风雨飘摇。

第6章继承着第5章的叙事,讲了奥斯曼土耳其的境遇,如何在萨法维波斯、莫卧儿印度、阿富汗、高加索地区、巴尔干地区不断重现。所以我认为这一章标题“伊斯兰与世界政治”起得并不是太好,如果换一下,我觉得应该是“世界大竞赛下的伊斯兰全面崩塌”。这里还要特别注意一下巴尔干、高加索等地,这几个地方在地缘上其实都属于欧洲的范畴,但在今天它们却有着一个与中东伊斯兰世界相同的属性——火药桶。换言之,在这两百多年打着文明开化旗号,输出民族国家体系的扩张中,获益的也不过就是西欧的那几个大国和俄罗斯,而遭殃的不仅仅有整个伊斯兰世界,还有一大堆东欧小国。这时再想想我种花家,要感谢自身基于儒家文化的文明共识与汉民族独大的人种主体,也要感谢在地缘上处于英俄“大竞赛”的远端,还要感谢进入现代之后胜出的共产主义道路依托阶级划分而具有超越民族的属性,最终能在今天延续了大一统,而没有出现太严重的分裂。

但这样的故事仍在继续下去,虽然作者已没法再写三部曲的后作了,但他在本书的第1章导论就揭示了——当今世界美国西欧等西方国家对苏联-俄罗斯(近几十年来还得加上我种花家了)的围堵,其实也就是两百多年前英俄大竞赛的延续。但两百年前的历史已经证明,那些由西方国家自己讲述出来的,表面上非常动听的“主权”“民族”“民主/共和”等理念,从诞生之初就一直建立在对外侵略、奴役、牺牲他国的基础之上。而那些被征服、被“文明开化”的国家,在不具备这样的基础之时,就简单套用西欧民族国家这种新体系,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麻烦。所以我种花家在政策选择时也更应该慎重,走好自己的路。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从东欧到伊斯兰世界的麻烦不断,在近几年正以欧洲绿化、恐袭频发的形式,让那些早年对外侵略作威作福的西欧强国们自食恶果。许多表面上由伊斯兰世界而起的冲突,早年的麻烦制造者都是欧洲自身。所以,这本小书,关乎伊斯兰,更关乎欧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